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

永安三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10月月考 政治试卷(文化生活第一~第四课)‎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中国土司遗址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②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建议》 ③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 ④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2.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②文化是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③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④文化是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精神产品。‎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3. ‎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 ‎“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广两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同胞的衣、吃、住、行都具有十分突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侗族自治县将这些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增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这表明(  )‎ A.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必然促进社会发展 B. 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C.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D.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1.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太湖边上的杨湾村,夜里曾“聒噪”的蛙声,如今成了农民增收的资源。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里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  )‎ A. 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 B. 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C. 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D. 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层次 2. ‎《流浪地球》上映,引发了国内外观影热潮。这部展示中国电影工业化制作、中国式的文化表达、中国人家国情怀的“中国式”科幻电影,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国家快速崛起的现代化状态和中国文化的内涵,在更多的孩子心中埋下了勇于想象、崇尚科学的种子。“中国式”科幻电影的发展(  ) ①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坚实物质基础 ②取决于科幻创意提高和科幻电影的创新模式 ③可以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④能够表达中国精神,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的传播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尽管有的网友调侃“春运买票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出门在外的人,还是会选择春节期间回家,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许多离家在外的中国人认为回家陪父母过年是一种孝道,这反映了(  )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文化能够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④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这表明()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③网络已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因素   ④网络强国战略是中华民族走向强大的精神动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在关于“什么是富贵”的讨论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富”就是有钱、有物;“贵”是一种受人尊敬的状态。一个人的生命观高尚,价值观就高尚;价值观高尚,人生观就高尚;人生观高尚,肯定会赢得人们的尊重,这种人走到哪里就把生机带到哪里。从此观点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个人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 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 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D.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4. 诗词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 ‎2019年1月10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对学生欺凌事件的种类和适用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贬低或者侮辱他人人格言论等列入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学校对于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批评的同时给予惩戒,严重者可以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这一《实施办法》的依据是 ‎ ‎①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②充分的物质条件,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主观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一个人“三观”的形成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2. 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微博时代”。微博以其快捷、创新的沟通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名人”和“草根”加入,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这表明(  )‎ A. 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B. 科技进步促进了优秀文化的发展 C. 文化决定着人的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 D. 旧的传媒正逐渐被新的传媒替代 3.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虽然在各地人们过中秋的形式不一样,但吃月饼、赏月等仍然是许多海外华人世代相估的中秋习俗。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 A. 潜移默化的特点 B. 深运持久的特点 C. 自身传承的特点 D. 有形强制的特点 4.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千古佳句至今仍释放出深沉的感召力是因为(  )‎ A.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 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C.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统一人的思想认识 D. 这些作品蕴含着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共同价值追求 1. ‎2019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立足于平凡个体、以小见大,展现时代风貌、阐释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满足了国人除夕夜“盼团圆盼祝福”的心理需求,让身处新时代的所有人在其乐融融中感受温暖、收获鼓励,也给处于历史新坐标的“大家庭”以无数希望与勇气。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①优秀文化向人们传递正能量 ②现代媒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文艺创作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 ④文艺作品只能是对社会现实的忠实记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 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4. 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美感的中国式故事。中国式故事(  )‎ A. 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B. 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C. 是大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理论支撑 D. 是中华文化主导世界文化的理论准备 1. ‎《易经》把“六”定位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和社区组织敬老活动。这表明(  ) ①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民族节日是世界文化遗产,应积极保护 ③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④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以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为代表的钱氏家族人才辈出,他们表现出的浓浓的爱国情怀与他们家庭传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这说明(  ) ①教育对人的成长成才起决定性作用    ②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③民族精神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④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 曾几何时,学会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吃饭的门路,祖先给我们留下无数让人惊叹的手艺,而随着时代发展,许多老手艺已经渐渐消失了,只留在记忆里,成为我们的眷恋和守望。我们依然眷恋和守望那些老手艺是因为(  ) ①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 ③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准备和必然结果。‎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4. 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 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3. 当今时代,网络己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我们不是“自投罗网”,就是被“网罗其中”。网络发展使人们的信息传递、诉求表达、社会交往、思维习惯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①科技进步对文化传播有重要影响 ②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③科技进步是文化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现代传媒取代了传统传媒的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1. 中医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中反复实践、总结而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方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在“西学东渐”的年代中渐渐失去其应有的地位。目前,中医的实用价值广泛为人们所接受,但由于缺乏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中医被边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这表明,发展中医药文化(  ) ①必须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必须大力吸收西医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要全面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 ④要加强现代中医科学理论的创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下列可以支持“教育强则国家强”这一观点的有() ‎ ‎①教育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②教育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③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如潮关注,似一股清流注入人们的心田。武亦姝等表现抢眼的选手瞬间成为“网红”,被网友盛赞“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档电视节目圈粉无数,是因为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②古诗词能浸润人们的心灵并激发向上的力量 ‎③公众对中华优秀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 ‎④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 古代艺术品的收藏离不开“鉴赏”二字。“鉴”指的就是理性的判断,包括真伪的判断,包括真伪高下的判断;“赏”就是指感性的理解,就是审美,欣赏古代艺术品那种特有的美。这段话反映了通过文物鉴赏能够 A.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 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C. 改变人生轨迹,推动社会进步 D. 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塑造健全人格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2.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十三五规划指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挥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请从文化的作用的角度阐述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正确性。(10分)‎ ‎ ‎ 1.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 2016年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我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8分)‎ 请就如何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提出两条建议。(4分)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材料一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点赞。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和精神相通。节目的播出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节目具有正面引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催人向上,使人奋进,鼓舞人们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祖国建设。‎ 材料二当代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深入交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之间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中国人民希望睁开眼睛看世界,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中国梦,了解中国文化中“天下观”、“和谐观”等观念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国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本源。这样,西方国家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平“语”近人》节目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点赞的原因。(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探究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多一些文化基因“链接”的意义。(6分) ‎ 永安三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10月月考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B 2. C 3. A 4. B 5. A 6. B 7. A 8. A 9. D 10. C 11. C 12. A 13. A 14. B 15. D 16. B 17. C 18. B 19. B 20. B 21. C 22. D 23. B 24. C 25. B 26. A 27. C 28. D 29. C 30. D ‎ ‎31. 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有利于提高文化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有利于繁荣发展本民族文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⑤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32.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自觉服务人民,促进社会和谐。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可以使人们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④文化塑造人生。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33. ​举办读书沙龙;建立免费的图书馆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 ‎33. (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节目阐释和传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通,对当前经济、政治发展,社会治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享受者,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节目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热情。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节目的播出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有利于展示中国主张,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2)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让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相互吸收有益成果。有利于中国先进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  ‎ ‎【解析】‎ ‎1. ①符合题意,中国土司遗址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属于文化现象; ②不合题意,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属于政治现象; ③符合题意,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属于文化现象; ④不合题意,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属于经济现象;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化。 (2)特点: 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具有灵活的思考能力,但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教材的知识点。‎ ‎2. ①②符合题意,《庐山图》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体现了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体现了文化是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③表述错误,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因此庐山的自然美也不是一种文化; ‎ ‎④表述错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故本题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和形式 (1)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形式 包括道德、政治、军事、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活动等.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3. ①符合题意,国外许多作家和记着写出许多中国红军长征的优秀作品,表明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符合题意,“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着,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表明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表述错误,革命文化的内涵早已确定,而不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表述错误,说法片面,革命文化在革命年代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指引着革命前进的方向,不只是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才具有,且材料不体现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4. A表述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B符合题意,侗族自治县将这些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增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C不符合题意,材料未强调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的精神根基; D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C、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是,一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二要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和错误的选项。‎ ‎5. A 正确,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故当选。 B错误,颠倒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故排除。 C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故排除。 D错误,需求层次由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政治和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材料的内容说明了文化反作用与经济。 本题考查学生应用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有一定难度。‎ ‎6. ①符合题意,经济是基础,“展示中国电影工业化制作”说明“中国式”科幻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坚实物质基础; ②表述错误,“中国式”科幻电影的发展受到科幻创意提高和科幻电影的创新模式的影响,而不能说取决于科幻创意提高和科幻电影的创新模式; ③表述错误,“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夸大了“中国式”科幻电影的作用; ④符合题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国家快速崛起的现代化状态和中国文化的内涵”说明“中国式”科幻电影的发展能够表达中国精神,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的传播;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华文化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本题以《流浪地球》带来的影响为素材,考查学生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华文化的认识,难度中等,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7. ①②符合题意,“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许多离家在外的中国人认为回家陪父母过年是一种孝道”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文化能够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不合题意,材料内容未涉及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④表述错误,文化能影响但不能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故本题选A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 1、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2、文化对人的影响 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8. ‎ ‎【分析】 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以及文化竞争力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题意是解题的关键,可采用排除法解答。 【解答】 题中“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这表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故①②项正确;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因素,故③项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故④项错误。 故选A。‎ ‎9. ①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与人类的关系; ②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体现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 ③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了不同的人对富贵的理解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在不同的人们的实践中形成的文化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不一样,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符合题意,材料从侧面体现了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正确看待富贵。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文化对人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①在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自觉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0. 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是决定,故A错误;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故B 错误;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故C符合题意;D强调文化的含义,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故选C。‎ ‎11. ①符合题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意思是诗人少年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然乡音没有改,可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斑白了,“乡音无改”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不合题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思为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景象,就像是一夜春风吹来,漫山遍野的梨花盛开,不能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不合题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来形容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受熏陶,不能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符合题意,“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喻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表明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答引言型试题一般把握三步:第一步明确名句内涵,一般结合材料背景,粗略了解名句的具体含义。还可以通过抓取关键词,明确表达主旨。第二步:对应教材,明确名句所体现的教材知识。第三步:链接题干与题肢,对应教材,选取答案。‎ ‎12. 【分析】 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审题,读懂题意。 【解答】 这一《实施办法》的依据是: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一个人“三观”的形成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故①④项正确;充分的物质条件,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与题意无关,故不选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与材料无关,故不选③。 ​故选A。‎ ‎13. A 符合题意,微博以其快捷、创新的沟通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名人”和“草根”加入,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说明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B不合题意,材料只强调了文化的传播,未涉及文化的发展; C表述错误,文化不能决定只能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 D表述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旧传媒仍在发挥作用。 故选:A。 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14. A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B符合题意,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虽然在各地人们过中秋的形式不一样,但吃月饼、赏月等仍然是许多海外华人世代相估的中秋习俗”,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运持久的特点; C不合题意,自身传承并不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D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15. A不符合题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强调文化的产生,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B不符合题意,“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能够开启人的智慧”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C表述错误,“统一人的思想认识”说法错误; D符合题意,材料中千古佳句都蕴含着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共同的价值追求,所以至今仍释放出深沉的感召力。 故选:D ‎。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3)特征: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错误和无关的选项。‎ ‎16. ①③符合题意,2019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立足于平凡个体、以小见大,展现时代风貌、阐释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满足了国人除夕夜“盼团圆盼祝福”的心理需求,让身处新时代的所有人在其乐融融中感受温暖、收获鼓励,也给处于历史新坐标的“大家庭”以无数希望与勇气。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优秀文化向人们传递正能量、文艺创作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 ②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说法错误,文艺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但高于社会现实。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对人的影响 (1)化对人的影响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 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①原因: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创造性转化。 ③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17. ①错误,“主导因素”,说法错误; ②正确,“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这说明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正确,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 ④错误,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规定了文化的多样性; 故选:C。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 ‎①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②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18. ①②符合题意,题中事例强调旗袍源自满族,融合文明特点,结合西式裙装,表明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同时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故入选; ③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民族服饰并不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说法错误,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保持文化多样性,而不是逐渐趋同,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 (2)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19. A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B 符合题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美感的中国式故事,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C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国国际责任; D表述错误,错在“主导”,夸大了中国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 故本题选B 本题考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含义: ①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②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20. ①符合题意,材料中有关重阳节的来历,说明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说法错误,民族节日并不是世界文化遗产; ③符合题意,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和社区组织敬老活动,这表明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④说法错误,重阳节属于民族节日,并不是传统习俗。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①要发挥思想道德模范的作用,思想道德模范,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 ‎②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错误选项。‎ ‎21. ①说法错误,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②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③符合题意,“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这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④符合题意,“他们表现出的浓浓的爱国情怀与他们家庭传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说明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 故本题选C.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22. ‎ ‎①符合题意,我们依然眷恋和守望那些老手艺,是因为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实践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 ③符合题意,老手艺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依然眷恋和守望那些老手艺,是因为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说法错误,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而不是必要准备和必然结果。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23. 【答案】B 【解析】 ①④选项观点错误,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并没有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故排除。 ②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保护好古村落的原因在于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故入选。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定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本题材料中“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属于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必须予以保护。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4. ①说法错误,人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科学素养; ‎ ‎②符合题意,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大力推进科技文化创新能够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故正确。 ③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并不具有统一性,选项表述错误,且题干强调我国发展科技创新,取得了许多世界一流科技成果,并没有体现文化的差异性; ④符合题意,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世界一流科技成果,有利于发展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故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根本因素); (2)科学技术的进步(重要因素、文化自身的传承); (3)思想运动的开展(重要因素、文化自身的传承); (4)教育方式的变革(影响越来越大)。 2、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25. ①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体现文化的区域性; ②符合题意,“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表明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文化对人们交往的影响; ④符合题意,“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特点 1、文化的多样性 坚持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26. ①②符合题意,“网络发展使人们的信息传递、诉求表达、社会交往、思维习惯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表明科技进步对文化传播有重要影响,也说明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③说法错误,科技进步是文化进步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说法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旧传媒仍在发挥着作用。 故选:A。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文化与物质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2、文化与物质的关系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27. ①符合题意,“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在‘西学东渐’的年代中渐渐失去其应有的地位”,表明发展中医药文化必须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而不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③表述错误,传统中医药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说全面继承错误; ④符合题意,“由于缺乏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中医被边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表明要加强现代中医科学理论的创新。 ‎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树立创新意识 1、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含义: ①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②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否定观原理: (1)原理: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体现了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也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全盘抛弃,而是要吸收并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这就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 ‎28. ‎ 此题考查教育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读懂题意。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教育属于文化,故①错误;教育不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故②错误;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故③正确;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故④正确。故选D。‎ ‎29. 此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求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排除易混易错选肢。《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如潮关注,电视节目圈粉无数,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①③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有优秀和糟粕之分,优秀文化能激发人们向上的力量,②错误;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错误。故选C。‎ ‎30. 此题考查文化塑造人生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准确把握题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强调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可见,材料没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通过文物鉴赏能够使人提高对美的判断、理解、欣赏,可见,不涉及影响人的实践活动,故B不符合题意;通过文物鉴赏改变人生轨迹,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说法夸大了文物鉴赏的作用,故C错误;材料强调通过文物鉴赏能够使人提高对美的判断、理解、欣赏,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可见,这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塑造健全人格,故D正确。故选D。‎ ‎31. 此题考查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从文化的作用的角度阐述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正确性。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文化的作用,可以从文化的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具体地说,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有利于提高文化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有利于繁荣发展本民族文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2~33. (1)本题题目类型原因类,知识限定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要求说明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具体,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系统掌握“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从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塑造人生等方面分析说明。答案呈现时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2)本题要求就如何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提出两条建议,是开放型试题,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又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回答时围绕“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进行思考。 (1‎ ‎)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只要按照要求提出建议即可,此类考题是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方式,由于紧贴实际生活,学生应以其足够的重视,难度不大。‎ ‎33. (1)此题考查文化的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平“语”近人》节目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点赞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试题。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和精神相通。说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通,对当前经济、政治发展,社会治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节目的播出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说明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节目的播出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有利于展示中国主张,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节目具有正面引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催人向上,使人奋进,鼓舞人们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祖国建设。说明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享受者,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节目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热情。 总体上来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节目阐释和传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2‎ ‎)此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探究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多一些文化基因“链接”的意义,属于意义类的试题。当代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深入交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之间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中国人民希望睁开眼睛看世界,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让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相互吸收有益成果。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中国梦,了解中国文化中“天下观”、“和谐观”等观念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国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本源。这样,西方国家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有利于中国先进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