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0文化传承与创新课件(72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0文化传承与创新课件(72张)

专题 10 文化传承与创新 考点 37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考点 38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考点 39 文化创新 目录 考点 37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考法 2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考查 考法 3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的考查 考法 1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的分析 考法 4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的分析判断 考法 5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的分析应用 考法 6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的分析应用 考法 1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的分析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 文化遗产 地位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作用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 1 )文化的多种形式本身就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如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 ( 2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更强调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个性特征。 ( 3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集中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考法 1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的分析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要特别注意区分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 试题中经常混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如: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等等。 考法 1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的分析 【 易混辨析 】 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0多年来,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撰写的反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优秀作品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表明革命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以及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①②符合题意。 例题 [课标全国 Ⅲ2017·19 ] A 文化的内涵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而不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③错误。 大众传媒的传播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扩大了文化的影响范围,但不是决定文化是否有价值的因素,④错误。 文化是民族的 ( 强调文化的个性 ) ;文化是世界的 ( 强调文化的共性 )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强调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 ,即个性与共性同时存在,对立统一。 考法 2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考查 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 各民族文化保持着自己的个性,无法沟通(由于各民族文化有共性,因而可以进行交流、借鉴、融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趋向同一(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渐趋融合,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各民族文化保持着自己的个性)。 考法 2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考查 【 易错提示 】 注意以下错误认识 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④错误,各民族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的不同,导致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例题 [课标全国 Ⅱ2017·19 ] C ①错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应该是社会制度; 两国的红色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两国文化有其共性又存在着差异,通过交流都能满足两国民众的文化需求,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 为什么:从人类文明进步、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繁荣三个方面理解其意义。 怎么办:包括正确态度、尊重和保护好本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和睦相处、借鉴融合五个方面。 考法 3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的考查 从为什么、怎么办两个角度掌握这一知识 【 特别提示 】 把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这几个知识点从怎么办角度进行统一整合,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即形成由正确态度、原则、交流、借鉴组成的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 答题时仔细斟酌设问的角度,分清是依据、原因类,还是措施类,据此确定是调动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知识作答,还是调动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知识作答。 考法 3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的考查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统筹发展,文化“走出去”力度空前加大、成果非常丰硕,国家形象显著提升。由此可见( )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我们坚持文化自信是有充分理由的 ③文化软实力是由文化传播决定的 ④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我国文化“走出去”力度空前加大、成果非常丰硕,体现了我国文化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喜爱,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入选。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坚持文化自信是有充分理由的,②入选。 例题 [浙江 11 月选考 2017·24 ] A ③说法错误,文化软实力受到文化传播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 材料没有体现世界文化,④不选。 主要有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等。另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考法 4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的分析判断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某种实践活动来进行 01 商业贸易大多涉及不同民族特别是不同国家间的贸易;人口迁徙则涉及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间的迁徙。 这里的文化传播往往是指不同民族、 不同国家间的传播 考法 4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的分析判断 02 【 易错警示 】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只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不能称为主要途径。文化传播的途径是指文化传播所依托的实践活动,不同于文化传播的媒介。媒介指的是某种手段,不是活动,所以传播途径不同于传播媒介。比如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口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都是错误的说法。 考法 4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的分析判断 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说明我国杂技艺术运用了现代艺术手段,④符合题意。 例题 [课标全国Ⅱ 2016 · 19 ] D 材料没有涉及现代传媒,①与题意无关; 现代流行艺术元素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艺术元素,②错误; 我国杂技历史悠久,还融入了现代元素,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③符合题意; 传播媒介不同于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强调的是 社会实践活动 , 主要是讲文化 怎样传播 的问题,如商业贸易、教育、人口迁徙等;而传播媒介是指传播的 手段 , 主要是讲文化 靠什么传播 的问题,如文字、口语、印刷、电子等。注意常见的错误说法: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等等。 考法 5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的分析应用 传播媒介与传播途径的区别 01 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意常见的错误说法: 大众传媒的出现取代了旧的传播手段;新兴传媒的作用日益突出,传统媒介已经消失;通过大众传媒传播文化的目的就是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等。 考法 5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的分析应用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02 考法 5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的分析应用 各种传媒的特点不同 03 注意区分各种传媒的特点,特别是要熟记大众传媒的作用。 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 ① 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 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 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 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网络语言的出现是对汉语言文化的丰富和发展,①符合题意;互联网属于大众传媒,互联网催生网络语言体现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④符合题意;②③夸大了网络语言的作用,不选。 例题 [天津文综 2015·11 ] C 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间政治交往与政治互信;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借鉴、融合,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创新,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考法 6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的分析应用 文化交流的意义 01 注意以下错误说法: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文化交流使各民族文化走向同一,文化交流使文化差异消失;等等。 考法 6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的分析应用 【 易错警示 】 简要表述为:文化交流的态度 + 文化交流的原则 + 文化交流的途径和媒介 + 文化主体的任务 + 反对错误倾向 + 文化借鉴、融合的要求 + 文化与经济 (详见本专题综合考法 1 )。 考法 6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的分析应用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措施 0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 分)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 2.2 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 2017 年 4 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 1.5 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 7 年内将有超过 3000 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10 分) 【 答案 】 商业商贸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例题 [课标全国 Ⅲ2017·38 ( 2 )] 考点 38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考法 2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的应用 考法 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判断及应用 考法 4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分析应用 考法 1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的分析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举例 中秋节赏月、元宵节看花灯 北京菊儿胡同 京剧、武术、散文、书法 “大同 ” 世界、 “ 天下为公 ” 的社会理想 考法 1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的分析 准确理解并区分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及 其地位、作用 01 考法 1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的分析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体现了传统文化渗透于现实生活的许多领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纵向的角度),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即基本特征保留,具体内涵因时而变;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横向的角度),强调其个性、特色,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准确判断、区分传统文化的特点 02 考法 1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的分析 准确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分析问题 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所以在回答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些做法、想法的原因时,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依据来运用,如:“家国伦理”是传统思想,对“家国伦理”作用的分析评价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03 考法 1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的分析 【 特别提示 】 辩证地评价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般需要对一些错误言论或者某些具体传统文化作出评价。要善于运用两种思维:一是要善于由个性上升到共性。二是要善于用知识体系去整体解答、分析问题。 【 易错提示 】 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①传统建筑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习俗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④文化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也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③符合题意; 例题 [浙江 4 月选考 2017·23 ] A 传统习俗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一定能够促进社会发展,②错误;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不是“决定”,④排除。 考法 2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的应用 全面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即先分清精华、糟粕,再扬弃。 (2)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 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5) 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考法 2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的应用 【 考法提示 】 注意区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涉及的是纵向的古今文化的关系 (1)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这一知识时,往往提供对待某一传统文化的做法,设置体现类、依据类、措施类题型,注意区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涉及的是纵向的古今文化的关系,不是横向的文化交流,也不是中外的文化交流,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必须“扬弃”,不能全盘抛弃,也不能全盘继承。 (2)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这一知识时,通常提供我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现状,设置依据类、措施类题目。回答时,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措施整合为一个大知识体系,结合设问的题型特点和材料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上述知识回答具体问题。 2016 年 9 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 《 小二黑结婚 》 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极大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 ) ①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善于推陈出新,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们的新需求,①④符合题意。 例题 [课标全国 Ⅱ2017·20 ] 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强调其精神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故排除②; 传承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③的说法忽略了其他因素,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 B 考法 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判断及应用 判断某种因素促进文化发展的方法 判断题目是否涉及社会制度变化、思想运动、科技、教育等因素促进文化发展,首先判断有无上述四个因素及是哪个因素。若有,则第二步就判断上述四个因素与文化发展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若是,则可以判断题目说明了某因素促进文化发展。 01 考法 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判断及应用 准确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各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差异 对文化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他因素只能是影响因素。注意排除以下错误说法:教育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决定文化发展的性质等。 02 考法 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判断及应用 从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来寻求促进文化发展的措施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不断解放思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03 考法 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判断及应用 【 考法提示 】 非选择题涉及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的分析,可从形式、结果 ( 实质 ) 两方面入手。从形式上看,现代科技 ( 信息技术 ) 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从结果上看,应从促进文化传播、促进文化继承、促进文化发展创新三个方面结合材料逐一分析。 03 故宫博物院自主研发的一款APP(移动客户端)游戏,将故宫珍藏用精美的图片和诙谐的语言传递给观众,让故宫里的文物“活”起来。“故宫+互联网”的模式( ) ①发挥了科技对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 ②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③创新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④融合了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故宫博物院自主研发的一款APP(移动客户端)游戏,将故宫珍藏用精美的图片和诙谐的语言传递给观众,让故宫里的文物“活”起来,表明“故宫+互联网”的模式发挥了科技对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①②符合题意; 例题 [浙江 4 月选考 2017·25 ] A “故宫 + 互联网”的模式并没有创新传统文化的内容,③排除; “故宫 + 互联网”的模式并没有融合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④排除。 考法 4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分析应用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 发展 区别 原因 传统文化中既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也存在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做法 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联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01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广义的文化传承还可以扩展到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等知识。 考法 4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分析应用 “文化传承”这一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 02 祠堂是崇宗祭祖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 W 村也曾有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 W 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 W 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 10 分) 【 答案 】 传统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W 村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发挥祠堂文化在人文教化、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必须批判地继承,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打破了宗族界限,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题 [ 浙江文综 2015 · 40 ( 1 )] 考点 39 文化创新 考法 2 文化创新的意义的考查 考法 3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的分析 考法 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分析 考法 4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的考查 考法 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分析 什么是社会实践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物质性活动。 01 考法 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分析 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立足实践就是到人民群众中去,反映到文化创新上就是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依靠人民,为了人民。 02 考法 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分析 【 考法提示 】 分清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主体、根基、渊源 (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社会实践。 (2) 文化创新的主体 —— 人民群众。 (3) 文化创新的根基 ——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4) 文化创新的渊源 —— 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考法 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分析 【 易错警示 】 注意几个错误认识: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源、源泉;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源泉是创作者的灵感。 2015 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纸质版《辞海》和电子版、网络版《辞海》的推出,既是文化生产的变革,也是文化消费方式的变革,而这些变革是由信息技术推动的,④符合题意。 例题 [课标全国Ⅲ 2016 · 19 ] B 纸质版《辞海》和电子版、网络版《辞海》的推出,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各种消费群体的需求,①符合题意; 任何文化创新都源于社会实践,②说法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文化创新带来的意义,③不符合题意; 考法 2 文化创新的意义的考查 文化创新的作用 (1)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 文化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措施,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考法 2 文化创新的意义的考查 【 考法提示 】 注意对文化创新的作用的理解、区分 ( 1 )文化创新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体现了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 2 )文化创新带来了某种文化的发展、传播,促进了文化影响力的提高,深受群众喜爱,体现了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繁荣,使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 考法 2 文化创新的意义的考查 【 易错警示 】 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 5 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 80 分;如果答对 4 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 100 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 …… 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10 分) 【 答案 】①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 (4 分 )② 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 分 )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创新精神。 (2 分 )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分 ) 例题 [ 课标全国 Ⅰ2014·39 ( 1 )] 考法 3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的分析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题目材料若从正面体现这一观点,一要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二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题目材料若从反面启示我们遵循“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做法,则材料需要体现两个极端:一是全盘继承传统,二是彻底抛弃传统。 考法 3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的分析 繁荣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必须避免重复传统的东西;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 易错警示 】 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演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 2016 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 )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主要得益于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的合作,得益于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的结合,这种结合体现了一种文化创新,也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①②符合题意。 例题 [课标全国Ⅰ 2016 · 19 ] A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③错误,排除。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整理和保护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④错误。 考法 4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的考查 (1) 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 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要求 考法 4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的考查 涉及体现类题目时,一般涉及三个要素:文化产品创新,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涉及措施类题目时,根据“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要求”的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文化创新的措施。 【 考法提示 】 考法 4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的考查 对外来文化要全面借鉴,加以吸收;文化创新需要认可西方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 易错警示 】 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一带一路” (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带一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某校高二 (1) 班同学围绕“四川省如何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展开讨论,提出了建议 ( 见下表 ) 。 列出与表中各建议相对应的 《 文化生活 》 依据。( 12 分) 【 解析 】 本题以四川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的措施为出题素材,以原因依据类问题形式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传播与创新的知识。此类问题的答案应简略、直接而有针对性,从课本知识找依据。“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可联系文化与经济的交融,“网络平台”可联系大众传媒的知识,“时代精神”“流行方式”可联系文化创新、与时俱进,“与沿线国家互办的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等活动”可联系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 【 答案 】①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3 分 )②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局限,实现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 (3 分 )③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3 分 )④ 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推动文化的发展。 (3 分 ) 例题 [ 四川文综 2015·13 ( 3 )] 建议 依据 合作开展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示例: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财富 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① 建设国际认知度高的文化网络平台 ② 注入时代精神,采用动漫、微电影等流行方式,讲好四川故事 ③ 积极参与中国政府与沿线国家互办的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等活动 ④ 2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综合考查 1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综合考查 3 文化创新的综合考查 综合考法 综合考法 1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综合考查 这一知识体系包含的知识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01 综合考法 1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综合考查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要充分利用商贸活动等途径,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4)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抵御外国腐朽文化的侵蚀,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6)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7)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对文化发展起决定作用。通过经济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从而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简要表述为:文化交流的态度+文化交流的原则+文化交流的途径和媒介+文化主体的任务+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借鉴、融合的要求+文化与经济。 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措施 02 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鲁迅和雨果分别是中国和法国的伟大作家,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下文为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在“鲁迅对话雨果”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讲话的部分内容。 “雨果在他的《悲惨世界》里说:‘只要本世纪三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女子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换句话说,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存在愚昧和困苦,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鲁迅先生以他高度浓缩的小说、精美绝伦的散文和浩瀚滚烫的杂文,表达了同样的意愿和同样的意志,正如他那首《无题》绝句所言:‘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结合材料,分析“鲁迅对话雨果”交流活动的文化意义。(8分) 【 答案 】 鲁迅和雨果都关心社会历史的进步,关注下层百姓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各自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巨人。( 2 分)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增进中法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两国的文化合作与发展,( 2 分)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自觉性,( 2 分)在中法文化的交流中推动文化创新。( 2 分) 【 解析 】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知识,以“鲁迅对话雨果”交流活动为背景。由于设问涉及中法文化交流活动,考查这一交流活动的意义,因此一定要结合文化交流的意义这一理论回答,同时注意知识范围限定为“文化意义”,需要剔除经济、政治、哲学意义可从人民理解互信、文化合作交流、文化自觉自信、文化创新、文化繁荣等方面进行回答。 例题 [北京文综2016·41(3)](8分) 综合考法 2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综合考查 ( 1 )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确定答案涉及的知识点: 中外文化交流传播 ——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继承 —— 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 —— 文化创新。 ( 2 )依据设问类型,组织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回答具体问题。 如:措施类题目以演绎推理的方式 ( 先理论后材料 ) 回答,重在怎么做;体现类题目以归纳推理的方式 ( 先材料后理论 ) 回答,重在说明是什么。 【 考法提示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 《 记住乡愁 》 于 2015 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 100 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 《 记住乡愁 》 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 《 记住乡愁 》 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 【 答案 】 在保持原有村落形态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传承,使其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例题 [ 课标全国 Ⅰ 2015 · 39 ( 3 ) ] 综合考法 3 文化创新的综合考查 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因此,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而空谈文化创新。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能摒弃传统文化从头开始。因此,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 【 特别提示 】 综合考法 3 文化创新的综合考查 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文化发展的实质 01 综合考法 3 文化创新的综合考查 文化创新的意义(见考点 39 考法 2 ) 02 03 文化创新的措施 (1) 一个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 两个基本途径: ①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4) 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5) 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综合考法 3 文化创新的综合考查 【 考法提示 】 辨别文化创新的途径 看到材料中叙述深入基层、采风活动等,可以从社会实践角度分析;看到材料中叙述传统文化、新旧文化对比等,可以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角度分析;看到材料中叙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等,可以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角度分析;看到材料中叙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等,可以从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角度分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10分) 【 答案 】 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 3 分)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 2 分)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3 分)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2 分) 例题 [课标全国Ⅰ2017·40(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10分) 【 答案 】 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 3 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 3 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例题 [课标全国Ⅲ2016·39(2)] 敬请期待 下一专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