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文化是相对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9年两会期间,代表们共商国是,共谋发展 ②永顺老司城遗址成为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③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下调汽柴油价格 ④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并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2019年两会期间,代表们共商国是,共谋发展属于政治现象,①不符合题意。②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因此永顺老司城遗址成为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并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属于文化现象,②④符合题意。③: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下调汽柴油价格属于经济现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2018年8月31日,第六届中国一亚欧博览会在乌鲁木齐举行。新疆作为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地,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背景。自“一带一路”建设以来,各国多元文化在此进一步交往,更是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繁荣景象,中国一亚欧博览会正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博览会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中国一亚欧博览会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的交流,①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与题意无关;③强调的是文化交流应坚持的原则,材料没涉及到,不选。所以本题选B。 3.2019年1月1日,冯绍峰和赵丽颖官宣了怀孕的喜讯,让“知否体”走红网络。随即北京团市委官微“青年说”发布了一张1979年人民日报刊登《告台湾同胞书》的图片,并配以“官宣知否体知否知否,应是一湾乡愁”的文字。材料表明 A.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答案】B 【解析】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人们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未涉及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B正确,材料“冯绍峰和赵丽颖官宣了怀孕的喜讯,让“知否体”走红网络。随即北京团市委官微“青年说”发布了一张1979年人民日报刊登《告台湾同胞书》的图片,并配以“官宣知否体知否知否,应是一湾乡愁”的文字。”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C错误,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错误,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途径。故答案为:B。 4.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这表明 ①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②文化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 ④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经济、政治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④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故本题答案为B。 5.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④ 【答案】B 【解析】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逐步培养起来的,①③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的产生,不体现文化的作用和文化现象的存在方式,②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6.2018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隆重举行。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公祭现场和南京全城拉响防空警报,汽车停驶鸣笛,行人就地默哀。这告诉我们 ①精神产品凝结在物质载体之中 ②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④文化通过特定环境影响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国家公祭仪式告诉我们,文化通过特定环境影响人,公祭仪式让人们勿忘历史,珍惜和平,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③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精神产品的物质载体,①项与题意不符;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7.2019即将来临之际,媒体人罗某用一场演讲带火了知识跨年。演讲以“中国式机会”为关键词,用“人生算法”解释普通人的突围之道。短时间内,这场演讲的点击量已经突破500万次,微博话题阅读超1亿人次。这表明 ①大众传媒是最直观、最常见的传媒 ②人们愿意接受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 ③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④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沟通、传递和共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媒体人罗某以“中国式机会”为关键词,用“人生算法”解释普通人的突围之道,用一场演讲带火了知识跨年,表明人们愿意接受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② 正确且符合题意;短时间内,这场演讲的点击量已经突破500万次,微博话题阅读超1亿人次,这表明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沟通、传递和共享,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①错误;终身学习并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排除③。故本题答案选C。 8.多元风土孕育出多彩的食物《风味人间》利用超微观概影,细数了粗狂野、烟火气正足的“马肉阔尔扎克”,历史悠久、细腻鲜美的“伊比利亚火拙”,甜蜜浪漫、爽口丝滑的“法国滋布士豆泥”,展示了美食背后的人生故事,以古老的方式、静默的力量,帮助我们在日趋雷同的日常生活里辨认对方。这印证了 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饮食文化多姿多彩 ②借助科技手段能讲好文化故事,传播多样文明 ③独特的文化内容,是辨别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 ④多样的饮食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①选项错误,饮食文化多姿多彩不是完全由地理环境来决定的。④选项错误,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利用超微观摄影展示了美食背后的人生故事,说明了借助科技手段能讲好文化故事,传播多样文明,②入选。烟火气正足的“马肉阔尔扎克" ,历史悠久、细膩鲜美的“伊比利亚火腿”,甜蜜浪漫、爽口丝滑的“法国瀑布土豆泥”,这些不同美食帮助我们在日趋雷同的日常生活里辨认对方,这说明了独特的文化内容,是辨别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②③入选。选C。 9.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是多彩的,文化是多样的。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人类文化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这启示我们文化交流要 ①承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 ②承认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③要尊重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文化 ④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强调世界文化的统一性,①不符合题意。②③ :材料强调了文化是多样的,人类文化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所以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②③符合题意。④:民族文化的差异无法消除,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10.《四川省戏曲进校园实施方案》明确,到2019年,四川省戏曲进校园将实现大中小学全覆盖,戏曲进校园工作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并培养一批学戏曲、爱戏曲、会唱戏曲的“小戏骨”和“小戏迷”。这表明教育 ①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②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居于优先地位 ③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④能对人类文化传承产生重大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到2019年,四川省戏曲进校园将实现大中小学全覆盖,戏曲进校园工作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并培养一批学戏曲、爱戏曲、会唱戏曲的“小戏骨”和“小戏迷”,这表明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对人类文化传承产生重大影响,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③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吟诵起这些诗句,我们就会感到古人的文化血脉在我们身上流动,而明月在我们眼中,也有了跨越时空的温情。这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变而形式因时而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阻碍作用,①错误。②③:只要吟诵起这些诗句,我们就会感到古人的文化血脉在我们身上流动,而明月在我们眼中,也有了跨越时空的温情,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③符合题意。④:传统文化保留基本特征的同时,它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12.迄今已具有2200多年建县历史的江西高安,目前登记在册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0多项。高安市充分挖掘元青花、斗牛、采茶戏等民俗文化资源,打好“非遗”文化旅游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表明 ①文化决定经济,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②传统文化顺应社会变迁,能满足人们精神和文化需求 ③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发挥经济价值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发展文化事业可以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①错误。②④:高安市充分挖掘元青花、斗牛、采茶戏等民俗文化资源,打好“非遗”文化旅游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表明传统文化顺应社会变迁,能满足人们精神和文化需求,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④正确。③:经济价值不是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首要任务,③错误。故本题选D。 1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习近平这一论断强调的是 ①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 ②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 ③深刻反映生活本质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 ④深入实践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作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不能决定文艺的发展,只能起影响作用,①说法错误。 ②:立足社会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②说法错误。③④:题目中强调“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表明深刻反映生活本质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深入实践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作品,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4.近几年来,“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观念正在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不保留骨灰、不建墓基墓碑的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清明祭扫也由传统的焚香烧纸发展为更为环保的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新形式。“慎终追远”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使“民德归厚”。这说明 ①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 ②全面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才能使文化发展不失根基 ③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是不变的 ④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近几年来,“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观念正在发生动摇,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哀思,说明传统孝道文化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同时说明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①④项符合题意;对于传统孝道文化要批判继承而不是全面继承,②项说法错误;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15.“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 ①借鉴外来文化应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②继承传统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推动文化创新不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④实现文化融合只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借鉴外来文化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①符合题意。②:“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符合题意。③:推动文化创新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③错误。④:实现文化融合不只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还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④错误。故本题选A。 16.2018年,一款由三星博物馆推出的“‘古蜀萌娃”的表情包走红社交媒体。表情包以三星堆青铜面具为原型,原本一脸严肃的青铜面具化身喜怒哀乐皆具的“古蜀萌娃”,再配上有趣的四川话,形象生动可爱。谈到表情包的推出,该馆负责人说,互联网的变革发展,推动了博物馆功能的不断拓展,青少年已成为博物馆“新公众”的主力军,微信萌性表情包可以加强博物馆与“新公众”的连接,“‘古蜀萌娃”的表情包的推出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立足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价值更好传承 ②融入时代元素,能够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③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大众传媒成为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④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便具有生机与活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古蜀萌娃”的表情包以三星堆青铜面具为原型,原本一脸严肃的青铜面具化身喜怒哀乐皆具的“古蜀萌娃”,再配上有趣的四川话,形象生动可爱,可以加强博物馆与“新公众”的连接。启示我们立足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价值更好传承,而融入时代元素,能够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①②项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③项说法错误;④项说法过于绝对;正确选项为A。 17.被誉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乌兰牧骑,组建60年来,长期在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丰富了农牧民文化生活,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该团体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①植根于现实生活,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②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③传播先进文化,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向善尚美 ④坚持与时俱进,用现代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乌兰牧骑深受百姓欢迎,与其长期在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深入百姓生活进行创作密不可分,这说明该团体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植根于现实生活,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故①正确;材料不涉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故②不符合题意;“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丰富了农牧民文化生活,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这说明说明该团体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传播先进文化,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向善尚美,故③正确;材料中没体现用现代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民吾土。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在大地。这表明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人民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传统文艺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答案】B 【解析】A:杜甫还未做到以人为本,A说法错误。B:杜甫是“大地诗人”就在于他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所以,今天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获得了永恒,B当选,B符合题意。CD: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传统文艺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均未在题中体现,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9.“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三星堆青铜人像: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陶鹰鼎:陶,醉了6000年;长信宫灯:照着你……这些穿越古今的宣传文案,出自《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独树一帜的文物纪录片。让历史文物活起来的依据有 ①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历史文物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③文物作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历史文物属于文化遗产,之所以要让历史文物活起来,是因为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①符合题意。②: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②说法错误。③:传统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说法错误。④:历史文物也属于传统文化,之所以要让历史文物活起来,是因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0.古代经典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外交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引经据典,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态度,为破解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①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运用 ②体现了中国人民自觉抵制西方文化中的腐朽、落后思想 ③是悠远中华文化同当今时代的共鸣 ④完全直接来自于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外交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运用,是悠远中华文化同当今时代的共鸣,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不合题意,排除;④说法太绝对,错在“完全”故本题答案选B。 21.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徐悲鸿的“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这幅对联,每句以三个具体形象,分别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状貌的美。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动态的刚性美,后者是静态的柔性美,把中国人的审美意境表达得十分传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 ②文化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体验不同的审美意境 ③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不同的创作手法决定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这幅对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两种不同的美,冀北地区呈现的是刚性美,江南地区呈现的是柔性美。说明两地文化因自然环境不同其展现的文化特征也不一样,对联文化生动表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①③项符合题意;优秀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可以体验审美价值,还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②项说法错误;不同的自然环境可以影响地区文化,但是不能决定文化,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22.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穿越古今王朝、探访先贤今人,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同时,该片又用“卖萌”的表达方式把古老文物拍出了新鲜萌感。这表明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创断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用“卖萌”的表达方式把古老文物拍出了新鲜萌感,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表明创断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③④正确;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①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②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D。 23.近年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备受冷落,而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备受青睐。为此,有关专家和人大代表呼吁将重大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为传统节日立法。重视民族节日是因为 ①民族传统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 ②民族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庆祝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世界各国民族传统节日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故题肢①和③正确。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题肢②不正确;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世界各国民族传统节日日益融合,并不是一体化,题肢④说法错误。本题选择D项。 24.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国内外出版译著《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②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通,趋向一致 ③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可以相互转化 ④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材料提到中外名著能互译共存说明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②表述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转化。④符合题意,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我们做到了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故选C。 25.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在开展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工作,把现代科技融入文物博物馆领域,为人类打造通向古老文明的桥梁。比如,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建筑进行全面数据采集,在此基础上完成更加精准的仿真模拟,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更直接地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这表明 ①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文物的采集、存储和传播方式 ②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建筑行全面数据采集,并进行仿真模拟,让观众更直接地体验文物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直接证明了科技在文物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①③符合题意;现代信息技术是影响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而不是主要途径,②错误;材料强调科学技术对文化传承的作用,与文化生产力无关,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26.“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以上材料说明 ①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汉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①项说法错误;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传统文化的作用要辩证的、批判的认识,③项对传统习俗作用的认识过于笼统,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②④项说法正确;正确选项为B。 27.站不倚门、话不高声;筷子不插饭碗中;称呼长辈必须以“您”开头……近日微信朋友圈中一则“老家规知多少”的帖子广为流传,引起了人们对家风的关注。对于传统的家风,我们应该 ①摒弃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 ②继承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③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家风属于传统文化,对于材料中这些传统的家风,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③④项符合题意;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①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28.2018年11月5日开幕的进博会,汇集了来自各国的科技成果,突出了低碳化、数字化等新一轮科技发展热点,展示人类对历史和未来的最新探索,将引领未来的产业发展,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材料表明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④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中国举办的进博会是全球商品贸易盛会,也是全球文化盛会,推动了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体现了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①项符合题意;中国举办的进博会作为全球商品贸易的盛会,引领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③项符合题意;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②项观点错误;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 29.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②③正确;①中的“主导因素”说法错误,排除;④中的“规定着”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30.2018年7月22-23日,重庆市合川区政府举办第三届钓鱼城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挖掘和提炼钓鱼城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本届钓鱼城旅游休闲文化节将助力推动钓鱼城遗址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助推钓鱼城遗址申遗,提升钓鱼城遗址的国际影响力,也将促进合川与国际国内间的文化交流。钓鱼城遗址申遗: ①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表明我国古代科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提升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④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钓鱼城遗址申遗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①④符合题意。②:中国古代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说法错误。③:钓鱼城遗址申遗并没有改变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31.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知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①说法错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表述错误。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又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32.“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上述观点旨在说明 ①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切成果 ②要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③文化创新要保持本民族特色 ④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要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要以我为主,没有提到“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内容。③符合题意,“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表明文化创新要保持本民族特色。④符合题意,唐朝学习佛经,但并未变成印度文化说明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3.“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不仅是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更是收获的好时机。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有助于凝练生成重视农业、尊重农民、庆祝丰收的新时代先进文化。改革开放40年来,从安徽小岗“大包干”点燃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热火,到浙江温岭“民主恳谈”增进协商民主的实践经验,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释放,推动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是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政策信号,也是一个鲜明的改革旗号,将极大调动起蕴含在农业农村农民中的伟大创造精神,提升亿万农民的自信心、荣誉感、获得感,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意义。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有利于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有利于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有利于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提升其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解析】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作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学生分析材料,然后调动课本知识回答问题。本题主要可以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角度分析作答。材料中“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体现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材料中“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体现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材料中“提升亿万农民的自信心、荣誉感、获得感”表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综合而言,国家设立“农民丰收节”,体现出国家重农强农的理念,有利于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体现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34.材料一: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欧洲文明,是丝绸之路的四个极点。在古丝绸之路上,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秉持开放、包容心态,对话沟通,彼此接纳,共同发展,形成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壮丽景观。今天,我们共建“一带一路”,必须着眼于沿线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找准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契合点,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互相信任、加深彼此感情,促进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共同繁荣。 材料二:豫剧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但随着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豫剧格式化表演、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观众迅速改变的口味,古老的豫剧,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革。豫剧工作者们将豫剧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从舞台布景到唱腔舞功,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追典型人物,等等。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豫剧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原因。 【答案】(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③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加强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 ④既要热情欢迎沿线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别国优秀文明成果,也要更加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①文化创新需要在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豫剧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进行大胆创新。(替代:文化创新需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创新,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豫剧引入市场机制、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 ②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融合。豫剧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 ③.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1)本题考查范围具体明确,即“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设问指向“一带一路”建设,侧重于强调怎样做。要从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遵循的原则、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对文化交流的态度和做法角度回答,注意回答时结合材料“一带一路”建设。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豫剧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文化创新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从材料入手分析,豫剧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进行大胆创新,这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在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豫剧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这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融合;豫剧坚持正确方向,着眼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虚心向群众学习,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积极创新。 35.乡风,作为流淌在田野上的故土乡愁,既是维系民族文化基因的纽带,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魂”。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中部某历史悠久的村镇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一是打造村民的精神家园。按照“两堂”(文化礼堂与文化讲堂)“五廊”(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基本布局,建成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展示乡村的历史沿革、家风民俗、善德义举等,开展普法宣讲、知识和技能培训等活动。 二是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大力整治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引导村民树立厚养薄葬、喜事新办、文明祭祀的新风。 三是统筹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从产业振兴、基层党员干部村民建设。村容环境整治等多方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1)该地区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运用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其成功的经验。 (2)请你拟定两条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宣传标语。 【答案】(1)①充分发挥文化环境和活动对人的影响作用(或优秀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两堂五廊”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开展文化展示与宣传教育活动,打造村民的精神家园,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 ②发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作用。以产业振兴、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带动乡风文明建设,以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③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或坚持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话动,在取其精华、去其糟柏基础上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2)答案示例: 培育文明新风,构筑和谐乡村;户户树新风+人人讲公德 【解析】本题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热点问题为背景,以乡村文明建设为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信息、正确调用知识、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 (1)本题要求结合设问该地区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运用文化影响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其成功的经验。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影响与文化发展的知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属于文化环境、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产业振兴、干部队伍作用建设属于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影响;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2)本题要求请你报定两条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宣传标语。属于开放性主观试题,考生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