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课前自我把脉 1.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2015·广东高考·31A] 2.史书典籍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015·山东高考·31B] 3.地域文化的性质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2014·海南高考·15④] 4.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2012·广东高考·31①] 5.黎族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012·海南高 考·17④] 6.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2011·天津高考·5B] [提示] 1.自然环境影响文化,而不是决定。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3.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而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 4.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5.生产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因时而变的。 考点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精讲 1.古代辉煌的历程 历史时期 文化思想 影响作用 殷周 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 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隋唐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广泛吸收外域文 化 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在史学、文学艺术、 科技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了宋明理学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 期封建社会发展影响较大 明清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入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 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 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 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特别提醒 (1)不能把文字等同于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 大作用;文字指人类所有的文明,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 代;二者是包含关系。 (2)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学典籍的延续”。 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其合理性(汉字和史书典籍的作用 略)。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 文化的理解。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 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2)弘扬中华文化,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 精神支撑。 (3)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加强文化创新;博采众长,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文明成 果。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混淆汉字和民族节日 提醒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汉字是中华文 明的重要标志。 [矫正训练 1] 汉字经过了 6000 多年的变化。下图描述了汉字“马”的演变过程,从中 可以看出(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B.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C.汉字是人类文化的基本载体 D.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图中“汉字‘马’的 6000 多年的演变过程”,既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说 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断创新,A 正确;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B 错误;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C 错误;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易错点二:混淆文字与汉字 提醒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矫正训练 2] 2015 年 7 月 17 日,以“薪火相传珍爱汉字”为主题的汉字文化交流展 示活动在东方卫视《时尚汇》栏目组拍摄基地举行。本次活动主旨在倡导人们热爱汉字书写, 传承汉字文化。举办该活动,是基于汉字( ) ①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③具有传承中华文明 的作用 ④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首要标志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而不是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不选。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而不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首要标志,④说法错误。 ①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固本随练 1.[2016·苏锡常镇四市模拟]中国的绘画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有七 千余年。在无数画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并有着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 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 容性的特征 ④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的绘画史可以上溯到原始 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绘画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气派, 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故应选①。中国的绘画有着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体现了我 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应选④。②③与题意无关,均不能入选。 2.[2016·浙江模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粟、米等, 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秦汉 以前,“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后世则多称稻为“禾”。在汉字中,凡以“禾”为义 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秉、秋、秀、种、租等。这说明( ) 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 ②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 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④汉字文化内涵丰 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②说法错误,文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③说法错误,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但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①④是对汉字的正确理解。 3.[2016·成都诊断]提起端午节,人们就会想起吃粽子、赛龙舟、祭屈原等习俗,其历 史可追溯到 2000 多年前我国远古的祭龙日。当时,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希冀以龙的威慑 力驱除灾疫邪祟。此后,端午节就以祛除病疫、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形式传承。由此可见 ( )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民族节日是一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 标志 ③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习俗有持久 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民族节日的相关知识。“提起端午节,人们就会想起 吃粽子、赛龙舟、祭屈原等习俗,其历史可追溯到 2000 多年前我国远古的祭龙日”,既说 明了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也说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传统习俗对人 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由此可见,①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文化遗产 是一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故②表述错误,不能入选;③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 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B 项。 4.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后,1939 年、1944 年南宁两度沦陷,广西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不 得不中断。图书馆工作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将图书馆所藏古籍和其他重要书籍及时转移。广 西图书馆重视古籍保护,是基于( ) A.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D.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史书典籍的知识。本题属于原因类选择题。广西图书馆重视古籍保护, 是因为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具有重要意义,故选 B。A 项表述不科学,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C、D 两项与题意不符。 5.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鸦片 战争后,中华文化走向衰微,其原因在于( ) 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②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③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 击 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据教材知识可知,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②③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 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①说法错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④不选。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江苏卷·37(1) 2014·山东卷·42 2013·课标全国卷Ⅰ·39(1) 2013·安徽卷·9 …… 本考点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古代文化典 籍、汉字等中华文化状况 命题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例 [2015·江苏高考]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 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 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 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 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 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一种 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 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 “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 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 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 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问题: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 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答案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 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 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文 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 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随堂高考 1.[2013·安徽高考]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 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 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知识,安徽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 了不同的区域文化,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故应选①;安徽不同区域丰富的 自然和人文资源形成不同的区域文化,三种区域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故应选②;③中的“决定”一词夸大了不同地域对文化的影响,故不 能入选;材料没有体现“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这一特点,且④中的“融合统一”表述错误, 故不选④。 2.[2011·广东高考]“一个国家、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 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 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①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征,符合题意;②反映 了中华文化的力量,符合题意;③④表述错误。故选 A。 3.[2014·山东高考]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 2013 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 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 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 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 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 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答案 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解析 本题属于文化生活模块体现类非选择题,通过审设问可确定学生需从文化创新和 中华文化两方面回答。材料中演出以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对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混搭,对应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显示中国文化开放、 创新、多元的魅力,对应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2013·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 年 6 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 NBA, BBS,GDP,UFO 等 239 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 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在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排 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 活变化的需要。”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 理由。 答案 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 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 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 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 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 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考点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知识精讲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 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 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 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 特别提醒 区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作用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 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 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 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 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特点 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 鲜明而独特 总的说来,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 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地位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 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 于世界的前列 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 (1)关系: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 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 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 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 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特别提醒 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 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内部看,中 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 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特别提醒 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 “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 (2)“求同存异”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 蓄”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 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中华文化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 文明。 (4)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 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善结合、融入、借鉴等。 5.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 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 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文化传承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 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 代性 文化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 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发展 的主体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 的主体。文化发展应该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调动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混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 提醒 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 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 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矫正训练 1] 春节是我国十几个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但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 同,如汉族在除夕夜要合家吃年夜饭;布依族的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 藏族则在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 降福。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④文化的丰 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春节是我国十几个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但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等 信息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也说明我国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因此①③入选;②④在材料 中没有体现,都不选。 易错点二:认为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提醒 文化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但不能认为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矫正训练 2] “南细北爽”可用指说明南方人说话比较婉转,北方人说话比较直率。 我国南北方人生活习性不同:“南细”反映了南方人的精致、细腻;“北爽”反映了北方人 的粗犷、简朴。材料中的“南细北爽”( ) A.表明自然环境地域特点决定文化性质 B.反映了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折射出我国地域文化的差异 D.体现了语言随空间的变化而完全不同 答案 C 解析 南北方人说话的特点反映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和文化特质,故本题选 C。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故 A 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文化冲突,故 B 不选;不同地方的语 言也有相通的地方,故 D 说法片面,不选。 固本随练 1.我国的相声艺术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它最早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 在古代,“俳优”多在宫廷里演出,用诙谐的说话、尖酸的嘲弄,达到惹人“捧腹大笑”的 目的。由此可见,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 ①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②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③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④ 全面展示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的相声艺术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体 现了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①符合题意。“用诙谐的说话、尖酸的 嘲弄,达到惹人‘捧腹大笑’的目的”,体现了文学艺术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③符合题 意。②材料体现不出。④中“全面”说法错误。 2.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侗族大歌、壮族山歌、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藏族舞蹈、朝鲜族舞蹈等都极具特色。这些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 ①都具有各个民族文化的特性 ②是世界文化中最优秀的民族文化 ③都是中华文化 宝库中的瑰宝 ④都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中最优秀的民族文化”的说法错误,②排 除;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④错误;①③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正确认 识,当选。 3.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离不开那片高天厚土;烟雨朦胧中的黄梅戏,离不开白墙黑 瓦的徽派风情;川剧根植于川蜀的青山绿水;花鼓戏也离不开三湘四水一地一乡音……这充 分说明( ) ①文化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不同地区的文化带有区域特征 ③不同地区的文 化相互交流借鉴 ④不同区域的文化没有共同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受当地区域环境的影响,具有各 自的特征,故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不同区域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 一,故④错误。 4.[2016·成都摸底]巴蜀文化,是巴文化、蜀文化、巴蜀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合集,至 今已超过两千年。巴蜀地区很早就与域外开展文化交流。秦汉年间,巴蜀地区便有了“栈道 千里,无所不通”的交通条件,使得蜀地成为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茶马古道的核 心地区。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传统文化具有民 族性和稳定性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特征。巴蜀文化,是巴文化、蜀文化、巴 蜀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合集,至今已超过两千年,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稳定性,③ 正确。巴蜀地区很早就与域外开展文化交流。秦汉年间,蜀地成为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 起点,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②正确。①④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5.[2015·河南商丘一模]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 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 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的特点,故应选①,同时 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故应选③;②与题 意无关,故不能入选;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故不选④。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福建卷·30 2015·广东卷·31 2014·天津卷·10 2013·课标全国卷Ⅱ·19 本考点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主要以 民族文化状况、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为背 景考查相关知识 2012·天津卷·2 …… 命题点 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例 1 [2015·福建高考]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 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 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了燕赵与吴楚、北人与南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 化,故 B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故 A 不选;材料也没有说明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故 C 不选;材料更没有体现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品 格,故 D 不选。 例 2 [2015·广东高考]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喜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 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凉干燥,人们喜用 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 明( )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差异性和区域性、文化的发展等知识。“自 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的观点错误,A 项不选;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但并不冲突,B 项错 误;南方“冲凉”和北方“洗澡”的不同叫法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C 项正确;题干材料 侧重于横向比较,“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强调的是纵向比较,D 项不选。 例 3 [2012·安徽高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京剧、 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 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我国的传统文化成就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民 族精神的内涵、文化发展的源泉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核心,故①错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故排除②。这些“中国元素” 极具传统特色,说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同时也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故 ③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干要求,应选 D。 命题点 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例 4 [2014·天津高考]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 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 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 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 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文化发展的途径等知识,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 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外来的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说明中华 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①当选;“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表明学习 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③当选;不同文化的融合并 没有使文化差异性消失,排除②;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排除④。故正 确选项为 C 项。 随堂高考 1.[2013·课标全国卷Ⅱ]《台湾风物图卷》长达 320 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 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 2005 年 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 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 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台湾风物图卷》以生动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作 为台湾的画作,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这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①应选;《台湾 风物图卷》虽然是来自台湾的画作,但也同样得到了大陆同胞的认可和接受,这说明两岸文 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②应选;这幅画作虽然有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之称,但两幅画作 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③排除;两岸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并 没有走向同一,④错误。 2.[2012·天津高考]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 “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 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之一——区域性特征。材料中两岸民众在词语 使用上的差异说明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故选 C。 3.[2012·海南高考]3000 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 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 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海南地理环境是黎族文化的一个影响因素,而非 决定因素,③错误。生产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 题意,故选 A。 4.[2011·海南高考]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 “窑洞”、福建 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 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 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决定于”表述错误;④“日趋同一”表述错误。②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应 入选。 5.[2013·北京高考]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 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 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答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 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 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 化的理解。 解析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本题基础性较强,用教材的基础知识 回答即可。 [学法指导·悟一悟] 如何把握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1)区别 ①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 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②民族文化:就是民族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 明成果的总和。 ③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联系 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共性。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 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渗透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集中 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 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的一个具体体现。 [考题示范] [2015·山东滨州一模]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 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坚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是由于( ) 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B.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民族精神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 D.民族精神是文化发展的“主心骨” 答案 B 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文化发展的“主心骨”,故不选 D 项。从历史中 塑造民族精神,体现了 B 项。A、C 两项与题意不符。 [答题术语·背一背] 〈中华文化〉 一|常见设问角度 (1)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特征。 (2)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二|必背答题术语 (1)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2)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3)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 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