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新课程模块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18年5月25日至7月10日,阿富汗国家宝藏在河南郑州博物馆展出。有观众这样表达自己的观感:“通过参观这个展览,我了解了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对阿富汗国家宝藏的颠沛窘境感同身受,也增强了保护中国国家宝藏的意识。”这体现文化生活的道理有 ①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是被动学习的过程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①: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①错误。 ②④:阿富汗国家宝藏在河南郑州博物馆展出,观众参观,这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也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未体现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社会实践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与进步;③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②主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深远持久的影响。①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影响,都是深远持久的。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2.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以讲述《千里江山图》等国宝“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为亮点的《国家宝藏》节目一经播出便强势占领了年轻一代的朋友圈。网友纷纷留言:“竟然为一期国宝节目泪目”、“满屏都是文化”。由此可见 A. 网络、电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 文化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D. 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传播的途径、优秀文化的影响。A:网络、电视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而不是重要途径,A错误。 B:《国家宝藏》节目一经播出便强势占领了年轻一代的朋友圈,网友纷纷留言:“竟然为一期国宝节目泪目”、“满屏都是文化”,体现了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B符合题意。 CD:优秀文化才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才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C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1.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①商业贸易——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文化;②人口迁徙——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1)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2)现代社会中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①人际传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②报纸、杂志、书籍——便于携带保存,经过处理可能在互联网上更广泛的传播。③电视——动画、色彩,生动、形象、真实。④互联网——同网、全球、受众主动、双向互动。⑤手机短信——内容丰富、兼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哲理性,回味无穷。总之,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传媒的主要手段。 3.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正在全国火热上映,截至2018年3月7日晚8点,全国票房已经突破1.5亿元,成为票房最高的国产纪录片。这说明 A. 文化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B.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升了人们的自尊、自信 C. 文化能够与经济相互交融 D. 文化能够与政治相互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A: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A错误。 B:材料不是在阐释文化对人的影响,B排除。 C:《厉害了,我的国》正在全国火热上映,成为票房最高的国产纪录片,这说明文化能够与经济相互交融,C符合题意。 D:材料不是在阐释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也就没有体现文化能够与政治相互交融,D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文化的作用:(1)文化的总体作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对社会的影响: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有是不同步。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对内)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对外)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地位作用) 中国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怎么办) 4.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但对他的家书,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推崇备至。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这说明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主动的 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①选项表述错误,必须要通过实践的环节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③选项错误,文化有优秀与糟粕之分。题目中,曾国藩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这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精神产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故②④入选。选D。 5.“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说的是一旦没有道德约束和精神依托,人的欲望就会恶性膨胀和肆意泛滥,造成祸害与灾难。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文化能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B. 加强文化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C. 优秀文化是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D. 文化对社会的发展相互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A: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A错误。 B:“一旦没有道德约束和精神依托,人的欲望就会恶性膨胀和肆意泛滥,造成祸害与灾难”这启示我们加强文化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B符合题意。 C:从经济生活上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从文化生活上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C错误。 D:文化不能决定对社会的发展,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于2018年6月10日在青岛举行,会议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与会的各国领导人一起观看了在青岛奥帆中心举行的文艺演出《有朋自远方来》。整场演出呈现出中国气派,展现了山东风格,彰显了青岛特色,受到了与会来宾的一致好评。这 ①极大促进了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体现了文化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文化传播。①:材料未涉及文化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整场演出呈现出中国气派,展现了山东风格,彰显了青岛特色,受到了与会来宾的一致好评,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也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未体现文化反作用于社会实践,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①④。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7.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文化教育教师工作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青少年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通过茶文化教育途径已经使广大青少年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在树人立德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教育成果。开展茶文化教育 ①是基于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能对茶文化进行大规模的集中传播 ③是一种更为直观的茶文化传播方式 ④折射出茶文化传播离不开物质媒介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④符合题意,开展茶文化教育传播茶文化说明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也折射出文化传播离不开一定的媒介; ②不合题意,能对茶文化进行大规模的集中传播是人口迁徙的特点; ③不合题意,口语是一种更为直观的茶文化传播方式。 故选A。 【点睛】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增强人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4)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5)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某地通过电视、网络、短信开展“城市精神”征集提炼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共收到网络回复、短信数万条,受到数百万网友的关注。活动主办方也及时通过网络将所征集的提炼表述语进行选登。征集过程和结果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网络、短信在“城市精神”征集提炼活动中的功能是 ①最大程度地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各地的信息 ②增强了短信的娱乐性,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 ③取代了旧的传媒,更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④实现了信息传递和共享,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①④:网络、短信属于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彰显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①④正确。 ②:“娱乐性”说法错误,②排除。 ③: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大众传媒并没有完全取代旧的传媒,③错误。 故答案选D项。 9.广播、电视利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传播新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传播迅速,范围广泛,问世几十年来,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了报纸。但是,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报纸可以使读者慢读细看,有思考的余地,又可以长期保存,便于查找,因而并没有被淘汰。这说明 ①大众传媒和传统传媒具有各自的优势 ②不同的文化传播媒介具有各自的特点 ③电子技术促使传媒进入铅与火的时代 ④文化传播的物质媒介的形式多种多样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大众传媒。①:报纸、广播、电视等都属于大众传媒,①不符合题意。 ②④:材料说明文化传播的物质媒介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文化传播媒介具有各自的特点。②④项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的是不同传媒具有各自的特点,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及其作用 (1)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 发展阶段。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2)大众传媒的作用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0.2019年3月23日,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返还的796件(套)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红陶罐、汉代茧形壶、唐代武士立俑宋代黑釉瓷……都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流失文物返还中国的启示是 A. 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B. 保持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 C. 我们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D.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A:社会实践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文化传承发展,但不是其根本动力,A错误。 B:文化多样性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前提,不是途径,B错误。 C:材料未涉及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C不符合题意。 D:意大利将我国流失在意大利的文物归还我国,而这些文物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这说明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1.题肢本身表述错误者不选(逆向选择题除外)(先看答案,先排除错误的选项,再看题目和材料),本题可排除AB;2.题肢与题干要求不相符者不选(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抓住中心意思排除干扰项),本题可排除C;3.因果相悖者不选(一看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要主意因果关系是否颠倒);4.题肢和题干间接联系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级延伸不选(抓住题干的本质);5.题肢与题干外延不相符者不选(看懂内涵的同时,掌握外延的规定性)6.题肢和题干矛盾者不选(筛选正确的题肢);7.题肢与题干相重复者不选(读透题干问的方向及侧重点);8.正误相混者,即题肢中既有正确的部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不选(仔细读完题肢,小心陷井);9.反向选择题中正确者不选(认真审题);10.题干要求单一者(如带有核心、根本、关键、最主要、中心为字眼),有些题肢即使能在题干中得到体现,但如果不符合题干单一性的要求,也不能选。 11.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A. 是满足两国民众各种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B. 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C. 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D. 既具有共同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A:错在满足各种文化需求,A排除。 B:两国的红色文化并不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B错误。 C: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每个国家的文化也具有文化多样性,红色文化不能规定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C错误。 D: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这体现了中俄两国的红色文化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D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1)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2)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相互区别开来。(3)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世界性也就不存在了。(4)民族性与世界性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12.在我国传统民间医药学中,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历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时节民间历来就有插艾叶的习俗,期待起到驱蚊杀菌、祛邪避秽的作用。这表明: ①我国的传统节日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②端午插艾的习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国民的医药知识能为我国中医药学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 ④端午插艾的习俗推动社会和人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端午时节历来就有插艾叶的习俗,期待起驱蚊杀菌、祛邪避秽的作用。这表明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①项符合题意;在我国传统民间医药学中,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表明了国民的医药知识能为我国中医药学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③项符合题意;端午插艾的习俗仅是我国传统习俗之一,②项观点夸大了端午插艾习俗的作用,观点错误;材料主旨没有体现端午插艾的习俗推动了社会和人的发展,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 【点睛】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传统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13.现在很多学者动不动就在谈非遗的原汁原味,非遗的原真性、本真性。其实,非遗不仅是被世代传承的,而且是不断被创造的,这个再创造是非遗传承人在与历史、自然和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这启示我们 ①要处理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②非遗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文化创新必须处理好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④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非遗不仅是被世代传承的,而且是不断被创造的”,启示我们要处理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符合题意。 ②: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②错误。 ③:材料的主旨不是文化创新必须处理好与借鉴、融合的关系,③不符合题意。 ④:“这个再创造是非遗传承人在与历史、自然和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启示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注:面对传统文化,我们需要继承,但不能“沿袭”更不能“抛弃”,“沿袭”即为守旧,导致民族文化的落后,阻碍文化的发展。“抛弃”将使民族的发展失去根基。 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就是文化传承。(3)意义: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地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注: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14.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北京8分钟”,运用高科技手段使人工智能和演员一起向世界展现了龙风呈样、涡纹、中国结等中国元素与文化,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飞机、高铁、共享单车等新高科技成就与大国形象给世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北京8分钟”的惊艳之作说明 A.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同 B.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C. 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 D. 科技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文化创新的作用、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A错误。 B: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动力,B排除。 C:材料不是阐释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C不符合题意。 D:运用高科技手段使人工智能和演员一起向世界展现了龙凤呈祥、中国结等中国元素与文化,给世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北京8分钟”的惊艳之作说明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 .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发展方向。(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思想运动(新旧文化之间的斗争)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4)教育的方式与水平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文化创新的意义:(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4)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5.巴金说,他在散文创作上主要受中国古今散文优秀传统的影响,他儿时背诵的《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散文是他从事散文创作的“真正的启蒙先生”。材料主要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未体现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故题肢①与题意不符。巴金先生的散文创作主要受中国古今散文优秀传统的影响,这表明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故题肢②正确。巴金先生儿时背诵的散文对他一生的文学创作都有影响,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故题肢③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未体现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故题肢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16.《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法国绘画大师高更的代表作。在这幅作品中,有初生的婴儿、采摘水果的青年妇女、垂暮的老妇人等,描绘了人从生到死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画家还运用了独特的“散点透视法”,将不同时空的情节表现在同一画面上,赋予了它特殊的魅力。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不同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②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③文化创新促进文化进步 ④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不同民族的文化,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②不符合题意;画家还运用了独特的“散点透视法”,将不同时空的情节表现在同一画面上,赋予了它特殊的魅力,说明了文化创新促进文化进步,③正确;该幅画作中通过初生的婴儿、采摘水果的青年妇女、垂暮的老妇人等,描绘了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充满着作者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说明了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④正确。故选D。 17.2018年以来,故宫在世界多地举办了文化创意产品国际综合展。现场没有展示任何一件文物,而是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和数字技术的组合,传达故宫六百年悠悠古韵。故宫文创已经和文物拥有一样的“身价”,走出国门展示中华文化。假如让你据此写一篇新闻报道,比较合适的主题是 ①文化继承: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文化传播:做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 ③文化交流:彰显中华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④文化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交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交流、借鉴。题干没有反映我们在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①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故宫文化创意产品国际综合展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传播中华文化,②符合题意;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彰显中华文化具有普世价值”说法错误,③错误;故宫举办文化创意产品国际综合展,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和数字技术的组合,传达故宫六百年悠悠古韵,说明故宫进行文化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4.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8.“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2018年11月在国家博物馆举办。通过展览,不同年龄的参观者都能钩起一段属于自己的记忆。这表明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的支撑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符合题意,通过展览,不同年龄的参观者都能钩起一段属于自己的记忆。这表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的支撑;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故答案为B。 19.藏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深受基层群众喜爱并乐于参与的百姓身边艺术。西藏自治区将发展壮大基层民间藏戏队伍作为藏戏繁荣的根基,通过采取加大投入、强化培训、创新发展等措施做好藏戏保护工作。目前,民间藏戏队由2009年的不足50支发展到143支。西藏地区的做法启示我们 ①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②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③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④要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类共同文化财富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的继承。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而不是全面继承,①错误。 ②:西藏自治区将发展壮大基层民间藏戏队伍作为藏戏繁荣的根基,说明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主体作用,②正确。 ③:材料没有涉及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③与题意无关。 ④:“通过采取加大投入、强化培训、创新发展等措施做好藏戏保护工作”启示我们要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④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20.2018年10月18日至28日,有着1300年历史的东方水乡——浙江嘉兴桐乡市乌镇,举办了第六届乌镇戏剧节。为期11天的戏剧节中,来自5大洲、17个国家和地区的29部特邀剧目,共计109场演出在这里上演;1800余场古镇嘉年华诠释了没有围墙的全民狂欢;15场论坛、12场朗读会,构建出戏剧理论和教育的生态。乌镇戏剧节的举办 ①促进了中外戏剧文化融合 ②说明戏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提升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说明加强交流是促进戏剧发展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播。来自5大洲、17个国家和地区的29部特邀剧目,共计109场演出在这里上演,1800余场古镇嘉年华诠释了没有围墙的全民狂欢,说明戏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促进了中外戏剧文化的融合,①②符合题意;乌镇戏剧节的举办促进了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各国戏剧文化的共同发展,没有涉及提升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③排除;社会实践是促进戏剧发展的根本途径,④错误。故选A。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①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②运用“比较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以确定正确选项。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21.筷子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在中国人用筷子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A. 传统思想的继承 B. 传统习俗的继承 C. 传统文艺的继承 D. 传统建筑的继承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我国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用筷子进餐的习俗了,在中国人用筷子传统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习俗的继承,故B选项表述正确入选。A选项强调传统思想,与题意不符。C选项强调的是传统文艺,与题意不符。D选项强调的是传统建筑,与题意不符。故选B。 22.传统节日诞生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规范习俗,本身就具有动态发展特点,如果想要让其活在当下,就需要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时代特色。由此可见 ①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传统节日源于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③文化创新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 ④传统节日源于时代,可以超越时代的限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传统节日源于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文化创新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②③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创新,不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①项与题意不符;传统节日是时代的产物,不能超越时代的限制,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23.一支笔、一把刀、一张牛皮,几种颜料,伏案精心雕刻后,一位绝世美人便跃然形成,这种牛皮纸上刻出来的美人就是皮影。中国民间皮影大师陈玉玲,改变传统雕刻人物面部呆板和千篇一律的风格,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大胆创造出更加鲜活的人物造型,深受观众喜爱。这表明(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着皮影文化的创新 ②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推动了文化产品的创新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焕发了皮影文化的活力 ④文化创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材料未涉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着皮影文化的创新,①不合题意。 ②:材料未涉及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推动了文化产品的创新,②不合题意。 ③④:中国民间皮影大师陈玉玲,改变传统雕刻人物面部呆板和千篇一律的风格,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大胆创造出更加鲜活的人物造型,深受观众喜爱。这表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焕发了皮影文化的活力,文化创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②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③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4.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这告诉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 ①必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②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文化自信 ③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 ④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这句话强调了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不能否定传统文化,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文化自信,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不能否定传统文化,①强调的是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题意不符;③强调的是对待外来文化,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 25.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子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向阿兰·梅里埃等10名国际友人颁授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运用文化作用有关知识,分析“真理标准大讨论”对推动改革开放的作用。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④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经济建设领域坚持了生产力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破除了阻碍改革的思想障碍,直接催生了伟大的改革开放。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改革开放40 周年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节选)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作用有关知识,分析“真理标准大讨论”对推动改革开放的作用。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四个层次:总体作用、对经济政治的作用、对人的作用、优秀文化的作用。考生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知识角度:总体作用、对经济政治的作用、对人的作用。考生整合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真理标准大讨论”对推动改革开放的作用,形成答案要点。知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经济建设领域坚持了生产力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破除了阻碍改革的思想障碍,直接催生了伟大的改革开放。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本题知识角度已经给出)。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细化知识要点)。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26.2018年5月9日,美籍汉学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安乐哲在北京表示,“家”的观念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这与西方哲学传统大异其趣,对于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和解决诸多国际争端具有启发意义。中国哲学要探索自己的话语模式,而非削足适履,用西方的理论框架阐述东方哲思。安乐哲指出,比之具有较强排他性的西方宗教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对于不同的宗教和思潮采取包容态度,这对化解当前世界性宗教与文化冲突具有借鉴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谈谈安乐哲观点的正确性。 【答案】①文化是民族的,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中国哲学要探索自己的话语模式。②文化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儒家文化对于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和解决诸多国际争端具有启发意义。③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不同宗教和思潮采取包容态度,对化解当前世界性宗教与文化冲突具有借鉴性。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哲学思想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辩证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相关知识,谈谈安乐哲观点的正确性。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然后考生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知识角度:主要三个层次: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世界性、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文化的民族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是民族的,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中国哲学要探索自己的话语模式。 ②文化的世界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儒家文化对于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和解决诸多国际争端具有启发意义。 ②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不同宗教和思潮采取包容态度,对化解当前世界性宗教与文化冲突具有借鉴性。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确定知识要点,考生根据试题设问限定的知识角度细化,然后结合试题材料确定,能够对应起来,保留,对应不起来的,舍弃。也可以从试题材料中确定,对试题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试题材料在意义上分层次,对应知识要点。试题难度中等。 27. 我国庆丰收的节庆文化源远流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为顺应亿万农民新期待,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和很多传统节日相比,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庆祝方式有点不一样。各地以农民为主角、以丰收为主题、以节庆为主线,采用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方式庆贺丰收嘉年华,为乡村振兴增力添彩。比如,安徽省池州市举办传统农耕文化摄影展,福建省福清市推介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活动,江苏省泰州市评选十大乡贤。在农耕文明时代,无论是汉民族还是其他各民族,民间都有各种节日、祭祀等活动,但它们更多只是表现农民在“靠天吃饭”环境制约下,对保证农作物收获的一种祈愿。进入商业社会后,节日不知不觉成为城市人的“专属”,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渐行渐远。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正在淡化,树立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可以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我归属,从而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节日所包含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四个主题词,分别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是悠久农耕文明的深厚积淀,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 结合材料,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说明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悠久农耕文明的深厚积淀,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继承了我国自古以来对丰收的祈祷和渴盼,彰显了悠久农耕文明的深厚积淀,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断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延续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赋予传统农耕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人们享受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彰显文化自信,以最坚实的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民族节日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及其意义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材料与知识的整合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说明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悠久农耕文明的深厚积淀,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主要三个层次:传统文化的特征、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统文化的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传统文化的特征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继承了我国自古以来对丰收的祈祷和渴盼,彰显了悠久农耕文明的深厚积淀,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断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延续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传统文化的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赋予传统农耕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人们享受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彰显文化自信,以最坚实的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题,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 28.文化创造美好,美好常要文化。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丰富的精神食粮不可或缺。 2017年12月3日,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经播出,深受观众喜爱。该节目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与九大国家级博物馆精诚合作,选择了27件入国国宝,融合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开创了“纪录式综艺语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让“文物活了起来”。节目总导演于蕾说:“这个节目初衷,就是讲述一个个博物馆里、一件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传奇、今生故事。所有的信息与感受,都将通过丰富多元的视听手段、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传达给每一位电视观众。”《国家宝藏)将是弘扬民族文化自信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成为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电视台的扛鼎之作。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2)某校高二(1)班同学观看了《国家宝藏》后,对“国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假如你是该班同学,请就如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在新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③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2)①国家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文化遗产。②国家可以成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统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③充分发挥财政作用,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保障。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民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⑤注重传承形式创新,使其在继承的基础上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文化与生活的关系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主要涉及源泉、动力、根基、作用、主体、基础、途径。然后考生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知识角度:主要三个层次:途径、主体、作用,其中途径分为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考生整合这些知识要点,形成答案要点。①根本途径角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基本途径角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在新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③主体角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②作用角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考生对这样的思路进行整合归纳作答。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就如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围绕主题,把握要求,多角度思考。结合试题情境,可以从国家与社会两条线上思考,国家角度可从法律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等方面分析作答;社会角度可从全民参与、价值认同等角度分析作答。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题。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第(2)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开放性题目,要用好发散思维方式。解答好开放题切记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教材内外知识的结合上来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