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政治考试大纲解读:05 考纲详解板块四 生活与哲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政治考试大纲解读:05 考纲详解板块四 生活与哲学

专题13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考纲原文】‎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 ‎(1)哲学是什么 ‎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 ‎(2)哲学基本问题 ‎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常考视角】‎ 视角1 依托中国古代思想,考查哲学的作用 ‎【例题】(2017·江苏政治)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人们重视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浓厚的“尚圆”思维,讲究圆满、圆融、圆通,花好月圆、团团圆圆等也成为普通中国人的美好追求。由此可见 ‎ ①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有深刻影响 ‎ ‎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 ‎ ‎ 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答案】C ‎ ‎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的影响,①不选;“尚圆”思维存在于普通中国人的结构中发展出来的,这说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④正确;故选C。‎ 视角2 依托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话,考查哲学的起源和含义 ‎【例题】(2017·天津文综)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他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因为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D.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 ‎【答案】D ‎ ‎【解析】本题是以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的话为背景材料,注意关键词,“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因此他这么讲的原因主要在于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D符合题意。A、B、C均与材料不符,排除。‎ 专题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纲原文】‎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 ‎(1)哲学的物质概念 ‎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2)哲学的运动概念 ‎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 ‎(3)物质运动的规律 ‎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4)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 ‎(5)意识的能动作用 ‎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7)实践 ‎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9)真理 ‎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 ‎(10)认识过程 ‎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常考视角】‎ 视角1 依托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 ‎【例题】(2017·新课标Ⅰ文综)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对材料要有整体而全面的了解。①说法正确,材料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 视角2 以科学成果为载体,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例题】(2017·江苏政治)20 世纪 80 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原理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016年8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这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 ‎ D.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答案】D ‎ ‎【解析】在科学家们设想的启发下,我国开展研究,成功发射量子通信卫星,这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A不选;“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选;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是不正确的,C不选;在科学家们设想的启发下,我国开展研究,成功发射了量子通信卫星,这表明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D正确。‎ 视角3 依托新兴职业,考查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例题】(2017·江苏政治)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D ‎ ‎【解析】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A、B不选;新兴职业发展 视角4 以袁隆平面对失败的态度为载体,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的相关知识 ‎【例题】(2017·新课标II文综)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 ‎【解析】“广湘24S/R‎900”‎ 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正确;认识主体的实践水平、价值观念等也会对获得真理性认识产生影响,②错误;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也是有价值的,③错误;此次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说明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正确;故选B。‎ 视角5 以恩格斯的话为载体,考查认识过程的相关知识 ‎【例题】(2017·新课标Ⅲ文综)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 ‎【解析】恩格斯认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这说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④正确。故选B。‎ 视角6 以漫画的形式,考查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例题】(2016·浙江文综)漫画《水没多深》提醒我们 水没多深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答案】B ‎ ‎【解析】从画面上看,这是用一条一边非常深,而另一边非常浅的河来比喻股市复杂多变,一人站在水浅处说“水没多深”,这说明事物是十分复杂的,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B符合 专题15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考纲原文】‎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 ‎(1)唯物辩证法 ‎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7)辩证的否定观 ‎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 ‎【常考视角】‎ 视角1 以科学研究为载体,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例题】(2017·江苏政治)有研究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发芽率高达80%。进一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就难以发芽。材料表明 A.人为事物联系是主观的 ‎ B.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 D.新事物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答案】C ‎ ‎【解析】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A错误;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是材料所强调的,B不选;‎ 视角2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背景材料,考查整体与部分的相关知识 ‎【例题】(2017·新课标Ⅲ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答案】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 ‎【解析】本题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为背景材料,从哲学角度考查学生思辨能力等。本问知识明确,要求具体,可直接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两个方面,结合材料,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这一主题加以阐述。‎ 视角3 依托《巴黎协定》,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例题】(2017·新课标Ⅰ文综)2015年12月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要求,各国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并对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协定坚持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原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了事物的性质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③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④只有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联结,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先看设问的限定是唯物辩证法,选项都是矛盾的观点。材料关键词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视角4 以漫画的形式,考查矛盾的相互转化 ‎【例题】(2017·江苏政治)下列选项与图 3漫画蕴含的哲理相符的是 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B.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C.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 D.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答案】D ‎【解析】漫画表明如果水流较小则水注入碗中不易溢出且能注满,如果急于注满而放大水流,则水就道理,与漫画哲学寓意相符,D应选。‎ 视角4 以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为切入点,考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例题】(2017·新课标Ⅱ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科技报国的梦想,奋战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取得了世界一流成果,被称为创新中国的科技领航者。潘建伟率领科研团队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使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从跟随者变成世界的领跑者;王晓东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新大门;赖远明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破解青藏铁路修建中冻土如何“保冷”这一被称为“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鲁先平历经14年创新创业成功研制中国首个用于治疗淋巴癌的原创化学药“西达本胺”,在这一领域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和部分领跑……他们的创新实践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鲁先平将原创新药的研发形容为“走钢丝”。潘建伟说:“科学研究一定不能惧怕失败”。王晓东将“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取人类知识的创新”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事挑剔、追求完美的赖远明用“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概括他的创新经验。‎ 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原因。‎ ‎【答案】辩证法对现存在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奋力创新的勇气;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毅力;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精神。‎ ‎【解析】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主要观点是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因此回答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原因,主要应从科技工作者具有批判精神、革命精神、创新精神的角度展开进行回答。‎ 专题16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考纲原文】‎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6)人生价值 ‎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常考视角】‎ 视角1 依托中国春节习俗,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例题】(2017·新课标Ⅲ文综)“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社会意识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①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也可以 视角2 以民法典为载体,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例题】(2017·天津文综)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表明 ‎ ①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答案】C ‎【解析】本题是以编纂民法典为背景材料,注意关键词,“科学整理、修改完善”,“新情况、新问题”,“新规定”,因此材料说明,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材料中提到的是民法典的编纂,注意关键词,“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因此,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而②④的说法都是不妥的,也不符合材料,故选C。‎ 视角3 以《中国诗词大会》为背景材料,考查社会历史主体的相关知识 ‎【例题】(2017·新课标Ⅰ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解析】此题考查范围是社会历史主体,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角度作答。‎ 视角4 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为载体,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例题】(2017·新课标Ⅰ 文综)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上述论断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真理观 ‎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就能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④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价值观并不决定真理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真理观不正确,①不选;把握社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