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磐安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竞赛政治试题
磐安县第二中学2019学年第一学期10月月竞赛高二政治试题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相应括号里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所以题中观点片面。故本题判断错误。 2.承认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而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故题中观点错误。 【点睛】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旧事物的标准并不能以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衡量,新出现的事物未必是新事物。故本题观点错误。 4.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故题中观点错误。 【点睛】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种观点承认了有形的物体是精神的基础,是精神的决定因素,认为具体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故题中观点正确。 【点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局限性: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6.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又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因此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故题中观点错误。 【点睛】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7.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答案】正确 【解析】 关于意识是如何产生的,首先必须知道,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物质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思维的生物,进而产生出意识,是物质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故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故本题表述正确。 8.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社会性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社会性),故题中观点错误。 【点睛】实践的基本特征。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B.实践具有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C.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社会性)。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随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是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 9.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都是联系的。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题目表述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联系具有条件性。 10.辩证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其实质就是“扬弃”。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体现了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也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全盘抛弃,而是要吸收并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这就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实质是“扬”。故本题正确。 【点睛】日常生活中讲的“肯定”和“否定”同哲学上讲的“肯定”和“否定”不是一回事。哲学上讲的“肯定”和“否定”指的是事物自身的存在和灭亡。事物的存在是事物内部“肯定”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的。事物的灭亡是事物内部“否定”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的。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人工培育珊瑚苗,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如今却在中国南海变成了现实。陈宏和他的团队经过三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成功掌握无性繁殖珊瑚技术,种下16万余株珊瑚,在海底“造林”,使我国在珊瑚繁殖成活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这表明 A. 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B.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C.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客观世界 D. 人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工培育珊瑚苗,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如今却在中国南海变成了现实,这表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故B符合题意;A正确,但与题意不符;C错误,改造世界要想达到预期目标,需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仅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难以达到预期目标;D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创造、消灭、改造和突破规律。故本题答案为B。 12.陕西榆林在治沙过程中,一方面和其他沙区一样种草植树,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本地沙区独特生态,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精深加工业、沙漠旅游业等,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为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当地实现生态惠民的哲学依据是 ①运动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②系统既有整体性又有有序性 ③联系既有普遍性又有多样性 ④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方面和其他沙区一样种草植树表明矛盾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本地沙区独特生态,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精深加工业、沙漠旅游业等,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故④符合题意; 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精深加工业、沙漠旅游业等,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为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表明联系既有普遍性又有多样性,故③符合题意;①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②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点睛】选择题考查的内容也不外乎三部分:识记、理解、运用。近年的考试中理解、运用的比重增加,很少看到识记的题型,识记已经渗入了理解和运用中。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可见,选择题也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技巧始终是技巧,不能代替基本功。要想解答好选择题,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准确把握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选择题主要考查内容,否则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二,养成好的习惯:做题习惯,如建立错题本,或在资料中对不同难度的题做不同的标记,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总结选择题的干扰方法和做题经验。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好的思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只要我们能夯实基础,注重培养能力,善于总结和灵活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高考中是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的 13.矛盾规律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③刻舟求剑 ④居安思危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①④表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表明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也就是全面的观点。③否定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①②④正确,选D项。 14.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观点: ①是主观唯心主义 ②把宇宙中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 ③否认了意识作用 ④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15. 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幅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了安静的内涵,因为他懂得 ( ) ①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②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④差别和对立以同一为前提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矛盾、运动等有关的知识点,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这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了安静的内涵,是因为它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应该是同一以差别、对立为前提,故答案应选A。 考点:矛盾、运动 点评:本题是一道四选三的组合选择题,考生可以运用排错法或者排无关选项法进行选择,本题就是运用排错法,可以选出正确答案,本题的④观点错误,应该是同一以差别、对立为前提,只要找出错误选项,答案就出来了,难度一般。 16. 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 认识是实践发展动力 B. 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自由落体试验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适合题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是错误的;真理与谬误不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B是错误的;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实践与认识、求索真理的历程 17.“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航天器传回的图片可以清晰地感受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主要说明() A.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C.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只能表达用诗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千年登月梦想变为现实,这主要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正确且符合题意;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说法错误;A 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实践的特点: 一、客观现实性。首先构成实践的三要素——实践的主体、客体、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客观的;再次实践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 二、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自觉、积极的活动。 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表现在实践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社会性活动。个人的实践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协作;同时,人的实践还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践主体的能力、实践手段达到的程度和水平,以及实践活动的范围、规模和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因此,实践是不断发展着的、世代延续的历史活动。 18. 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 A. 事物运动是永恒的 B.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 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D.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案】B 【解析】 19.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后,各地政府根据《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纷纷出台依法行政工作的具体指导规范。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 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的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B:国务院的《意见》精神阐释的共性的问题,本地实际阐释的是个性的问题,各地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纷纷出台依法行政工作的具体指导规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符合题意。 ACD:材料未涉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矛盾双方的转化,ACD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强调的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应用的关键词通常有共性和个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等。 20.有一次楚王上山打猎,进入猎区后,他发现一只鹿,正要放箭,忽然,又见右边树林里奔出四只大象。他急转箭头,却又见一只白天鹅从头上飞过。此刻,楚王眼花缭乱,不知射什么好。待定下神来,猎物早已逃得精光。这个故事告诫人们 A. 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 在认识事物时要分清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 C. 做工作要有发展的眼光,防止把事情静止化 D. 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注重统筹兼顾 【答案】A 【解析】 楚王进入猎区的目的是打猎,但他却没有明确的目标,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有射到,这说明他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告诫人们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A适合题意。题中事例强调在做事情的时候分清主次矛盾,而不包括矛盾的主次方面,故排除B;题中事例强调抓不住重点,而不是强调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排除C;D不适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抓主要矛盾 【易混比较】正确理解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关系 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区别 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 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比较而言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个,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个 外延不同 区别 内涵不同 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主次矛盾都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作用不同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又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意义不同 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要求做事情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能忽视一般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 实践的方面不同 做题时判断主要矛盾要注意以下字眼,如“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等 做题时判断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注意以下字眼,如“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优劣”等 联系 ①都是讲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 ②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 21.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一段话说明了( ) A. 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B. 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C. 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D. 只要否定,就能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这段话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A项符合题意;BCD项均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辨证否定观的特点: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辨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辨证的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辨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辨证的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2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因为 ①发展理念变革意味着消除以往发展理念的影响 ②发展理念变革往往是发展实践变革的先导 ③发展理念正确与否关乎发展实践的成败 ④发展理念反映了发展实践的曲折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以往的发展理念也有借鉴意义,因此,发展理念变革并不是要消除以往发展理念的影响,①选项中“消除以往发展理念的影响”的说法错误,故①排除;发展理念变革往往是发展实践变革的先导,所以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故②正确;发展发展理念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它是否正确关乎发展实际的成败,所以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故③ 正确;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不是因为发展理念反映了发展实践的曲折性,而是因为发展理念对社会实践具有促进作用,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 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说法错误,同时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顺从自然。答案选①②。 24. 人的意识产生一直是个谜。现在,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模型等技术对大脑某一部分出现的故障,比如抑郁、精神分裂症等进行研究,发现了其对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但要真正了解意识的产生机制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这表明( ) ①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真理在认识发展中不断突破历史条件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①选项表述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②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题目中,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模型等技术对大脑某一部分出现的故障等进行研究,发现了其对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但要真正了解意识的产生机制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故C入选。 点睛:准确把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25.郑板桥有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 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规律 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 ①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发展,“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的哲学寓意是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热情的扶持,故①④ 符合题意;②③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26.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日,当天也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我们当前虽然形势发展很好,国富民强,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仍应始终头脑清醒,保持忧患意识。这就要求我们 ①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②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③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发展的普遍性、①:当前虽然形势发展很好,国富民强,但仍应始终头脑清醒,保持忧患意识,这体现了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①符合题意。 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仍应始终头脑清醒,保持忧患意识,这体现了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②符合题意。 ③:依据当前形势,预知未来并头脑清醒,保持忧患意识,这体现了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不是体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就没有体现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题型特点:题干的内容,多是选取现实政治生活或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例,要求学生思考并正确回答材料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或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目时,应首先读懂题干中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抓准材料中的中心词或关键词,以准确把握题干的主旨。然后,再逐一对题肢排查,将观点错误的题肢舍去。在排误后对观点正确的选项加以比较,选出最符合题干主旨的那一项。 27.当今中国正处于大转型时期,财富的持续增长、社会的不断变动,激发出空前活跃的思想,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利益诉求更趋多元。此时,只有共同的社会认知、道德理念、行为规则,才能保证思想的交锋、价值的角力、利益的博弈不至于沦为撕裂社会秩序的负资产,而成为推进社会前行的正能量。从哲学角度看,社会的正能量就是 A. 要抓主要矛盾 B. 要统筹兼顾 C. 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D. 不要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主次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C:思想的交锋、价值的角力、利益的博弈会产生正能量,也会产生负能量,使之成为推进社会前行的正能量,启示我们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C符合题意。 AD:能量的正负之分属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而不属于主次矛盾的关系,AD不符合题意,排除。 B:材料强调的是抓主流,而不是强调统筹兼顾,B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含义:主要矛盾是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用于做事情:重点、中心、关键、核心、首要的、根本的、突出的、第一位的、首要地位、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一个篱笆三个桩、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含义: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用于分析形势,典型词语:主流、支流、绝大多数、绝大部分、总体上看(说)、性质、辩方向、识大局、占主体、主导作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玫瑰花有刺 28.漫画《躲雨》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要学会统筹考虑以实现最优目标 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要善于在矛盾斗争性中把握矛盾同一性 ④要注重事物量的积累实现质变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漫画中的三个人,只有一把伞,通过统筹达到了三人都不受雨淋的最佳状态,实现了最佳效果,说明他们正确处理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斗争中把握住了同一,故①③选项入选。②④选项表述与漫画主旨不符。选C。 29. 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这说明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③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④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有联系,说明吗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们利用互联网改变了存在状态,建立了新的联系,说明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①③正确;②强调的是联系的客观性,与题意不符;事物的联系有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④错误。该题选C。 考点:联系的普遍性 点评:该题以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状态为材料,考查学生对联系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要熟练掌握和理解。难度适中。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30. 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 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B. 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起决定作用 C. 整体功能决定部分功能 D. 整体和部分难以界定,相互渗透 31. 调整农业结构的哲学依据是 A. 只有优化各部分结构,才能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 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 C.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 联系的普遍性 【答案】30. B 31. A 【解析】 题目中,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这里着重体现了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起决定作用。故B入选。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 点睛:正确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 部分 区 别 内涵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地位和功能 整体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方法论要求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联系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③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是指原来作为整体的事物,相对于更高层次的系统来说,它又成了部分;原来作为部分的东西,相对于更低层次的系统来说,它又成为整体 32.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慧”。在汉语中哲学就是智慧,哲学是爱智之学。下列对哲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②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④任何哲学都是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①正确。 ②:并非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错误。 ③: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正确。 ④:哲学研究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④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阐释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即是什么,怎么样?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阐释人们对待事物的方法和态度,即怎么看,怎么做?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②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关系。 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看法是错误的。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6分) 33.现如今,互联网以其技术应用的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大大改变了人们学习、生产、生活与娱乐的方式。阅读以下有关互联网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达4.8亿人,同比增长15.1%。海量的商品信息、足不出户实现购物目的、免去现金交易等网购优势使人们越来越有理由选择网购。然而,针对网购的投诉率也迅速飙升,中消协“2016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网络购物已成为2016年的投诉热点,主要投诉问题集中在假冒伪劣商品和售后服务方面。 材料二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虚拟信用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虚拟信用卡对网络信贷起到推动作用,是信用价值和网络消费的完美结合。尽管在现阶段技术条件下开放虚拟信用卡产品的时机尚不成熟,但是随着身份认证技术的成熟、“互联网+”的不断深化,虚拟信用卡也必将迎来春天。 (1)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应如何看待网购。 (2)请运用“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相关原理,预测虚拟信用卡的发展前景。 【答案】(1)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我们既要看到网购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积极作用,也要看到网购存在的不诚信问题等不足。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目前,网购的积极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不足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因而不能全盘否定网购。 (2)①辩证的发展观认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②新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③虚拟信用卡和在线支付是一个有待完善的新事物,其发展道路必将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互联网对人们学习、生产、生活与娱乐的影响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虚拟信用卡的出现和使用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应如何看待网购。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结合材料考生可以从矛盾的含义、矛盾的特殊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矛盾的含义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我们既要看到网购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积极作用,也要看到网购存在的不诚信问题等不足。 ②矛盾的特殊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网购的积极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不足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因而不能全盘否定网购。 第(2 )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相关原理,预测虚拟信用卡的发展前景。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考生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结合材料考生可以从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综合分析,形成答案要点。可先总体阐释,然后从前进性、曲折性上分别分析。 ①总体阐释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辩证的发展观认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②曲折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新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虚拟信用卡和在线支付是一个有待完善的新事物,其发展道路必将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 【点睛】本题两小问均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本题知识角度已经给出)。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细化知识要点)。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34.材料一: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上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8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材料二: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2)结合材料二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需要。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增强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③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但也要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发展低碳经济是尊重自然客观规律、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之举。 (2)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②人类关于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过程说明寻求真知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人类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做出的努力、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的探索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把握三个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结合材料考生可以从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物质的决定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需要。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增强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③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但也要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发展低碳经济是尊重自然客观规律、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之举。 第(2 )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认识论的相关知识,把握三个关键词:实践、真理、认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结合材料考生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 ②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或者从寻求真知的过程角度分析:联想主干知识:寻求真知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人类关于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过程说明了上述观点。) 【点睛】政治学科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都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