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2017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第11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案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本课高考考点 1、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了解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 3、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 4、说明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基本知识填空 1、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 。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项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之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 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基本实现 ,简称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火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 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 扭转。 (4)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 , 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 4、我国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 。 5、要形成以 为先导、 为支撑、 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1: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⑴总体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 ①小康的提出: 改革开放后, 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带领人民奔小康。 ②总体小康的实现: 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③总体小康的表现: 从微观上看, 从宏观上看, ⑵总体小康存在的问题 ① ② 这样的小康水平需要巩固和提高。 (3):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特点 ①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内涵): 【例1】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③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④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⑤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 【例2】.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水平的分析报告,2004年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 18%,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7. 86%,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3. 18%。由此可见,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社会 A.低水平的小康社会 B.不全面的小康社会 C.发展很不均衡的小康社会 D.总体小康社会 【例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 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②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④人民生活同步富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2:了解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 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 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 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⑵: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过程 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地区要加快发展。 【例4】“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两个量化指标:“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要同时实现上述目标必须( ) A.加快发展优势产业 B.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C.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考点3: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 ⑴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后果 ⑵树立科学发展观 ①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②以人为本:坚持 ,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 ③全面发展:就是要以 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④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⑤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 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例5】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就要 ①坚持以人为本 ②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③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④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A.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例6】建设节约型社会,就要切实保护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企业的最主要意义是 ( ) A.提高商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 B.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价值 C.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D.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商品价格 【例7】右图是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用来描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关系曲线。解读本图,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 B.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环境污染程度越高 C.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对环境的影响不同 D."先污染后治理"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例8】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办《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的若干意见》的决定,山东省自今年9月起陆续关停超期服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火电。其中,华电国际青岛电厂的12号机组、华能白杨河电厂3号机组和济宁电厂的1、2号机组已按规定实施关停。关停小火电机组的做法有利于 ①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②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③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④落实科学发展观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例9】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A.以人为本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又好又快地发展 D.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例10】为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国家实行差别电价政策,提高高耗能产品差别电价标准。这表明 A.国家限制电力工业发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B.国家运用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C.国家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经济发展 D.国家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例11】根据国家发改委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我国将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适时出台燃油税,研究开征环境税。国家采取这些政策与措施 ①有利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 ③有利于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④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例12】建设节约型社会,就要切实保护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企业的最主要意义是 ( ) A.提高商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 B.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价值 C.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D.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商品价格 【例13】下表为江苏省2010年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 化学需氧量(COD) 2005年 0.92吨标准煤 — 137.5万吨 96.6万吨 2010年 0.74吨标准煤 — 112.6万吨 82万吨 降低比例 20% 30% 18% 15.1% 下列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的措施有 ①关闭化工企业,发展环保产业 ②开发推广节约和治污的先进适用技术 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④降低工业用煤和用水的价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例14】2007年,中国政府在中央财政中新增7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工业锅炉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并对企业按节能量进行奖励。这体现了 A.财政在优化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财政有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 C.财政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D.财政能调控经济平稳运行 【例15】2007年我国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两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首次双双下降。但是,未来三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为完成节能减排的预期目标,应该 ①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依靠科学技术,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③集中安置污染企业,控制污染范围 ④完善相关法律、政策,落实工作责任制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点4:说明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⑴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 ,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 。 ②既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⑵怎么样实现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总体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具体说来: 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A:内涵: 形成以 为先导、 为支撑、 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B:信息化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 作用: C: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 特点: ②统筹城乡发展 A: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B: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③统筹区域发展 A:为什么要统筹区域发展? B:怎么样统筹区域发展? 【例16】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的原因是( ) A.农民大量进城务工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关系国家发展的全局 C.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严峻 D.我国人多地少,农业人口占多数 【例17】近年来,农民进城务工,自销农业产品等活动与城市交通、市场秩序等产生冲突的现象非常普遍,城乡矛盾日益明显。简单的堵、卡既不利于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这要求 A.取消对农民和农产品进城的一切限制,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B.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C.加强国家对农产品的调配 D.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例18】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下面说法中能够体现新型工业特征的是( )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经济的发展 ③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④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例19】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 A.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B.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C.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 D.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例20】目前上海的人均GDP已超过4 000美元,而贵州省却只有500多美元,仅为全国平均的34%,地区差距很大。这说明 ( ) A.两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B.搞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C.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D.贵州省没有搞市场经济,而上海搞的是市场经济 【例2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要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保护农民利益。这是因为 ( ) ①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②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 ③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 ④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例22】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产量的增长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量差别是相当重要的,农民的能力差别是最重要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舒尔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不再需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②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③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与科学素质④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2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07年12月22日-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研究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安排部署了200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国家重视“三农”问题,主要是因为 A.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 B.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C.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D.“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三、巩固训练,提升技能 (一)、单项选择题 1、改革开放后 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____步走发展战略,带领人民奔小康。() A.邓小平 四 B.邓小平 三 C江泽民 三 D胡锦涛 四 2、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标志是() ①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 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③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④人民的衣食住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跨越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 _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 A.翻一番 B.翻两番 C.翻三番 D.翻四番 4. 下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错误的是() A.它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B.它必须保持各地平衡发展,不允许出现贫富不均 C.它支持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D.它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 )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袁争力 D.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6.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坚持党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C.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7、总体上小康是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为此,我们要()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 ②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③加快中西部的发展 ④坚持“五个统筹”的思想 ⑤构建和谐社会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 D.①④ 8、多年以来,GDP一直是我国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受到广泛的重视。在这之前,我们所有经济理论都是围绕GDP提高而展开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GDP数字() ①GDP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②GDP对经济的评价是不全面的,它不包括经济消耗和环境指标等方面 ③GDP的增加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水平不断增强 ④GDP是考核官员政绩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国家决定限期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一批污染环境的产品,鼓励生产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品。出台这项政策的原因是( ) A.被淘汰产品缺少市场需求 B.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C.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需要 D.满足企业获得利润的需要 10. 零点调查公司最近对我国7个大城市居民的统计表明,7成以上的城市居民知道我国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但只有1/3的人准备改变生活方式,以节约资源。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必须() A.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B.树立科学发展观 C.大力发展新能源 D.增加能源进口 11、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 _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A. 经济与社会发展 B.城市与农村发展 C.区域经济发展 D.人与自然 12、据国家环保总局透露,中国水价在未来一两年每立方米将由目前的2.9元升至5元。其基本原因是人口增加和水污染日趋严重。为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提高水价已成为必要措施。这说明() ①水价上升后,有助于人们节约用水 ②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商品的价格变动 ③价格由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 ④人们可以运用价值规律对经济进行调节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说明 A.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应把实现工业化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 B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推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C.我国已实现了信息化,但仍面临着全面实现工业化的重任 D.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14、2005年12月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2006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主要任务之一。东西部地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跨越,必须() ①发展附加值高、消耗低的高科技经济,发展循环经济②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争创品牌,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③加强环保投入,保护生态环境④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和__ 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A.思想道德 B.文化 C.小康社会 D.物质文明 16、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从全局来看,主要是为了() A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B.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 C.加快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D.统筹我国区域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 17.振兴老工业基地() 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 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③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④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产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主要是() A. 消除城乡差别 B.扩大消费,缩小东中西部差距需要 C.推进工业化的需要 D.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9.“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要逐步扭转。”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重要内容。这一目标的提出()。 ①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②是由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根本原则决定的 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④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这样做的意义是() ①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 ②有利于发挥工业的主要作用,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③有利于缩小工农、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④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2005年10月8-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A) A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B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 C.缩小社会分工 D.使农村变城市 22、“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主要是因为( ) A.农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 B.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比较薄弱 C.我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 D.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3、近年来,我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 A.促进经济增长 B.增加就业 C.稳定物价 D.国际收支平衡 24、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为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 ( ) A.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B.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C.限制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 D.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5、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是()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B.以产业化带动工业化 C.以知识化带动工业化 D.以现代化带动工业化 26、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加入WTO后,我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这主要是为了 () A.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竞争力 B.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外资 C.加强基础性建设,增加收入 D.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四、精心点拨,启发引导 (二)、非选择题: 20、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进一步扩大。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4年底,中央下发“一号文件” 促进农民增收;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6年开始全面取消农业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成为经济运行的亮点和重点之一。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经表决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材料二:我国的资源储量和消耗情况 重要资源人均储藏量占世界人均水平% 我国创造单位GDP能耗为发达国家的倍数 2003年我国职员能耗占世界总消耗的比重 石油 天然气 美国 德国法国 日本 原油 钢铁 铁矿石 水泥 氧化铝 煤 8.3 4.1 4.3 7.7 11.5 7.4 27 30 40 25 31 材料三: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指 标 年 份 人均GDP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 中部与东部GDP差额比 中部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1980年 88 增大了6倍 不断下降 1999年 83 2003年 75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三各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问题? (2)结合材料一,谈谈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3)请就如何解决材料二反映的问题,亮出你的金点子。 (4)请就如何解决材料三反映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 五、反思总结,构建知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