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月考政治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月考政治试题 解析版

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月考文科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A. 唯物主义命题 B. 唯心主义命题 C. 悲观主义命题 D. 教条主义命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题干中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说明接受现实,承认物质是本原,是唯物主义命题,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主义观点。‎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认为观念是移入人脑的物质的东西,并且这些东西在人脑中被改造过。也就是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不仅表明这是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肯定了意识的能动性,应该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辩证唯物主义。‎ 点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 ‎3.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下列与此体现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A. 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叔本华)‎ B. 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克尔凯戈尔)‎ C. 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费希特)‎ D.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观点属于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念,选项A、B没有涉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分歧,故排除;选项D根本上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选项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名师点睛】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不彻底的、非科学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与“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这一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有 ‎①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②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③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④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的意思是天下没有离开物体而独自燃烧的火,世间怎么能有脱离形体而独自产生知觉的精气呢。知觉离不形体说明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因此这一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①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本题选C。‎ ‎5.‎ 现代物理学革命最主要的成果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物理学的发展总对我们关于世界观的认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使我们对哲学世界观、自然观、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一些新的发展和变化,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哲学问题。这说明 ‎①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②现代社会的生产实践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③科学理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④哲学为现代物理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②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表述的是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的发展,故排除。④选项中没有体现哲学对物理学的指导作用。题目中,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使我们对哲学世界观、自然观、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和变化,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哲学问题。这说明现代社会的生产实践推动物理学的发展,科学理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故①③入选。选A。‎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 具体科学 区 别 研究对象 整个世界 世界的某一特定领域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 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那种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6.“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上述论断主要说明 A.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 哲学的发展推动具体科学的进步 C.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D.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上述论断主要说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C正确且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A D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7.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的发言中引有欧阳修的名言:“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下列表述与该观点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A. 无所不备,无所不寡 B.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C.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答案】B ‎【解析】‎ 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A适合题意;D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不适合题意;C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不适合题意;D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目的,不适合题意。‎ ‎【点睛】本题属于名言名句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题好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8.下列观点中属于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是 ‎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②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④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即认为生后立刻死亡,死亡后立刻生长,故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②入选。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该观点同样只承认绝对运动,故③故入选。①④选项体现了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选C。‎ 点睛:全面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 别 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特征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割裂二者的关系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 ‎9.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颈子的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①头脑中自生的 ‎②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③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形的 ‎④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是头脑自生的。②符合题意,鬼神观念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反映。③符合题意,鬼神观念都是对正常人的夸大,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形。④符合题意,鬼神的三只眼等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故选D。‎ ‎10.“人类将获得更多的太空知识”体现的哲理是 A.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答案】A ‎【解析】‎ ‎“人类将获得更多的太空知识”说明世界具有可知性,世界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A正确。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这一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不符合题意。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C表述错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这一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1.随着写诗软件的推出,网络“为你写诗”成为现实,设定段落、行数、韵脚等选项,点击写作,不多时一首现代风格的诗歌就新鲜出炉了。这说明 A. 现代科技增进了机器的思维属性 B. 现代诗歌的创作思维更接近机器思维 C. 诗人的创作是对客观存在的复制 D. 机器能模仿现代诗人的创作过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随着写诗软件的推出,网络“为你写诗”成为现实,设定段落、行数、韵脚等选项,点击写作,不多时一首现代风格的诗歌就新鲜出炉了电脑可以模拟人脑,故选项D正确;其他选项说法错误,都违背了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机能的知识,故排除;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意识的知识。‎ ‎12.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不难发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各地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震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作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 ‎④规律是永恒的,不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性。人们能够认识到地震的发生与地壳的断层带有密切的关系,体现了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也体现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③④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13.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如山东济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人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潮”的独特景观。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②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 ‎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 ‎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城市布局依山傍水、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②符合题意,城市布局必须尊重联系的客观性,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③不合题意,这里提到城市布局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提到个性问题。④表述错误,依山傍水不是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故选A。‎ ‎【点睛】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2、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把尊重客观规律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14.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不错了,但是经过环环相加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它启示我们 ‎①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统率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质变与量变的关系以及系统优化的方法。材料中“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只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还体现了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故①③正确;②不符合题意;④错误,应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统率部分的作用。‎ 故本题选B。‎ ‎【点睛】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15.人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原因在于()‎ A.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C. 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D.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及其特点。人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原因在于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这一特点,在学习中要注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指经过实践能把主观想法变成客观现实。意识虽然具有能动作用,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把一些想法变为现实,但这种变为现实是以实践作为桥梁才实现的,故不能说意识也具有直接现实性。‎ ‎16.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B.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D. 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和材料无关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苏东坡的观点蕴含的哲理是: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强调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A符合题意;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强调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故B不符合题意;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强调了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故C不符合题意;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苹果落地 ‎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⑩水往低处流 A. ①②⑨ B. ③④⑧ C. ⑦⑧⑩ D. ②④⑥⑦‎ ‎【答案】D ‎【解析】‎ ‎【详解】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①不合题意,是现象,不是规律。②符合题意,新陈代谢是人体的代谢规律。③不合题意,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是现象。④符合题意,适者生存是规律。⑤不合题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是现象。⑥符合题意,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⑦符合题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⑧不合题意,苹果落地是现象。⑨不合题意,价格时涨时落是现象。⑩不合题意,水往低处流是现象。故选D。‎ ‎18.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诗句蕴涵的哲理是 ‎①世界是运动的 ‎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一方面说明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另一方面也说明自然界的变化有其固有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故①②③符合题意,应选;④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运动、变化、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①总体上指向性相同:三者都属于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同一序列的概念和范畴,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②引起的原因相同:由于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③表达的科学观点相同:唯物辨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的发展观。‎ ‎(2)区别:①定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包括量变和质变;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②侧重点不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主要反映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表示事物在活动着,它同静止的观点相对立;变化主要反映事物运动的多样性、程度和状态,表示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它与凝固的观点相对立;发展侧重指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反映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和生成的过程。③范围和深刻程度不同: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不能说运动和变化就是发展,运动、变化比发展范围广泛,而发展则比运动、变化更深刻,它表明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方向和总趋势。‎ ‎19.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出台相关条例促进其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 发展的观点 B. 物质决定意识 C. 实践决定认识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没有难度,题干将答案限制在唯物史观,只有D选项符合题意,同时可以把非公有制经济对应为生产关系,只有生产关系不断的调整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详解】本题考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出台相关条例促进其发展,这从唯物史观角度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正确且符合题意;A属于唯物辩证法,B属于唯物论,C属于认识论,都与设问的知识范围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20.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说法错误,①排除。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开采资源,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②符合题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③表述错误。掠夺式开采资源,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说明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1.我国古代有着很丰富的哲学思想,通过一些哲理性的名言可以给我们很深的启发。“吾日三省吾身”这句名言告诫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与工作当中要时时反省自身。请选择与此作法符合相同哲理的名句 A.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B. 物是观念的集合 C.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D.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答案】C ‎【解析】‎ ‎“吾日三省吾身是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哲理相近,都体现了体现了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C符合题意。“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A不符合题意。物是观念的集合,是讲物是观念的产物,是唯心主义世界观,B不符合题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了矛盾特殊性,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 ‎①“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②注意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创造或改变条件避免“未病”向“已病”转化 ‎③“未病”与“已病”不存在严格界限,治“未病”与治“已病”不应有所区别 ‎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对疾病的预见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观点错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量变和质变都是事物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不能片面说哪个更重要;③观点错误,“未病”和“已病”作为矛盾双方,二者有严格的界限,二者相互区别相互对立;②④观点正确且切题。‎ 考点:质变与质变、矛盾的同一性 ‎23.马云说:“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只兔子,一会儿抓那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这一论述蕴涵的哲理是 A. 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 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 要首先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D.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强调面对很多机会该怎么取舍的问题。B符合题意,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要着重抓主要矛盾。C不合题意,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这里是主要矛盾不是主要方面。D不合题意。这里不是强调矛盾的特殊性。故选B。‎ ‎【点睛】注意区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一般是复杂事物,有多个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与主要矛盾相关的词汇有:重点、中心、关键、核心、基础、放在首位,突破口。主要方面是指,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与主要方面相关的词汇有:本质、主流、方向、主体、大局、性质、实质、优势、绝大多数、总体上讲。‎ ‎24.“茉莉、米兰香气袭人,可花并不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但并不那么香;玫瑰倒是色香俱全,却有刺。鲜者,取其鲜;香者,取其香;带刺者,更宜贵其鲜而香。”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 要想获得正确的意识,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C.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D.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材料启示我们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错误,D正确;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A错误;要想获得正确的意识,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B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如何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强调的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许多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的。‎ ‎(2)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强调的是同一矛盾中,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一方是主要方面。‎ ‎2、要从关键性词语上来区分:‎ ‎(1)主要矛盾常常用这样的词语: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等。‎ ‎(2)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这样的词语:性质、本质、主流、方向、主体等。‎ ‎3、要从方法论上来区分:‎ ‎(1)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怎样集中力量找出问题的关键,抓住重点,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25.著名作家姚雪垠有句名言:“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句话主要体现了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 矛着的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寂寞”和“不寂寞”是一对对立的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下又会相互转化,故B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正确理解矛盾转化的条件性,把握矛盾转化的规律,同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划清界限,同否认矛盾转化要有一定条件的诡辩论划清界限,同主观幻想的、缺乏现实根据的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就能在实践中促进事物的转化,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26.生活中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可我们生病时还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是药三分毒”不符合客观实际,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 B. 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以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绝对真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是药三分毒”,可我们生病时还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并善于把握主流,因此这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故选项B正确;选项A说法错误;选项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知识。‎ ‎27.‎ 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了安静的内涵,因为他懂得 ‎①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②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④差别和对立以同一为前提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最后一位画家看到了动和静的对立统一。他懂得世界是充满矛盾的,矛盾即对立统一。②符合题意,他懂得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动和静也是统一的两个方面。③符合题意,后一位画家通过动来表达静,因为他懂得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④表述错误,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故选A。‎ ‎28.公孙龙以诡辩而闻名。据说,他有一次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白马非马”的错误在于 A. 否认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联系 B. 否认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 C. 否认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D. 夸大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A ‎【解析】‎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既有马的特殊性,也有马的普遍性,它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非马”的论断割裂了二者的联系,A项正确。‎ ‎29.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是 A.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B.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D.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B符合题意,‎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现了扬弃。C不合题意,强调的是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不是否定的内容。D不合题意,强调的是发展的观点。故选B。‎ ‎30.成语“吐故纳新“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新事物在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 辩证否定的原理 C. 对立统一原理 D. 量变质变的原理 ‎【答案】B ‎【解析】‎ 略 二.材料性试题 ‎31.材料一跨省河流一直存在着省域之间怎样共同预防和治理污染以保持共同发展的难题。本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浙江、安徽两省围绕新安江的生态补偿问题进行了多年酝酿,但“游戏规则”的形成过程一波三折。2012年2月,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正式进入试点实施阶段,为全国跨省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材料二浙皖两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新安江现状和两省的实际需求签订了水源保护协议,确定了双方需要达到的水源标准,如果安徽省做到了,浙江省就给予奖励,反之亦然。“新安江模式”坚持“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在妥协中谋求共赢,为浙皖两省科学发展、造福后代奠定了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回答:‎ ‎(1)简要分析材料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2)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分析“新安江模式”给我国生态治理带来的启示。‎ ‎【答案】(1)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浙皖两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本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合作治理新安江生态问题;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尽管一波三折,但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最终仍得以形成并实施;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进入试点实施,将为全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①物质决定意识,我国生态治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我国的生态治理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国生态治理要按规律办事,坚持科学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需要考生回答辩证法道理,考生需要从宏观角度分析,辩证法的观点有联系、发展、矛盾,从三个大的角度回到即可。‎ 考点:辩证法原理 点评:本题考生可能会回答多个原理和方法论,需要从宏观把握,不能太细化。‎ ‎(2)本题需要考生明确范围是从唯物论角度,不能从其他角度,要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角度做答。‎ 考点:唯物论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考生基本可以回答出,但是需要筛选。‎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逐梦征程任重道远。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正式成为“太空俱乐部”的一员。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仍在围绕地球飞行。‎ ‎2016年9月,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0月17日,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2名航天员送上太空。2017年4月,我国使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预计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进行试验工作。‎ ‎(1)从实践特点的角度,谈谈你对我国有计划地将大量航天器送人太空的认识。‎ ‎(2)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知识,探究应如何将我国建设成为航天强国。‎ ‎【答案】(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我国有计划的将大量航天器送入太空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实践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阶段,其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将我国探索太空的认识推向新的高度;‎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我们要把在科学实验中获得的理论认识落实到建设航天强国的实践中,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 本题以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问题,考查学生对认识论相关原理方法论掌握情况,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设问知识限定比较明确,材料呈现信息不足,难度较大。‎ 第一问要求学生从实践特点的角度,谈谈对我国有计划地将大量航天器送人太空的认识。首先分析设问:实践的特点。实践的特点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所以这一问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类型,学生只需要将这三个特点与材料对接即可。然后分析材料:将大量航天器送入太空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航天器的任务不同,目的不同,体现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航天工程按计划推进,不同阶段,其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最后整合成完整答案即可。‎ 第二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知识,探究应如何将我国建设成为航天强国。属于措施类问题,侧重方法论知识。首先分析设问:认识论知识。认识论包含了哲学第六课全部知识,所以属于中观切口类型,只需用主干知识分析即可;设问分析怎样建设航天强国: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航天认识和理论的深化,包括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推动航天理论发展;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用科学理论指导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这些知识要与材料完美结合,语言组织要回扣设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林省省情的特点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两个基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三个优势”(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和重要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不断探索适合本省的发展战略,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行区”,进而形成“东西联动,核心驱动”发展新格局。近年来,长东北百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园区以“双合、双创”精神为文化内涵,力求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功能范围辐射整个长吉图地区的技术创新及科技孵化加速园区。“双合”即国内外技术创新合作、国内科研院校与企业合作,“双创”即科技创新、智领创业,为吉林经济发展再添风采。借助自然生态资源优势,调整产业布局,全省GDP三年上了两个台阶。‎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吉林省发展战略的合理性。‎ ‎【答案】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吉林省“联动”与“驱动”、“双创”与“双合”的发展战略指导实践取得巨大成就,“GDP三年上了两个台阶”。‎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吉林省发展战略不仅符合吉林省省情特点,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吉林的发展战略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问题的知识限定,即从真理的相关知识出发,形成关于真理的知识网络。同时要注意分析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科学合理的进行描述和阐释。‎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吉林省发展战略的合理性,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真理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吉林省发展战略的合理性,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点睛】真理观:‎ ‎(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4.我国是海岸侵蚀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70%左右的沙质海岸线以及几乎所有开阔的淤泥质海岸线存在海岸侵蚀现象。人类活动是导致现代海岸侵蚀灾害的主要因素。沿岸采砂、海岸工程建设、沿岸开采地下水和采伐红树林等,是人类活动直接导致的海岸侵蚀的常见原因。‎ 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现象的认识。‎ ‎【答案】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抗拒性。人们的行为一旦违背了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材料中人类的活动是违背规律的行为,正是因为这些活动,才导致了我国海岸线的严重侵蚀。这启示我们,人类活动必须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贪图一时的眼前利益,损害长远的整体利益。‎ ‎【解析】‎ ‎【详解】这道题考查规律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谈认识类的试题,认识类的试题一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解答。材料中的人类行动与海水侵蚀体现的是规律。原因在于人们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且人要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