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铁路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铁路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 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铁路一中高二(上)期末政 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共 60.0 分) 1. 钱钟书先生曾言:“你不问我文化是什么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 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文化生活中 的“文化”是指( ) A.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 纯粹“自然”的东西 C.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 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 【答案】C 【解析】A 表述错误,文化只是精神范畴,因此不可能包括一切事物; B 表述错误,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 西不能称为文化; C 符合题意,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 表述错误,不符合文化的内涵。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 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 文化。 ②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 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实 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 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2. 鸦片战争后,中华文化走向衰微。振兴中华需要有先进文化,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 此而不懈努力,如魏源编著了《海国图志》,成为近代睁眼看世界、主动发起“文 化自救”的先行者。这说明魏源等人认识到了( ) A. 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B.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答案】A 【解析】A 符合题意,魏源编著了《海国图志》,成为近代睁眼看世界、主动发起“文 化自救”的先行者,“文化自救”的目的是振兴中华,可见文化对社会发展能产生深刻 的影响; B、C、D 不合题意,这三个题肢选项本身说法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 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 和国家的历史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 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 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 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 3. 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据统计, 中国每天消失的村落有 80 至 100 个。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 胀,农村被一步步地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韵”的遗 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 ) A.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C. 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 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答案】B 【解析】A 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B 符合题意,题目强调遗失的村落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表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 载体; C 说法错误,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可能先于也可能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 不合题意,“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的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无关。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 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 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 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的及错误的选项。 4. 扶贫者在扶智,一要引智,通过政策引导,把外地人才吸引到贫困地区扎根;二要 留智,引得凤凰,还得让凤凰留得住;三要育智,政府加企业模式就地建立高等职 业教育基地,既解决本地人才就业,一个人脱贫带动一家人脱贫,形成脱贫的扩大 效应。扶贫首在扶智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是( ) ①文化影响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非完全同步 ③文化是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①表述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符合题意,扶贫者在扶智,在经济落后地区培养人才,发展教育,通过先进文化带动 经济的发展,因此扶贫首在扶智体现了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非完全同步; ③符合题意,在经济落后地区培养人才,发展教育,通过先进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扶 贫首在扶智体现了文化是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表述错误,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但并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与经济关系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 政治所决定。但文化与经济并非亦步亦趋。 它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①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 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②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文化的社会作用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 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 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错误的选项。 5. 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描 绘了人们过年的喜庆情景。由此可见传统节日( ) A.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B.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C. 对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具有深刻影响 D.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答案】A 【解析】A 符合题意,材料中对人们过年的喜庆情景的描述说明传统节日具有相对稳定 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B 不合题意,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C 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 D 不合题意,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故选:A。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因时而变。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 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 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6. 习近平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 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材料的文化生活依据有( ) ①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发展是继承的结果,文化只有发展才会繁荣 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与源泉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材料观点强调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 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原因是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发展的作用,而不是没有涉及文化 发展的作用; ③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与源泉; ④符合题意,之所以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 神纽带。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 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①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 新的根基。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 努力之中。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 感,说明中华文化有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 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7. 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 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 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主导因素”,说法错误; ②正确,“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 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 喜爱”,这说明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 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正确,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 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 ④错误,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规定了文化的多样性; 故选:C。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 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 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 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 的。 2.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①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②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 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 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 实基础,培养能力。 8. 徽派古村落、古民居是徽文化的“活化石”。在长期保护实践中,黄山不仅创造了 异地搬迁的“潜口模式”,还创造了西递、宏村的整体保护开发和呈坎等原地保护 重点维修成片开发等多种模式。黄山重视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是因为( ) ①传统建筑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承袭中国传统文化 ④传统建筑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应该是传统思想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②④符合题意,徽派古村落、古民居是徽文化的“活化石”。所以,黄山重视保护古村 落、古民居,是因为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因为传统建筑是展现我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说法错误,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承袭中国传统文化。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1)文化的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 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 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 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 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 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9. 2015 年 1 月,有韩国某电视台拍摄、韩国导演执导的全景式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成 就的纪录片《超越中国》在韩国热播,引起热烈反响。创韩国同类电视纪录片收视 率的新高。《超越中国》在韩国热播( ) ①推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上了一个新台阶 ②显示当代中国文化得到韩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③反应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④表明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韩国民众的关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超越中国》在韩国热播与推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上了一个新台 阶无关; ②不合题意,材料并不显示当代中国文化得到韩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③符合题意,《超越中国》在韩国热播反应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④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韩国民众的关注。 故选:D。 本题考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意义:中华文化对外辐射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同时, 外域文化的传入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怎么做: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 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 文化国际影响力。 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合的,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 等。 10. 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 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 ) A. 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B.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C. 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D.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答案】D 【解析】A 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升华; B 错误,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而不是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C 错误,应该是方法论体现世界观,而不是影响世界观; D 符合题意,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这是世界观;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 “慢运动”等行列这是方法论,由此也说明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 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故选:D。 本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对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 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一般说来,世界观决 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 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11.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风景画大师们都有一个特点--情感极为丰富。 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一缕潜在的心绪,诱发出他们的愁思。这 说明( ) A. 存在离不开思维 B. 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 C. 思维再现存在 D. 存在决定思维 【答案】D 【解析】A 说法错误,存在不依赖与思维而存在; B 说法错误,思维和存在不能相互转化; C 说法错误,思维不是对存在的完全再现,而是能动性的反映; D 符合题意,题中“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一缕潜在的心绪,诱发出 他们的愁思”说明存在决定思维; 故选:D。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 识。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 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2. 我国宋代存在理学与心学之争。理学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心学则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者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两者都把物质与精神看作独立的本原 ③两者的观点在根本上都是错误的 ④两者都是在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两者体现的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不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两种都是把物质和精神看作是独立的本原; ③符合题意,两者都是唯心主义观点,根本上都是错误的; ④符合题意,两者都是在回答世界的本原,前者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后者认为人的心 是世界的本原。 故选:D。 本题考查: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成第一性的 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如: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道、理)看作世界的主宰 和本原。例如: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 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和错误的 选项。 13. 中国式过马路,是指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的一种现象,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 和红 绿灯无关。有人表示:“斑马线存在与否,取决于大家的目的。”与此观点 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是( ) A.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气者,理之依也 D.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答案】B 【解析】“斑马线存在与否,取决于大家的目的。”观点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 A 不符合题,“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 符合题意,“存在就是被感知”将人的感官作为世界的本原,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符合题意; C 不符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观点; D 不符合题意,“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故选:B。 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成第一 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如:存在就是被感 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涉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 分,难度适中。哲学的大厦是用一系列的概念构建起来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吃 透相关的哲学概念,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的典型例子,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14.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也是醉了”……各种网络流行用语充斥着我们的生 活,给我们增添了不少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 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③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④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正确,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说明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故入选; ②错误,物质可以独立于意识而存在,但是意识必须永远依赖于物质而存在,故排除; ③正确,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催生了网络流行语,说明 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故入选; ④错误,正确的认识(即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 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 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 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本题考查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 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做哲学题,首先要准确的理解和记忆相关的 知识,哲学的知识光是记忆而不理解,是没有办法做题的。 15. 2018 年 7 月 22 日,青岛传来喜讯,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试种的包括“海水 稻”在内的80 多个水稻品种分批成熟。经测产,这些品种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4.539 吨/公顷的平均产量。“海水稻”试验种植取得的阶段性成功( ) ①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佐证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③说明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④证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①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④符合题意,“海水稻”试验种植取得的阶段性成功佐证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 物;证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错误,“只要…就…”说法错误,夸大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 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 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 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本题以“海水稻”试验种植取得的阶段性成功为命题立意,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 是认识的基础知识点,让学生具有感性认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知识的能力,答 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还要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选项与 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 16.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 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 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 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体现了要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 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也体现了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 律; ②说法错误,应该把客观实际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④说法错误,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故选:A。 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 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 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 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 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 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也可运用排除 法去除错误的选项,即可作出正确解答。 17. 引力波是一种能脱离引力场源在真空中传播的波动引力场。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 物理学家韦伯用一种共振型引力波探测器,获得了显著的“间接”证据支持引力波 的存在。2016 年 2 月 11 日,美国科研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LIGO)“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最终证实了爱因斯坦 100 年前所做的预测。 人类对引力波的探索体现( ) A.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力量 B. 认识只有超越认识主体和历史条件的制约才能成为真理 C. 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D.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答案】D 【解析】A 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 错误,“超越认识主体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说法错误,因为人类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 件的限制和制约; C 错误,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D 符合题意,人类对引力波的探索体现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 的过程; 故选:D。 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体和客体条件的限制,事物 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 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 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 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该题属于体现类选择题,以对“引力波的探索”来考查学生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 上升性的理解和运用,分析其哲学道理,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 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哲理与材料对接的吻合性,解题时一方面 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8.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 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 虽只描述了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下列 对该词及创作过程的哲学分析合理的是( )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娄山关战斗的内心感悟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词中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自信精神 ③意识是对存在的如实反映,此词真实折射了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此词至今仍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客观实际、源于娄山关战斗实 践; ②④符合题意,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虽只描述了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 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这说明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词中蕴含着“革 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自信精神,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此词至今仍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 今天的长征路; ③错误,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可以是如实的,也可能是虚幻的反映;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性质的意识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正确 意识指导下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指导下,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人们在意识 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 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 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 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该题属于哲理对应题,用名人名言,古诗词、成语、典故为命题背景,既考查学生的人 文功底,又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 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平时要多收集 古诗、谚语等并理解其蕴含的哲理。 19. 据国家统计局 2017 年 8 月份的数据显示:不管从生产角度,还是从消费角度,中 国经济稳中有进,向好势头持续发展。这一结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曲折的 B.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和方向 D. 想问题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B 【解析】A 错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B 正确,“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向好势头持续发展。”这一结论中“稳”体现了相对静 止、“进”“向好势头持续发展”体现了绝对运动,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事物都是绝对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 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体现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的哲理; D 错误,想问题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故选:B。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考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搞清题意中“稳”与“进”的哲学寓意,然后逐项分析 进行排除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20. 2018 年 10 月 17 日,在第五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 作 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 越要有一鼓 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咬定目标加 油干,就一定能如期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材料启示我们 ( ) ①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质变,实现飞跃 ②要坚信人可以战胜一切,创造一切 ③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改革 ④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现在是扶贫的紧要关头,“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万众一心、咬定目标加油干就一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这启示我们要抓住 时机促成事物质变,实现飞跃; ②错误,物质决定意识,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可以战胜一 切,创造一切”的观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③不合题意,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辩证法观点; ④符合题意,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坚信 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故选:C。 本题考查: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 的总趋势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促使新事物成长壮 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勇敢地接受考验与挫折。 2、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 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 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这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 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 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主旨无关的和错误的选项。 21. 2018 年 10 月 23 日,港珠澳大桥开通。其开通可有效促进湾区内部人、物、资金、 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 区,打造国际高水平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这表明( ) ①推动事物的发展需要坚持用综合思维的方式 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④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题目强调港珠澳大桥开通可有效促进湾区内部人、物、资金、 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表 明推动事物的发展需要坚持用综合思维的方式,也体现了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 于事物的整体性; ③说法错误,错在“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正确的说法是要根据事物 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再建立新的联系; ④说法错误,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才起决定作用,且材 料没有涉及关键部分的影响。 故选:A。 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 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内部 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此题考查系统优化方法,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 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说法错误 的选项。 22. 美国商务部 2018 年 4 月 16 日宣布,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 出售任何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导致中兴通讯停摆。这一事件让我们再次认识到: 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从哲学角 度看,要解决中国通讯行业“缺芯少魂”的问题,我们必须( ) ①坚持辩证否定,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②善于统筹兼顾,分清通信产业发展的主流和支流 ③注重量的积累,把握通信产业发展的总趋势 ④抓住主要矛盾,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正确,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 隐患,从哲学角度看,要解决中国通讯行业“缺芯少魂”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否 定,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抓住主要矛盾,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抓主要矛盾的问题,没有体现分清主流和支流; 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注重量的积累。 故选:B。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辩证否定观原理 ①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 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题解题时要把握材料要 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 题意的选项。 23. 《韩非子•内储说》上有一段关于法治理沦的著名比喻:“火形严,故人鲜灼;水 形懦,故人多溺”,大意是“法律如有威严,像火一样使人望而生畏,百姓不敢以 身试法,这样,国家就容易治理,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反之,若过于宽大,执法不 严,百姓不知畏法,反而容易因违法而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辩证法的角度, 下列诗句包涵哲理与之相似的是( ) A.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B.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C.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D.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法律如果严,则人民能得以安居乐业;如果不严,百姓反而易受到法 律的制裁,这说明“百姓安居乐业”与“受法律制裁”在律法严不严的条件下进行了转 化,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 A 不符合题意,“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 情”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的哲学道理; B 不符合题意,“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 然”体现的是事物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 C 符合题意,“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D 不符合题意,“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行”体现了实践第一性的观点。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 互依赖,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 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 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同一性与斗争性之 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 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 展。 ④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获取及理解的能力,.学生灵活调动和运用教材的有关知识分 析理解古诗词是做好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解答一是能正确理解诗句的内涵和意 境,二是能准确掌握教材相关知识。 24. 与“和谐号”相比,“复兴号”采用了更先进的安全保障技术,全新低阻力流线型 头型设计更加节能,车厢实现 WiFi 全覆盖,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 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我国高铁从最早的“洋基因”“混血”“以我为 主”,到现在由内而外都是“纯中国”制造。我国高铁的发展印证了( ) ①新事物总是以旧事物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在批判性思维推功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 ③坚持在辩证的否定中推动事物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因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问题; ②③符合题意,我国高铁从最早的“洋基因”“混血”“以我为主”,到现在由内而外 都是“纯中国”制造,印证了要坚持在辩证的否定,在批判性思维推动下实现理论和实 践的不断创新,从而推动事物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④说法错误,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 的、不合理的因素,保留其积极合理因素。 故选:C。 本题考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辩证否定观原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 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 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 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要求我们: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旧说和落后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辩证否定观原理 (1)原理: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体现了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 就没有质变,也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全盘抛弃,而是要吸收 并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这就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本题考查的是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辩证否定观原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 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 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 25. 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的雕刻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露出 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后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 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上述材料说明( ) ①艺术创作受到艺术家主观因素的影响 ②艺术创作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事物属性的束缚 ③价值判断及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④人们能够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根据题意,“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这说明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艺术创作受到艺术家主观因素的影响,人们能够通 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②错误,“摆脱事物属性的束缚”说法错误; ③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与此无关;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指导作用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性质的意识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正确意 识指导下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指导下,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人们在意识的 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 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本题考查了意识的能动性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 除无关的选项。平时要多收集古诗、谚语等并理解其蕴含的哲理。 26.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 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A. ③→②→④ B. ②→①→③ C. ④→③→① D. ①→④→② 【答案】A 【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运行是生产力的发 展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发展推动上层建筑的 调整,题中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应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坚 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对应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坚持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对应的是上层建筑的调整,A 选项观点③→②→④符 合上述分析,故入选。 ①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作用并不是完善生产关系,私 营经济和外贸经济适应较低生产力水平,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 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 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 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 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 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 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 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 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推导排序选择题最常用的方法是“首位判断法”或“尾项判断法”,即找出事件、现象 关联中的第一位或最后一位。对于较复杂的排序选择题无法用“首位判断法”直接选出 正确答案时,通常采用“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进行解答。第一步,先看“首”,运用 排除法缩小范围。第二步,看“尾”,即对剩余项的“尾”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哪个尾 项正确。排序选择题的设计无论内容和形式怎样变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充分 运用解题技巧,注意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27. 作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三权分置”实行农村 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以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 营权的意愿。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一改革( ) ①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②遵循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反映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①符合题意,②不合题意,“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改革属于变革生产关系, 从而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无关; ③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无关; ④符合题意,“三权分置”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以顺应农 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这一改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 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 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 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 况的规律。 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清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区别: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所有制形式(关系)、 交换形式(关系)、分配形式(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生 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统称为生产资料。一般的,只要把生产关系看成 是经济基础就行了。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 和设施的总和。 通俗地分,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开展的活动和结成的关系都是经济基础。而政治生活和 文化生活中的活动都是上层建筑。 28. 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房地产回归“居 住属性”,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 住有所居。近期,国家频繁出台租房政策,其中“租购同权”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 论。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③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实践体现出来 ④该政策尚未经实践检验,是否为真理性认识尚存异议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根据题意,“租购同权”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从哲学角度 看这是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 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③表述错误,“只有通过实践”说法绝对,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还包括认识世界 的作用,有目的性、自觉选择、主动创造性,不一定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④表述错误,该政策已在多个城市试点,并取得成效; 故选:A。 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影响认识的因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反映。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①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受到客观事物本身、实践水平能力的制约。最根本的是受当时的 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②受主观因素的制约,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 都会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 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 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评价 用“租购同权”为命题载体,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本题考查学 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 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 养能力。 29. 一到检查就紧张,一遇考核就焦虑……针对当前部分扶贫干部把迎检当负担的实际 情况,一位省级领导同志分享经验时说,把群众当成永不撤离的检查组,迎好群众 24 小时的“检查”,这样就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经得起任何方面的检验。 这样说的依据在于( ) ①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扶贫工作成效的客观标准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③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属于主观因素,不是客观标准。 ②④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 决定力量,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③说法错误,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故选:B。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30. 习近平总书记给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创新创业大赛的大学生回信,对他们走 进延安、服务革命老区,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行动表示肯定和鼓励。这 启示我们( ) ①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必须做出辉煌的业绩 ②自觉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③创新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④自觉践行中国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必须做出辉煌的业绩”的说法过于绝对; ②④符合题意,新创业大赛的大学生走进延安、服务革命老区,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奔小康的行动得到了习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启示我们自觉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是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启示我们自觉践行中国梦,在个人与社会的统 一中实现自身价值; ③说法错误,创新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是实践。 故选:D。 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 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 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强调 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 己的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 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全面 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属于启示类试题。启示类的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 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即可,解答时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选项。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0 分) 31. 豫剧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但随着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 需求的多样化,豫剧格式化表演、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 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观众迅速改变的口味,古老的豫剧,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改革。豫剧工作者们将豫剧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 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 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 参与创作和表演。从舞台布景到唱腔舞功,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 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 造典型人物,等等。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豫剧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原因。 【答案】①文化创新需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创新,解放发展文化生 产力。豫剧引入市场机制、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 ②文化创新需要在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豫剧继承了传统文化 的优秀部分。 ③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融合。豫剧融合 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 ④坚持正确方向,着眼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虚心向群众学习,激发群众的创造活 力,积极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 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豫剧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原因,属于原 因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文化创新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从 材料入手分析,豫剧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进 行大胆创新,这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在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豫剧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这体 现了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融合;豫剧坚 持正确方向,着眼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虚心向群众学习,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积 极创新。 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 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 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 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 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32. 材料一:盐湖资源是 Q 省的第一大资源,也是全国的战略性资源。这是矿藏丰富, 钾盐、镁盐、锂盐储量均居全国首位,但面临着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矛盾。Q 省 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精神, 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开 发中保护,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统筹 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 材料二:Q 省某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个老企业,面临传统产业转型,老旧 生产线更迭等问题。近年来该企业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不断深化改革,通过“顶 层设计”,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通过创 新驱动发展,产品从单一的氯化钾发展到 20 多种,已成为全球镁锂钾行业最大的 领军行业。 结合材料一并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 Q 省是如何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 境保护关系的。 结合材料二,分析该公司在转型升级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 【答案】【小题 1】(1) ①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②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贯彻中央精神,结合本省实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统筹 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 (2) ①从本地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实际出发,结合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通过创新驱动,使企业成功转型升级。 ③加强“顶层设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 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小题 2】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并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 Q 省是如何正确处理 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为措施类试题,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学生分析材料, 然后调动课本相关知识回答即可。具体来说,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保护优 先,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贯彻中央精神,结合本省 实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分析该公司在转型升级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 事求是的。题目类型措施类。要解答本题,首先要调动基础知识,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 的具体要求: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 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 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 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再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1)(2)均为措施类试题。哲学措施类试题需要结合材料分析、回答,答题模式为: 原理+方法论+具体措施。 ①找准题目中解决什么问题的措施。 ②针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找解决的方法。必须从材料中寻找突破口。 ③分析这些措施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并按哲理进行分类。 ④解此类问题,不是简单的回答原理与方法论,而重点是在于解决的措施。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汉景帝第三子刘德非常喜好儒学,但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 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刘德应时而起,将其毕 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足迹 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从民间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 记》等,多达几十种。他亲自参与了古籍的整理工作,重用名儒,广招学士,对所 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 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组织群儒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后,才整理成册。 经过艰苦的校勘工作,刘德整理出诸如《诗》、《书》等大批正本古籍,数量上超 过了当时国家藏书,对后来西汉治国理政主导思想的确立产生重大影响。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说明刘德收集整理古籍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 的启示。 当今时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为什么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请列举两条理由。 【答案】【小题 1】(1) ①亲自参与收集整理古籍,在劳动和奉献中不断实现人生价值; ②依托民间资源和名儒学士支持整编古籍,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坚定理想信念,克服困难,用毕生精力严谨整理古籍,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2)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 素,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兴盛,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 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②国家文化兴盛才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反对霸权文化的渗透。 ③民族文化兴盛才能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才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 【小题 2】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说明刘德收集整理 古籍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属于启示类主观题,知识范围限定明确:价值的创造 与实现的知识,学生可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对接分析,根据材料“将 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他亲自参与了古籍的整理 工作”可知在劳动和奉献中不断实现人生价值;根据材料“重用名儒,广招学士”“组 织群儒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后,才整理成册”可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中实现价值;根据材料“经过艰苦的校勘工作”“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 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可知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2)本题要求分析为什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并列 举两条理由。此题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从设问的指向 性看,属于原因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 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 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家文化兴盛才能在国际文化交 流中反对霸权文化的渗透;民族文化兴盛才能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才能增强全民族文 化创造的活力。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1)该题属于哲学启示类,偏重于如何做。考查学生价值创造与实现的知识,价值创 造与实现的知识属于《生活与哲学》最后一课的知识,知识体系清晰明了,学生要结合 材料并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作答,注意答案要点化。 (2)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 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 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 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 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