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政治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政治试题 解析版

兰州一中2018-2019-2学期高二年级3月月考试题思想政治(文科)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如今,随着“旅居”海外的中国大熊猫越来越多,作为一种有着浓郁中国印记的文化符号,大熊猫的影响力也走出动物园,演变成全球独有的熊猫文化,从熊猫电站到熊猫债券,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开始以熊猫命名。同时,以熊猫为原型开发的影视、设计等领域的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得到全世界“熊猫迷”的喜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情况下纯粹“自然”的东西也能称为文化 ‎②熊猫成为文化符号源于它的稀有性 ‎③“熊猫迷”印证了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 ‎④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熊猫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一种有着浓郁中国印记的文化符号,大熊猫的影响力也走出动物园,演变成全球独有的熊猫文化,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同时说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③④适合题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①②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 ‎2.“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A.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 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 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答案】B ‎【解析】‎ 屠格涅夫说:“莎士比亚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段话表明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说法符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说法不对,先进的文化促进了社会发展。D说法不对,文化不起决定因素。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文化的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以名人屠格涅夫的名言为背景,考查文化的实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文化力量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3. 立冬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农谚云:“种麦到立冬,种一缸,打一翁”“立了冬,楼再摇,种一葫芦打两瓢”。这都是人们对农事活动的总结,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很有作用。这说明 A.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C. 文化现象伴随人类始终 D. 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文化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农谚“是人们对农事活动的总结,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很有作用”,体现了文化源于社会实践,选A;B强调了人类特有,与材料无关;C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D强调了物质活动对精神活动的影响,不选。‎ 考点:文化与实践 ‎4.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中国道路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 ‎③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化影响力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①不选;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并不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②不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愈来愈强,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这说明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说明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点睛】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能超前于经济而发展,也可能落后于经济发展。故而它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没有物质条件的提高就没有精神文化的发展”等有关观点是错误的。‎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当时的诸子百家,群星灿烂,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孙子兵法》至今为兵家经典,甚至被应用于当代企业管理。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 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B. 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C.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D.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却出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说明了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传承性,C适合题意;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A 说法错误;B、D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6.“枫桥月,灞桥柳,一声珍重离家走;跨四海,闯五洲,长路漫漫难回首;相思豆,连丝藕,梦里常在画中游;黄土地,绿田畴,画中美景不胜收。”诗词中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这里没有提到转化为物质力量。②不合题意,这里没有提到文化的产生。③符合题意,游子对家乡的思念都是通过枫桥月、灞桥柳、相思豆、连丝藕等物质活动呈现出来。④符合题意,游子远离家乡,但是家乡的这些景物、情感一直在影响着他,体现了深远持久的影响。故选D。‎ ‎7.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漫画寓意一致的是 ‎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③粗缯大布裏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漫画讽刺了人们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正常现象”,甚至垃圾桶的标志都变为了要把垃圾放在垃圾桶之外,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②体现了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与漫画寓意不符,应排除;③表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与漫画寓意不符,也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是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8.明代于谦曾写诗《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当今也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主要表明 ‎ ‎①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是教育特有的功能 ‎②读书能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积极参加阅读活动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 ‎④读书能够促进精神力量直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是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根据材料中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这说明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题肢②③正确。题肢①说法错误,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是教育具有的特有功能,故排除。题肢④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9.近期,一档别具匠心的电视节目《信中国》在央视热播。节目中,一位位“信使”展读革命先辈尘封已久的书信,仿佛把人们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书信中袒露的一颗颗忠心赤胆让人震撼,一段段感人故事令观众动容,激发起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之情。由此可见 A. 文化氛围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B.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C. 大众传媒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主要途径 D. 书信承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信中国》展示的不仅是革命先辈尘封已久的书信,更是让信仰形象站起,激发起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之情,这表明文化氛围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A正确且符合题意;B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说法错误,错在“主要”;书信承载的历史不一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D说法太绝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的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即可,解答时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得出正确选项。‎ ‎10.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因此,保护各国各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②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不选;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②正确;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而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③正确;实现人类文化趋同的观点错误,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点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11.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各异,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仪规范、娱乐爱好、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各国间在资源、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和共享中塑造了人类文明。下列能反映对文化的多样性持有的正确态度是 A. 各国文明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 B.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付出的过程 C. 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D. 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答案】D ‎【解析】‎ A选项强大的是文化具有多样性,但不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B、C选项与题意无关。要对待文化多样性需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故D选项入选。‎ 点睛:全面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意义 ‎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是推动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原则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12.‎ 文化交流,看似隔着一层难以描述的轻纱,但却内里交融,魅力无穷。印度诗人泰戈尔曾饱含深情地为梅兰芳先生赋诗一首:“认不出你,亲爱的,你用陌生的语言蒙着面孔,远远地望去,好似一座云遮雾绕的秀峰。”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交流要善于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找到“公约数”‎ ‎②把突出文化公共性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③把握文化的相通性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播 ‎④坚持各民族文化平等原则,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特征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文化交流,看似隔着一层难以描述的轻纱,但却内里交融,魅力无穷”这启示我们文化交流要善于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找到“公约数”,①正确;把突出的文化公共性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说法错误,②不选;文化交流内里交融,魅力无穷,这启示我们把握文化的相通性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播,③正确;材料启示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无关,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13.安徽方言类型多样,主要有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但随着我国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外语热”的兴起,原本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正在加速流失,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材料表明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方言文化是民族的,但不是世界的 ‎②方言文化与其他文化日益借鉴、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方言文化不能真正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 ‎④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存在认知和实践的差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但随着我国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外语热”的兴起,原本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正在加速流失,表明方言文化与其他文化日益借鉴、融合,共同发展,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方言文化正在加速流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认知和实践的差异,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说法错误;各民族、各区域的文化构成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名师点睛】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1: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因果颠倒的题肢。‎ 方法2:优选法(比较法),在诸多题肢都符合题意时,比较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题肢。‎ 方法3:直选法,直接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出与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意思最贴近的题肢,或者找出与教材相关知识表述最接近的题肢。‎ ‎14.“石头、剪子、布”游戏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韩国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这体现了 ‎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题中材料“源于中国的‘石头、剪子、布’游戏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适合题意;题中材料“‘石头、剪子、布’游戏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传到了欧洲”,体现了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④适合题意;①③两项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排除;故本题答案是D项。‎ ‎15.2017年7月,重庆市公布首批“重庆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不断提升特色村寨的品质,更好地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能够 ‎①扩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②充分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③有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各国文化传播交流 ‎④保护民族特色,使之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重庆市公布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加强和规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不断提升特色村寨的品质,这一做法有利于扩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充分展现出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①②项符合题意;重庆市加强和规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不是为了促进各国文化传播交流,而是为了保护本民族文化,③项与题意不符;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存在、发展和创新的根基,就容易淡化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利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16. 某国际学术期刊的封面,用中国山水画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某生物研究组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山顶代表体细胞状态;连接各山顶的桥代表小分子,能够促进各山顶之间的衡越;山水中的小舟代表转基因方法,通过不同的路线实现重编程。采用绘画形式表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了 A. 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 B. 科学与艺术都来自于创新思维 C. 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 D. 艺术的传播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用山、桥、小舟之间的联系代表体细胞与小分子、基因之间的联系,这体现了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A项正确;科学与艺术来自于社会实践,B项不选;材料并没有表明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C项不选;材料表明科学的传播需要借助艺术的手法,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A。‎ 考点:文化的表现形式 ‎17.成都市某小学学生走进杜甫草堂学习活字印刷术,老师讲完活字印刷的历史和工艺后,就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在悠扬的古乐声中,小学生们涂墨、覆纸、轻刷,《春望》、《春夜喜雨》等杜甫诗作跃然纸上,成为学生们亲手完成的印刷作品。以下对此活动的概括,较为合理的是 ‎①体味传统文化,接受文化熏陶 ‎②丰富传播途径,推动文化交流 ‎③立足社会实践,实现文化创新 ‎④改进教育方式,促进文化传承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小学生走进杜甫草堂学习活字印刷术,这表明了他们在体味传统文化,接受文化熏陶,①合理;推动文化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选;实现文化创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走进杜甫草堂学习活字印刷术,这是教育方式上的一种改进,有利于文化的传承,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D。‎ ‎18.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且富有民族色彩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古琴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古琴被列入“非遗”,是基于 A. 保护古琴一民族情感集中表达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一增强民族凝聚力 B. 保护古琴一中国传统文化标志一研究中国文明演进一传承民族文化 C. 保护古琴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研究人类文明演进一繁荣世界文化 D. 保护古琴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人类文明的标志一民族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是基于保护古琴文化,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繁荣世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C说法符合题意。A中民族情感集中表达是说民族节日,不是说文化遗产,不符合题意。B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是传统建筑的继承,与题意不符。D中人类文明的标志是文字,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文化遗产的地位及意义,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9.一窗一世界,江南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传到海外,掀起海外投建江南园林的热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和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近年来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华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需要 ‎①依托经贸,在往来中获得商业利润的同时进行价值观念上的宣传和渗透 ‎②体现尊重,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③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地发展和创新自身文化,实现国际影响力的飞跃 ‎④立足实践,将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之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①选项表述错误,排除。②选项表述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尊重并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中华文化要更好的走出去,需要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发展和创新自身文化,实现国际影响力的飞跃,立足民间,将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之中。③④选项表述正确入选。选D。‎ ‎20.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由此可见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于一定的文化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说明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①项符合题意;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可见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项符合题意;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不是决定于文化。②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21.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报告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①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主义的糟粕,弘扬优秀民族传统 ‎②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的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理念相适应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全面继承,加强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②选项中“主张全盘西化”的表述错误。④选项中“全面继承”的表述错误。根据题目的表撒,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摈弃封建主义的糟粕,弘扬和光大优秀民族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故①③入选。选B。‎ ‎22.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特点。我国部分地区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和引领,为传统的乡贤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可见 ‎①文化具有自身传承性 ‎②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乡贤文化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④传统习俗对当今社会的精神生活有重要影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现在我们又为传统乡贤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自身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①②项符合题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③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传统习俗对我们的影响,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 ‎(1)继承性(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3.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太湖边上的杨湾村,夜里曾“聒噪”的蛙声,如今成了农民增收的资源。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里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 )‎ A. 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 B. 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C. 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D. 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层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用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说明了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优秀的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A符合题意入选;经济决定文化,经济是文化的基础,B表述错误排除;文化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C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没涉及古典文化,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选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 ‎24.‎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已成为“老黄历”,其作为文化遗产已没有价值。对此,你可以选择以下观点加以反驳 ‎①“二十四节气”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②“二十四节气”展示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二十四节气”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④“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二十四节气” 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故题目中“其作为文化遗产已没有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①④入选。②③选项夸大了“二十四节气”的作用。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在当今世界,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答案】(1)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只有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决好软实力不足的问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梦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综合国力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知识”,设问是“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结合材料中 “涵盖社会盛会、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等关键信息,从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决好软实力不足的问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角度回答即可。‎ ‎26.科普应该启迪受教育者开放地看待问题、独立地思考问题、多元地解答问题,不应以一家之言作为标准答案,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自1961年首版诞生以来,《十万个为什么》就引发了教育界、科学界、科普界持续、广泛的关注,一直是我国青少年科普的主流担当者。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有许多亮点,其中一个是不设标准答案,以往几版从单一的角度解答,难免给读者标准答案的感觉,新版则汇集了多家观点,使答案更开放、更多元。比如关于恐龙灭绝问题,不仅告诉孩子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行星撞地球之说,还告诉孩子们火山喷发、气温降低等答案。像这样没有标准答案的“为什么”,在新版中至少占了十分之一。‎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说明完善《十万个为什么》的重要意义。‎ ‎【答案】①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影响着每一个人。《十万个为什么》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拓宽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十万个为什么》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十万个为什么》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说明完善《十万个为什么》的重要意义。‎ 从材料可以看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有许多亮点,其中一个是不设标准答案,以往几版从单一的角度解答,难免给读者标准答案的感觉,新版则汇集了多家观点,使答案更开放、更多元,这有利于启迪受教育者开放地看待问题、独立地思考问题、多元地解答问题。可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从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方面,分析《十万个为什么》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拓宽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点睛】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是什么?‎ ‎(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有哪些?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4、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什么?‎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启发:我们应主动向上学习优秀文化,参加健康的文化活动,远离避免错误的思想和错误的知识对我们的影响。‎ ‎5、如何理解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启示:个人: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要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27.‎ ‎2016年,中宣部发文要求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汲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点要加强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和人才库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依据。‎ ‎【答案】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因此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②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因此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教育作为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重点加强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和人才库建设。‎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依据。‎ 从材料可以看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点要加强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和人才库建设。可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等方面,分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依据。‎ ‎【点睛】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的作用。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②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人员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发扬光大。我国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我国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经济合作、民间交往,推进相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得到了相关国家人民支持。民心相通为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答案】(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商业贸易、教育合作和人员往来,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夯实文化交流的物质基础;推动各国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传播、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解析】‎ 本题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意义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夯实文化交流的物质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吸收沿线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各国文化共同繁荣,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等角度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对促进文化交流发展的意义。‎ ‎【点睛】多角度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1)对文化发展的意义: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3)对国际政治的意义: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