-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政治试题(必修)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政治(必修)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 A.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D. 哲学很神秘且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的知识点B: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有自己的哲学,哲学知识不能自发地形成,必须通过系统学习才能获得,B正确。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仅对自然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A错误。 C:题目强调的是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不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不符合题意。 D:“哲学很神秘且只是哲学家事情”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不懂哲学的科学家,只是一个会制造工具的工匠。这主要是强调 A. 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 哲学是对各种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 具体科学的进步会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引领社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不懂哲学的科学家,只是一个会制造工具的工匠。这主要是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A符合题意。 B:材料强调哲学的作用,不体现哲学是对各种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B与题意不符。 C:材料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不体现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作用,C与题意不符。 D:哲学是对各种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哲学并不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也不是任何哲学都能引领社会发展,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3.毛泽东说“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B. 方法论与世界观互相决定不可分割 C. 辩证法是在实践中遵循的客观规律 D. 遵守辩证法就能正确解决各种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A:毛泽东的话强调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A符合题意。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B说法错误。 C: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本身并非客观规律,C说法错误。 D:遵守辩证法有利于正确解决各种矛盾,而不是就能正确解决各种矛盾,D说法过于绝对。 故本题选A。 【点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家应该放眼世界、胸怀宇宙,但是最基本的是要回答这一个问题。”这“一个问题”是指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A:从哲学家、最基本这些关键词中,可以看出这“一个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家必须首先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A符合题意。 BCD:材料强调哲学的基本问题,BCD均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这一观点属于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A: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这一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A符合题意。 B:德谟克利特所指的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与近代科学所指的原子不完全是一回事,不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说法错误。 CD:德谟克利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世界的本原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这既不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C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但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6.朱熹认为:理生万物。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万物只是它的外在表现。二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A. 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B. 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C. 都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D. 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朱熹和黑格尔的观点,共同之处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符合题意。 B:把理念、绝对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说法错误。 C:二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并没有认世界的可知性,C说法错误。 D:二者都承认意识决定物质,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唯心主义分为两种,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东西,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如王阳明“心外无物”、贝莱克“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如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7.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下列观点中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A.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B.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C.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D. 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B:荀子的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也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符合题意。 A: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A与题意不符。 CD: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之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也是唯一科学的唯物主义。但唯物主义的这三种基本形态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都是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 8.哲学史上的两大阵营是指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A:哲学史上的两大阵营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A符合题意。 B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属于唯物主义阵营,BC与题意不符。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后者总是从属于前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9.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马克思上述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A.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 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上述论断强调一切物都是以运动状态存在的,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与固有属性,A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观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并不是派生物,C观点错误;材料并不是强调物质,而是强调运动,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 1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 否认了事物的客观性 B.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 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答案】C 【解析】 克拉底鲁的错误在于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只承认绝对运动,C项符合题意;AB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运动与静止的区别和联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三种不同观点 :既要承认绝对运动,又要承认相对静止,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只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飞矢不动);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不可知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 11.守株待兔的宋人,以为兔子都会撞树而死,便抱着不劳而获的心态,静静地等待下一只送上门来的兔子,结果一无所获。从哲学上来看,他主要是错在 A. 把普遍的规律当作客观的联系 B. 把客观的规律当作普遍的联系 C. 把必然的联系当作偶然的规律 D. 把偶然的联系当作必然的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D:守株待兔从哲学上来看,主要是错在把偶然的联系当作必然的规律,D符合题意。 AB:守株待兔的宋人是把偶然发生的现象当作必然的、普遍的联系,即当作普遍适用的规律,因而是错误的,AB说法错误。 C:守株待兔不属于必然的联系,世界上也不存在偶然的规律,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2.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伴有意识障碍的脑部外伤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之一。该病初期常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减退,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或者情感淡漠、多疑等心理。这表明 A. 意识的内容是由人脑决定的 B. 意识对人脑活动有调节作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生理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D:伴有意识障碍的脑部外伤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之一,这一病理探源表明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生理基础,人脑一旦受伤就无法产生正常的意识,D符合题意。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而不是由人脑决定,A说法错误。 B:材料强调人脑对形成意识所起的作用,不体现意识对人脑活动的调节作用,B与题意不符。 C:材料强调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生理基础,不体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意识的起源、本质 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 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不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⑶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本质/内容) 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戏曲舞台上,曹操白脸奸臣的形象深入人心,三国志中对曹操颇多溢美之词,今天人们更加客观、立体地看待曹操的多个面向,肯定他结束东汉末年乱世的功绩。从对曹操的不同的评论中,我们可知 A. 意识活动有直接现实性 B.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C. 对曹操的不同评论取决于作者的态度 D.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B:戏曲舞台上塑造的曹操,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价,今天人们对曹操的认识,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B符合题意。 A: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A说法错误。 C:对曹操的不同评论受到作者主观态度的影响,但并不取决于作者的态度,C说法错误。 D:材料强调意识对于认识世界的作用,不体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自觉选择性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观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主动创造性是指意识除了反映客观世界的现象等,还能自己创造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14.回顾过去的2019上半年,我们的朋友圈曾被这些流行语刷过屏,比如说“信了你的邪”、“盘它”、“OMG”。这些朋友圈的流行语是 A. 来源于人脑的主观想象 B. 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C. 来自于个人的主观好恶 D. 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D:这些朋友圈的流行语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符合题意。 A:这些朋友圈的流行语来源于客观存在,而不是来源于人脑的主观想象,A说法错误。 B:这些朋友圈的流行语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而不是正确反映,B说法错误。 C:这些朋友圈的流行语来自于客观存在而不是个人的主观好恶,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的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15.即使是唱独角戏的演员,也离不开幕后工作人员的支持;鲁滨逊也是因为从人类社会得到的劳动技能和生产工具,才能在荒岛上生存下去。这凸显了实践的 A. 客观物质性 B. 社会历史性 C. 主观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B:即使是唱独角戏的演员,也离不开幕后工作人员的支持;鲁滨逊也是因为从人类社会得到的劳动技能和生产工具,才能在荒岛上生存下去。这凸显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即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性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B符合题意。 ACD:材料强调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不体现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AC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人的孤立的活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16.借助于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远隔千里,人们也能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科技的发展丰富了实践的来源 B. 新技术拓宽了获得认识的途径 C. 现代科技增加了人们直接经验 D. 认识在科技发展中不断的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B:借助于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远隔千里,人们也能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说明新技术拓宽了获得认识的途径,B符合题意。 A:科技的发展丰富了实践的形式、拓宽了获得认识的途径,而不是丰富了实践的来源,A说法错误。 C:现代科技增加了人们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而不是增加了人们的直接经验,C说法错误。 D: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 17.近日,一个日本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地幔的上层与下层物质构成不同,更深处的下地幔是由含硅的矿物质形成的。这有力地证明了 A.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B. 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C:一个日本研究小组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地幔的上层与下层物质构成不同,更深处的下地幔是由含硅的矿物质形成的。这有力地证明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C符合题意。 A:材料反映对自然界的认识,不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与题意不符。 B:不同的事物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B说法错误。 D:材料不涉及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问题,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意识能使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够根据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18.牛顿经典力学理论在研究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上极具指导意义,但在研究微观粒子世界或者高速运动的问题上,必须以量子力学、相对论来指导。可见 A. 没有创新科学会停滞不前 B. 创新推动思维方式的发展 C. 真理有其适用的条件范围 D. 认识在前人的基础上升华 【答案】C 【解析】 【详解】C:牛顿经典力学理论在研究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上极具指导意义,但在研究微观粒子世界或者高速运动的问题上,必须以量子力学、相对论来指导。可见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其适用的条件范围,C符合题意。 AB:材料强调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范围,不体现创新的作用,AB与题意不符。 D:材料强调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范围,不体现认识在前人的基础上升华,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19.“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可种荞麦。”农谚是劳动人民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上述农谚认识正确的是 ①农谚具有通俗性,易于劳动群众指导实践 ②农谚具有科学性,是无可辩驳的终极真理 ③农谚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整个国家农业生产 ④农谚具有地域性,南方和北方要具体分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农谚的编写通俗易懂,易于传播与指导劳动群众实践; ②错误,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都是具体的。农谚并非是无可辩驳的终极真理,该项夸大了农谚的科学性; ③错误,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产品种植具有地域性,不一定适用于全国,要具体分析; ④符合题意,农谚具有地域性,南方和北方要具体分析。 故选:B。 20.多年来,我们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唯一的基本经济制度。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一大创新,正是在此基础上,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重新界定 A. 根源在人们对新时代社会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B. 表明真理不断被推翻从而走向更加正确的过程 C. 体现了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体现了认识是一个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D: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新界定体现了认识是一个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过程,追求真理永无止境,D符合题意。 A: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新界定根源于新时代的客观存在,而不是根源于对新时代社会变化认识的不断深化,A说法错误。 B:被实践验证的真理不能被推翻,只能被超越和发展,B说法错误。 C: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理内容:(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4)(方法论要求:)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1.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 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 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答案】B 【解析】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话是指真理要靠实践和历史来检验,故B入选。A、C、D选项表述错误,排除。 点睛: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2)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22.2019年3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凌至培,通过5G网络实时传送的高清视频画面,远程操控机器人手术,成功为3000公里外的北京一位帕金森患者完成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这是中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这表明 A.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 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 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D. 人们可以自己的主观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C:凌至培医师通过5G网络实时传送的高清视频画面,远程操控机器人手术,成功为3000公里外的北京一位帕金森患者完成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这是中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这表明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为自身服务,C符合题意。 A: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说法错误。 B: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而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B说法错误。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而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建立新的联系,因为联系具有客观性,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联系具有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23.蔡元培先生认为,健全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而健全人格,又首在体育。蔡元培强调体育的重要性是因为看到了 A. 局部的发展可以推动整体的发展 B.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C.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D. 部分的功能,能决定整体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A:蔡元培强调体育的重要性是因为看到了局部的发展可以推动整体的发展,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A符合题意。 B:只有当部分以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否则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B说法错误。 C:材料强调部分对于整体的影响,不体现整体的作用,C与题意不符。 D:整体统率部分,部分的功能影响整体的功能而不能决定整体的功能,只有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强调整体) (2)(原理内容):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 2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一名言说明 A. 事物的发展是从质变开始的 B. 量变是实现质变的必要准备 C. 质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 量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一名言说明量变是实现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B符合题意。 A: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A说法错误。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C说法错误。 D: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状态) 含义: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方法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原理内容)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方法论)(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25.在我国的优秀文化中,有不少言简意赅的成语富含深刻的哲理,耐人寻味。下列成语中否认了联系客观性的是 A. 东施效颦 B. 刻舟求剑 C. 竭泽而渔 D. 固步自封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东施效颦体现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A不符合题意。 B:刻舟求剑者虽然承认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否认了运动,因而他的求剑之举只能落空。这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B不符合题意。 C:竭泽而渔指抽干池水,捉尽池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将主观意志凌驾于客观的联系之上,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犯了主观随意性错误,C符合题意。 D:固步自封是嘱咐大家不要墨守成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6.俗语“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体现了 A. 矛盾的同一性 B. 矛盾的普遍性 C. 发展的普遍性 D. 矛盾的特殊性 【答案】D 【解析】 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发展的普遍性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是发展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俗语“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 27.漫画《不作为》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合理方式回避矛盾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坚持矛盾普遍性,积极面对存在的困难 ④承认联系的多样性,改变固有联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漫画《不作为》反映了回避矛盾,不用心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启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矛盾普遍性,积极面对存在的困难,②③符合题意。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合理方式解决矛盾而不是回避矛盾,①说法错误。 ④:承认联系的多样性,并不能改变固有联系,因为联系是客观的,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 ①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全面的观点)。 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28.碘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但是碘摄入量超标也会引发疾病。由此可见 ①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矛盾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④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④:碘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但是碘摄入量超标也会引发疾病。由此可见,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④符合题意。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不等于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①说法错误。 ③:矛盾斗争性寓于矛盾同一性之中,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原理内容: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9.世界上没有能开所有锁的万能钥匙,也没有能解决所有疾病的灵丹妙药。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用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 B.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要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D. 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B:世界上没有能开所有锁的万能钥匙,也没有能解决所有疾病的灵丹妙药。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B符合题意。 A:材料强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体现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A与题意不符。 CD:世界上没有能开所有锁的万能钥匙,强调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涉及要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C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30.人类的基因和小白鼠高度相似,人类身上的疾病大多可以在小白鼠身上找到相似的致病的基因,所以医学研究多以小白鼠为试验品。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A.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重要标准 B.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不可分割 C. 人们可以改造规律为我所用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答案】D 【解析】 【详解】D:人类的基因和小白鼠高度相似,人类身上的疾病大多可以在小白鼠身上找到相似的致病的基因,所以医学研究多以小白鼠为试验品。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符合题意。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重要标准,A说法错误。 B:材料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不体现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不可分割,B与题意不符。 C:规律是客观的,不可以改造,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31.为与国家发展程度、国民收入、社会消费水平、生活成本等各方面指标变化相适应,我国政府不断提高贫困标准,努力让更多低收入人口更大程度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这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 A.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客观必须与主观相符合 C. 要勇于支持新事物发展 D.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D:为与国家发展程度、国民收入、社会消费水平、生活成本等各方面指标变化相适应,我国政府不断提高贫困标准,努力让更多低收入人口更大程度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这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D符合题意。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属于辩证法启示,A与题意不符。 B: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必须与客观相结合而不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B说法错误。 C:材料不涉及支持新事物发展问题,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2.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寓言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规律总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B.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 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D. 事物在不断运动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与题干无关,材料不涉及规律和现象的关系; B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符合题意,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因为按规律办事;揠苗助长,苗枯田荒是因为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D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事物在不断运动变化。 故选:C。 33.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B. 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C. 事物的对立统一 D. 事物的质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考生记忆知识点,较为简单。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答案A正确;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并不一定是发展,前进的上升的才是发展,B不符合题意;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 34.人啊,年轻的时候要浓烈,中年的时候要淡定,老了要厚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C. 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中 D. 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答案】B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不同事物,A项不选;“年轻的时候要浓烈,中年的时候要淡定,老了要厚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B项正确;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不是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C项错误;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点睛】许多同学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斗争性与同一性谁寓于谁之中始终记不准确。可采取如下方法简单记忆:即“普寓特”“斗寓同”,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记清这个口诀之后这个问题就不是难点了。 35.中国有句古话,同行是冤家.从哲学角度理解,为什么只有同行容易成为冤家呢?因为只有作为同行,业务、市场基本相同,但却有各自的具体利益,竞争、冲突在所难免。这说明 A. 事物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B.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 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C:同行是冤家这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C符合题意。 A:材料强调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不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贯通,A与题意不符。 B:材料强调统一体内部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不体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与题意不符。 D:材料侧重于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不侧重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 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简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18分。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36.近两年,中国保险业超出预期地加速对外开放。实力强大、经验丰富的外资险企或将积极涌入,有人担心保险业会不会面临“狼来了”的冲击。对此,多名业内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不必过于担心,外资险企进入中国有利于国内保险公司和保险业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向保险强国迈进。 (1)请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保险业加速对外开放的理由。 (2)业内人士认为:“不必过于担心外资险企对国内保险业的冲击”。请从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角度为该观点提供理论支撑。 【答案】(1)①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中国保险业超出预期地加速对外开放,就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中国保险业加速对外开放,正是在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保险业发展的趋势,抢占机遇,为国外保险业进入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2)①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 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外资险企进入中国会加剧保险市场的竞争,给国内保险企业以外相的压力,以有利于国内保险公司和保险业发展。 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外资险企进入中国在促使国内保险公司 和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会推动中国向保险强国迈进。 ④外资险企与国内保险企业正是在这种既对立又统一中,推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进程。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保险业加速对外开放为背景材料,考查规律、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等知识。 第(1)问可结合材料,从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等方面,分析中国保险业加速对外开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抢占先机,提升竞争能力。 第(2)问可结合材料,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等方面,说明外资险企进入中国会加剧保险市场的竞争,给国内保险企业以外在的压力,会迫使国内保险公司和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推动中国向保险强国迈进。 【详解】(1)本题要求请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保险业加速对外开放的理由。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保险业超出预期地加速对外开放,就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可以抢占先机,为国外保险业进入做好充分的竞争准备。 可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从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等方面,分析中国保险业加速对外开放的理由。 (2)业内人士认为:“不必过于担心外资险企对国内保险业的冲击”。本题要求从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角度为该观点提供理论支撑。 外资险企进入中国会加剧保险市场的竞争,给国内保险企业以外在的压力,会迫使国内保险公司和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推动中国向保险强国迈进。 可运用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从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等方面,为 “不必过于担心外资险企对国内保险业的冲击”的观点提供理论支撑。 【点睛】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因此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7.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2019年10月29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召开,会上,诺奖得主凯林和塞门扎表示,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人类最终一定会征服癌症。“人类对癌症的攻克会是渐进式的,我希望20年后,我们能够控制大部分的癌症。”如今选择更有效的方式治疗癌症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这就是癌症的精准和个性化治疗。要进行癌症的精确治疗,事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才能明确每位患者的基因突变靶点,针对性地使用靶向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1)请从发展观角度分析人类攻克癌症的过程。 (2)请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对癌症的精准治疗作简要分析。 【答案】(1)①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目前对癌症的认识和治疗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但相信人类最终一定会征服癌症。 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随着人类对癌症研究与攻关,相信未来我们能够控制大部分的癌症,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③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人类对癌症攻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④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人类对癌症的攻克会是渐进式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治疗手段的更新,相信最终一定能够攻克癌症。 (2)①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展癌症的精准和个性化治疗,事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才能明确每位患者的基因突变靶点,针对性地使用靶向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施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反对对病情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诺奖得主凯林和塞门扎表示,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人类最终一定会征服癌症为背景材料,考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特殊性原理。 第(1)问可结合材料,从发展具有普遍性、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等方面,分析人类攻克癌症的过程是渐进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但随着人类对癌症研究与攻关,随着科技的发展,治疗手段的更新,相信未来20年我们能够控制大部分的癌症,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2)问可结合材料,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等方面,说明要开展癌症的精准和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基因和不同病情靶向用药,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详解】(1)本题要求请从发展观的角度分析人类攻克癌症的过程。 从材料可以看出,目前对癌症的认识和治疗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但随着人类对癌症研究与攻关,相信未来20年我们能够控制大部分的癌症,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人类对癌症的攻克会是渐进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随着科技的发展,治疗手段的更新,相信最终一定能够攻克癌症。 可运用发展的观点,从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等方面,分析人类攻克癌症的过程。 (2)本题要求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对癌症的精准治疗作简要分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应施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开展癌症的精准和个性化治疗,事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才能明确每位患者的基因突变靶点,针对性地使用靶向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可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等方面,对癌症的精准治疗作简要分析。 【点睛】1.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途径):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方法论)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状态): (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方法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原理内容)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方法论)(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计12分。要求紧扣题意,结合情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展开探究和分析。 38.每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都旨在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公众参与,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为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贡献。某校高-(1)班同学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交流感悟】同学们就自行车这一出行工具展开讨论: 甲同学:1860年第一代自行车出现后,就深受富有阶层的青睐,将其当作寻求刺激的冒险玩具。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自行车因其安全、轻快、便捷,倍受中国老百姓的追捧,成为平民化的交通工具。 乙同学: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大发展,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驾车出行舒适、高效、时尚,自行车这种出行工具逐渐“失宠”。 丙同学: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今天,自行车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因其占地少、投资小、节能环保,还可减少交通拥堵等优点,重新受到人们的眷顾。 (1)他们的讨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理性分析】 同学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弱势地位越来越突出:自行车停放场所普遍缺乏,路权严重受损,许多自行车道被用作汽车泊车位;汽车文明欠缺,骑车人存在安全隐患;等等。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解决绿色出行难的问题。 【建言献策】 未来10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陈清泉指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既要靠市场来推动,又要靠政府来扶持;可以在某些地区率先发展,然后再带动全国的发展。 (3)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相关知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支招献策。 【答案】(1)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亦可得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对出行工具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政府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骑车环境。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反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错误的意识。政府要大力开展绿色出行及交通文明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绿色环保意识和交通文明意识。 ③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 (3)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既要靠市场来推动,又要靠政府来扶持,两者缺一不可。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在某些地区率先发展,然后再带动全国的发展。 【解析】 本题以一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 )回答本题,考生可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实践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出行工具的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对出行工具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等角度进行说明。 (2)政府应如何解决绿色出行难的问题,从唯物论角度,考生可从物质决定意识,政府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骑车环境;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反作用,政府要大力开展绿色出行及交通文明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绿色环保意识和交通文明意识;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等角度进行说明。 (3)回答本题,考生可从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既要靠市场来推动,又要靠政府来扶持;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新能源汽车可以在某些地区率先发展,然后再带动全国的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 【点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历史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