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人教政治总复习单元闯关:11-单元闯关检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人教政治总复习单元闯关:11-单元闯关检测

单元闯关检测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9四川成都摸底,8)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目前已公认解读的甲骨文约一千字左右。由此可知(  )‎ ‎①甲骨文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②甲骨文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③甲骨文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集中反映 ‎④甲骨文内涵丰富,其价值依赖于专家的研究和解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从甲骨文的发现、研究可知,甲骨文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其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①②说法正确;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集中反映,③说法错误;甲骨文内涵丰富,其价值在于它所记载和传承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不是依赖于专家的研究和解读,④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2.(2019湖南永州一模,16)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要不断修缮和修复才能保持原状。2016年我国提出了养心殿与养心殿文物的修复保护等33个课题,对其进行“研究性保护”,对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等八大作(工序)和上百项容易失传的传统工艺进行传承。材料表明(  )‎ ‎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做到先继承,后发展 ‎②坚持保护利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弘扬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④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①中“先继承,后发展”的表述错误。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错误。我国对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等八大作和上百项容易失传的传统工艺进行传承,表明了我国坚持保护利用,‎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弘扬,也说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②③入选。‎ ‎3.(2019广西南宁质量考评,17)在2018年央视春节晚会上,故宫博物院接受捐赠的《丝路山水地图》重新呈现在国人面前。《丝路山水地图》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情况,充分展示了明代中叶中国人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丝路山水地图》(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②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③进一步印证了世界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④有助于我国丝路考古等方面的研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丝路山水地图》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情况,充分展示了明代中叶中国人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这说明了《丝路山水地图》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也说明了它有助于我国丝路考古等方面的研究,①④正确;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②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③与题意不符合。‎ ‎4.信阳市行政上属于河南省,与安徽、湖北邻近,仅有十里之隔,且交通密切,故原方言不断被同化,逐渐形成了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及大量赣语词汇和客家词汇相结合的方言。信阳方言的典型特征都是河南话所不具备的。这种现象表明(  )‎ ‎①方言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历史地理因素的影响 ‎③语言文化的差异源于地理条件的不同 ‎④各地域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信阳市行政上属于河南省,但信阳方言的典型特征都是河南话所不具备的,这种现象表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历史地理因素的影响,各地域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②④符合题意;方言是地方性或区域性语言,‎ 并不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①说法错误;语言文化的差异源于社会实践的不同,受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③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5.聚焦“丝绸之路”的民族歌剧《莫高窟》首次创造出全新的宣叙调音乐形式,将意大利歌剧唱法和中国的民族唱法巧妙结合,并采用中国特色民族乐器管弦乐团全程伴奏,把中国戏曲特有的“紧拉慢唱”演唱形式,丰富多彩的节奏与和声变化在歌剧中体现出来。民族歌剧《莫高窟》的此次艺术探索(  )‎ ‎①经历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②以全新的宣叙调音乐形式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趋同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有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转化为世界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歌剧《莫高窟》将意大利歌剧唱法和中国的民族唱法巧妙结合,实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①正确且符合题意;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在相互交流借鉴的同时也会保留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不会实现趋同,②错误;“将意大利歌剧唱法和中国的民族唱法巧妙结合”体现了此次艺术探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转化为世界性”的观点否认了文化的民族性,④错误。‎ ‎6.(2018湖南怀化三模,19)2017年8月11日,人民日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共西安市委联合主办“丝绸之路文化行”,活动通过讲述“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故事,串起整个中国故事的大叙事,意在发掘展示“丝绸之路”所积淀的中华文明,唱响“一带一路”文化乐章。举办“丝绸之路文化行”活动(  )‎ ‎①能够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②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可以让人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对经济起促进作用,故①错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④表述错误,排除;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知,举办“丝绸之路文化行”活动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让人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②③正确。‎ ‎7.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妙的出口产品”,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独角戏”,而与外方共唱“二人转”: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中外高校、中小学“结对”办学,中方院长、外方院长携力推进,“融入外国主流”。可见,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  )‎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③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④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随之带来的软实力的提升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 “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也是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的表现,①③符合题意;增强文化竞争力,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②错误;④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D。‎ 规律总结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措施(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有共通之处,做题时注意区别和联系。‎ ‎8.英雄之所以能携带着永不褪色的风采与情怀,在于他们身上有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从未间断的浩然正气——为了国家统一、人民幸福,不惜舍身成仁、捐躯赴义。这一浩然正气(  )‎ ‎①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②传递着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精神特质 ‎③蕴含着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是鞭策中华儿女风雨同舟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英雄身上的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蕴含着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鞭策中华儿女风雨同舟的精神动力,③④正确;题干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①不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②错误。正确答案选D。‎ ‎9.享寿八十九的余光中,曾写过《当我死时》。在文中他咏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这首诗,引起了两岸同胞的强烈共鸣。这种共鸣(  )‎ ‎①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包容性 ‎②体现出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体现出优秀文化凝聚着两岸民众一致的价值追求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的情感深深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当我死时》引起了两岸同胞的强烈共鸣,这种共鸣体现出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体现出爱国主义的情感深深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故②④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排除;③中“优秀文化”的范围太大,应为中华优秀文化,排除。‎ ‎10.(2019安徽江淮联考,15)五十多年来,三代塞罕坝人不断传承塞罕坝精神,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是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对塞罕坝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  )‎ ‎①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②是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④是中华民族品格的卓越展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品格的卓越展示,故②④正确;①错误,塞罕坝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但不是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应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③错误,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而非塞罕坝精神。故本题答案为C。‎ ‎11.(2018湖南长沙模拟,22)有分析人士指出,“颜色革命”给相关国家、国际地缘战略格局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颜色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西方文化入侵在“颜色革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抵御西方“颜色革命”需要我们(  )‎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 ‎②坚持“以我为主”,抵制西方文化在我国境内传播 ‎③加强中华文化对外输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发挥“主心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C ②说法错误,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应该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要抵制西方腐朽、落后文化,而不是抵制全部西方文化,故排除;③与材料无关,故排除。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12.千百年来中华儿女胼手胝足的劳动,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的守护,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伟大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粮田,凝结于交织交融、同心同德的56个民族,体现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前行。材料表明(  )‎ ‎①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石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伟大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粮田,凝结于交织交融、同心同德的56个民族,体现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石,②错误;中华文化而不是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③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019广东深圳联考,40(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以下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20世纪20年代起,“古史辨派”以现代方法重新梳理了古文献和史书,对于古书记载的上古史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学术界一直深信不疑的五千年文明体系产生动摇,国外学者甚至提出“中国文化西来说”。2001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开始,经过长期考古调查和发掘实例,提出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为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上非常重要的空白;揭示了各地方文明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逐渐显现出“一体化”趋势,从中孕育出共同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远因和源头;同时还发现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源自中亚地区,但在勤劳智慧的先民手中发扬光大,发展成为日后独一无二、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原因。(24分)‎ 答案 ①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或答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亦可)。各地方文明在相互交流、借鉴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础。(8分)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8分)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或答出“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亦可)。我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能够和睦相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8分)(考生如答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具有无穷的创造力”等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4分)‎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各地方文明在相互交流、借鉴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础。中华各民族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能够和睦相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可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 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等方面,说明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英雄指的是那些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奉献自己一切的人们。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018年4月2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材料二 2016年8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道:“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1)结合材料,运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崇敬英雄的合理性。(24分)‎ ‎(2)请以“崇敬英雄”为内容拟两条宣传标语。(4分)‎ 答案 (1)①中华民族英雄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人民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8分)②中华民族英雄热爱祖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奉献自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8分)③崇尚英雄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发展指明方向、提供精神动力,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8分)‎ ‎(2)答案示例: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英雄就是在生死攸关时做了维护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4分,任意回答两条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 第(1)问属于原因类试题,应从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角度思考。崇敬英雄实质上就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先点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再具体分析崇敬英雄的意义。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