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开滦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开滦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政治试题

开滦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2月月考 政治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1.随着我国量子物理学、前沿社会学、供给侧改革等理论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这种认识的理论依据是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④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总结和精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关知识。随着我国量子物理学、前沿社会学、供给侧改革等理论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说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①②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不合题意;真正的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精华,④说法错误。本题选A。‎ ‎2.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曾携其作品《易经的奥秘》登陆央视《百家讲坛》。该作品中,《易经》的成书、阴阳的由来、八卦的成图以及卦的解读等都突出表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 B.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C.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D.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D 符合题意,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曾携其作品《易经的奥秘》登陆央视《百家讲坛》。该作品中,《易经》的成书、阴阳的由来、八卦的成图以及卦的解读等都突出表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A、B、C不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正确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 区 别 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地位 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 是哲学基本问题中从属的方面 意义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联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问题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内容的展开和深化;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 ‎3.中国古代社会崇尚的是“明儒实法”。这种思想在构建社会和谐上的逻辑自治性、历史合理性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儒学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作用体现了 A. 哲学的任务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 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C.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真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功。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A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不能决定世界观,B错误;儒学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和社会变革的先导。故本题选D。‎ ‎4.“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与“理生万物,理在气先”,这两个观点的根本分歧在于 A. 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回答不同 B. 对“什么是意识”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 C. 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不同 D. 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回答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理生万物,理在气先”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这两个观点的根本分歧在于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不同,C符合题意;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不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回答不同,也不是对“什么是意识”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A、B与题意不符;D体现的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分歧,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C。‎ ‎【点睛】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 ‎①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 ‎②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 ‎③它是指导人们正确地“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 ‎④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马克思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①②符合题意;马克思哲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表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③④排除。故选A。‎ ‎6. 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可见,优秀的文化 A. 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 B. 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 C. 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 D. 源于时代的智慧,推动时代的前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错误,优秀文化彰显时代的精神,但不能创造时代的未来,故排除;‎ B选项观点错误,优秀文化反映时代的潮流,但不能决定时代的走向,故排除;‎ 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优秀的文化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故正确;‎ D选项观点错误,优秀文化不是源于时代的智慧,可以推动时代的前进,故排除;‎ 故选C。‎ ‎7.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两个对子”对应正确的是 ‎①理在事先——断章取义 ②形存神存——心外无物 ‎③掩耳盗铃——祸兮福倚 福兮祸伏 ④沧海桑田——刻舟求剑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哲学上的“两个对子”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和形而上学; ①不合题意,“理在事先”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断章取义”指的是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②符合题意,“形存神存”指身体存在,灵魂才存在,属于唯物主义;“心外无物”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二者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③不合题意,“掩耳盗铃”强调的是把自己的耳朵堵住,那么任何人都听不到铃声了,体现了人的意志是唯一的实在,属于唯心主义;“祸兮福倚 福兮祸伏”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属于辩证法; ‎ ‎④符合题意,“沧海桑田”强调的是陆地和海洋是在不断变化的,属于辩证法;“刻舟求剑”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二者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故选D。‎ ‎【点睛】而上学的斗争为什么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1)从思想观点上看,哲学上存在着“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但从哲学派别上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因为在哲学史上,从来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围绕着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问题而形成的。它们的对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始终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相结合的,在历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的结合,也出现过辩证法与唯心主义的结合;存在过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的结合,也出现过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 ‎8.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D.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说明运动是绝对的,但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却没有改变,说明静止是相对的,A项符合题意;B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9.中医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它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用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等人体五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它们通过经络相互连结,通过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整体水平的协调和平衡。中医思想的合理性在于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②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总结近代自然科学成就,丰富了唯物主义 ‎④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医借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医理,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指导实践,其“五行”相生相克和协调平衡则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①②正确;③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符合题意;④指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A。‎ ‎【点睛】唯物主义分为三种,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但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局限性)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的文化自信(  )‎ ‎①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 ‎②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③来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④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①③: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①③正确。‎ ‎②: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文化自觉不是对来自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②错误。‎ ‎④:材料阐释的是文化自信的来源,不是阐释文化自信的表现,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文化自信:1.彰显文化自信的原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一种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强大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地位作用)2.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形成)3.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4.如何彰显文化自信?(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信心。(怎么办)5.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原因: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11.如今,随意上网打开一个网站的论坛,都会发现一些关于经济、文化、体育、军事等方面的帖子,一天可达数千条,然而,总能有一些地方触犯了公共道德,成为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牛皮癣”。从文化角度,出现“牛皮癣”表明( )‎ A. 是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B. 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某些传媒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 C. 说明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D. 说明许多文化产品以大多数人的口味为基础,雅俗共赏 ‎【答案】B ‎【解析】‎ ‎【详解】‎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例如: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B适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故本题选B。‎ ‎12.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Ⅱ》,再到《红海行动》,这些主旋律电影坚持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既用炫酷的动作和场景给人感官享受,又用深厚的思想和情怀让人获得精神愉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票房纪录。材料说明(  )‎ ‎①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健康有益的文化 ‎②影视创作要坚持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 ‎③弘扬主旋律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④优秀文化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建设。①:《红海行动》等主旋律电影受到观众欢迎,说明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健康有益的文化,①正确。‎ ‎②:材料未体现影视创作要坚持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②排除。‎ ‎③:先进文化建设根本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只是其中一个方面,③排除。‎ ‎④:《红海行动》等主旋律电影给人感官享受,又用深厚的思想和情怀让人获得精神愉悦,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票房纪录,说明优秀文化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②③。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13.‎ 近年来,一些当代中国文艺作品在海外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不少中国电视剧在许多国家受到热捧。中医、太极拳、书法以及《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在海外“吸粉”也越来越多。另外,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西方的影响深远,儒家、道家、禅宗等思想理论,一直影响着从启蒙运动至今的西方思想界。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②我国凭借传统与当代文化向世界推销和传播我们的价值理念 ‎③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持续推进,文化自觉意识显著增强 ‎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①④:中国电视剧在许多国家受到热捧,中华传统文化海外“吸粉”也越来越多,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西方的影响深远,直至今日,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也说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①④符合题意。‎ ‎②:我国从不向世界推销和传播我们的价值理念,②错误。‎ ‎③:材料未涉及文化强国建设持续推进,也不体现文化自觉意识显著增强,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题型特点:题干的内容,多是选取现实政治生活或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例,要求学生思考并正确回答材料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或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目时,应首先读懂题干中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抓准材料中的中心词或关键词,以准确把握题干的主旨。然后,再逐一对题肢排查,将观点错误的题肢舍去。在排误后对观点正确的选项加以比较,选出最符合题干主旨的那一项。‎ ‎14.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规范部分失灵而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导致在一些公共空间“道徳蹂躏”现象。近期,“霸座”现象接连成为社会热点,“霸座男”,“霸座女”甚至还有“霸座大爷”“霸座老太太”。针对一些人的“霸座”行为我们应该 ‎①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③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④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时代精神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①选项观点符合题干,题中霸座行为是错误的道德观念指导下的行为,我们应该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选。③选项观点符合题干,针对题中霸座行为中的错误道德观念,从社会层面我们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入选。②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题中部分人霸座行为,我们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而不是科学文化素养,排除。④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题中霸座是错误的道德现象,应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而不是理想信念教育,霸座行为与弘扬时代精神也无必然的关联,排除。故本题选A。‎ ‎15.‎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以立法形式对英雄烈士进行保护,并写入相关条款打击“精日分子”(指极端崇拜日本军国主义,在精神上将自己视同军国主义日本人的非日籍人群),以法律的名义,捍卫英烈荣光。该法的实施有利于 ‎①维护英烈尊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②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主心骨”的指导作用 ‎③提升国家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营造文明氛围,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以立法形式对英雄烈士进行保护,并写入相关条款打击“精日分子”,以法律的名义,捍卫英烈荣光。该法的实施有利于维护英烈尊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升国家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③项符合题意;“主心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民族精神,②项说法错误;营造文明氛围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16.“克隆罪犯”“人工智能失控作恶”……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健康、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为此,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进行反思,希望科学技术能够真正造福人类。材料启示我们(  )‎ A. 哲学源自于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B.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 具体科学每一次进步都推动哲学的发展 D. 科学发展需要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的起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材料侧重哲学的重要作用,未体现哲学的来源,A不符合题意。‎ B: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的范畴,二者的关系未体现具体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B不符合题意。‎ C:材料体现具体科学离不开哲学,“具体科学每一次进步都推动哲学的发展”反映的是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C不符合题意。‎ D:技术伦理就是在哲学层面对技术道德的理论总结,“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进行反思”就是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的表现,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1.题肢本身表述错误者不选(逆向选择题除外)(先看答案,先排除错误的选项,再看题目和材料);2.题肢与题干要求不相符者不选(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抓住中心意思排除干扰项),本题可排除ABC;3.因果相悖者不选(一看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要主意因果关系是否颠倒);4.题肢和题干间接联系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级延伸不选(抓住题干的本质);5.题肢与题干外延不相符者不选(看懂内涵的同时,掌握外延的规定性)6.题肢和题干矛盾者不选(筛选正确的题肢);7.题肢与题干相重复者不选(读透题干问的方向及侧重点);8.正误相混者,即题肢中既有正确的部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不选(仔细读完题肢,小心陷井);9.反向选择题中正确者不选(认真审题);10.题干要求单一者(如带有核心、根本、关键、最主要、中心为字眼),有些题肢即使能在题干中得到体现,但如果不符合题干单一性的要求,也不能选。‎ ‎17.文字学家对“正” “直”两个字的甲骨文起源做 了如下解释:“正”‎ 的上半部代表目标,下半部是“止”,指人的脚,如果脚冲着目标走,走的就是正路。“直”的下半部是“目”,上半部是直线,表示人的目光是直的。“正”“直”二字合起来,就是目不斜视,奔向目标!这启示我们 A. 关注社会,就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迷失方向 B. 德是做人之本,要端正目标,践履笃行 C. 人生之旅,应勇往直前,不该踏上曲折路 D. 夯实学识根基,就能在未来引领社会正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文学家通过讲解“正”和“直”两字的甲骨文起源,告诉人们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塑造,时刻端正目标,树立崇高的思想道德,做一个正直的人,故B符合题意;题干是通过对字形的讲解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与关注社会夯实学识根基无关,故AD不符合题意;C错误,事物发展是前进行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应该做好思想准备,准备走曲折的道路。故本题答案为B。‎ ‎18.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这句千古名言理解正确的是 ‎①诗人在这里描写的是雪景,并不是写真的梨花开的情景,这里强调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诗人把雪景想象成满树的梨花盛开,说明人们的想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③雪景在这里被诗人想象成了满树梨花盛开,说明想象源于作者的情感 ‎④雪景在这里被诗人想象成了满树梨花盛开,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正确,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描写的是雪景,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用梨花比拟雪花,因此,诗人在这里描写的是雪景,并不是写真的梨花开的情景,这里强调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错误,人们的想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 ‎③错误,想象源于客观物质,源于作者的生活实践; ‎ ‎④正确,用梨花比拟雪花,雪景在这里被诗人想象成了满树梨花盛开,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 故选C。‎ ‎【点睛】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自生的,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19.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A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B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诡辩论,不适合题意。‎ C:与苏东坡观点相近,都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统一,C符合题意。‎ D:没有涉及到运动和静止,D排除。‎ 故本题选C。‎ ‎20.“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是我国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对太阳、气候、土地、水域等因素观察的智慧结晶,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从哲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  )‎ ‎①作为自然规律,支配着自然界的变化 ‎②作为真理性认识,推动生产实践的发展 ‎③作为哲学智慧,是对古代社会生活的概括和总结 ‎④作为精神财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①错误。‎ ‎②④:“二十四节气”作为真理性认识,推动生产实践的发展,作为精神财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②④符合题意,②④符合题意。‎ ‎③:“二十四节气”是对自然界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及规律的反映,不是对古代社会生活的概括和总结,③错误。‎ 故本题选D。‎ ‎21.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符合题意,“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体现了要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也体现了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②说法错误,应该把客观实际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④说法错误,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故选B。‎ ‎22.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  )‎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改变规律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规律的客观性。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随意改变规律,①错误。‎ ‎②:“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在材料中缺乏支撑,②排除。‎ ‎③④:科学认识基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指导实践顺利开展,体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①②。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23.科学家对黑洞的研究,是人类对茫茫宇宙进行探索的重要部分。此番首次用“连续谱”的特征方法发现的证据确凿的双黑洞,为人类在宇宙中发现和确认更多双黑洞系统指出了新方向,并对理解星系和类星体的形成演化以及进一步研究引力波和基本引力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③人的意识只有突破规律的制约才具有直接现实性 ‎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番人们首次用“连续谱”的特征方法发现了证据确凿的双黑洞,这体现了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此番的发现为人类在宇宙中发现和确认更多双黑洞系统指出了新方向,这体现了人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①正确;人的认识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材料中也没有体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②不选;“突破规律的制约”观点错误,意识也没有直接现实性,③不选;人们能够发现双黑洞,这说明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这进一步佐证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正确,故本题选C。‎ ‎【点睛】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指经过实践能把主观想法变成客观现实。意识虽然具有能动作用,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把一些想法变为现实,但这种变为现实是以实践作为桥梁才实现的,故不能说意识也具有直接现实性。‎ ‎24. 在纳米技术研究领域,诺贝尔奖得住理论物理学家查得·费曼率先提出领微型机器人治病的设想。比如在人血中放入纳米巡航工具,它能自动寻找沉积于静脉血管壁上的胆固醇并将其一一分解。如今,科学家根据分子病理学原理研制出各式可进入人体微观世界行走的纳米机器人,应用于临床医学,以维护人体健康和延长人类寿命等。纳米机器人在医学研究领域由设想到应用佐证了 ‎①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延伸,某些功能上是可以替代人类的 ‎②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③人工智能虽然也有意识,但却不如人类的情感丰富细腻 ‎④随着科技进步,人工智能可主导微观等领域的研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肢③④说法错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工智能再怎么强大,也只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不具有人类独有的意识,也不可能主导微观等领域的研究,故排除除。题肢①②观点正确其符合材料,故本题选A。‎ ‎【点睛】如何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光有人脑不能产生意识,意识的产生还离不开客观存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也才会产生意识。‎ ‎(2)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无论何种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从意识的主体看,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不同人因立场、思维方式、知识构成、世界观等主观因素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识。‎ ‎25.新个税法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此次税改的亮点不只是将起征点由3500元上调至5000元,还首次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概念,明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普通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鹏养老人支出6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和标准。此次个税法调整的哲学依据有 ‎①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适应实践的需要,真理在不断超越和推翻自身中向前发展 ‎③处现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的相关知识。新个税法的调整不仅提高了起征点,还首次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概念,明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普通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鹏养老人支出6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和标准。这表明此次个人所得税法的调整坚持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实践的发展是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①④正确;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不是一个推翻自身的过程,②说法错误,排除;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③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26.‎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该工程集桥、岛、隧为一体,全长55公里,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跨海集群工程,被外媒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自2009年12月动工以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面对重重考验,运用多项尖端科技,攻坚克难推进工程建设,取得了500多项专利技术。在解决最长沉管隧道、外海人工岛、超大规模外海钢桥等世界性难题中,建设者们独创的一系列新成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港珠澳大桥联通了天堑,跨越了制度差异,联通了人心。两种制度,三地共建,利益共享,这种模式举世无双。‎ 港珠澳大桥折射出中国的发展思路。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港珠澳大桥拉近了港澳与内地的距离,香港到珠海、澳门的陆路车程从3个多小时缩减到了半个小时,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由此成型。港珠澳大桥像一条海上巨龙,连通香港、珠海、澳门,不仅惠及三地,还将对整个珠三角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体现了中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 ‎(2)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答案】(1)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通过建设者们的实践,港珠澳大桥变成了现实。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运用多项专利技术,解决最长沉管隧道、外海人工岛、超大规模外海钢桥难题,体现了实践各要素及过程的客观物质性。③实践具有能动性。港珠澳大桥折射出的中国发展思路、体现的奋斗精神和民族节气,都体现了实践的能动性。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两种制度,三地共建,历时九年,建设者们共同努力,才得以建成通车。‎ ‎(2)①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体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港珠澳大桥折射出中国的发展思路,这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取得的多项专利技术,体现了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意识的能动作用,还体现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港珠澳大桥建成并正式开通,体现了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奋斗精神、民族志气,体现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解析】‎ ‎【分析】‎ 此题以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第(1)问要求“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属于体现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实践的特点”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分别从实践的含义;实践具有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第(2)问要求“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属于体现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港珠澳大桥的具体建设过程分别从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实践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③.社会历史性:离开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事件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27.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宪法在总体保持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与时俱进。下表为我国修改宪法的大事记。‎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修改宪法。‎ ‎【答案】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宪法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宪法必须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坚持真理。修改宪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有力的保障。‎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在实践中坚持检验和发展真理。宪法应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 ‎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宪法应根据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出适当修改。‎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修改宪法。‎ 从材料可以看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宪法在总体保持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与时俱进。可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方面,说明为什么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修改宪法。‎ ‎【点睛】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此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④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 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 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