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4分,共48分) 1.儿童节前夕,某小学举办了“爱心飞扬‘六一’义卖”活动。爱心小天使们拿出自己闲置的玩具、图书、日用品等,在各自的摊位上热情地吆喝。2元、5元、10元……孩子们用攒下的零花钱购买自己中意的东西,还毫不犹豫地把零花钱投进了“募捐箱”。上述材料中的玩具、图书等 A. 不是商品,因为它们没有用于交换 B. 是商品,因为它们是劳动产品 C. 不是商品,因为它们没有使用价值 D. 是商品,因为它们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答案】D 【解析】 【详解】AC:材料中“爱心小天使们拿出自己闲置的玩具、图书、日用品等,在各自的摊位上热情地吆喝”说明玩具、图书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商品,AC错误。 B: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B错误。 D:材料中“爱心小天使们拿出自己闲置的玩具、图书、日用品等,在各自的摊位上热情地吆喝”说明玩具、图书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商品,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 王某正在美国留学,拟购买一台手提电脑,用美元现金或国内银行发行的信用卡结算。如王某使用信用卡,国内银行按消费时的汇率自动将美元折算为人民币结算。现预期人民币持续升值。假设价格和其他因素不变。王某的理性决策是 A. 延期购买,用信用卡结算 B. 即期购买,用美元现金结算 C 即期购买,用信用卡结算 D. 延期购买,用美元现金结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王某持有的是美元现金,即使使用国内银行的信用卡也是自动将美元折算为人民币结算,而人民币预期持续升值,也就是美元持续贬值,在这种情况下,马上购买电脑显然是不划算的,故应该延期购买,节省部分资金,而且应该用信用卡结算,进一步节省资金,故入选。BC选项观点显然与题意不符,即期购买花费的资金显然要多于延期购买,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虽然也是延期购买,但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如果用美元现金结算,显然没有用信用卡结算,进而转化为人民结算划算,故排除。 【考点定位】汇率 3.出境游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其需求量(Q)受出境游价格(P)、居民收入(M)等因素影响。不考虑其他因素。如图中能正确反映P与Q、M与Q关系的图形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需求法则告诉我们,一般,商品的价格与人们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在此,不妨可以把出境旅游当作一种商品,根据需求法则,当出境旅游的价格P上涨的时候,处境的需求量Q会减少,故P与Q之间的关系图像应该是个反比例函数,而不是一个正比例函数,据此①当选,排除②,进而排除C和D;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出境旅游按消费的目的划分,属于享受资料消费,要求居民有较高的收入作为基础。一般而言,当居民收入增加,出境旅游的需求量也会增加。因此就M与Q的关系而言,二者应该呈正比例函数关系,故排除③,进而排除A。 种上所述,正确的选项应该是B。 故选B。 4. 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下列选项中,使我国货币需求量增加的因素有 ①人民币流通速度下降 ②信用卡的广泛使用 ③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扩大 ④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故①项正确;信用卡的广泛使用和货币需求量无关,故不选②;当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扩大,而境内并没有减小的情况下,我国货币需求量将增加,故③项正确;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商品的价值量有影响,而与货币需求量无关,故不选④。故选D。 5.2017年,某国宏观经济形势如下:产能利用率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从2.5%下跌至1%,低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值3%。据此,预防通货紧缩成为关注的焦点。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可能引发通货紧缩的传导路径是 ①产能过剩→工业品供过于求→工业品价格走低→企业利润下滑 ②消费低迷→消费品供过于求→消费品价格走低 ③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 ④企业投资萎缩→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 A. ①→④→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①→③→④→② D. ④→②→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依据材料信息,产能利用率不足意味着产能过剩,故①应该排在第一位。 ④: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利润下滑,会使企业投资减少、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下降,故④应该排在第二位。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收入减少使消费低迷、消费品价格走低,故②应该排在第三位。 ③:消费低迷使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引发通货紧缩,故③应该排在第四位。因此,正确的传导顺序是①→④→②→③。 故本题选A 6. 某公司准备在甲乙两种复印机中选购一台,甲复印机的购置成本为22000元,乙为18000元;甲的专用耗材每年消耗量不及乙的50%。该公司最终购买了甲复印机。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选择的理由是 A. 甲乙是替代品,甲的耗材消耗量低于乙 B. 甲与其耗材是互补品,甲的耗材成本低于乙的购置成本 C. 甲与乙的耗材是互补品,甲的购置成本低于乙的耗材成本 D. 甲乙是替代品,甲多耗费的购置成本低于甲节约的耗材成本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甲乙两个复印机功能相同,属于替代品,消费者只需购买其中之一即可。甲的购置成本高于乙的购置成本,比例大概是高了20%左右,但是甲的耗材低于乙的耗材的50% ,总的来说甲的成本低于乙的成本的,这是该公司购买甲的原因,D符合题意。A中的“消耗低”没有全面说明公司选择甲的原因;B中的甲耗材成本与乙的购置成本没有可比性;甲与乙的耗材没有直接关系,不构成互补关系,C不正确;故选D。 【考点定位】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7. 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 ( ) A. 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值总量不变,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B. 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C. 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D. 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错误,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效率无关,应该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B正确,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故选B。 8.某海滨城市六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及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如下 2013年 2015年 2017年 2018年 人均消费支出(元) 11900 12800 13990 15890 恩格尔系数 040 0.38 0.37 0.35 从表中可看出该海滨城市六年来 ①为了刺激生产,政府鼓励消费、超前消费 ②居民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趋势更加明显 ③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 ④食品消费支出比重连续下降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归纳问题的能力。某海滨城市六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增加,恩格尔系数降低,这说明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食品消费支出比重连续下降,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③④适合题意;政府鼓励适度消费,不能超前消费,①错误;②图表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超前消费是指脱离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它以追求享乐为目的,以消费高品牌、高档次的商品为特点,是一种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和家庭收入的多少而盲目攀比、不计后果的消费方式。判断一种消费行为是否是超前消费,关键要看是否超出了家庭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如果贷款消费是建立在自己的收入能力或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那么,这种贷款消费就是适度消费,不是超前消费。对那些收入不稳定、对未来收入不看好的个人或家庭,贷款消费则是不可取的。 9.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时下,人们对餐桌上的蔬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心。有机西红柿每500克10元,有机苦瓜每500克15元,价格是普通菜的3至5倍。有些消费者认为,有机菜价格贵一些,但吃得健康比什么都划算。上述看法你认为是 ①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②质优一定价优 ③是一种攀比消费,我们要理性对待 ④贯彻了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原则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在健康消费心理影响下,有些消费者选择价格较高的有机蔬菜,①正确且适合题意;有机蔬菜属于绿色、健康蔬菜,消费者购买有机蔬菜,贯彻了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原则,④正确且适合题意;质优不一定价优,也有质优价廉的商品,②说法错误;购买有机蔬菜,对有些人来讲,不能说是攀比,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树立正确有消费观、影响消费的因素。 10.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母亲在昏暗油灯下缝缝补补的身影,宛如昨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甘愿做苦行僧。这表明,从根本上讲( ) A. 消费是由消费者愿望决定的 B. 消费才能真正完成产品的生产行为 C. 消费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D. 消费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甘愿做苦行僧,体现了从根本上消费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故选项C正确;选项A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选项BD与题意无关;故答案选C。 考点:生产决定消费 11.目前央企82.8%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行业,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中央企业这样做的目的是 A. 提高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 B. 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C. 增强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作用 D. 增强公有制经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控制作用 【答案】B 【解析】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运行的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A、B、C均是错误的;中央企业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B适合题意。 【考点定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名师点睛】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能等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因为公有制经济还包括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2.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若干意见》中指出: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 ①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 ②能够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 ③一定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④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能够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①②符合题意。 ③:一定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说法太绝对,③错误。 ④: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④错误。 故本题选A。 二、非选择题 13.为保障2018年中秋节食品市场安全,全国各地工商机关从9月份开始就开展了月饼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作为食品流通环节的把关人,工商部门在严把月饼市场准入关的同时,还加强对月饼质量的监管,加大抽检力度,增加抽检频次,依法查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月饼。 运用有关商品的知识,说明工商部门加强对月饼质量的监管,依法查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月饼的原因。 【答案】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人们购买商品,首先是因为他们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使用价值。 ②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月饼不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不仅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因此不能作为商品用于交换,工商部门严把月饼市场准入关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月饼质的监管,依法杳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月饼。 【解析】 分析】 本题要求运用有关商品的知识,说明工商部门加强对月饼质量的监管。依法查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月饼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回答此类试题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谈认识均可。国家有关部门之所以查处不合格的月饼,是因为月饼作为商品应该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只有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才能够用于交换,而不符合食品安全的月饼不具有使用价值,不能够成为商品。所以,学生可以从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的含义及其重要性、不合格食品的危害等角度说明理由即可。 【详解】本题要求运用有关商品的知识,说明工商部门加强对月饼质量的监管,依法查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月饼的原因。 工商部门为什么要加强对月饼质量的监管,依法查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月饼?从商品的知识来看,是因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不合格的使用价值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不能作为商品用于交换,因此工商部门要严把月饼市场准入关的,加强对月饼质的监管,依法杳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月饼。 14.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变动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物价上涨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以下是某媒体登载的几个关于猪肉价格问题的新闻标题: 标题一:《生猪货源不足,活猪价格上扬》 标题二:《饲料价格大幅上涨,猪肉价格“水涨船高”》 标题三:《猪肉价格上涨激发农民养猪热情》 请用《经济生活》的有关价格的知识,说明新闻标题中蕴含的经济观点。 【答案】①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猪货源不足,使活猪价格上扬。②价值决定价格。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上升,使猪肉价格上涨。③价格调节生产。商品价格上涨,使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猪肉价格上涨激发了农民养猪热情。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说明类试题,题目要求运用价格的有关知识作答。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抓住材料中新闻标题的关键信息点。生猪货源不足,活猪价格上扬,表明供应量不足导致价格上涨,考生可从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饲料价格大幅上涨,猪肉价格“水涨船高”,表明养猪成本上升导致价格上涨,考生可从价值决定价格的角度去分析说明;猪肉价格上涨激发农民养猪热情,说明价格上涨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生产规模会有所扩大,考生可从价格调节生产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点睛】说明类主观题解法 1.题型特点 说明类主观题一般来说,其设问形式主要有两种: (1)运用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 (2)说明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做法的正确性或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2.解题方法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弄清命题者的意图。 要做到“两审”:审材料和审问题。一般先审问题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审问题,就是要弄清问题的中心,看清问题的特殊要求(如要求说明原因、意义或做法的正确性),从而弄准答题应当运用的课本知识。审材料,先粗读再细读,尽快抓住它的关键词句、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 第二步:根据材料内容对接教材知识,落实知识点内容。 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出问题、材料、教材三者之间的相关点,这是答题的关键。第三步:理清思路,组织答案。 答案应具有针对性,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涉及多个知识点,要考虑其主次与先后,用序号标明,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规范。切不可答非所问,偏离题意。 对于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的题目,要从是什么、为什么、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做法(错误的危害)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题目(如要求说明产生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应采取的措施),还要在答案组织中使用凸显特殊要求的词语,可以参见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15.材料一:当前,教育、医疗、养老和购房等大量的预期支出,让许多老百姓平时总想着如何挣钱而不敢花钱;同时,城镇低收入阶层和广大农民消费能力不足。对此,一位十九大代表指出,政府应该综合采取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让他们能够更大胆的花钱,更聪明的花钱。 材料二 国家统计局2010年11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 285亿元,同比增长18.6%,比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根据统计数据,今年前10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 313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10月当月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 396亿元,同比增长18.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 889亿元,增长16.8%。专家认为,消费增幅持续扩大,显示我国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过度依赖,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材料三:据统计,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酷抠”是当下一种时尚的抠门,这是一种褒义下的“抠”,因为酷抠族崇尚的是“节约光荣,浪费可耻”。酷抠族精打细算不是吝啬,而是一种节约的方式,喜欢高质量、优雅的生活,具有很好的审美眼光和高雅的生活品位。 (1)结合材料一,运用有关消费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 (2)结合材料二,我们应如何理解“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3)结合材料三,有人认为:“节俭是好事,消费是坏事”,请运用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相关知识谈你个人的看法。 【答案】(1)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稳定增长。 ②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百姓的后顾之忧。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受收入差距大小的影响。要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 ④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影响消费需求。要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消费、理性消费。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①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设置问题,考查消费、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1)本题以“消费”为背景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首先,从设问中“运用有关消费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首先,可以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收入(当前的收入、未来预期的收入、人们收入差距)、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其次,明确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可以从影响消费因素入手,找出相应的对策。运用课本上相应的知识点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2)本题要求分析我们应如何理解“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根据设问可知,本题实则考查的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首先,学生要思考相关知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是生产的目的、动力、为消费创造新的劳动力。其次,审读材料,根据材料信息对知识点进行取舍。最后,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3)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三中反映的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节俭是好事,消费是坏事”,请运用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相关知识谈你个人的看法,为评析类试题,对于节俭和消费的作用要辩证的认识,要具体分析。学生直接用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原理进行分析即可: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点睛】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性因素,因此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居民收入; ②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a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收入的影响,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居民收入; b居民消费水平受预期收入的影响,因此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预期; c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受收入差距影响,因此要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 ③物价水平。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物价越高,消费水平越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