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
【2019最新】精选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 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 1. 英国科学家通过对双胞胎进行表观遗传基因组范围关联扫描,分析其DNA中的表观遗传变化和逐渐老化之间的关系,发现了490个与老化相关的表观遗传变化。从哲学上看,它回答的问题是 A.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B.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C.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否对立的问题 D.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英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490个与老化相关的表观遗传变化,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知识点,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 - 27 - / 27 2. “喜羊羊之父”卢永强说,《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题材就取自自己的童年和现在身边有趣的事。比如像“懒羊羊”这种爱睡觉的同学,在每个人的记忆中其实都存在。美羊羊是羊村里的时尚达人,对化妆、缝衣服、种花都精通。它的灵感来源就是念书时男生都会暗恋的那类女同学。这说明 A. 艺术源于灵感 B. 艺术是生活的重现 C. 物质决定意识 D. 意识具有能动性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故事题材就取自自己的童年和现在身边有趣的事”,体现物质决定意识,故选C。其他三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了物质决定意识的知识点。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决定意识的知识点,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 3. “人生就像牙缸,既可以把它看成杯(悲)具,也可以看成洗(喜)具。”这句流行语体现了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客观世界的变化依赖于人的意识 C. 真理作为意识范畴具有不确定性 D.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诂点 【答案】A - 27 - / 27 【解析】试题分析:人生是悲剧还是喜剧,是个人对人生的体会和反映,即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故A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说法错误,客观世界的变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排除;C说法错误,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真理只有一个,排除;D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矛盾对立统一,而没有涉及到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意识的本质 4. 古语强调“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下列内容与此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春秋·孙子) ②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君子皆有常体矣。(战国·荀子) 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战国·韩非) ④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西汉·董仲舒) A. ①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 27 - / 27 【解析】“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要与时俱进。“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观点,①正确;“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君子皆有常体矣”体现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与材料观点不一致,②不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应对,③与材料观点一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不是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与材料所含寓意不一致,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5. “失恋让人心碎”、“如何缝补那颗破碎的心”……这样伤悲哀婉的歌词现如今有了生物学的验证。科学研究发现:人在受到某种突如其来的情感重创时,心脏可能变形,甚至引发部分心肌坏死而“心碎”。材料说明 A. 人的心理意识对身体具有破坏作用 B. 精神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东西 C.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D. 意识在特定条件下控制客观对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C符合题意,应选;A、B、D错误,不选,故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6.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疾矣!予助其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一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 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 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 27 - / 27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了事物发展都是有自己规律的,做事情纯粹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题意。 【点睛】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摆脱规律的制约,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7. “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 办事情必须遵循观规律 C. 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D. 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揠苗助长的结果可以看出是B。 考点:规律 点评:考生要理解揠苗助长的故事内容及其寓意。 8. 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 A. 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有条件的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 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 27 - / 27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它的意思是船舱的诗人,看到白云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但仔细一想:船行百里,白云一直在头顶上,足见它并没有静止不动,而是和自己所乘的帆船一样,正在向东行驶。在哲学上,就反映了事物是始终运动变化的,但是事物也存在相对静止的一面,就表现在相对船来说云是不动的。可实际上却是动了,这就体现了物质的绝对运动,因此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选择C。 考点: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9. 梅花的冰肌玉骨、独步早春、凌寒留香的品格历来深为人们钟爱。在中国,梅花往往成为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陆游在被贬外放时写下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毛泽东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却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同样题为《咏梅》,但诗人眼中的梅花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这说明 A.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梅花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B. 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会有不同 C. 由于面对的是不同的梅花,人的认识不可能相同 D. 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认识具有有限性 【答案】B - 27 - / 27 【解析】试题分析: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人们对梅花不同的主观感受说明由于条件不同,人们的认识会有不同。B符合题意,应选;A、C、D错误,不选,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 10.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而不播种,终无所收获。”这一论断意在强调 A.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 实践具有自觉选择性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要回到实践当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论断强调运用,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B项正确;其他观点正确,但都不符合论断,可直接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1. 古代人把日食称“天狗食日”。在古人看来,日食不但象征不吉利,而且是大不吉利。《后汉书·五行志》述:在上天所显示的各种异象中,以日食最为严重,即所谓“夫至尊莫过乎天,天之变莫大乎日蚀”。上述观点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 27 - / 27 D.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C 【解析】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材料中认为“日食不但象征不吉利,而且是大不吉利”是一种迷信思想, 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选C。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考点定位】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高考警示】 (1)考查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基本形态:高考往往以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为情境材料,对唯物主义进行考查。要注意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原子论”之说,其实质是不同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由于历史原因,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多为近代西方的科学家,而中国的代表人物较少。 (2)考查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基本形态:注意把主观唯心主义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现象区分开来。中国古代的“天命观”比较复杂,有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有时是按规律办事的表现,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 有人在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 客观物质性 - 27 - / 27 B. 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 D. 直接现实性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观点是没有看到社会实践要受到具体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时期实践的工具是不同的,因此否认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正确;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指实践活动的三要素是客观的及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都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A不符合题意;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B不符合题意;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以将人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存在,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实践的特点 【名师点睛】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她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支配的,也具有客观性。 13.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对应关系能分别体现“两个对子”的是 ①理在事先——断章取义 ②形存神存——心外无物 ③掩耳盗铃——削足适履 ④沧海桑田——刻舟求剑 - 27 - / 27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考点定位】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名师点睛】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14. “命,乃失败者的借口:运,乃成功者的谦词。”从哲学角度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失败者的借口体现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②失败者的借口体现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③良好的机遇是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④善于抓住机遇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认为命运决定成败,把命运当成失败的借口,属于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据此可以选出②项,排除①项;本题漫画中的“运”指的是机遇、运气,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遇,故④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良好的机遇是获得成功的外部条件,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故③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考点: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 15. - 27 - / 27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在他与乌龟的竞赛中,假设乌龟先爬一段路,然后阿基里斯去追它,他要想追上乌龟,必须首先达到乌龟的出发点,当阿基里斯跑到乌龟的这个出发点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距离。所以,只要乌龟奋力往前爬,就一定能在它与阿基里斯之间产生一段距离,尽管这段距离在不断缩小,但距离始终存在.因此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一命题从哲学上看,属于 A. 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物质的唯心主义 B. 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辩证法思想 C. 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诡辩论 D. 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材料中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否认了绝对运动,选D。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16. 一位速滑高手说,一般情况下,速滑转弯倾斜角在45度到60度之间为最佳,这样滑跑起来更省力更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上的“弯道”超越,也不是蛮跑,同样要讲方法、重技巧。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 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C. 良好精神状态对人们改造世界有促进作用 D. 在实践中人们总是能够总结出经验和方法 - 27 - / 27 【答案】B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讲方法、重技巧”是按规律办事的体现,故B选项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排除;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规律,而非意识,排除;D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讲方法、重技巧,而非总结出经验和方法,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全面认识规律: (1)规律不是主观想像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2)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注意: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如“苹果落地”属于规律现象,而“万有引力定律”则属于规律本质,“苹果落地”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外在表现。) 17. 科学家对近1000名男女的脑部进行扫描并绘制了大脑神经连接图,确证了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男女的大脑回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联系上的差异解释了为什么男性在运动技巧上更有潜力,而女性在直觉思维方面更有优势。这说明 ①人脑是生物运动的载体 ②人的思维运动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 27 - / 27 ④科学实验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②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科学研究说明人的思维运动遵循固有的规律,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故入选。①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人脑是生物运动的载体,故排除。④选项观点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是科学实验,故排除。解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考点: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 18.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给读者以美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下列诗歌寓意与其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一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谁挥鞭策运四季,万物兴衰皆自然体现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和规律的客观性,选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③④不合题意。 - 27 - / 27 考点: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9. 手术导航系统利用病人术前CT或磁共振图像,建立三维模型来模拟病灶部位,在术中使用高精度定位系统跟踪病人和手术器械的位置关系,在计算机的实时模拟下对手术进行监控,医生一边进行手术操作,一边看着导航提供的“路线图”就可以“稳、准、狠”地处理病灶。手术导航系统使外科手术更精确、更安全,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认识工具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入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认识工具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入的认识的发展 ③认识工具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改造事物属性的能力 ④认识工具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材料中手术导航系统使外科手术更精确、更安全体现了通过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实践的发展,选D。①中感觉能力与题意无关;③不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改造事物属性。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0. - 27 - / 27 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最新《高考改革方案》,在公布的实施意见中,高考考试科目保持语文、数学、英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将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英3个科目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方案一经发布,就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这表明 ①人们对某一特定对象的认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讨论对象的主观性与讨论形式的客观性是统一的 ③强烈的社会反响是对社会客观实际的主观映像 ④真理因人们立场、观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不同的人对高考改革方案的认识不同,引发争议,说明人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故①③符合题意;讨论对象即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讨论形式是主观的,②说法错误;真理具有客观性,面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真理只能有一个,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和意识活动的特点 21. 使用“百度知道”搜索古代人物的小传,常可以发现旁边会附有一幅画像。其实古代并没有照相机,这些图像往往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加以揣摩画出来的。因此,常会见到同一人物往往有好几幅差别很大的画像。这表明 ①画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 ②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③人们的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 ④对于没有客观根据的历史人物图像,认识的片面性是不可避免的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 27 - / 27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加以揣摩”体现了意识的主观特性,故①④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反映而不是创造,故②项说法错误,不能入选;③项中“没有客观根据的领域”与材料中“根据历史的记载”不相符合,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 某市花费了420万巨资引进了4 000棵大树,因“水土不服”已有I 000多棵死掉。进域的大树因多年生长在深山中,无论外形还是内部发育都适应了深山生活,进入城市后,空气、土壤、水分等环境的改变,导致一些大树死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 A. 必须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提高实践活动的科学性 B. 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 C. 必须弄清楚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D. 必须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答案】A - 27 - / 27 【解析】盲目引进大树,而不考虑本地的水土、环境等是否适合大树生存,最后导致了大树死亡,这说明做事情必须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提高实践活动的科学性,A项正确;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不是材料强调的,B项不选;弄清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不是材料强调的,C项不选;材料没有强调要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23. 在深山能很好生长的大树因为不能适××市的生存环境而死亡,说明 A.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 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认识和改变 D. 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答案】B 【解析】在深山能很好生长的大树因为不能适××市的生存环境而死亡,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脱离了原有的条件联系会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是材料要说明的,A项不选;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联系,C项错误;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不是材料要反映的,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点睛】联系是客观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当原有的条件和状态发生改变时,联系也会发生变化。 24. 杰克·韦尔奇(美通用电气公司总裁)在其20年CEO生涯中,总结了一条用人规律并称之为“活力曲线”:一个组织中,有20%的人为最好,70%的人为中问状态,10%的人为最差。善于用人的领导是,用两头带中间。这一“活力曲线”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 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B. 整体功能始终大于局部的功能 - 27 - / 27 C. 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 D. 利用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关键部分的作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要素具有差别性,起着不同的作用,要区别对待,同时要素具有不确定性,要统筹兼顾,优化组合要素之间的关系,用关键部分带动整体。A、B两项表述错误。C项强调整体的作用,应舍去。 25. 某城市根据本地的自然地形,对城市的规划进行整体设计,各部分在显示自己的特点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自然的形成一个整体,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从:各部分又各具特色。是这因为设计专家 ①注意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②注意从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关系中处理问题 ③注意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呼应 ④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 27 - / 27 【解析】“根据本地的自然地形,对城市的规划进行整体设计”这体现了设计专家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④正确;对城市的规划进行整体设计,又显示各部分的特点,这体现了设计专家注意从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关系中处理问题,②正确;“各部分在显示自己的特点的同时,又相互联系,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从”这体现了设计专家注意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呼应,③正确;整体的设计设计专家既遵循了城市布局规律,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这体现了设计专家注意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①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26. 在机械设计中有一个“等强原则”,即设计一个机器零件要使每一个部分的强度相等,这样机器零件的各个部分才会达到同等的使用寿命,才不会因一个部分先报废而使其他完好的部分浪费。“等强原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要重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B.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 部分构成整体,部分决定整体 D. 必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等强原则”强调的是每一个部分对机器整体性能的影响,启示我们要重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A适合题意;B不适合题意;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C是错误的;D不是哲学角度,排除。 考点:系统优化的方法 27.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 27 - / 27 C. 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D.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发展观,题干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说明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故B观点符合题意,A、C、D均与题意不符,故答案应选B。 考点:发展观 .............................. 在中国革命取得重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既表达了彻底革命的精神,也具有很强的哲理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人间正道是沧桑”表明了 ①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③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 27 - / 27 【解析】“人间正道是沧桑”体现了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没有体现自然界是客观的,①不选,②正确;“人间正道是沧桑”没有体现意识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③不选;“人间正道是沧桑”表明了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29.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体现的哲理是 A. 要善于抓住机遇,促进质变的发生 B. 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C. 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D. 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扶持新事物的成长 【答案】A 【解析】“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意思是说要乘胜追击,不能像项羽一样,贻误战机,这体现的哲理是要善于抓住机遇,促进质变的发生,A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题意。 30. “蚂蚁效应”理论是说,一群蚂蚁选择了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底安营扎寨。为建设家园,蚂蚁们挪移一颗颗泥沙,又咬去一点点树皮……有一天,一阵微风吹来,百年老树轰然溃倒,最终零落成泥。下列与“蚂蚁效应”的哲学寓意相符合的是 A. 巢覆卵破 B.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C. 吐故纳新 D.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答案】D - 27 - / 27 【解析】“蚂蚁效应”强调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巢覆卵破”体现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项不选;“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体现了过犹不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B项不选;“吐故纳新”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C项不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故本题答案应为D。 【点睛】要准确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2)事物发展必须经历质变的飞跃,但是质变也有上升的和倒退的质变之分,不能认为质变就是发展。 二、问答题(共4题,40分) 31.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 27 - / 27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研究和梳理发展的理念。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真梳理发展理念和思路,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即运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相关知识来说明。结合材料可运用这些道理说明我国的客观实际要求梳理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梳理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特别提示】 在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不要误以为物质与意识不可分割。从自然发展来说,人的意识是后产生的,在先前就已经存在着客观物质,所以物质可以离开意识,但意识不能离开物质。 32. 天津的文艺家们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的原则,他们深入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从基层寻找创作灵感和营养,创作了大量有筋骨、有温度、有态度的好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还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在全国同行中获得良好的口碑。展现了天津这座城市深厚、扎实的文化底蕴。 分析材料所体现的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答案】文艺家们深入基层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27 - / 27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文艺家们只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切实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文艺家们深入基层,有利于碰撞激发创作的灵感。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文艺家们深入基层是为了更好地创作出人民喜爱的作品,满足人们的需求。 【解析】本题以天津文艺家们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的做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文艺家们深入基层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文艺家们必须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切实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文艺家们深入基层,有利于碰撞激发创作的灵感;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文艺家们深入基层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等方面进行论述。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古老的丝绸之路将重现辉煌。 - 27 - / 27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存在着政治、经济等多种风险,如一些国家在安全和发展方面存在不确定性矛盾: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 结合材料,分析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应如何坚持联系的观点。 【答案】①要认识和处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要根据沿线各国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善于分析和把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各种条件,积极利用有利条件,妥善处理不利条件。 ④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规划,选择“一带一路”建设最佳方案,同时必须重视沿线各国和地区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⑤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性、有序性和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应如何坚持联系的观点,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明确的是联系观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然后认真分析材料,根据材料中的问题,运用以上联系观点分析说明怎样做即可。 【考点定位】联系的观点 【审题指导】政治解答题的审题要求: - 27 - / 27 (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企业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为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李克强总理指出,政府职能转变是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止步不前:,各地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鼓励地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探索,大胆创新。 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李克强总理对政府职能转变作出的部署。 - 27 - / 27 【答案】①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改革会很痛,也不能止步不前。 ③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 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④改革是解决矛盾,推动发展。 ⑤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改革是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愿望,各地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鼓励地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探索,大胆创新。 【解析】本题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李克强总理指出“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总理指出改革会很痛,但不能止步不前这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理指出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说明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总理鼓励地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探索,大胆创新这体现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 27 - / 2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