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专题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 的变化和 。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任何具体的 只有在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 ②运动是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脱离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 。静止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 和一定时期,其 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 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 没有进行某种 的运动。 ②运动是 的、永恒的和 的;静止是有条件的、 的和 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 。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本质的、 、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①客观性:规律是 ,是不以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 ,也不能被消灭。 ②普遍性: 、 和人的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 的规律。没有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方法论要求 ①必须 规律,按 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的。人可以在认识和 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规律,改造 ,造福人类。 16 【答案】 1.(1)现象 过程 (2)①物质形态 运动 存在方式 运动 ②物质 承担者 物质 (3)①特殊状态 一定阶段 根本性质 某一参照系 范围内 特殊 ②无条件 绝对 暂时 相对 ③相对静止 不变论 诡辩论 2.(1)固有的 必然的 (2)①客观的 人的意志 创造 ②自然界 人类社会 思维 固有 规律 (3)①尊重 客观规律 ②无能为力 把握 利用 客观世界 1.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 原理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事物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提示】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如可知性、无限性而言的。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绝对的、不变的唯一特性。 【典例1】“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答案】A 16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运动 静止 区别 含义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特点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典例2】“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之一。诗中形象地说明了 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 C.运动是有规律的 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 【答案】A 16 3.正确理解规律 (1)图解规律的概念 (2)理解规律要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 ①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它不等同于具体规律 ②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规律和现象 ①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②现象浮于事物表面,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 ③虽然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的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现象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①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它体现着一种“必定如此”的趋势 ②有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非如此不可的,而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这种偶然联系就不是规律 规律和联系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③规律是一种联系,但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才是规律 【提示】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都不是规律,它们都是主观的,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 【典例3】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神秘消失了。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600棵树木。等到人们认识到砍伐林木、破坏环境的恶果,再实施“严禁砍伐活动,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已毁”,无力回天了。题中材料告诉我们 16 A.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D.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受惩罚 【答案】D 4.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 物质 运动 规律 区别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联系 ①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就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③要在物质的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④简言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典例4】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早归,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诗中蕴含的哲理有 ①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③自然界的变化有其固有规律 ④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所不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的知识。题目寓意自然界有着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说法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错误。故选A。 16 1.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寓言《刻舟求剑》的哲学寓意有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指空间位置的移动 ②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是荒谬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幅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 4.“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这一说法表明 ①世界上存在着无物质的运动 ②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④物质的运动具有规律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规律(客观事物)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下列选项与其意思相近的有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竭皆自然 ③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科技种植在农村广泛推广,大棚种植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大棚种植消除了传统种植方式的不利因素,蔬菜四季栽种,季季都能高产。这说明 A.人们可以改造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B.科学越发达,规律客观性的决定作用越弱 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科学技术可以改变规律的决定作用 8.豫剧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但随着多元文化媒体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豫剧格式化表演、缓慢板腔体节奏、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豫剧工作者们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 16 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展演,经过不断努力,以《梨园春》为代表的影视栏目品牌和以《程婴救孤》为代表的舞台剧品牌先后涌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知识,说明豫剧发展为何能迎来“又一个春天”。 1.(安徽省淮北市濉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当地时间2017年9月19日下午,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发生7.1级地震。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的哲理是 ①任何物质形态都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 ②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 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④就存在方式来说,物质是静止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吉林省白山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我国生物领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发现三个疾病相关基因,华中农大转基因棉通过鉴定,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具有普遍性 B.在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C.规律是不稳定的联系 D.人们可以创造规律 3.(湖南长沙长郡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考试)“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这一命题 A.否认了静止的存在,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B.否认了运动绝对性,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C.夸大了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4.(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要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这是基于 16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B.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对自然的征服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D.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 5.(河北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中央气象台2016年10月30日发布未来三天全国天气预报,西南地区淮河流域等地有小到中雨,东北平原黄淮江淮等地有轻雾或霾。材料表明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相对的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河北邢台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16年8月16日,国家发改委称,2016年下半年影响后期价格走势的因素错综复杂,价格运行不确定性仍然较强,但经济基本面不会出现显著变化,可以实现年初确定的3%左右的价格调整目标。上述材料表明 ①人们可以把握和利用规律 ②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③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④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月考)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这些话说明 A.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 B.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8.(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材料 2017年某省将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角度,说明材料中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16 1.(2016·上海政治)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2.(2015·广东文综)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需要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5·江苏政治)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4·江苏政治)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6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同志向大会作了报告,提出了若干新的表述,明确和凸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时代背景、发展依据、外部条件和政治保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全景全貌,是不断巩固和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新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一、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总依据、大逻辑、大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都成为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总依据、外部总条件、时代总格局。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对科学把握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矛盾尤其具有十分精准、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给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都表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对环境权的维护、对公共生态产品的需求与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生态公共产品不足、生态环保形势严峻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矛盾发展的态势正在逐步向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靠拢、演化。 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当今时代,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与此同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危机等挑战,全球范围,特别是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和推行“绿色新政”、“绿色经济”和“绿色增长”,并演化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话语权斗争。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与政治、经济、民生工程和国际治理、全球博弈的综合性问题,成为衡量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否全面的重要砝码。广大生态文明理论工作者,必须在从战略高度认知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诸范畴及其内在联系的过程中,牢牢把握当代中国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特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新表述: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科学论述、科学论断 16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十九大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报告,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重心在金山银山、在发展;“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重心在绿水青山、在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心在和谐、在竞生,核心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通过现代化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国民经济的绿色化,这标志着“生态纪元”时代的到来。基此,我们需要从战略视角,以唯物史观和辩证主义为指导,深切地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为开创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辩证法提供价值遵循。 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报告首次就现代化的“绿色属性”所给予的更加符合生态文明核心要义的界定,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科学论断。其首要内涵,即是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物质财富增长。为解决生产过剩而推销刺激性消费所进行的“异化生产”“异化消费”,不是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可持续、良好生态环境的现代化。因而,坚持“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科学论断,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报告中所提及的“新常态”“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关键术语的内在逻辑一致。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并在多处强化,这极大凸显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新的拓展,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显示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应有目标和发展动力。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报告指出: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个表述突出的亮点基于两方面:一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话语,现在越来越在世界范围内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二是中国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2015年达成、2016年生效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实际上是推动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议程。这都意味着当代中国,正以自己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旗帜。 【备考指南】 材料涉及的“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的知识有: 1.规律的含义 (1)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① 16 规律是一种联系,也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②规律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更不是上帝赋予的。 ③规律是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不是浮现于外表的现象的联系。规律无法被人们直接感知,需要通过其表现出的现象来把握。 ④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是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易逝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含义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要求 ①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如何认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客观规律性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认识规律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4)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 K基础 16 1.B 【解析】本题考查事物是运动变化的。A错误,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C、D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在于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B符合题意。 2.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懂得寓言的寓意:寓言中的主人公割裂了静止与运动的关系,其行为反映了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②③正确;①观点片面;④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B。 4.B 【解析】材料揭示了运动的绝对性,②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体现了运动的规律性,④符合题意。 5.B 【解析】“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表明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①②符合题意;“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表明人的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③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④说法错误。 6.D 【解析】①②④都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③的意思是说,躺下来望着天上的云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进着,这体现的是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7.C 【解析】“大棚种植消除了传统种植方式的不利因素,蔬菜四季栽种,季季都能高产”,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故选C。 8.【答案】①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豫剧工作者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豫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②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豫剧工作者引入市场机制,融入其他艺术元素(或:尊重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拓展了豫剧的发展空间。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豫剧工作者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努力,打造了一大批豫剧精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促进豫剧的良性发展。 【解析】本题的答题范围非常明确,为“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属于原因类试题。豫剧发展为何能迎来“又一个春天”,需要根据材料中豫剧的发展措施进行准确理解和分析,对应其发展措施分析体现的哲学道理。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引入市场机制,尊重和遵循规律;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K能力 16 1.A 【解析】“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的哲理是任何物质形态都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①③符合题意;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②说法错误;就存在方式来说,物质是运动的,④说法错误;故选A。 2.A 【解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材料中强调了我国的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成果体现了规律的普遍性,A符合题意;B、C、D均说法错误。 4.D 【解析】题目中,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要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D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排除。B中“实现人对自然的征服”说法错误,排除。C不符合题意,排除。 5.C 【解析】①错误,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④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题目中,气象台能够预测未来三天全国的天气,说明了我们可以认识客观世界,②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③符合题意。故选C。 6.B 【解析】②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③错误,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题目中,材料表明了人们可以把握和利用规律,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④符合题意。故选B。 7.C 【解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说明自然界运行是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正确;规律发挥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A错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B错误;D不符合题意,排除。 8.【参考答案】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做好2017年经济工作,要把握好“稳”,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健康。 ②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根据世界形势和我国国情的变化发展,经济具体工作要有所突破、发展。 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做好2017年经济工作,要做到“稳”与“进”的有机统一。 【解析】本题要求学 16 生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角度,说明材料中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指向是说明材料中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具体解答本题学生可结合材料从静止的特点、运动的特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等方面来分析说明。 K真题 1.D 【解析】四川人民经过苦心经营,建成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结果,D符合题意;“人定胜天”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预见发展变化的趋势,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了成功,没有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C不符合题意。 2.C 【解析】②③符合题意,接受不能改变的,尊重客观规律,改变我能改变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给我智慧,让我分辨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哲学可以为生活提供指导。①④观点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并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的产物。 3.A 【解析】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③错误;“世间万物,变动不居”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①符合题意;“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