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末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中国古代有许多寓言故事充满哲学智慧,如“掩耳盗铃”“田忌赛马”“塞翁失马”等。哲学智慧产生于( ) A. 古代的寓言故事 B. 人类的智慧头脑 C. 人类的实践活动 D. 流传的古典文献 【答案】C 【解析】ABD不合题意,均排除; C符合题意,中国古代有许多寓言故事充满哲学智慧,如“掩耳盗铃”“田忌赛马”“塞翁失马”等。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故选:C。 本题考查:哲学的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2. 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出现了“贫困的哲学”。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而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未的。这是因为哲学( ) A. 能够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B. 可以使人正确辨识事物永不犯错 C. 是与客观实际完全吻合的理性思维 D. 能为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答案】D 【解析】A表述错误,哲学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B表述错误,“永不犯错”说法错误; C表述错误,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哲学是与客观实际相吻合的理性思维; D符合题意,题中“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未来的”,体现了哲学的重要性。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故选:D。 本题考查: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1)功能:真正的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2)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明灯,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3.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他们是在思考( ) A.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 B.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BCD不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本题涉及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知识的再认,难度不大。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1. 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以下说法中最可能是他说的是( ) A.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D. 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 【答案】A 【解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坚持了唯物主义,但是他的唯物主义认为阴阳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A.符合题意,选项认为阴阳二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不合题意,选项认为人的心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合题意,选项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不合题意,选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故选:A。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它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的认识只是一种猜测。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原子的属于等同于物质的属性,因此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缺陷。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又在历史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是真正的唯物主义。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选项能够说明材料中观点的是( )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④从构成要素看,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②③④符合题意,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从构成要素看,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都能够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故选:D。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②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知识的再认,难度不大。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1. 枯黄的树叶无风也会飘落。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最确切的是( ) A.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C.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D. 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答案】D 【解析】A、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相对静止,也就无法体现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D符合题意,“枯黄的树叶无风也会飘落”,体现了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故选:D。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的,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等。 2. 东方哲学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所东方哲学研究室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东方哲学史》最近完成并出版。该书共5卷,约250万字,我们之所以重视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因为( ) A.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 B.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C. 哲学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D. 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 【答案】D 【解析】A错误,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的; B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C错误,哲学不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D正确,我们之所以重视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 故选:D。 本题考查: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①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 ) A. 已成为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 B. 是人类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C. 已成为凌驾于其他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D. 已穷尽了一切真理 【答案】B 【解析】AD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并没有成为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并没有穷尽一切真理; B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C说法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成为凌驾于其他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故选:B。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2. 在蚂蚁界,一窝蚂蚁多达万只,但多而不乱,各司其职、分工明细:蚁后的任务是产卵、繁殖;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育幼等;雄蚁负责与蚁后繁殖后代;兵蚁则负责抵御外侵、保卫家园。对于这种既没有谁挑肥拣瘦,也没有谁互相扯皮、内耗,大家配合默契的行为,有人认为某些动物也是有意识的。认为某些动物是有意识的观点( ) A. 肯定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 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证明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 否认了只有高等动物才有意识的观点 【答案】B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问题,与意识的内容和本质问题无关; B符合题意,认为某些动物是有意识的观点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与该项无关; D错误,材料中“认为某些动物是有意识的观点”是错误的,无论何种动物都无意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1)从意识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本题考查学生对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的理解运用,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不合题意的选项。 1. 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决定了,说法错误,夸大意识的作用; ②正确,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说明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正确,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错误,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的结果往往可能不同,但并不意味着实践的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故选:C。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的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体现):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性质的意识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2. “造烛为明灯,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 句话告诉我们(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答案】C 【解析】C符合题意,“造烛为明灯,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此,A、B、D不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即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通过知识的学习、传递获得的间接经验。但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除法,即排除题肢本身不合题意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1. 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这段论述表明( )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 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要正确对待错误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②正确,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这句话揭示了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错误,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 ④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故选:C。 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2)真理的属性: 第一,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只有一个 第二,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第三,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我们要正确对待错误。 本题考查了哲学中的哲理对应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是,一要分析成语、谚语、古诗词、名人名言等的含义,二先选出最明显的选项,再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无关的选项。 2. “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决策最为重要的参考之一。大数据技术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等多层次的政策制定、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案与评价方式、教学模式及质量改进等教育全过程。这说明( ) ①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④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变化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联系具有条件性; ②④符合题意,题干中大数据技术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等多层次的政策制定、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案与评价方式、教学模式及质量改进等教育全过程,说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③说法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 故选:D。 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具有普遍性。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考试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1. 华盛顿合作定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事成之日。这主要是因为:合作者多了会分散每个人应有的责任,惰化合作者的积极性,容易产生组织内耗,减弱了群体工作效率。从辩证法角度看,破解华盛顿合作定律,应该( ) ①明确成员分工和责任,注重系统内部的有序性 ②科学制定激励机制和工作目标,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建立合理的群体素质结构,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保持有效的沟通机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华盛顿合作定律强调“合作者多了会分散每个人应有的责任,惰化合作者的积极性,容易产生组织内耗,减弱了群体工作效率”,因此应该明确成员分工和责任,注重系统内部的有序性,建立合理的群体素质结构,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不合题意,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属于唯物论范畴; ④不合题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故选:B。 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方法 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方法,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可运用排除法不合题意的选项。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调研座谈会时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搞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工作的重大意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长期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对科学发展观的准确定位表明( ) A. 人的思维是变化发展的 B. 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 人的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 D. 人的认识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A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与此项无关,排除; B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对科学发展观的准确定位表明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体现该项,排除; D表述错误,夸大了人的认识的反作用; 故选:B。 本题考查: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体和客体条件的限制,事物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该题考查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 2. 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局息息相关。“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只在举手之劳间:换用节能灯、使用再生纸……我们能否逃脱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灾难?答案由你我的行动决定!”这告诉我们( ) ①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②必须重视局部作用,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④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没有涉及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②符合题意,材料中“答案由你我的行动决定”强调了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说明了必须重视局部作用,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重视量的积累,而没有涉及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④符合题意,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所以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通过我们的努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联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事物发展是量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②经过“量变到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2)方法论: ①重视量的积累。 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③坚持适度的原则。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 在《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寓言叫“驮盐的驴”,说的是:有头驴驮着盐过河,不小心滑了一跤,跌倒在水里。因为许多盐都溶解在水里了,所以它感到身上的负重大大减轻,于是便窃窃自喜。后来,它又驮着海绵过河,心想再跌倒在水里,一定也会轻松很多。于是就故意跌了一跤,把海绵泡在水里。由于海绵吸水性很强,吸饱了水,负重大大加重,结果它再也没有站起来,淹死在水里。驴的做法( ) A. 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 B. 没有看到事物是联系在一起的 C. 缺乏创新精神 D. 没有认真学习辩证法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盐和海绵作为两种不同的事物,各有其特殊性,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驴子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从哲学上看,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 B不合题意,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CD不合题意,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材料中的驴子的行为与创新无关,与是否学习辩证法无关,它只是没有区分盐和海绵的特殊性,并不是缺乏创新精神,也不是没有认真学习辩证法。 故选:A。 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同一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 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2. 我国现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 A. 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 B.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 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 D.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答案】B 【解析】A不合题意,题目强调的是事物性质的决定,没有涉及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 B符合题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主体,我国现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因为在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而在我国公有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性质; C不合题意,“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强调的是矛盾的特殊性,材料没有涉及; D不合题意,“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只涉及到两点论,题目强调的是重点论,强调要抓住主流。 故选:B。 本题考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含义:在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对事物性质的影响: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本题考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内容无关的选项,即可作出正确解答。 1.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掌握辩证否定观的实践意义在于( ) A. 对旧事物敢于进行彻底的否定 B. 防止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倾向 C. 对人对事都要积极地肯定 D. 超越书本,超越现实 【答案】B 【解析】A说法错误,对旧事物要坚持辩证否定,而不是进行彻底的否定; B符合题意,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掌握辩证否定观的实践意义在于防止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倾向; C说法错误,对人对事都要积极地肯定,该说法过于绝对; D说法错误,“超越书本,超越现实”的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原理 ①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思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材料说明( ) ①理论创新指导社会的发展进步 ②实践创新要以理论创新为指导 ③理论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④推动社会进步是理论创新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思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材料说明理论创新指导社会的发展进步,实践创新要以理论创新为指导; ③说法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④说法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而不是推动社会进步是理论创新的前提。 故选:A。 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创新。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1. 简述创新的社会作用。 【答案】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解析】本题属于简答题,要求简述创新的社会作用。此为课本知识的再现,可直接写出答案,主要包括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人类思维和文化的推动作用,及对民族、国家和政党的作用。 本题属于简答题,“创新的社会作用”的知识在教材中的第三单元第十课,体系是比较明晰和集中的,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相关知识,注意角度要全面。 2.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属于一道简单题,学生可以结合教材知识,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角度分析作答。 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学生只要记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知识点,就可做好本题,学生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这是学好文科的关键。 1. 简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答案】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解析】本题要求简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属于一道直问直答的简答题,学生可以结合课本知识,首先总述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然后分别从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及价值观对人生道路选择的导向左右。 本题属于一道简答题,考查学生再现课本基础知识的能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必修四的高频考点,学生要能做到如果单独考查这一个原理而做出详细的分析,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夯实基础知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