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认识论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四 学案15《生活哲学》第二单元 认识论 【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 1.课前15分钟,依据自学指导,通研本课内容,把握知识体系,掌握重点内容,区分易混易错点,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小组合作,相互交流探讨,研究探究题思路,充分展示,互相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考纲要求】 1.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识记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 4.理解真理的具体性和真理的条件性 【考点梳理】 1. 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 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 2)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 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 制作:段金兰 校对:陈小琳 课时:3时间: 2015,,10,14;领导 【重点哲理】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及方法论 【疑难解析】 1. 真理不断发展≠真理中包含错误的内容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在运动变化中发展真理,这正体现了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但不能由此认为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错误的内容。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已经确定的真理,在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下,永远是真理。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其合理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正确。因为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不存在反映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相互矛盾的真理。 3.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不同事物是有差别的,从具体的“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2)“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叫变化了的实际)。同一个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随时变化了的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综合探究】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地拒斥。”;“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2—— (1)《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基础训练】 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②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号”飞船 ③全国各地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 ④鹦鹉学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2.能够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去防御敌人,可就是没想到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自觉选择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能动性( ) A.是独立的。因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 B.是对立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C.是统一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都是实践的特征 D.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4.某小组同学的科学实验课题是“长在瓶子里的苹果”,他们把学校果园里一些没有长大的苹果,套进漂亮的细颈玻璃瓶里,然后把瓶子绑在树枝上,剩下的事情,就让大自然去完成了……同学们的科学实验,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是一种( ) A.能动的主观意识 B.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 C.有创意的理性认识 D.有价值的感性认识 5.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3————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能力提升】 6.萱草俗名黄花菜。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萱花作为观赏植物“无一可取,植此同于种菜,为口腹计则可耳。至云对此可以忘忧,佩此可以宜男,则千万人试之,无一验者。书之不可尽信,类如此矣。”在李渔看来,书本上的观点( ) ①其正确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②用来指导实践是不成功的 ③是不可盲目相信的 ④过去是正确的,现在是错误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许多老师反映:有不少学生把网络语言照搬到作文中,如“PK(对决)”“PF(佩服)”“7456(气死我了)”等。针对这一现象,专家认为:一个民族的书面语言必须规范,一些网络语言只是民间语言,只有经过社会生活和经典作家的选择与运用,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书面语言使用。这说明( ) ①认识并非都是客体的反映 ②认识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③认识活动同样是社会性的活动 ④经典作家的工作决定着书面语言的发展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8.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9.2014年两会上,“退休年龄是否应该推迟”这个多年来有争议的话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不同群体诉求反差大。这其中的原因是( ) A.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产生不同认识 B.由于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不同,人们的认识往往不同 C.在客观事物面前,真理只有一个 D.人的认识总要经历一个由错误到正确的过程 10.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为( ) ——4—— ①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高考真题】 1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 )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 ) ——5——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 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18.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① 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②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③ 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_____6_____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 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0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3 000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为 ①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1.在浙江发展的过程中,浙江各级政府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总的来说,与许多省份相比,浙江的行政干预不仅较为克制,而且更有选择性,注重发挥民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凡是民间力量能做的事,政府放手和发动老百姓去做;凡是依靠市场机制能解决的事,政府尽可能做到不越俎代庖。对于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暂时看不准或有争议的,不急于下结论;看准了的,则积极加以总结肯定,予以大胆推广。 请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浙江省政府对待“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 1——5: ADDBB; 6——10:BCABD ; 11——15:ACDBB; 16——20:ACCCD; 【试题探究】 1)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取长补短,克服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 2)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 尊重对方发表的意见的权利,避免语言粗暴,行为过激; 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1.1)认识具有反复性,对于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浙江省政府不急于下结论。 2)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浙江省政府不急于下结论,留待实践检验。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浙江省不仅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和首创精神,而且积极对群众中出现的新经验加以总结 4)实践是认识的归宿,浙江省政府在总结肯定的基础上,予以大胆积极推广,指导实践,推动了浙江省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