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 政治试卷 第Ⅰ卷(客观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与古代科学技术相适应的是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牛顿力学相适应的是机械唯物主义,与现代科学相适应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这说明 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C.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D. 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析材料可知,哲学的发展(从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到机械唯物主义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离不开具体科学的发展(从古代科学技术到近代牛顿力学再到现代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C入选;AB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点睛】本题重点剖析: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 具体科学 区别 研究对象 整个世界 某一具体领域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的关系问题。 A. 运动与静止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思维和存在 D.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由此可见,本题答案为C。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对立。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不合题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就已存在; C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故选:C。 【点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战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复杂,各种思想激烈交锋,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群星璀璨的思想繁荣局面。这说明 A. 哲学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 B.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C.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动力 D.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 【答案】A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社会矛盾复杂,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说明哲学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A符合题意;哲学有科学的,也有非科学的,真正的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动力、是自己时代的精华,BCD说法错误。本题选A。 5. 2016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举行了开年以来第一次政治局集体学习,学习的主题是“辩证唯物主义”。习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哲学精神指引”说明 ①哲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②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④真正的哲学决定了我国社会制度的更新和变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说法错误,哲学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②符合题意,我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哲学精神指引,这里的哲学是指真正的哲学,因为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符合题意,我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哲学精神指引,这里的哲学是指真正的哲学,因为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④说法错误,哲学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不可能起决定作用; 故选:C。 【点睛】哲学的作用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哲学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的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学习、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3.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6.漫画《自降一辈》中的观点,从哲学基本派别上看属于 A. 唯心主义 B. 唯物主义 C. 辩证法 D. 形而上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以后不许叫爹(跌),要叫兄长(凶涨)”犯了主观主义错误,从哲学上看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故入选; B不合题意,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漫画不能体现,故排除; C不合题意,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D不合题意,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A。 7.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因为坚持了: A. 矛盾观点 B. 实践观点 C. 物质观点 D. 群众观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B: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的科学的,能够第一次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因为坚持了实践的观点,经得起实践的检验,B正确。 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ACD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B。 8.人生就是选择,选择了适合的,才是选择了正确的人生。“如果你是鱼儿,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儿,就不要痴情海洋!”——汪国真的诗句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D: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人生就是选择的过程,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作出正确的选择,扬长避短,即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符合题意。 ABC:题目中的诗句没有体现“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ABC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本题选D。 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由此看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普遍性 B. 运动 C. 客观实性 D. 能动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所以正确答案为C; 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2015年11月29日上午8点半万众瞩目的南京马拉松开赛,1.6万名运动员和爱好者一起跑。组委会特别提醒广大参赛选手,跑南京马拉松,一定要“量力而行”。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 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 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C:“量力而行”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C符合题意。 A: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A排除。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属于唯物论而是认识论,B排除。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属于唯物论,而是属于历史观的内容,D排除。 故本题选C。 【知识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①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② 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③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一种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11.水展示万千气象。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吁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水因势利导,焕发勃勃生机。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此“水无常形”。这启示我们要 : A. 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C. 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展示万千气象。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吁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水无常形”启示我们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排除。 12.创客圈里有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这种说法 A. 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B. 忽视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 C. 否定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D. 突出了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答案】A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实践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解答材料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读懂观点立意,进行针对性选择。“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材料中创意是指意识,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但是意识本身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必须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忽视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也没有否定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故B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规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实践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13.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从根本上是因为: A. 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B. 认识受各种主观条件限制,具有反复性 C.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 客观世界与实践都是无限变化发展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真理知识点。D:真理具有相对性和条件性,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从根本上是因为客观世界与实践都是无限变化发展的,D符合题意。 AC:说法正确,但都不是根本原因,AC排除。 B:认识受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具有反复性,忽视客观条件对认识的限制是错误的,B错误。 故本题选D。 点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决定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要注意理解。 1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这一调整体现了 ①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我国对人口政策的调整,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同时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不涉及真理问题,②与题意不符。 ③:实践决定认识,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理内容:(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4)(方法论要求:)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5.人生之中,最好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生命之中,最美丽的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我们的一定是最美丽的。上述人生感悟启示我们: ①联系是多样的,应该建立有利于人生的新联系 ②联系是客观的,人生历程中的联系不能够调整 ③联系是必然的,要排除人生历程中的偶然联系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把握人生历程中联系的条件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联系的相关知识。人生之中,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生命之中,最美丽的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我们的一定是最美丽的。这启示我们要坚持联系是多样性和条件性,把握人生历程中联系的条件性,建立有利于人生的新联系,①④正确;人们在尊重事物的固有联系的基础上可以对原有的联系进行调整,②中的“不能够调整”说法错误,排除;联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必然联系也有偶然联系,故此说法违背联系的多样性,故③错误。故本题选B。 16.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目前,国家已经明确海绵城市建没目标,将在16座城市试点。海绵城市的建设从哲学上看,体现出()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②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系统优化的方法。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①错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表明我们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②④符合题意;“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中的“总是”说法错误,③错误。故选C。 【点睛】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17.记笔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下图为高二某同学的笔记本,“记录区”用来在上课时快速记录,“整理区”用来课后归纳重点、补充疑问,“提示区”用来写下整个笔记的提纲或延伸说明。原始的记录→逻辑的整理 →关键的提示,这一方法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B.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C.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D. 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该同学的笔记本是一个系统,由“记录区”“整理区”和“提示区”等要素构成,这一方法体现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B项正确;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但材料未涉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相关内容,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但材料未涉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相关内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也未体现必然与偶然的关系的相关内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要求; 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18.“进步不是一个笔直的过程,而是一个螺旋形的路径,时而前进,时而折回,停滞后又前进,进步中有失有得,有付出也有收获.”从哲学方法论看,这句话主要强调了 A. 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B. 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面对和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 C.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D. 甲人生价值的实现要顽强拼搏,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 B符合题意,进步不是一条笔直的路,而是有前进、有后退,但是只要咬紧牙关、不畏艰难,最终总会有收获,体现的是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做好心理准备,准备走曲折的路; C不合题意,题干要求从“方法论”角度说明,新旧事物属于哲学原理; D不合题意,题干要求从“方法论”角度,人生价值观的内容属于人生观。 故选:B。 19.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在量变的过程中,事物所处状态是( ) A. 发展中断 B. 显著变动 C. 相对静止 D. 非连续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C: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渐进、不显著的运动变化,表现为统一、相持、平衡和相对静止等,C适合题意。 ABD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表现为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ABD均不适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20.“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与这句话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B.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A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不适合题意;B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适合题意;C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适合题意;D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适合题意。 【点睛】本题属于名言名句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题好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21.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以及养老保险收支平衡压力增大等问题,人社部计划于2017年正式推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并准备于2022年后实施。这样做蕴涵的哲理是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意识活动构成的 ②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①说法错误;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②说法错误;我国推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是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及养老保险收支平衡压力增大等问题的出现,说明物质决定意识,③说法正确;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注重量的积累,实现质变,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④说法正确。该题选D。 22. 新农村建设要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这里着重强调新农村建设要 A. 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 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D. 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建设新农村,要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不仅仅要改善人居环境,还要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做到全面发展、全面提高,C说法正确;材料不是遵循自然规律,A与题意不符;BD与题意不符。 23.“在疾病之前,你是健康的:在禁锢之前,你是自由的;在苦难之前,你是幸福的.这很简单.不幸的是,你总是感觉到前者,回忆到后者.”这启示我们 A. 要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B. 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 要将理想付诸行动 D. 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疾病与健康、禁锢与自由、苦难与幸福是对立统一的。“不幸的是,你总是感觉到前者,回忆到后者”说明要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故选A。 24.在生物链中,狼是羊的天敌,没有了这个狠对手,羊群就面临着灾难.每种生物都有对手,有了对手,保有警惕,便不失活力.这个道理人类亦然.从哲学上看 A.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 B.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 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对立的双方相互分离 D.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确,每种生物都有对 手,有了对手,保有警惕,便不失活力。这个道理人类亦然。从哲学上看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 B不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而不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不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矛盾的同一性,而不是斗争性; D错误,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不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故选:A。 25.焚烧秸秆,曾是刀耕火种的传统。而今随着人们对环境需求的提升和机械现代化的发展,秸秆被“禁烧”,并找到了新的出路。从哲学上讲,这主要体现了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②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共性 ③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不相同 ④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符合题意,焚烧秸秆,曾是刀耕火种的传统。而今随着人们对环境需求的提升和机械现代化的发展,秸秆被“禁烧”,并找到了新的出路。从哲学上讲,这主要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②说法错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③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不相同。 故选:B。 26. “旧题新做”、“新题旧做”是一位高三同学总结的做题经验。所谓“旧题新做”就是考试中遇到以前做过的题,一定要注意与旧题不一样的地方;所谓“新题旧做”就是看上去从没见过的题,一定有以往旧题的经验可以借鉴。以下哲理最能概括该同学做题经验的是 A. 系统优化的方法 B.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C. 一分为二的方法 D.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材料中“旧题新做”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新题旧做”说明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该同学做题经验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D项适合题意;A、B、C均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无论事物怎样特殊,总包含着同类事物的共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拱形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7.早期的电灯泡在灯泡使用不久后,灯泡内部就发黑.人们开始认为是其中的空气引起的,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定在尽可能地把灯泡内部抽成真空,可是发黑问题仍然存在.后来有人提出向灯泡内充入某种气体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实验,最后确定用氢气替代真空解决了灯泡发黑的问题.上述材料表明 ①否定与肯定是辩证的统一 ②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 ④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矛盾的主要方面、辩证否定、创新的社会作用。①③:解决灯泡发黑的思路经历了“有空气——抽空气——充氩气”的过程,体现了认识在实践中的反复、上升和对原有思路的“扬弃”,说明了否定与肯定是辩证的统一,①③符合题意。 ②:灯泡发黑问题的解决体现了逆向思维在创新中的作用,说明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②符合题意。 ④:材料不涉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的问题,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8.现阶段所推行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的举措便是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让公立医院恢复公益属性,真正成为群众的医疗保障。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事物发展中需要不断回归恢复本身 B. 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事物就会向前发展 C. 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 D. 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经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辩证否定。A:事物发展并不是不断回归恢复本身,A错误。 B:辩证否定并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而且坚持辩证否定与事物向前发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B错误。 C:题中事例启示我们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C正确且符合题意。 D:辩证否定并不是蔑视权威,抛弃经验,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29.一战期间,法国一位将军探望受伤的士兵,得知炊事班的战士大部分被炸死了,而一位炊事员将大铁锅扣在头上只受了些轻伤.将军由此联想到铁头盔,并付诸实践。这启示我们 ①要注意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 ②要善干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去思维 ③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④创新需要突破既有的理论和实践束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选项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排除。④选项表述错误。题目中,该将军看到一位炊事员将大铁锅扣在头上只受了些轻伤的现象,于是联想到铁头盔,并付诸实践。这启示我们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要注意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①③选项入选。选C。 30.“毕昇传承了我们活字印刷术。从此,用泥字和铅字,我们印刷历史/您推广了激光照排/从此,用激光,我们就可以快速的排版历史”。在网上纪念馆上,有人留下这样诗句,来评价王选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对中国的贡献。材料说明 A. 创新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 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C.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D. 创造性思维能检验和发展真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用激光,我们就可以快速的排版历史。以这样诗句来评价王选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对中国的贡献,说明创新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A符合题意。 BC:材料强调创新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体现创新推动社会制度和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BC与题意不符。 D:实践能检验和发展真理,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简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计20分。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说明。 31.材料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者,治之端也”“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法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根据中国国情,我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法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树立法律信仰,这将对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这条道路的确立既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果。 (1)试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对材料一进行分析。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 【答案】(1)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进一步提出要树立法律信仰,目的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法制中国;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树立法律信仰,立足现实,描绘了法制中国的美好蓝图;③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进一步提出要树立法律信仰,这将对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是从实践当中得来并在实践当中得以检验的。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一种模式都是基于一定的国情建立起来的,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别国模式。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在实践中认识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追求发展真理,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局限于既有认识,而应该不断发现新规律,获得新认识以此推动依法治国实践的深入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树立法律信仰,建设法治国家为背景材料,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 第(1)问可结合材料,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等方面,说明进一步提出要树立法律信仰,是立足现实描绘法制中国的美好蓝图,目的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法制中国。 第(2)问可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的特点、认识过程的特点等方面,说明任何一种模式都是基于一定的国情建立起来的,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别国模式,但对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应当借鉴。因此我们要从国情出发,在实践中认识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追求发展真理,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局限于既有认识,而应该不断发现新规律,获得新认识以此推动依法治国实践的深入发展。 【详解】(1)本题要求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对材料一进行分析。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立足现实,描绘了法制中国的美好蓝图,提出要树立法律信仰,目的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法制中国,这将对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推进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可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等方面,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说明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 从材料可以看出,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是从实践当中得来并在实践当中得以检验的。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模式都是基于一定的国情建立起来的,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局限于既有认识,而应该不断发现新规律,获得新认识以此推动依法治国实践的深入发展。 可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方面,说明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 【点睛】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其根源来看,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获得认识的途径: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此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 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2.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人类一直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简陋的设备,从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筛选寻找抗疟有效提取物,都没有成功。后来,他们从西晋葛洪“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中得到启发,利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经过191次试验,终于成功分离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如今依托人工化学合成技术,青蒿素已实现批量生产,上亿人因此而获救。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人评价说,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让中国之蒿走向了世界。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的特点的? (2)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说明屠呦呦让中国之蒿走向世界的历程。 【答案】(1)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屠呦呦团队提炼青蒿素所使用的设备、方法及技术手段都是客观的,其实践的过程及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②实践具有能动性。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说明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通过团队合作成功提取青蒿素,说明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从古代青蒿治病到今天青蒿素的批量生产,说明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 (2)①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青蒿素的成功提取离不开传统中医药,同时又是对传统中医药的发展。②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实质是扬弃,青蒿素的成功提取是对传统中医药的扬弃。③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和批量生产是科研人员不断创新的结果。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让中国之蒿走向了世界为背景材料,考查实践的特点、辩证否定观等。 第(1)问可结合材料,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等方面,说明屠呦呦团队提炼青蒿素所使用的设备、方法及技术手段都是客观的,该团队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通过团队合作成功提取青蒿素,说明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从古代青蒿治病到今天青蒿素的批量生产,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2)问可结合材料,从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等方面,说明屠呦呦让中国之蒿走向世界的历程。 【详解】(1)本题要求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的特点的。 从材料可以看出,屠呦呦团队提炼青蒿素所使用的设备、方法及技术手段都是客观的,其实践的过程及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该团队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说明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通过团队合作成功提取青蒿素,说明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从古代青蒿治病到今天青蒿素的批量生产,说明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 可结合材料,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等方面,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的特点的。 (2)本题要求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说明屠呦呦让中国之蒿走向世界的历程。 从材料可以看出,青蒿素的成功提取离不开传统中医药,是对传统中医药的扬弃,是科研人员不断创新的结果,同时又是对传统中医药的发展。 可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从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等方面,说明青蒿素的成功提取离不开传统中医药,同时又是对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是对传统中医药的扬弃,是科研人员不断创新才让中国之蒿走向世界。 【点睛】辩证的否定: 原理内容:(1)辩证的否定是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业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 方法论:①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②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三、探究题:本题16分。结合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的提出解决的方案、策略等。 33.进入21世纪,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但空气污染也日趋严重,“蓝天不蓝” 。十月本该是南京最美好的季节,可近日“秋高气不爽”,雾霾已连续几日萦绕金陵城。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健康呼吸,从治理雾霾开始”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政策影响】 据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与南京市气象台联合发布的空气质量日报,2013年10月29日空气质量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PM2.5日均浓度为117微克/立方米,超标0.56倍。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为减少灰霾天气,改善南京空气质量,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深化蓝天计划控制大气污染实施方案》,决定加大力度实施“绿色南京工程”。 (1)结合材料,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南京市政府的做法。 【理清思路】 高二(1)班同学围绕“雾霾出现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展开讨论,形成了以下下观点: 观点一:雾霾天气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问题,南京在治理中既要要借鉴其他城市和发达国家的做法,还需通盘考虑,综合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公众全方位的参与,形成治理的强大合力。 观点二:雾霾天气的出现,既有自然因素的原因,也有生产方式粗放的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现雾霾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南京在治理时不能急于求成,关键是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2)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加以论证。 【重在参与】 有人认为,污染都是别人造成的,与我无关。其实,环境的恶化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没有大家配合,再怎么治理都没有用。头顶着昏暗的天空,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如何走出这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3)作为一位中学生,面对南京雾霾天气,你能做些什么?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说明哲学依据。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南京市政府正是从南京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实际出发,制定了控制大气污染实施方案,决定实施“绿色南京工程”。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方案,决定实施“绿色南京工程”作为正确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南京的空气质量的提升。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或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南京市遵循生态规律,制定方案,实施“绿色南京工程”。 (2)选择观点一。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要坚持把共性和个性统一起来。南京在治理中既要要借鉴其他城市和发达国家的做法,又要从南京自己的实际出发。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影响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南京治理雾霾要通盘考虑,综合治理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寻求最佳方案。(或联系具有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南京治理雾霾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公众全方位的参与,形成治理的强大合力。) 选择观点二。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注重量的积累。南京雾霾天气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南京在治理时不能急于求成。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着重抓主要矛盾。治理雾霾关键是找准病根,用对药方。 (3)①坚持每天骑车或乘坐公交,少开私家车。依据: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加强环保宣传,要有忧患意识,强化人们环保意识,倡导低碳出行、低碳生活。依据: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治理雾霾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雾霾天气的形成、危害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治理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从南京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实际出发,制定了控制大气污染实施方案,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方案,决定实施“绿色南京工程”,体现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南京市遵循生态规律,制定方案体现了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2)问,观点一:南京在治理中既要要借鉴其他城市和发达国家的做法,又要从南京自己的实际出发,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治理雾霾要通盘考虑,综合治理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寻求最佳方案体现了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目标。观点二:南京治理雾霾天气不能急于求成体现了注重量的积累;治理雾霾关键是找准病根体现了抓主要矛盾。 第(3)问,坚持每天骑车或乘坐公交,少开私家车,要重视量的积累;要有忧患意识、环保意识,体现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