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卷面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80分钟 ‎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 共60分)‎ ‎1.“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这一诗句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 下列与这一思想最接近的是( )‎ A. 居要好邻,同要好伴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D.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近日,北京卫视播出的真人秀节目《传承者》旨在传承传统文化,首度聚焦并揭秘传秀者们背后的故事,把原本默默无闻的民间文化项目通过电视渠道展示给大众,节目一丝推出广受好评。上述材料体现了( )‎ A. 只要继承传统文化就能促进文化繁荣 B.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 科技进步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D. 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综合国力的提升 每年冬至来临,天气会愈加寒冷。从古代农业社会开始,在饮食、游戏等方面,我国民间围绕冬至形成了不少传统习俗。回答下面的题。‎ ‎3.就饮食方面来说,老北京人讲究要在冬至这一天吃馄饨。过去,人们认为冬至开始,阳气上升,但天地之气仍处于“混沌”相交的状态,所以要在这一天吃馄饨,取混沌初开之意。这表明( )‎ A. 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B. 传统文化的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C. 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 古典文化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4.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描绘了人们过年的喜庆情景。由此可见传统节日( )‎ A.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B.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C. 对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具有深刻影响 D.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5.道德模范是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进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集中反映了引领时代前进方向的中国精神。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 A.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B. 中国精神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 民族精神永不泯灭,超越时代 D.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6.地名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比如泉州“甲第巷”将“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的唐代“开闽进士”欧阳詹的故事融入地名,给子孙后代以精神熏陶。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这些有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老地名。这是因为老地名( )‎ ‎①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能够与当代人生活及审美需求对接 ‎②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引领着当地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③承载着丰厚文化积淀,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④营造了特定文化环境,集中展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近年来,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如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逐渐形成了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加强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这表明( )‎ A. 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B. 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D. 文化的价值在于创造经济价值 ‎8.国家领导人在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座谈会指出,我们要坚守文艺理想、坚持文艺品位,秉持人民情怀、植根生活沃土,使文艺创作获得旺盛的生命力。这一要求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文化创新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 ‎ ‎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③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 ‎④文艺创作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让新闻更好看,让时政不难懂。”对去年全国两会的报道,从客户端和微博首次跨平台视频直播到虚拟现实技术(Visual Reality)全景展示人民大会堂,新媒体在创意传播上“玩”出了新高度。新媒体的发展( )‎ ‎①更好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共享 ‎ ‎②使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更生动形象 ‎ ‎④表明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江西提出,在弘扬井冈山精神上努力走在前列,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走在前列,不断把井冈山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不断开创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新境界。江西弘扬井冈山精神,有利于( ) ‎ ‎①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②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③提高民族综合素质,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④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培育和弘扬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A. ②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11.‎2016年6月1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系列展:人民形象中国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大展”。作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精神” (  )‎ ‎①集中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能够转化为民族崛起的强大物质力量 ‎④以改革开放、锐意创新为核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2.12.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实践 B. 艺术创作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艺术创作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 艺术创作必须是“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13.木版年画是融雕板印刷工艺和彩绘工艺于一体的传统艺术,是中国覆盖面广、流派多、地域风格丰富的民间艺术门类,它鲜艳浓烈、节日气氛浓郁、画面情趣盎然,深为百姓喜闻乐见。这从侧面体现了中华文化 (  )‎ ‎①源远流长,一脉相传 ②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③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④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4.“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新动能。“互联网+文化”行动的推进( ) ‎ ‎①表明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提高了经济的文化含量,助推产业结构升级 ‎③强化了文化与经济相交融、亦步亦趋的关系 ‎④科技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15.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国家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 )‎ ‎①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 ‎ ‎②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 ‎③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 ‎④是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6.“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再添中国元素。在“二十四节气”的主题活动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有道理的是( )‎ ‎①“春夏秋冬雨露霜雪”,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运动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②“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二十四节气是时令、气候、物候的规律,我们应该尊重 ‎③二十四节气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④“冬至大如年”,冬至饮食习俗延续至今,传统习俗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最持久 A. ①④ B.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17.‎2017年3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在人员流动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域以及留守妇女儿童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配备必要的设施,采取多种形式,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些规定意在( )‎ ‎①减轻农民的商业性文化消费的负担 ‎ ‎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 ‎ ‎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满足群众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8.近段时间,共享单车遍布城市大街小巷,成为人们新的出行选择。但私藏、破坏等“虐”车行为时有发生。骑稳共享单车,还需要共享精神。这是基于( ):‎ ‎①文化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②文化对人们具有重要的塑造和教育功能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建共享 ‎④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9.19.2016年7月,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实现时速420千米两车交会及重联运行的目标。中国标准动车组所跑出的“中国速度”,不仅是一项指标和一张名片,还渗透着中国高铁人不甘落后、锐意进取、‎ 执着拼搏的精神情结。这种精神情结(  )‎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高铁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 ‎③蕴含着美好憧憬,激励中国高铁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 ③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④‎ ‎20.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而在文化资源的市场配置上,必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而不是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 )‎ A. 文化具有其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B. 文化包含了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C. 市场对文化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D.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把经济效益摆在首位 ‎21.2017年4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师生弘扬“五四精神”,凝聚青春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因为“五四精神” ( )‎ ‎①在文化激荡中发挥着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③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2.中国儒家有一套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办法,概括起来是八个字“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格”即“格物”,研究万事万物;“致”是“致之”,在研究中找到规律。其余几个字的含义分别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这八字,不但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还可以治理天下。此外,中国百家均有一套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这则材料说明( )‎ A.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 B.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C. 文化能够决定人际关系 D. 文化决定着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 ‎23.《大国工匠》讲述了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用他们的灵巧双手,精益求精地制造大国重器的故事。下列关于工匠精神说法正确的有( )‎ ‎①历久弥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诠释和具体表现 ‎②顺应时代,展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植根群众,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 ‎④凝聚理论,是我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4.某网友在微博上发起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信息被关注和转发,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社会公众参与街拍、慈善基金参与救助、警方调查核实……“关注产生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由此可见( ) ‎ ‎①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影响文化的力量 ‎ ‎②文化的力量深深根植于信息传递过程中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 ‎④文化交流是永葆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25.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振兴,最终取决于思想文化的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此必须( )‎ ‎①倡导意识形态多元化,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和互学互鉴 ‎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③树立中华传统道德观 培养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捍卫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话语权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6.“一镇一神韵,一镇一味道。”‎2017年1月2日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播出,节目组深入生活,从生活现场和时代土壤中不断汲取营养,用生动讲述、客观记录的方式传递出当地乡民保留了千百年的生活意蕴。材料说明( )‎ ‎①文艺作品都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 ②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的挖掘和阐发 ‎ ‎③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 ④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27.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下列措施符合政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是(C )‎ ‎①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增强服务意识,将文化发展放在首位 ‎ ‎③在把握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督促企业发展文化事业 ‎ ‎④挖掘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8.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科学研究活动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跟踪和追赶世界科技的前沿,目前有些研究领域已进入了超越阶段。这种跟踪和追赶启示我们,文化创新应( )‎ A. 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D.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9.中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医学,但现在全国中医院除了数量少、业务量不足,在治疗方面也面临“中医西化”的尴尬局面。“中医西化”的现状所反映的不良倾向是( )‎ ‎①封闭主义 ②守旧主义 ③民族虚无主义 ④历史虚无主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0.由中宣部组织编辑的《重读抗战家书》收录了吉鸿昌、赵一曼等32位抗战英烈的珍贵家书。本书使人们在了解波澜壮阔的抗战史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抗战英烈们的浩然之气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为教育民众、增强理想信念提供了最生动和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可见,抗战家书( )‎ ‎①包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 ‎②为抗战精神提供了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重要见证 ‎ ‎③包含着丰润社会的道德,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 ‎④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能砥砺人们追逐民族复兴之梦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40分)‎ ‎31.材料一:“八百里鄱湖波涛浩淼,两千年古邑人文圣地”,江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庐陵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等都曾登上时代文化的高峰。在中部崛起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全省上下掀起了“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这一发展战略也要求加快文化发展的步伐。 ‎ 材料二: ‎1月8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南昌大学硅衬底LED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七名外国科学家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科学技术奖旨在奖励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杰出科学家。‎ ‎(1)材料一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6分)‎ ‎(2)结合材料二,请你分析如何实现文化的发展创新(8分)。‎ ‎32.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说,“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发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材料二: 2017年九江市文化局大力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打造“百姓大舞台、大家一起来”、“魅力九江”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进一步建设“书香九江”,加快数字农家书屋建设,让更多的农村书屋与县乡图书馆(站)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开展农村电影放映“一村一月一场”任务,做好中小学爱国电影教育片的放映工作。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继续实施“服务农民工——文化志愿服务行”等活动。 ‎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知识,分析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的重要性。(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2分)‎ ‎33.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中外贸易的线路,也是一条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有人认为: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ABCAD 6-10 BCDBC 11-15 BACDB ‎16-20 DBCAB 21-25 DABAC 26-30 DCBBD 二、非选择题 ‎31 (1) ①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给经济以重大影响。加快文化发展步伐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发展文化产业可以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③江西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体现,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2) ①全面深化改革,社会制度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的发展创新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实践能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③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成出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将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有利于文化创新。‎ ‎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有益成果,有利于文化创新。通过与国际科学家进行合作而取得突破体现了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⑤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创新的重要因素,发展教育事业,能够为文化的创新培养人才 ‎32 ](1 ①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有利于丰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各族人民向劳模学习,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④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①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⑥关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3 ①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增强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重要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