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广西桂平市麻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解析版】广西桂平市麻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政治试题

广西桂平市麻垌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 文综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 ‎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的意义在于(   )‎ ‎①实现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 ‎②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收益 ‎③实现分配方式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 ‎④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农村健康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有利于实现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分配方式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农民对土地有经营权、承包权而无所有权,②说法错误;股份合作制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不属于非公有制经济,应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我国的分配制度。‎ ‎【名词点击】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的一些做法,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形成的新型企业的组织形式。资本是以股份为主构成,职工股东共同劳动,实现按资按劳分配,权益共享,风险共担,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所有职工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企业承担责任,企业以全部资产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它既不同于股份制企业,也不同于合作制企业和合伙企业,它是以劳动合作为基础,吸收了一些股份制的作法,使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有机结合,是我国合作经济的新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2. 2017年,证监会推动广东省、上海市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试点工作,将投资者教育纳入中小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培训了近万人的师资队伍,各类课程已覆盖数百万人。下列适合作为投资者教育内容的是 ‎①如何正确处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 ②如何创新理财产品,获取最大化收益 ‎③如何通过投资理财实现社会公平 ④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理财意识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 ‎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1.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 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 ‎2.运用“对比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3. 政府设立热线电话的宗旨,就是给百姓提供咨询和投诉的渠道。但半月谈记者在拨打某市长公开电话时,连续拨打100多次无法接通。如果就此写一篇评论,下列标题最恰当的是( )‎ A. 推进政务公开 接受公民监督 B. 完善监督机制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 C. 打造诚信政府 增强服务意识 D. 加强市场监管 提升公民参政能力 ‎【答案】C ‎【解析】国家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反映国家性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职能的实施必须体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半月谈记者在拨打某市长公开电话时,连续拨打100多次都无法接通。据此可以看出,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C适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4. 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师大看望一线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告诉我们 A. 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应该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B. 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应该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C. 对待传统文化,要先肯定后否定,先保留后克服 D.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语文课本要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主 ‎【答案】B ‎【解析】题目中,习近平人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应该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B选项入选。A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C选项中“要先肯定后否定”的表述错误。D选项中“语文课本要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主”的表述与题意不符。‎ ‎5. 中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增长7% 以上,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上升,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据此有人说:“在全球化当中,我们要么在全球配置资源,要么成为跨国公司配置的资源;要么控制产业链关键环节,要么成为跨国企业产业链的环节。”这表明(   )‎ ‎①一国经济波动可能带来他国连锁反映 ‎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③我国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④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基本战略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②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强调全球化中带来的正反两个方面影响,说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同时说明我国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故入选。①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一国波动可能带来他国连锁反应,题中强调进出口,而不仅仅是走出去,故排除。解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 考点: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 ‎6. 2017年6月27日,世界经济论坛在大连举行。与会国家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这说明( )‎ ‎①我国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 ‎ ‎②我国顺应全球化趋势,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③经济全球化增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 ‎ ‎④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机会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体现了我国顺应全球化趋势,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增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选B;①夸大了我国的作用,不选;④不选, 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更多机会。‎ ‎【点睛】经济全球化是近几年高考经常考查的一个考点,既出选择题,也出主观题。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是利大于弊,对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正确的态度不是反对经济全球化,而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同时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7. 数字鸿沟是指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地域、种族、经济状况、教育状况、性别和身体状况等的不同,而导致他们在电话、计算机和因特网的使用上所呈现出的一种差异。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正在扩大。为此,我国必须( )‎ ‎①将信息化和我国面临的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 ②加大对中西部信息化投资力度,缩小地区间差距 ③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提高我国整体信息化水平 ④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国有信息行业垄断地位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题目中,数字鸿沟是指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地域、种族、经济状况、教育状况、性别和身体状况等的不同,而导致他们在电话、计算机和因特网的使用上所呈现出的一种差异。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正在扩大。为此,我国必须加大对中西部信息化投资力度,缩小地区间差距,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提高我国整体信息化水平;故②③入选。①选项错误,题目中表述的是我国发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差距正在扩大,故表述城镇化与题意不符。④选项中“行业垄断地位”的表述错误。选C。‎ ‎8. 2017 年春节期间,在美国数百名中国师生与上千名美国师生写春联、画脸谱,共庆新春;在泰国“欢乐春节”活动在曼谷唐人街盛大开幕;新加坡则举办了“新春音乐会”、“北 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全球多地共贺鸡年新春。这表明 ‎①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印记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中国文化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我国的春节文化在世界各国传播,并没有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文化,①不选;全球多地共贺鸡年新春,这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也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并不能说明中国文化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全面把握文化的特点: 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需要通过物质载体呈现出来。‎ ‎9. 2017年10月17日,是国家第四个“扶贫日”。推进扶贫开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亿万贫困群众中国梦的实现。我国推进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表明( )‎ ‎①这是提高居民总体消费水平的途径之一 ‎②我国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市场失灵的影响 ‎③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 ‎④我国要平衡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我国推进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表明,单纯依靠市场是解决不了贫困问题的,只有政府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才能解决贫困问题,才能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①②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不是由我国推进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所证明的,③项与题意不符;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这并不是由我国推进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所表明的,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10. 充分尊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客观现实,就要既坚持底线思维,防止在速度下台阶过程中意外“摔跤”,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不急不躁,顺势而为。这要求我们 ( )‎ ‎①制定方针与政策以解放思想为前提 ‎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③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利用好意识活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11. 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但在当下,特别是在城市中,方言裹着人们的乡愁渐渐走远,方言文化正在加速流失。对于方言文化,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方言文化是地域文化,其流失是优胜劣汰的选择 ‎ ‎②方言文化与其他文化日益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方言文化不能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 ‎ ‎④方言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应重视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方言是特定区域环境下形成的文化载体,方言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随着城镇化进程,方言裹着人们的乡愁渐渐走远,方言文化正在加速流失,所以应重视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文化与其他文化日益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②④项符合题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文化与其他文化日益融合,其流失并不是优胜劣汰的选择,①项说法错误;③项说法绝对化;正确选项为B。‎ ‎【点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因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稳增长”,为中国强盛贡献力量。这说明( )‎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 ②整体统率部分,要立足局部,搞好整体 ‎③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④部分的动能及其变化决定整体的功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主旨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有助于中国经济的稳增长,从哲学上看,中国经济是整体,中小企业是部分,体现的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①③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没有体现整体对部分的重要性,②项不合题意;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2017年春节假期,《中国诗词大会》刷爆朋友圈、微博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从《百家讲坛》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文化节目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诗词大会》大受欢迎并非偶然,它通过紧张的比赛、有趣的评点和真诚的告白,让中国诗词变得可触、可感、有温度、有意蕴,较好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受众的自然对接。它是热闹好玩的电视真人秀,是万众参与的文化嘉年华,是扣人心弦的悬疑系列剧……不管是哪种时尚外包装,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中国诗词这坛愈久弥香的老酒,散发的依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这也再次雄辩地说明“有腔调”与“有格调”并非不可调和,“有意义”与“有意思”完全可以兼容。从“腔调”走向“格调”是一种自觉追求,而赋予“意义“以“意思”则需要付出相当艰辛的探索。‎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如果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片汪洋大海,诗词不过是其中的半亩方塘。《中国诗词大会>从中“取一瓢饮”已如此惊艳,我们理应对它、对今后一切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抱以乐观期待。‎ ‎ (1)结合材料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文艺节目如何做到“有意义”与“有意思”‎ 相兼容。‎ ‎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知识,分析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应该抱以乐观期待的理由。‎ ‎【答案】(1)①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强大功能,创新节日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实现节日文化与当代受众的对接。‎ ‎ (2)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国诗词大会》大受欢迎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积累了经验。‎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但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新事物的成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可能相当艰辛,但终将能够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解析】 (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文艺节目如何做到“有意义”与“有意思”相兼容。‎ ‎“有意义”是指要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意思”是指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能够喜闻乐见。要做到二者相兼容,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创新。可运用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要进行文化创新、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等知识进行说明。‎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知识,分析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应该抱以乐观期待的理由。‎ 发展的观点包括发展的实质、发展的途径、发展的状态等方面知识,分析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应该抱以乐观期待的理由,可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点睛】发展观(3个):‎ ‎1、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途径)。‎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方法论)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状态)。‎ ‎(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方法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原理内容)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方法论)(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 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定展。‎ 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因为实现中年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结合材料,从认识沦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高考制度不断进行改革。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四十年来,招生制度及方式的变化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四十年来,高考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始终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解析】本题以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认识论的角度,设问指向应如何看待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认识论的知识主要包括: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与具体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