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作业
一、选择题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魅力。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汉字之美在于“三美”的统一与和谐。由此可见,汉字( ) ①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是中华文化优越性的集中展示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错误,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④正确且符合题意,“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这表明汉字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故选D项。 答案:D 2.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输入汉字,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结合漫画《提笔忘字》,请你撰文谈谈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为( ) A.立足实践,创新汉字 B.书写汉字,批判继承 C.书写汉字,传承文化 D.普及书法,古为今用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启示我们要书写汉字,传承文化,故选C项。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普及书法”说法绝对。 答案:C 3.“孝”的字形从老,表示长者老人;从子,在老之下,意谓顺从、侍奉长辈。从汉字“孝”的由来我们可以领悟到( )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中国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解析: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并且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内涵丰富,文化色彩浓厚,从汉字“孝”的由来我们既可以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可以领悟到其博大精深,D项当选;A、B、C三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均排除。 答案:D 4.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是为冬季多纳阳光;冀南和晋、陕、豫等地,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利用西厢减少东厢的西晒;西北甘、青一带,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为更多接纳阳光,院子常十分宽大,宅墙内空地甚多。这些特点体现了( )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②我国各地文化的差异性 ③中华文化在继承中积累而成 ④文化遗产对研究文明演进的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冀南和晋、陕、豫等地,院子南北窄长,西北甘、青一带,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所以①正确;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各地文化的差异性,所以②正确;“中华文化在继承中积累而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表明文化的差异,所以排除③;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遗产的知识,所以排除④。答案为A项。 答案:A 5.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最近几年“中为洋用”成新趋势,过去不少翻译成英文的中国词,开始直接被汉语拼音替代,例如“孔子”“春节”“饺子”“中秋”“少林”“功夫”等。专家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的节日民俗、先贤思想、传统美食等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世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话语方式也正在悄然影响着世界。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 ②中国文化在和外来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才逐渐丰富发展 ③世界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④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际竞争的必要一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中国的节日民俗、先贤思想、传统美食等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世界,这说明中华文化彰显着特有的风格和魅力,①正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但是不能说“才”,②错误;世界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故③错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话语方式也正在悄然影响着世界”这说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际竞争的必要一环,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答案:C 6.古代的工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精品之作。而当下,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迈进中,我们却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 ) ①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营养 ②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 ③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把弘扬“工匠精神”作为当前工作的重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古代的工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精品之作”,这启示我们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营养;② 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所以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③错误,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④错误,当前我国工作的重心依然是经济建设。故选A项。 答案:A 7.清代魏源写过一首诗来形容珠江文化形成的二重奏:“濠镜羊城水气氲,华夷估舶自成群。门前潮汐家家海,檐际榕棉寺寺云。”(注:估舶意为商船)这说明珠江文化( ) A.带着自己明显的区域特征,与其他区域文化完全不同 B.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融而成的 C.是珠江人在珠江地区创造的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D.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性 解析:这首诗是对珠江文化形成的生动描述,珠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的,B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区域文化关系的错误理解。C、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 答案:B 8.追溯历史,闽南文化是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后,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这体现了( ) ①地理环境决定了闽南文化的包容性 ②人口迁徙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 ③不同区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融 ④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特性完全相同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解析:闽南文化是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后,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②③说法正确。①中“决定”说法错误。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④说法错误。 答案:D 9.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这说明( ) 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 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解析:汉语言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体会了开放性和包容性,B正确;题目强调的是汉语言文化在吸收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非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A错误;题目没有体现推广普通话的相关内容,C错误;D表述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能被消除。 答案:B 10.“中华文化在起源上是多元的,并非只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但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中华文化在学术思想上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想多元的体现。”上述材料最能够体现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历久不衰而有时代性 B.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而富有活力 C.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独具特色 D.具有地域性,多元一体而各有特色 解析:中华文化在起源上是多元的,在学术思想上也是多元的,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因兼收并蓄而富有活力,故B项当选;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答案:B 11.2018年8月11日至17日是拉萨“雪顿节”。“雪顿”在藏语中意为“酸奶宴”,“雪顿节”又称“酸奶节”。因首日哲蚌寺会展晒巨幅唐卡,也称“晒佛节”。如今,这个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节日延续了部分传统习俗,逐步演变为以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的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日。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③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传统习俗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特点的知识。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③与题意不符,不选;传统思想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同时材料也体现的是传统文化对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影响,④不选;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材料。故本题答案选A项。 答案:A 1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解析:京剧是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错误。故选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型历史古装电视剧《芈月传》中的“芈”(mǐ)字夺人眼球,剧中大量的生僻字更是引发网友热议。对待生僻字,人们的看法存在差异。甲方认为:生僻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当代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因为在生僻字中往往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或是有着时代的印记,可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乙方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文字用于交际追求的是简捷和效率,而生僻字影响了文字交际的使用价值,这些不常用的汉字已经没有意义了。 对于生僻字的上述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明理由。 答案:(1)赞成甲方观点,支持“使用生僻字”。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历史见证。生僻字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使用生僻字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②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生僻字中往往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可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③生僻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使用生僻字有利于表达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2)赞成乙方观点,反对“使用生僻字”。 ①语言和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媒介,生僻字不利于文化的传播。②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时代变迁,一些生僻字被淘汰符合文字发展的规律,过度推崇生僻字有悖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③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生僻字阻碍人们之间的交际、沟通和了解。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专家鉴定: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纪录下来、流传后世的。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顺序,其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此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即草书和行书。 材料二 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这使他们能够把大量的事实记载下来。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什么特点? (2)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 答案:(1)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2)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②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