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下)期中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9.0分)‎ 1. ‎2017年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经济社会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但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特别是实体经济面临融资等困难。这表明(  ) ①哲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导      ②真正的哲学能够引领社会发展方向 ③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根本属性      ④意识活动并不能改变客观物质现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只有真正的哲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导; ②符合题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经济社会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这表明真正的哲学能够引领社会发展方向; ③符合题意,“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特别是实体经济面临融资等困难”,这表明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根本属性; ④说法错误,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人们在意识活动的指导下能改变客观物质现状。 故选:D。 本题考查: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真正的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真正的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 2. 近日,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称,哈佛一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隐藏在杜鹃47球状星团中心区域的中等质量黑洞,其质量大约是太阳的2200倍。此次发现,为恒星级黑洞逐渐演化为超大质量黑洞的观点提供了更多依据。这表明(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发现中等质量黑洞的前提 ②对中等质量黑洞的准确预测源自对黑洞形成规律的正确把握 ③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事物 ④中等质量黑洞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世界的物质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对黑洞形成规律的正确把握; ‎ ‎③④符合题意,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发现了隐藏在杜鹃47球状星团中心区域的中等质量黑洞,此次发现,为恒星级黑洞逐渐演化为超大质量黑洞的观点提供了更多依据。中等质量黑洞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世界的物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事物。 故选:D。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世界物质性原理 1、意识的能动作用 (1)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世界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和无关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 1.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在年初发布文件,要求对教材进行全面排查,把“8年抗战”字样改为“14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14年抗战”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抗战概念的调整是基于人们对抗战事实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 ②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怀在“8年抗战到14年抗战”的概念变化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③尊重史实,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④“8年抗战到14年抗战”概念的调整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抗战概念的调整是基于抗战事实实际的基础之上; ②说法错误,“决定性作用”说法错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④符合题意,根据题意,要求对教材进行全面排查,把“8年抗战”字样改为“14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14年抗战”概念,这样做尊重史实,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故选:D。 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不仅能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本题考查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 ‎ 1.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嫦娥四号任务的工程目标,一是实现国际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测控及中继通信;二是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这说明(  ) ①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开辟更广阔的认识对象 ②探测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探测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对月球的全面认识 ④月球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两个“首次”体现了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开辟更广阔的认识对象,推动认识的发展; ②符合题意,嫦娥四号探测器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体现了我国的月球探测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③错误,探测活动形成了新认识,其根本目的是将探测成果应用于实践活动;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体现的是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故选:A。 本题考查:科技的作用和影响;意识的能动作用 1.科技的作用和影响: (1)科技发展对人类的积极作用 ①引发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深刻变革。 ②科技的发展,在极大地改变世界面貌,深刻地影响社会关系的同时,也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身的认识,培育这人们的科学精神;在促使道德观念发生积极变化、拓宽道德调整领域的过程中,涵养着人们的道德情操。 (2)科技发展对人类的消极影响 ①给自然生态和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新的隐患。 ②使安全形势与社会和谐的维护面临新的挑战。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的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和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 2. 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 ①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 ②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物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④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正确,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错误,物质不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与万事万物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故选:C。 本题考查:哲学的物质概念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这一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 1.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偏好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高热量食物。当我们吃进高热量食物的时候,精密复杂的神经中枢让我们体验到喜悦感。这一发现对于人们对抗肥胖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可以决定人体的生理活动 ③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④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②说法错误,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但不能决定人体的生理活动 ③④符合题意,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偏好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高热量食物。当我们吃进高热量食物的时候,精密复杂的神经中枢让我们体验到喜悦感。这一发现对于人们对抗肥胖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故选:D。 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 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1. ‎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的各种理论已相当完备,当时的许多物理学家普遍有一种发展到顶的思 想。不久“量子论”和“相对论”给经典物理学带来了一场革命的风暴,为现代物理学奠定了基 础。这说明(  )‎ A. 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B. 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相互包含 C.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D. 真理在不断地被推翻中向前发展 ‎【答案】C ‎【解析】A表述错误,认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运动,而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B表述错误,真理和谬误具有严格界限,而不是相互包含; C符合题意,材料中,经典物理学的各种理论已相当完备,当时的许多物理学家普遍有一种发展到顶的思想,不久“量子论”和“相对论”给经典物理学带来了一场革命的风暴,为现代物理学奠定了基 础,这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D表述错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故选:C。 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体和客体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本题以经典物理学的发展为素材,考查学生对认识过程的认识,难度中等,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 ‎ 2.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一书提出,植物对环境有意识,能够区分不同波长的光线,分别做出相应的反应;它们对周围的气味环境有意识,能够对空气中飘荡的微量挥发物产生反应;它们对重力有意识,能够改变自己的形态以保证茎向上长,根向下伸等等。这一观点(  ) ①承认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看到了人类意识与生物反应的区别 ③否定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④把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当作意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②不合题意,材料所述的“植物有意识”的观点,否认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看到了人类意识与生物反应的区别; ③④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的“植物有意识”的观点,否定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把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当作意识; 故选:D。 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1)从意识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前提。 ‎ ‎(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植物有意识”这一问题入手,考查学生对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的理解运用,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1. 诺贝尔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恩曼研究发现,人的记忆主要由高峰和结束两个时段的体验所决定,即“峰终定律”。简单地说,就是人在一段经历之后,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对“峰”与“终”的体验。当前,“峰终定律“已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这启示我们(  ) ①人的心理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②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就能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③人能够在把握规律基础上利用规律 ④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中强调人的记忆主要由高峰和结束两个时段的体验所决定,即“峰终定律”,这揭示人的心理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②错误,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久就能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③符合题意,当前,“峰终定律“已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这启示我们人能够在把握规律基础上利用规律; ④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涉及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故选:B。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本题以“峰终定律”为命题立意,考查学生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理解运用,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不合题意的选项。 ‎ 2. 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创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这些创新成果(  ) ①表明了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统一的结果 ③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客观现律的结果 ④印证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 ‎②④符合题意,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行创新科研,我国创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体现了人们的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科研工作者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统一。 ③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是创新规律,而是认识和利用规律。 故选:D。 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3、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①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自觉选择对我们有利的认识。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主动创造出一些现实不能直接感觉到的认识,比如人们会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经党中央批准,自2018年1月l日起由人民解放军担负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任务。1982年以来,武警国旗护卫队完成了25000多次升降旗t零失误。要想成为护旗手,首先要练好站功,腰间插上木质的十字架,头顶砖块,领口别上大头针,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大风天练站稳,烈日下练不眨眼,“一天一个两万五,两年一个新长征”。正是这 样多年如一日的科学而又艰苦的训练才成就了零失误的奇迹。这告诉我们(  ) ①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成就事业,创造奇迹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建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之上 ④意识能够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帮助我们突破生理的局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②符合题意,题目中强调要想成为护旗手,首先要练好站功,“一天一个两万五,两年一个新长征”。正是这样多年如一日的科学而又艰苦的训练才成就了零失误的奇迹,表明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成就事业,创造奇迹,表明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成就事业,创造奇迹; ③符合题意,“科学而又艰苦的训练”表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建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之上; ④说法错误,意识能够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人的生理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意识不能帮助我们突破生理的局限。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我们认识和利用规律。 故选:C。 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 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本题考查的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天地逆旅之间,唯有诗词酬尽人生百态。远离家乡时,遥望见“星垂平野阔”;送别好友时,正路过“月生楼外天”;踌躇满志时,满心是“晓战随金鼓”;闲适漫游时,却只想“静听松风寒”。由此可见(  ) ①诗人对人生的抒写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诗词是诗人对客观环境和人生境遇的主观感悟 ③诗词的内容来源于诗人的需要 ④诗词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在远离家乡时、送别好友时、踌躇满志时以及闲适漫游时,诗人作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说明了诗人对人生的抒写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符合题意,诗人作的诗词均诗人对客观环境和人生境遇的主观感悟; ③错误,诗词的内容来源于诗人生活实践; ④错误,选项“真实再现”的表述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 2. 针对港珠澳大桥岛隧道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工程建设团队开展了百余项试验,先后攻克了人工岛快速成岛、深埋沉管结构设计、隧道复合基础等十余项世界级技术难题,申报专利400余项,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这表明(  )‎ A. 实践产生新问题和提出新要求推动认识发展 B. 人类追求认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C. 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D. 人类实践活动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工程建设团队开展了百余项试验,先后攻克了人工岛快速成岛、深埋沉管结构设计、隧道复合基础等十余项世界级技术难题,申报诸多专利,表明了实践产生新问题和提出新要求推动认识发展; 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认识的反复性,没有体现人类追求认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C表述错误,认识具有上升性,而不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D表述错误,“人类实践活动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颠倒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故选:A。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其根源来看,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促进人们认识的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这些认识工具也会延伸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满足客观、物质性的要求,能够成为检验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了服务于实践。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 1. ‎2018年11月22日,经过近九年艰苦奋战,破解千年米仓山屏障的宏伟工程一一巴陕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巴陕高速共有桥梁55座、隧道20个、互通式立交7座,全线桥隧比高达78.2%.它为加快秦巴山区脱贫奔小康步伐和实现革命老区振兴提供重要支撑。这说明(  ) ①人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②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 ③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 ④联系是普遍的,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根据需要”说法错误,违背联系的客观性; ②④符合题意,经过近九年艰苦奋战,巴陕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为加快秦巴山区脱贫奔小康步伐和实现革命老区振兴提供重要支撑。这说明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联系是普遍的,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 ③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体现该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的普遍性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2.联系的普遍性 (1)原理: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 2. ‎2018年11月21日,美国航天局宣布,“洞察”号将于本月26日在火星着陆,执行人类首次探究火星“内心深处”奥秘的任务。它携带的主要仪器有地震测量仪、温度测量装置以及“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可用于探究火星内核大小、成分、温度和物理状态、地质构造等情况。材料告诉我们(  )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不同历史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规模和水平不同 ③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能促进认识发展 ④真理是具体的,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洞察”号执行人类首次探究火星“内心深处”奥秘的任务,说明实践具有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不合题意,题干与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无关。 ③符合题意,“洞察”号携带仪器有地震测量仪、温度测量装置以及“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表明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能促进认识发展。 ④不合题意,题干不体现真理的具体性。 故选:B。 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选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成果之所以形成,根本的原因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有经过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③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④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总是不断被推翻不断被超越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根据题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体现了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②表述错误,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④表述错误,“被推翻”说法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本题属于哲学体现类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考生一定要注意材料观点与哲理的对应的准确性。 ‎ 1. ‎1957年在巴西首次发现迄今已知的第一种杂交鸟类--金冠侏儒鸟,2002年再现2017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宗对在亚马孙热带雨林发现的金冠侏儒鸟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地理隔绝让其进化成独特物种,拥有独特属性。科学家指出“没有地隔离,这很可能永远不会发生,因为迄今没有其它杂交物种在两个父本物种相遇的地方演变成独立的物种,这就使金冠侏儒鸟如此神奇。”这说明(  ) ①科学家从金冠徕儒鸟演化的豢俘分析它的独特性成因 ②科学家巳经完全实现了对金冠侏儒鸟物种真理性认识 ③金冠侏儒鸟是在两个父本物种联系的基础上演变而成 ④只有割裂所有的已有联系,才会产生独特的杂交物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根据题意,从金冠徕儒鸟演化的过程,可以看出联系是客观的,多样的,金冠徕儒鸟演化的过程说明其成因具有独特性;金冠侏儒鸟是在两个父本物种联系的基础上演变而成; ②表述错误,“完全实现”说法绝对; ④错误,“割裂所有的已有联系”说法错误,因为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故选:B。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本题主要考查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把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排除错误或不合题意的选项。 ‎ 2. 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人的音乐品味可以透露出大量个人信息。喜欢简单的原声音乐的人,可能健谈又精力旺盛;热爱歌剧的人,可能富有洞察力和想象力;喜欢蓝调音乐、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等复杂音乐的人,在经验开放性方面得分很高,但不善于运动;喜欢乡村音乐、流行音乐和配乐等欢快音乐的人,一般在经验开放性和智商方面的得分都较低。这表明(  ) ①人们可以透过事物的表面联系把握其内在的联系 ②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 ③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人们建立人为联系的活动都是有条件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中,一个人的音乐品味可以透露出大量个人信息,说明人们可以透过事物的表面联系把握其内在的联系,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 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建立人为联系的活动都是有条件的; 故选:A。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的选项,从而筛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 1.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在艰难中创造了七个“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解决了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受阻和香港国际机场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限定限制的问题。对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 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材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  ) ①人们能够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联系 ②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科学技术的产物 ④要善于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题目中强调“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解决了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受阻和香港国际机场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限定限制的问题”表明人们能够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联系; ②不合题意,题目内容没有涉及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说法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实践的产物; ④符合题意,“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解决了很多问题,且对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表明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故选:B。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客观性 (1)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虽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2、联系的多样性 (1)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方法论: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 1. 蒜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鳞茎味道辛辣,可以佐料,也可以入药。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均每天吃生蒜20克的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  )‎ A.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B.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是事物价值变化的前提 C. 人们可改变蒜的固有属性合理利用其价值 D. 事物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属性 ‎【答案】B ‎【解析】A不合题意,题意主旨与此项无关; B正确,蒜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可以佐料,也可以入药,人均每天吃生蒜20克的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是事物价值变化的前提; C错误,“改变蒜的固有属性”说法错误,因为事物属性是固有的,客观的; D错误,物质的最基本属性是固有的、客观的; 故选:B。 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本题题目难度适中。解答好此类试题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要准确,二是要用知识解释,做到以上两点,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 2. 图1、图2蕴涵的哲理有(  ) ①图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1、图2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1、图2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图1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根据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可以预见价格的波动趋势,①正确; 量变和质变有本质上的区别,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不能等同,②说法不对; ③与题意无关。 图2表明人均收入和环境污染程度存在内在的联系,④正确。 ‎ 故选:C。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的条件性、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量变与质变 该题是经济生活知识和哲学的结合题。考查以下知识点: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并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 ③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联系之间存在着多样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该题是经济生活知识和哲学的结合题,还是图象形式的题,既得掌握经济学原理的大体含义,还要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是一种考核,难度很大。 ‎ 1. ‎2018年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据此完成22-23小题 国防科工局综合考虑国际前沿、科学价值、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等因素,最终确定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总体方案。这一方案的确定过程体现了(  )‎ A.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B.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C.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是第一位的 ‎【答案】B ‎【解析】A说法错误,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B符合题意,国防科工局综合考虑国际前沿、科学价值、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等因素,最终确定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总体方案,这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C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是第二位的。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①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自觉选择对我们有利的认识。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主动创造出一些现实不能直接感觉到的认识,比如人们会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 2. ‎2018年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据此完成22-23小题 从2007年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到嫦娥四号探测器陆续发射成功,奔月、绕月、落月将望月千年的中国与月亮的距离越拉越近。从事物发展的状态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B.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质变是发展的准备 C. 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D. 有量变就一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不属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B错误,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C正确,从2007年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到嫦娥四号探测器陆续发射成功,奔月、绕月、落月将望月千年的中国与月亮的距离越拉越近。从事物发展的状态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D错误,量变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故选:C。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这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启示类试题。启示类的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即可,解答时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得出正确选项。 ‎ 1. 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已批准联通、电信、移动在北京等部分城市试点建设5G网络。南京市也是试点城市之一,许多市民表示刚刚全面步入4G网络时代,现在5G又来了。南京市政府提出,力争2020年启动5G网络商用。这表明(  ) ①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③新事物彻底否定旧事物 ④后出现的事物才是真正的新事物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5G将取代4G,体现了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②符合题意,5G取代4G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体现,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③说法错误,对旧事物要辩证否定。 ④说法错误,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后出现的不一定就是新事物。 故选:C。 本题考查: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①运动、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而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或变化。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本题考查发展的含义和实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 2. 手里攥一千个线头,针眼一次只能穿过一条。这句话启示我们(  )‎ A.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 做好量的积累,不急于求成 D.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和飞跃 ‎【答案】C ‎【解析】ABD不合题意,题目强调的是要重视量的积累,而非强调质变,故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正确,“手里攥一千个线头,针眼一次只能穿过一条。”这句话启示我们做事时候要不骄不躁。质的变化需要量的积累这一过程,因此我们应该耐心做好量的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故选:C。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事物发展是量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②经过“量变到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2)方法论: ①重视量的积累。(注意防微杜渐,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③坚持适度的原则。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 ‎ 1.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底线思维的是(  ) ①尊重经验、崇尚权威 ②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③居安思危、知难而进 ④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尊重经验、崇尚权威。”是指相信经验和权威,与底线思维能力无关。 ②不合题意,“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体现的是面对困难不害怕,继续前进,并没有客观设定不好的情况,未体现底线思维能力。 ③符合题意,“居安思危、知难而进。”意思是在安全的环境下就要考虑危难时刻,做最坏的打算,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争取做到最好。体现了底线思维这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④符合题意,“有备无患、未雨绸缪。”意思是事先作了准备,可以避免祸患。天还没有下雨先修缮房屋,作好防雨的工作。都是指在安全的环境中就要为不好的情况做好准备,积极应对。体现了底线思维能力。 故选:D。 本题考查:底线思维 ‎ 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底线思维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能够提供继续前进时所必须的那份坦然。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轻易地做决定或担风险。有时可能苦苦思索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但仍然无法得出结论,采取行动。这种情况的出现,常常是由于我们害怕跨入未知领域所带来的后果而引起的。生活在当前这个即使不算是混乱,但至少可以说是变幻无常的时代,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工作、家庭、生活方式作出调整。 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的,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等。 ‎ 1.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在量变的过程中,事物所处状态是(  )‎ A. 发展中断 B. 显著变动 C. 相对静止 D. 非连续运动 ‎【答案】C ‎【解析】C符合题意,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在量变的过程中,事物所处状态是相对静止的; A、B、D三个题肢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本题实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 2.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因为联系具有多样性,因此,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说法错误,实践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并不是创新意识; ③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没有强调要遵循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符合题意,习近平要求我们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故选:B。 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1、联系具有多样性 原理: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和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剩下的就是正确的选项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 1. 传统石油钻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泥浆,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某油气田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将废弃泥浆制成免烧砖等,既有效消除了钻井污染隐患,又节约了土地、水泥等资源。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利用佐证了(  ) 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④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利用佐证了人在在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通过实践,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说法错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正确利用规律,但是并不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说法错误,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是本来就存在的规律,并不是由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的; ④符合题意,某油气田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将废弃泥浆制成免烧砖等,将无用的泥浆转化为有用的免烧砖,表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 故选:B。 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①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在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联系具有多样性 原理: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 2. ‎201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这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这表明(  ) 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③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通联系的有机整体。‎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材料中“201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这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告诉我们全球的生态在恶化,而不是进化,因此选项①与题意相反,不选; ②依据材料“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可以体现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选项②、④符合题意,应选;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面对全球变暖的生态问题,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节能减排活动来缓解,因此选项③错误,不选; 故选:D。 本题是材料型哲学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联系的普遍性,具体如下: ①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因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②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组合选择题一般通过排除法来舍去错误选项。 ‎ 1. ‎1859年,一位英格兰农场主来到了澳大利亚,放养了从欧洲带来的24只兔子以供打猎。由于澳洲大陆自然环境适宜,又无鹰、狐狸等天敌,兔子大量繁殖扩散,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农业和畜牧业蒙受了巨大损失。20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采纳生物学家建议,用生物方法控制兔灾,取得了显著效果。“澳大利亚兔灾”表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只有人力才能改变 ②事物的联系是不断变化的,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自在事物的联系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④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没有确定的界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联系具有条件性,联系可以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并非只有人力才能改变,故错误。 ②符合题意,联系具有条件性,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人类把兔子带到澳洲,条件发生变化,自然界的联系就会改变,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故正确。 ③符合题意,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是客观的联系,遭到了人类的破坏,人类又通过实践用生物方法控制兔灾,重新恢复了平衡,使得其联系具有了“人化”的特点,成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故正确。 ④说法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和自在事物的联系有确定的界限,故错误。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客观性 1、联系具有多样性 原理: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在人类诞生之前或在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尚未涉及的领域中,存在着纯粹自在的客观联系,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即使在人类实践活动范围内由人们按照一定目的、计划或方案而形成或建立的联系,尽管这些联系呈现“人化”的特点,渗透着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但这并没有改变或者取消联系的客观性。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 1.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的发展受人的意志和意愿的支配 ②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③社会的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 ④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社会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此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符合题意,社会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飞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体现了量变的过程,最终是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③错误,社会的发展是新事物的发展和旧事物的灭亡的过程,新事物虽然弱小,但它克服了旧事物的弊端,必然会取代旧事物; ④符合题意,要实现社会的发展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主客观历史的统一;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本题的基本定位是理解型;主要陈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相关内容;在题目中,“发展”“安排”等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根据题目可知,解答此题要从社会发展规律入手。 ‎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公民行使权利的意愿和积极性受得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公民不当行使权利的案例却时有发生,例如,刘某就政府工作人员陈某的疑似腐败行为进行了实名举报,纪检部门经查证举报不属实并反馈了处理结果,但刘某继续利用网络散布陈某腐败的谣言,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 结合材料,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指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阐述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 ‎【答案】(1)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真务实,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积极探求民主法制建设规律,用正确的公民权利观指导监督权的行使。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公民应积极并合理合法地行使监督权。 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倾向,切忌凭空猜测,盲目妄动;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消极无为,放弃权利。‎ ‎【解析】本题包含两个小问: 第一小问,本问要求结合材料,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指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属于简答题。材料中“纪检部门经查证举报不属实并反馈了处理结果”说明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二小问,本问要求进一步阐述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属于措施类的试题。解答时,要结合上一小问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再对应材料进行分析作答即可。首先,“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说明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真务实,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要积极探求民主法制建设规律;然后,“纪检部门经查证举报不属实并反馈了处理结果,但刘某继续利用网络散布陈某腐败的谣言”说明我们要积极并合理合法地行使监督权,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最后,“纪检部门经查证举报不属实并反馈了处理结果”说明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倾向,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制约。 本题包含两个小问: 第一小问,属于简答题,启示学生要夯实基础,牢记课本基础知识。 第二小问,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措施类试题一般“一审、二定,三落实”的方法。所以“一审”就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定”在审读的基础上,依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此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落实”就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9月26日,“科学精神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正式启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科技实力持续增强。但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与一些先进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科学精神还未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文化,科学精神的缺乏严重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科学精神中很重要的是批判和质疑。爱因斯坦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理论,随后量子力学又进一步颠覆了原来爱因斯坦深信的决定论观点。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学是演进的,没有永远不变的权威,所以科学非常需要质疑,需要审慎的批判精神。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说,当前中国科学界一方面缺乏批判质疑国内外同行的能力和勇气,另一方面又缺乏接受他人批判质疑的气度和胸怀。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说,功利的文化氛围无法滋养需要沉浸在科学探索中的知识分子,在科学实践中要摒弃中庸之道,不要一团和气,要敢说真话、实事求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述在全社会培育科学精神的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对待批判和质疑应有的态度。‎ 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培养科学精神?请你提出两点切实可行的建议。‎ ‎【答案】‎ ‎【小题1】(1) ①科学精神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 ‎【小题2】‎ ‎【小题3】‎ ‎②作为先进文化的科学精神,对我国科技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科学精神的缺失,会阻碍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③培育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的影响。 (2) 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面对批判和质疑,我们应敢于坚持真理。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面对批判和质疑,我们要勇于改正错误,突破局限性。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面对批判和质疑,我们要坚持以实践为标准,不断推动真理向前发展。 (3) ①重视实践,在实践中求真知。 ②大胆质疑,实事求是。‎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述在全社会培育科学精神的作用,属于意义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文化生活,实质是考查文化的作用,需要结合材料与教材知识进行分析作答。“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科技实力持续增强”说明科学精神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科学精神的缺乏严重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说明科学精神,对我国科技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科学精神中很重要的是批判和质疑”表明培育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的影响。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对待批判和质疑应有的态度,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真理,需要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析作答。“科学精神中很重要的是批判和质疑”“中国科学界一方面缺乏批判质疑国内外同行的能力和勇气”说明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面对批判和质疑,我们应敢于坚持真理;“另一方面又缺乏接受他人批判质疑的气度和胸怀”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面对批判和质疑,我们要勇于改正错误,突破局限性;最后指出面对批判和质疑,我们要坚持以实践为标准,不断推动真理向前发展。 (3)本题要求回答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培养科学精神,请你提出两点切实可行的建议,属于建议类的试题。解答时,要围绕主题是“培养科学精神”,可以从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等角度进行分析。比如:重视实践,在实践中求真知;大胆质疑,实事求是。 (1)本题为意义类主观题,意义类的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一般用“有利于”、“促进”等句型表达,解答时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并具有调动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2)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概括提炼观点,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本题要从材料中关于“批判和质疑”的观点的信息入手,提炼出材料信息所要表达的观点,从材料中找答案,做到理论观点与材料信息有机对接,多角度分层次书写。答案组织时可以从产生争议的原因、意义、对待争议的正确态度等方面思考 (3)本题为建议类试题,解题技巧: ①审题:围绕中心词展开,思维要发散,角度多样,避免重复。 ②注重层次性; ③体现价值导向性,答案要点要体现社会正能量方面; ④语言简洁、建议措施要具体可行。 ‎ 1. 城市有困难,“城市大脑”来帮忙。 针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案件多发、资源短缺等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城市痛点, G 市政府大力建设“城市大脑”,打造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综合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类人脑”的处理方式,整合城市各个单元的数据资源,打通城市“神经网络”。“城市大脑”对整个城市管理进行全局、动态分析,优化调配公共资源,能提升整个城市管理水平,让人民在城市中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从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角度,说明城市大脑建设是如何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推进城市管理的。‎ 结合生活实际,请为打造智慧城市提两点方法论建议。‎ ‎【答案】‎ ‎【小题1】(1) 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整体,从整体出发,城市大脑建设着眼于打造智慧城市要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 ②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城市大脑建设把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数据连接起来,并对大量数据进行整合,优化城市公共资源从而形成对城市管理的完整准确的认识,有助于实现高效的城市管理。 (2)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情况,打造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 ②看问题要全面,既要发挥技术手段的优势,有不可忽视广大居民的作用。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答系统优化方法不给分)‎ ‎【小题2】‎ ‎【解析】(1)本题要求从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角度,说明城市大脑建设是如何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推进城市管理的。属于措施类试题,知识范围是系统优化的方法。由材料信息入手,联系系统优化的方法的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城市大脑’综合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类人脑’的处理方式,整合城市各个单元的数据资源,打通城市‘神经网络’.‘城市大脑’对整个城市管理进行全局、动态分析,优化调配公共资源,能提升整个城市管理水平,让人民在城市中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这说明城市大脑建设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来推进城市管理的。 (2)本题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请为打造智慧城市提两点方法论建议,为建议类试题,注意本题要求写出“方法论建议”,属于哲学范畴,可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等角度提出。 (1)解决问题的措施类主观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从中概括出解决问题的举措。 (2)本题为建议类试题,解题技巧: ①审题:围绕中心词展开,思维要发散,角度多样,避免重复。 ②注重层次性; ③体现价值导向性,答案要点要体现社会正能量方面; ④语言简洁、建议措施要具体可行。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过40年来的努力,我国国内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于2018年10月23日上午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它的建成与通车,让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往来更加方便,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需要克服土质、天气等各种难题,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为了保证航道畅通,港珠澳大桥要建几个超过170米高度的桥塔,但香港、澳门、珠海、深圳等几个机场的航空限高又不能超过120米,因此综合考虑通航需求和航空限高,港珠澳大桥最终采取了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的联合方案。经过我国交通建设者不懈努力,港珠澳大桥于10月24日正式通车! 结合材料,分析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 ‎【答案】①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是在尊重事物固有联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②坚持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认识事物。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综合考虑通航需求和航空限高,最终采取了联合方案。 ③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克服了多个方面的难题,经过不懈努力,实现通车。‎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属于体现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切入点较大。根据材料“港珠澳大桥最终采取了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的联合方案。经过我国交通建设者不懈努力,港珠澳大桥于10月24日正式通车”的关键信息,可知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是在尊重事物固有联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根据材料“综合考虑通航需求和航空限高,港珠澳大桥最终采取了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的联合方案”可知坚持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认识事物。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综合考虑通航需求和航空限高,最终采取了联合方案。根据材料“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可知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根据材料“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需要克服土质、天气等各种难题”可知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本题为体现类试题,这类题的思维特点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其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其设问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某某观点(原理)的”或“上述材料是如何坚持(怎样做到)某某道理的”。类似的提法有“如何遵循”、“体现了什么”、“是如何体现的”等。它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要求考生能再现这些知识点;其次考查考生对材料(事件)的分析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些观点;最后要求考生能分析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能够运用材料印证观点。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