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试题 解析版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政治试卷(理科) 出题人 : 王雷 审题人:柳青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说明 A.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B. 文化决定政治 C.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D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不体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C项与题意不符;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政治,B 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对内) B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对外) 2.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的是 ①语言 ②文字 ③艺术 ④自然科学 ⑤河流 ⑥价值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故C符合题意。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河流属于自然现象,故⑤排除。 【考点定位】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知识拓展】如何全面理解文化的特点? ①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②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这就是说,文化与人类社会俱来。 ③从文化与社会个体的关系来看,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也就是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 ④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君臣之间、主仆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能平等交往。这说明 A. 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B. 文化影响社会生活 C.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D.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答案】D 【解析】 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君臣之间、主仆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不能平等交往,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故D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的是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故A、B、C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文化对人的影响 【易错警示】文化并不是影响人的唯一因素。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都会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也会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能将文化的影响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文化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长、一个社会的发展。 4.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①世界观 ②人生观 ③价值观 ④发展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发展观属于辩证法的思维方法,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文化对人的影响 【名师点睛】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它们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启示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这说明 A. 经济决定文化 B. 文化反映经济 C. 文化决定经济 D.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C错误;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体现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6.“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上述歌词表明 A. 文化具有绝对的稳定性 B. 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D.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答案】D 【解析】 “洋装虽然穿在身,但祖国的观点早已深深印在脑海中,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故D符合题意。A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错误,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C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潜移默化的。 【考点定位】文化对人的影响 【知识整合】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⑤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7.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 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 B. 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 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答案】C 【解析】 兵马俑属于文物,属于人们精神活动的产品,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故C符合题意,A错误。B错误,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有着严格的界限。材料中涉及的是精神产品与物质载体的关系,而不是强调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故D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知识总结】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 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8.成语“耳濡目染”表达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 A. 潜移默化的特点 B. 深远持久的特点 C. 相对独立性特点 D. 差异性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俗语“乡音难改”表明历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AC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点睛】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是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是指经年累月、难以抹去的文化影响,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9.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③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④纯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形式。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①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1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的人掌握了电脑技术,却去充当电脑黑客,有的人掌握了高超的化学合成技术,却去制造毒品,这告诉我们 A. 知识文化修养比道德修养更重要 B. 思想道德修养是文化建设中的中心环节 C.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D. 既要加强知识文化修养,又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告诉我们既要加强知识文化修养,又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D项符合题意;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都重要,而不是谁比谁更重要,A 项说法错误;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中的中心环节,不是思想道德修养是文化建设中的中心环节,B项说法错误;材料不能表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C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点睛】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1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其意是说,圣人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这表明 A.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B. 科学理性和人文主义是中华文化的两大特征 C. 中国古代文化充满了神学的神秘主义色彩 D. 文化源自于古代圣人的“先知先觉” 【答案】A 【解析】 圣人可以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故A符合题意。B错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两大特征。材料中强调的是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并不能体现出神学色彩,故C排除。文化源自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故D错误。 【考点定位】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名师点睛】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12.德国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将中亚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的商道称为“丝绸之路”。然而,商人们运输的不仅仅是商品,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古希腊的哲学、科学,中国的印刷术,阿拉伯人的数学等文化也相互交流。这充分印证了在很长的人类历史中 A. 文化从产生就处于传承和创新状态 B.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重要途径 C. 古代的商人们都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D. 不同文化既冲突又共处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 【答案】B 【解析】 商人们运输的不仅仅是商品,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文化也相互交流,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涉及的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并没有涉及文化创新和文化素养的高低,故A、B与题意不符。D错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主流。 【考点定位】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名师点睛】如何正确区分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途径 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 教育 地位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意义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13.“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这句话所体现的道理是 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 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 C.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D.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答案】C 【解析】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的是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故A、D均与题意不符,B说法不准确。 【考点定位】文化的作用 【易错警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吗?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而“精神”变“物质”不是无条件的。 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是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离开了人们的实践,精神永远是精神。例如科学技术不与生产相结合,就只能是观念中的生产力,不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4.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瑰宝、是黄金,但是,光继承,不改革创新,它将永远是旧市场上的古玩。如能在新的历史时空,与时俱进,展翼雄飞,是令人神往的。这段话主要说明 A.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B.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C. 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就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D. 对于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答案】D 【解析】 光继承,不改革创新,它将永远是旧市场上的古玩,必须得与时俱进,启示我们应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故D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不是继承,故A、B均与题意不符。C错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应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考点定位】文化创新 【名师点睛】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①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②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5.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家。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这说明 A. 在实践中进行了文化创新,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B. 中西画法混合就能画出名画 C. 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 D. 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过程 【答案】A 【解析】 徐悲鸿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说明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也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故A符合题意。B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中涉及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故C、D概括不全面。 【考点定位】文化创新 【名师点睛】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6.下列对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功不可没 ②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③囊括了大量外域文化 ④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错误,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知识总结】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7.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文化继承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发展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错误。 【考点定位】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知识拓展】把握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文化发展是指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不是对旧文化的简单否定,是批判地继承,不是简单的文化更替,而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变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为什么) 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应对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挑战,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应该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统一起来。 ③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怎么样)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8.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备受冷落,有识之士对此深表忧虑。热衷于过“洋节”、冷落本民族传统节日的现象 A. 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B. 不利于继承弘扬民族精神与增强民族凝聚力 C. 是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结果 D. 反映了西方先进文化逐步代替中国落后文化的趋势 【答案】B 【解析】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过“洋节”,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备受冷落,这不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悖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故B符合题意。A错误,中国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不是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文化侵略,故C与题意不符。民族节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落后文化,故D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知识整合】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应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9.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0.38%,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悬殊。这告诉我们 A.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B.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C. 在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D. 抵御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显得日益紧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的文化产业产值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B说法正确;选项没有提及综合国力的竞争,A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涉及科技和经济全球化,C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文化渗透,D 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 20.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 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 B.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 C.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 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答案】B 【解析】 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说明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文化是对经济的反映,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涉及的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故A、C、D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特别提醒】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贬低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是最重要的,文化建设可有可无。二是夸大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认为文化可以决定经济、政治。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40分) 21.“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 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道理回答: (1)如何大力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为什么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答案】(1)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 ④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⑤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中得到丰富和升华为背景材料,考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第(1)问是如何大力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可从“主心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等方面进行回答。第(2)问是为什么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可从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等方面进行回答。 【详解】(1)本题要求回答如何大力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从材料可以看出,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可从最重要的是发挥 “主心骨”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等方面,说明如何大力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本题要求回答为什么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从材料可以看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可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等方面进行回答。 【点睛】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原因: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地位作用) A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B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必要性和意义: 必要性: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意义: A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B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C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途径(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 ④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⑤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2.简述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答案】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简述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属于基础知识考查,可从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说明二者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点睛】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关系是什么?如何正确处理关系?) (1)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3.简述文化创新的途径? 【答案】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永葆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简述文化创新的途径。 可从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等方面进行简述。 【点睛】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之一)。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即文化创新的根基),空谈文化创新,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之二)。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永葆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5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6)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