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3 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文化繁荣-2019年高考政治考前冲刺热点大串讲
专题03 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文化繁荣 【专题概述】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阵地意识明显提升。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对于全党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是2019年高考政治不可回避的热点,在复习备考中要重视该热点在试题中的渗透,对较典型的背景材料要加以熟悉,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梳理。本专题选用的热点主要有: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总决赛落下帷幕、中国“藏医药浴法”申遗成功、我国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召开、聚焦《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开幕、G20上的“习大大金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聚焦杜嘉班纳辱华事件、聚焦第23个世界读书日、贵州梵净山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央部署开展2019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传承五四精神 谱写青春华章等等。 【背景材料】 1.2018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全国上下再次掀起呼吁民众阅读的高潮。在千篇一律的图书促销信息和打卡式借势海报中,国内数字阅读领先品牌-掌阅发起的主题为“阅读正当时”的整合营销活动,直戳现代人对阅读的痛点,展现了掌阅专注阅读的初心。 2.2018年5月3日,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工作人员,向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1502班团员青年致以节日的问候,对同学们立志“不忘初心,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予以充分肯定,勉励他们坚定信仰、砥砺品德,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法治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3.2018年5月10日上午,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本届深圳文博会上,民众不仅能在中国经典文化中徜徉,还可以欣赏到外国的尤其是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工艺美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 4.2018年5月4日上午,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人民大会堂大礼堂气氛庄重热烈。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出席大会。 5.2018年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8日至13日,朝阳区将开展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宣传朝阳区历史文化底蕴,发挥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 6.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中国贵州铜仁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净山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和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 7.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8.《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由康康辉担任主持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节目于2018年10月8日起每天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于2018年10月19日播完。 9.2018年11月21日,意大利品牌企业Dolce & Gabbana(中文名:杜嘉班纳,以下简称D&G)上海博览中心举办首场大型时装秀“The Great Show”的活动被取消后,意大利华人互联网社交平台纷纷以文字和图片形式传出“DG辱华”消息。一时间,旅居意大利的华侨华人纷纷对“DG辱华”表示抗议,并呼吁华人社会集体抵制DG商品。 10.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从2013年到2017年,习近平已经五次出席G20峰会,每次峰会上,习近平都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一些系列“中国方案”“中国主张”,形成了“习式金句”。 11.2019年1月29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通知,对组织开展好2019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作出部署安排,要求各地深入落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第13届常会于2018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召开。当地时间11月28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3.2019年2月5日晚,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开始在央视一套开播,共10期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大会于2月14日晚结束,最终北大工科博士陈更夺冠。 【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角度 1.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要重视文化消费的有效性,倒逼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开拓艺术型、知识型、体验型、休闲型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社会资源逐步从传统产业流入现代服务业,助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乡村风情不在奢华,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既要有节日的仪式感,又要避免铺张浪费,要形成上下联动、多地呼应、节俭朴素、欢庆热烈的全国性节日氛围。 3.财政的作用。近年来,按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中央财政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家古籍保护计划及古籍整理出版等。 4.税收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产业化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其相关产品具有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的双重特性,各级政府在税负优惠上,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扶持,以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5.经济全球化。藏医药浴法申遗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国际化的战略需要,有利于更好地推进藏医药浴法品牌、产品、服务、市场和管理的国际化进程,实现藏医药浴法珍贵遗产资源“国家所有、世界共享、世代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也符合经济全球化要求。 6.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以基层政府部门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导机构,科学规划文化建设的发展计划,逐步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发展框架。推进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基层政府部门解放思想,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搞好宏观调控。 7.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因此,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8.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无疑将给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再添一把柴,烧旺乡村振兴这把火。2017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900万人,接待游客超28亿人次,收入超7400亿元,整个产业呈“井喷式”增长。 考法典例:近年来,按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中央财政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家古籍保护计划及古籍整理出版等。这主要表明,国家财政 A.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B.促进保障体系完善 C.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D.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财政作用。中央财政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家古籍保护计划及古籍整理出版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二、政治生活角度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设立农民节,是对重视“三农”的进一步强化。表示农民群众必须要得到更多的关注,给以更多的支持和实惠,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 2.政府职能。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鲜明传导兴农助农富农的使命责任。各级各部门切实扛起兴农助农富农的使命责任,抓好产业发展,打好脱贫攻坚战,聚力乡村振兴。只有各级各部门履行应尽职能,才能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交出“丰收”的合格答卷。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实践证明,“藏医药浴法”与中国藏族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一遗产项目体现了藏民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能够增进当地人民的福祉,符合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坚持党的领导。近年来,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包括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也包括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4.党的性质和宗旨。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设立的,是对乡村振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3.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之后的讲话当中以诗言志,彰显的是一个大党、一个大国的自信气质,传递的是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同时也对新时期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严以修身提出了一个高的标准。这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6.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从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典故,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 考法典例:从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典故,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②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④我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积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外交政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典故的引用,表明我国外交重视维护和平,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三、文化生活角度 1.人可以创造文化和享受文化。要用开放思维办节日,组织开展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电商促销助丰收等各具特色的活动,还要举办各种优秀的农耕文化活动,让全社会、全民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特定的文化环境。深圳文博会自举办以来,有关部门组织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活动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突出寓教于乐、寓理于情。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它的设立能够营造重农强农的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广大市民也有回归乡村,参与农事体验、品味农村情调的需求和田园梦想,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4.文化与综合国力。在当前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全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促进和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5.大众传媒的作用。从汉字听写大会,到谜语大会、成语大会,再到诗词大会,媒体人一次再一次地通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成风化雨,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 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青藏高原是藏医药的发源地更是栖息地,历史文献佐证,早在象雄时期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出现后,象雄文字已经记录了当时藏医药学的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藏族人民通过藏医药对生命和自然有了及其更深的体悟。 7.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中华诗词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传承古代经典,不是单纯的背诵一些诗词,而是传统中华民族文明。也不是只知其文不解其义,而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8.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他曾经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节目中围绕“立德”这个主题展开,从崇徳、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考法典例:《中国诗词大会》涵盖数百篇经典诗词,上启三千年前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下至“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毛泽东诗词。这些耳熟能详、曾经打动你我的古诗词,以不同形式出现在节目中,再一次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呼唤每个人心底对传统文化根脉的崇敬。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①中华文化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化 ②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④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形成体系之本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国诗词大会》涵盖数百篇经典诗词,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②符合题意。这些耳熟能详、曾经打动你我的古诗词,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呼唤每个人心底对传统文化根脉的崇敬,表明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③符合题意。①表述错误,排除。④与题意无关。故本题答案为C。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2.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事业健康发展。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纵观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等等。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4.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共产党宣言》所奠定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之所以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就因为它是科学真理,赢得了世界上千千万万人们的敬仰。我们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 5.普遍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文化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和渗透性,直接与“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相关,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6.坚持辩证否定。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7.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尊重基层群众实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 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无一不是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考法典例: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的时代任务。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对人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积极进行量的积累,促进事物质变 B.认识事物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D.要树立和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要求我们要树立和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的时代任务,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无关。故本题答案为D。 【命题预测】 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要继承优秀精神文化传统,努力创造当今世界具有独特思想和美学魅力的精神文化产品,也要继承优秀造物文化传统,努力创造凝聚中国人造物智慧、让全球瞩目的造物文化产品。坚定文化自信,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本专题热点内容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命题。根据本专题的不同背景题目,我们在备考中要梳理出可能考查的知识要点。在经济生活角度,主要考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财政的作用、税收的作用、经济全球化 、宏观调控、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在政治生活角度,主要考查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职能、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党的性质和宗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等;在文化生活角度,主要考查人可以创造文化和享受文化、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文化与综合国力、大众传媒的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等;在生活与哲学的角度,主要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联系的观点、坚持辩证否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相关知识。 1.习近平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新世纪以来,农民收入连续9年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全面建成小康仍极为艰巨。要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要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要看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材料表明 ①部分构成整体,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关系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一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有条件的 ④农民是社会实践的唯一主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以下符合“为民”主题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②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③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④要切实维护最广大人国民的根本利益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习近平强调,实践证明,我们党是一个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先进性特征鲜明的党,是一个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一个经受得住各种风险考验、不断成熟自信的党,始终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表现在 ①党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②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中国共产党积极行使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中国人常说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今天新时代仍然讲孝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力地倡导孝老爱亲的思想观念,通过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相关论述当中的用典,就可深入地领会和学习新时代的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论述。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孝老爱亲的思想观念,是因为优秀文化有利于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③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 ④迅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他曾经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要避免“人无德不立”,我们应当 ①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②既要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又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③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 ④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一方面,农业产值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农民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另一方面,各种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乡村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农业的功能被不断挖掘,农民的内涵被全新定义。这一调整体现了 ①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通过农民丰收节这个载体,展示广大农民的劳动成果,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让全社会都感受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材料表明(B) ①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作用 ②人的主观情绪可以决定客观存在的变化 ③事物内部的联系以具体条件为前提 ④价值观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8.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强调,要鼓励各地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农时农事,组织开展好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做到天南地北、精彩纷呈。突出地方特色,不搞千篇一律。不搞全国统一的规定动作,而是让地方去创造。这一要求 ①坚持了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②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③是为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主流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9.作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农民”和“丰收”为要义,既有身份职业的特征,也有产业地缘的内涵,既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也有深刻的文化属性、经济价值。这在哲学上体现了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 ②事物的联系是多样性 ③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0.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既是秋收、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也是稻谷飘香、蟹肥菊黄、踏秋赏景的大好时节。将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兼顾南北方,既便于城乡群众参与,也利于展示农业丰收成果。材料表明 ①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自身谋福利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科学发展使物质变化依赖于人的意识 ④人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规律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11.随着藏医药浴法的列入,我国共有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其中32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1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下列关于文化遗产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2.作为一种纯天然绿色外治疗法,藏医药浴历史久远,在藏医药最权威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就有关于药浴的记载,并收录了药浴主方剂“五味甘露”,按照藏医理论取“阴、阳、水、土、草”五类植物药,其常用药物达100多种,后来各地的藏医药浴配方大多由“五味甘露”发展而来。从文化继承与发展角度看,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要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③要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④要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立足点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13.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采取政策法规、专项资金“双管齐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因地制宜,全面深入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上述举措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分析、解决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近年来,数字信息技术的兴起,大大突破了传统遗产保护手段的局限性,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为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展现和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技术选择,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注入了新活力。这体现了 ①科技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 ③大众传媒依托科技,显示出文化传递的强大功能 ④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源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青藏高原是藏医药的发源地更是栖息地,历史文献佐证,早在象雄时期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出现后,象雄文字已经记录了当时藏医药学的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藏族人民通过藏医药对生命和自然有了及其更深的体悟。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6.在学校,学习李白的《静夜思》可以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锄禾》能教育学生们从小爱惜粮食,《游子吟》能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的拳拳深情,学会感恩,等等。这些道理,通过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体会和领悟。这表明 ①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教育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 ④教育在人才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7.我国每年通过各种媒体发表的诗词作品数量是《全唐诗》的十多倍。重视古诗文,吸纳古人之长,在古人的基础上立异和升华,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 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②引领社会思潮,消除各种文化差异 ③使传统文化成为引领建成全面小康的精神火炬 ④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8.诗词大会节目创新增设“绝地反击”的自救环节,给首次答错题的选手以挑战复活的返场机会。这一环节在“横扫千军”(飞花令胜过12位百人团选手)、“出口成诗”(依次说出包含12个特定关键词的诗词)等传统玩法的基础上,新增“你说我猜” 互动答题,由嘉宾描述,让选手猜出诗句或词牌名,极大提升赛事悬念。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 ①要注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融合 ②要立足于传统文化这一根基 ③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④要反对文化渗透,捍卫文化主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9.100多年前,李叔同将西方的曲调填进中国的诗词,又用东方的表达诠释送别的心境,成为现代流行歌史上的启蒙先驱。这体现的道理是 ①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 ②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必须以我为主 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继承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主要任务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20.某校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让孩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②欣赏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是修身养性的最佳途径 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修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体现了关键部分对整体的作用,①符合题意。新世纪以来,农民收入连续9年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全面建成小康仍极为艰巨,说明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②符合题意。③④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符合“为民”主题,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为D。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必须时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造福于人民,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①②③ 符合题意。党不能行使政府职能,排除④。故本题答案为A。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优秀文化的作用。倡导孝老爱亲的思想观念,对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①②③ 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思想道德修养。在文化建设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做到“人无德不立”具有重要意义,②④符合题意。①③ 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认识的特点。农业产值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各种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表明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①符合题意。乡村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农业的功能被不断挖掘,农民的内涵被全新定义,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④符合题意。②与题意无关,排除。③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作用、联系等。通过农民丰收节这个载体,可以让全社会都感受到,农村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表明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作用,①符合题意。通过农民丰收节感受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表明事物内部的联系以具体条件为前提,③符合题意。②④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地方特色,不搞千篇一律。不搞全国统一的规定动作,而是让地方去创造,表明想问题和办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以“农民”和“丰收”为要义,既有身份职业的特征,也有产业地缘的内涵,既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也有深刻的文化属性、经济价值,表明事物的联系是多样性,应该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③ 符合题意。①④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特点、规律。秋分既是秋收、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也是稻谷飘香、蟹肥菊黄、踏秋赏景的大好时节,将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顺应了季节变化规律,①符合题意。将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兼顾了南北方,既便于城乡群众参与,也利于展示农业丰收成果,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符合题意。③④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作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具有重要意义,①③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排除②。④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只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并自觉地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才能真正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因地制宜,全面深入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符合题意。采取政策法规、专项资金“双管齐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分析、解决矛盾,④符合题意。①②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数字信息技术的兴起,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注入了新活力,体现了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大众传媒,排除③。④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影响和中华文化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藏族人民通过藏医药对生命和自然有了及其更深的体悟,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学校,通过古诗词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体会和领悟,对传承文化、人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①④ 符合题意。②③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①④ 符合题意。②③表述错误,排除。故不能题答案为C。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立足于传统文化这一根基,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这对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融合和反对文化渗透,排除①④。故本题答案为B。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李叔同将西方的曲调填进中国的诗词,又用东方的表达诠释送别的心境,表明我们文化创新既要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又要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③符合题意。①④ 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影响的特点和文化作用。让孩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大题突破】 1.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丰收节和农事传统密切相关。从节气上看,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秋分时节硕果累累,最能体现丰收。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昼夜平分、秋高气爽,既是秋收、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也是稻谷飘香、蟹肥菊黄、踏秋赏景的大好时节。从区域上看,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各地收获的时节有所不同,但多数地方都在秋季,秋收作物是大头。兼顾南北方、把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便于城乡群众、农民群众参与,又有利于展示农业的丰收成果和农民的创造,具有鲜明的农事特点。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意义。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第13届常会于2018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召开。当地时间11月28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录”)。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该遗产项目既体现了相关社区民众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作为藏医学“索瓦日巴” 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药浴法以青藏高原的雅砻河谷和宗喀山脉的藏族农牧区为集中传承区域,广泛流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的藏区,为保障藏族民众的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弘扬藏医药文化。 3.材料一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由康康辉担任主持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认识新常态上,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几种倾向。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有人问,新常态是一个好状态还是一个坏状态?这种问法是不科 查询、发送手机短信、阅读电子读物等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精髓深入人心。(3)发挥教育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体会和领悟。要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教育学生从小爱惜粮食,学会感恩等等。 【解析】本题以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为背景,以学习中华古诗词文化知识和推动中国诗词文化发展为素材,从文化生活与哲学角度切入,主要考查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育的功能、等,属于建议型文化主观题。解答时,应着重从推动诗词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运用好大众传媒、发挥教育的功能等角度进行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