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热考题型专攻练(9)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热考题型专攻练(9) 体现·说明类主观题 热考题型强化练,练就慧眼和技能,占领高考制胜点! 1.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条坚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运用政党制度的知识,说明“十四条坚持”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解析】本题是体现类试题,设问主体是党。结合材料中提到的“十四条坚持”的具体内容,从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宗旨、执政方式、执政理念等角度分析即可。【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答案:(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等,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体现了党的宗旨。 (3)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体现了党的执政方式。 (4)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从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等方面分析也可) 2.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01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 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法总则草案进行了三次审议,并将草案在中国人大网站上公布征求意见,两次将草案印送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有关部门、地方人大、法学教授、科研机构等征求意见,共收到15 503人次提出的70 227条意见。 2017年3月,民法总则草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 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正式施行。 结合材料,说明民法总则的编纂过程是如何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 【解析】 本题是体现类试题,在民法总则编纂的过程中,首先是由党提出的,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并征求社会公众和专家、学者等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全国人大开门立法、科学立法,保障人权;通过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 答案:(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在人大会议之前提出编纂民法总则的建议。 (2)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党的意志通过严格的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3)人民当家作主,全国人大开门立法、科学立法,民众为自身权利发声,积极参与立法。 (4)三者有机统一,实现国家保障人权、维护公平、促进发展的目的,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中国古诗词中既有修身明志的警言佳句,也有风花雪月的绵柔细语,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祖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激发了诗词创作的热情,增强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吸引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国外媒体的报道。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文化价值。 【解析】本题是分析说明类试题,限定知识是中华文化。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借此可以提高全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答案:(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2)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3)提升公民综合素质,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4)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4.从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十六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多项具体化措施被明确提出。2017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定工作再次展开。针对各方争论的焦点问题,方案经过反复讨论,多方征求意见,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 分析深化高考教育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体现的哲理。 【解析】本题是体现类试题,限定知识是“求索真理的历程”,即认识论的相关知识。深化高考教育改革,通过专家调研,制定并完善高考教育改革的方案,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是通过反复讨论提出来的,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新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符合当前教育的实际,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通过专家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并完善高考教育改革的方案。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现和认识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针对各方争论的焦点问题,经过反复讨论,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多项具体化措施在实践中被明确提出。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新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顺应了当前教育的实际,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加固训练】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运用对立统一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建设法治中国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解析】本题是分析说明类试题,限定知识是对立统一。首先指出法治和德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后指出二者的对立和统一的具体表现;最后指出方法论要求,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答案:(1)矛盾即对立统一。法治和德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和功能是不同的,法治治身、治标,德治治心、治本。【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3)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在国家治理中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障。法治和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