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二中 2019-2020 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在世界范围的肆虐,人类生命财产健康安全遭受重大损失。人们不可避 免的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能否提前发出准确的预警,把病毒带来的损 失降到最低?这表明 ①哲学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思考,是哲学思想的根源 ③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为了适应哲学发展的需要 ④哲学思想产生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①④:材料中“人们不可避免地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能否提 前发出准确的预警,把病毒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表明哲学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对实践 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思想产生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①④符合题意。 ②:社会实践是哲学思想的根源,②说法错误。 ③:哲学发展是适应实践活动的需要,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 D。 【点睛】哲学的起源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根本的)。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 化的活的灵魂”。 2.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重温马克思的感人故事,汲 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持久魅力。下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解正确的有 ①它是科学之科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②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它是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能为无产阶级提供思想武器 ④它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②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 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②④符合题意。 ①:①说法错误,错在“科学之科学”。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着的理 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不是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 A。 【点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 的有机统一。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 的,就在于它坚持实践的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 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了三种基本形态。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这三种形态演 进顺序的是 ①人是一部精巧、复杂的机器 ②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③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④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A. ①-③-② B. ③-④-① C. ②-③-① D. ④-①-③ 【答案】D 【解析】①:人是一部精巧、复杂的机器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②: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属于唯心主义,故②排除。 ③: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④: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根据唯物主义发展的形态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近代形容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可知正确的顺序是④-①-③。 故本题选 D。 4.在生活中有些人特别注重“吉利”数字。2020 年 2 月 2 日,许多恋人踩着“20200202”结婚登 记;结婚证编号尾数“1314”的当事人如同中了大奖。下列选项与这些人的观点体现的哲学道 理相同的是 A. 天地合而万物生 B. 气者,理之依也 C. 存在就是被感知 D. 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是“吉利”数字,是一种主观臆造了联系,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AB:这两个选项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排除 AB。 C:该观点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心主义,C 正确。 D:该选项属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排除 D。 故本题选 C。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物质的根本属性是____,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 ①运动 ②客观性 ③客观实在性 ④能动性 按照序号正确填充在横线上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①④ D. ③①② 【答案】D 【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 存在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按照序号正确填充在横线上的是③①②,本题答案 选 D。 【点睛】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本质上讲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 本身有哪些属性。 6.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 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 A. 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有条件的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 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案】C 【解析】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 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正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 证关,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 正确。 A: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A 错误。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说法正确但未强调运动与静止的关系,B 不符合题意。 D:材料反映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不符合题意,D 排除。 故本题选 C。 7.“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青松,那就成为山谷的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你就成为 一颗星星吧!”以及“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要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 充满魅力”这两句话说明了设计人生的奋斗目标及面对自己必须 A. 从自己的理想出发 B. 从主观愿望出发 C. 从自己的需要出发 D. 从客观实际出发 【答案】D 【解析】D:材料中的两句话都强调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正确的站位,这启示我们设计 人生的奋斗目标及面对自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D 正确。 ABC:材料强调的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理想出发、从主观愿望出发、从自己的 需要出发,ABC 错误。 故本题选 D。 8.近日,在 2019 软件定义卫星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之父”欧阳自远介绍,中 国将于 2020 年探测火星,通过火星卫星、火星着陆器、火星车天地联合探测火星生命信息, 研究宇宙和天体环境科学以及探讨改造和建立人类第二个栖息地的前景。从哲学上看,中国 将探测火星是基于 ①物质决定于意识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物质决定于意识;思维有可能是错误的,不一定是正 确反映。故①④项错误。 ②③: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中国将探测火星,研究宇宙和天体环境科学。故②③项正确。 故本题选 B。 9.在重大灾害面前,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空前团结,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抗灾的胜利。我们 可以自豪地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天灾不由人”说明 A. 是否发生天灾是由天决定的,天的意志决定一切 B. 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 任何违背天的意志的行为必将遭到失败 【答案】C 【解析】A:天的意志决定一切的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 A。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自然灾害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B 错误。 C:“天灾不由人”,这说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 正确。 D:“任何违背天的意志的行为必将遭到失败”的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D 错误。 故本题选 C。 10.“抗灾不由天”,从哲学上说明 A. 抗灾不能听从天神的安排,只能顺其自然 B.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C. 人的意志决定一切,可以超越自然 D. 人定胜天,没有人办不了的事 【答案】B 【解析】A:只能顺其自然的说法否定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错误,排除 A。 B:抗灾不由天”强调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 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B 正确。 C:该选项的说法夸大了意识的作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排除 C。 D:没有人办不了的事的说法太绝对,D 错误。 故本题选 B。 11.《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 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 意识活动缺乏主动创造性 B. 人们的意识无法预见未来 C.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 人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 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故 C 符 合题意;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 未来,故 AB 错误;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故 D 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C。 【点睛】如何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光有人脑不能产生 意识,意识的产生还离不开客观存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 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也才 会产生意识。②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无论何种意识都是 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③从意识的主体看,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不同人因立场、思维方 式、知识构成、世界观等主观因素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识。 12.“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重视“三农”问题的专有名词。每年一号文件的主题各不相同, 但都是围绕“三农”工作:2019 年的主题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20 年的主题是抓好“三 农”领域重点工作。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②辩证否定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①错误。 ②: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②错误。 ③:“每年一号文件的主题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三农’工作”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 辩证关系,③符合题意。 ④:“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重视“三农”问题的专有名词,说明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但每年“三农”工作的重点又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④符 合题意。 故本题选 B。 【点睛】1.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相对静止包含两层意思:①事物在它的发展阶段和 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例:无论是今天的你还是明天的你,都是你。)②物 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 特殊的运动。(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 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 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 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即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 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即根本原因,或曰源泉、根据。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两者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类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具体事物的个性。 两者相互联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 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 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 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指导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 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 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13.最早暴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时,人们不知道病毒的传播方式,因此没有有效 防治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确定病毒可以人际传播,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和飞沫传 播,因此防止疫情蔓延的办法主要是把患者隔离,断传染源,控制疫情。材料主要体现的认 识论道理是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③④:暴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后,进行深入研究,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动力,随着研究的深入,确定病毒可以人际传播,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 因此防止疫情蔓延的办法主要是把患者隔离,断传染源,控制疫情,这说明认识对实践具有 反作用,③④正确。 ①:该选项是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分析的,题目要求从认识论角度分析,①排除。 ②: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多个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②错误。 本题选 D 项。 【点睛】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归纳总结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日的和归宿。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 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 ①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 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要重视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2、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理:(重点原理) (1)原理内容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 决定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 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 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 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波浪式前进过程。 (2)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 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4.2019 年 12 月 30 日,“墨子号”量子卫星与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完成对接,短短几分钟内, 完成了海量信息的加密传输,标志着我国建成首个小型化可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小型量子 卫星地面站 ①是促进信息安全的重要工具 ②是探究信息加密认识的基础 ③有助于拓展对信息加密的认识 ④佐证了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小型量子卫星地面站是促进信息安全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拓展对信息加密的 认识,故①③正确。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②说法错误。 ④:材料并未体现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然立法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 B。 15.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 ①联系的观点 ②发展的观点 ③物质的观点 ④实践的观点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①②两项符合题意;物质的观点 是辩证唯物论的根本观点,③项不合题意;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 点,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 A。 16.美国钓鱼人豪顿氏在河边与朋友闲聊时,把—块小木片丢进河里,一条鱼立刻窜出叼走 了木片。他由此得到灵感,发明了通过假饵模仿弱小生物引发大鱼攻击的一种钓鱼方法。这 一钓鱼方法的发明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 ①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 ②要密切关注和敢于超越变化发展的实际 ③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和寻找新思路 ④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根据题意,材料中所述的新的钓鱼方法的发明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 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和寻找新思路; ②表述错误,“超越实际”说法错误; ④表述错误,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故选:B。 17.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发展要做到 ①对未来充满信心 ②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③尽可能走曲折的道路 ④视光明前途的实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发 展要做到对未来充满信息,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③说法错误,虽然发展的道路存在曲折,但是可以通过正确的认识尽量少走曲折的路,没必 要一定要走曲折的道路。 ④说法错误,光明前途的实现是曲折的,并非一帆风顺,不是自然的过程。 故选 B。 18.发展的实质是 A. 事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 B. 事物由少到多的量的积累过程 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 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 【答案】C 【解析】ABD 错误,C 正确,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故选 C。 19.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填饱肚子到吃出健康,从灰 中山装到时装个性化,从自行车王国到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变化说明 ①自然界是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②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③事物变化都是发展,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④新事物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②④: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填饱肚子到吃 出健康,从灰中山装到时装个性化,从自行车王国到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变化说明人类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②④符合 题意。 ①: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自然界的发展,①不合题意。 ③:事物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③错误。 故本题选 D。 【点睛】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 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性和上升的趋向性。即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 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20.2019 年是我国 5G 商用元年。从“2G 跟随”、“3G 突破”、“4G 同步”再到 5G 开始领跑并且 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一步步走来,不断稳步向前。这一历程说明 ①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 ④发展的实质是彻底否定旧事物的过程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②③:从“2G 跟随”、“3G 突破”、“4G 同步”再到 5G 开始领跑并且成为国际标准的 制定者,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一步步走来,不断稳步向前,这一历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 备,要重视量的积累。②③符合题意。 ①:量变不一定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①说法错误。 ④: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是彻底否 定旧事物的过程,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 B。 【点睛】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状态): (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方法论)我们(做任 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 质变创造条件。 (2)(原理内容)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最 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21.上海出台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在政策上具有表率作用,能推动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 但各地要根据各自实际来制定分类标准和规则,不能简单模仿。由此可见,做好垃圾分类工 作要求 ①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②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懂得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④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上海出台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在政策上具有表率作用,能推动全国垃圾分类工 作的进展,但各地要根据各自实际来制定分类标准和规则,不能简单模仿,这表明做好垃圾 分类工作要求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①②符合题意。 ③:应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③说法错误。 ④: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④。 故本题选 A。 【点睛】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 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 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 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 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2.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总的看,脱贫攻坚成 效是明显的,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这一论断反映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分离 B 任何事物都包含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C. 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D.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A:矛盾双方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分离,而不能说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分 离,A 错误。 B: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B 错误。 C: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C 错误。 D:材料中“脱贫攻坚成效是明显的,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全面打赢脱贫攻 坚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反映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要坚持两 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D 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 D。 23.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下列 关于“创新”说法正确的有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③实践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 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创 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①④符合题意。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错误。 ③: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③错误。 故本题选 B。 24.自我否定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动力。这种“手段”“方法”的实质是 A. 如何反映客观存在 B. “扬弃” C.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D. “实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实质。A 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其实质 是扬弃,而不是如何反应客观存在,排除。B 选项观点与题干相符,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 弃,入选。C 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而不是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排除。D 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实践并不是辩证否定观的实质, 排除。故本题选 B。 25.对于一些新事物的出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往往一时还不便完全接受,这说明 A. 新生事物一开始都比较弱小 B. 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正确的观念一般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答案】C 【解析】C:对于一些新事物的出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往往一时还不便完全接受,这说明社 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C 正确。 A: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没体现新生事物一开始都比较弱 小,也不涉及正确的观念一般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排除 A。 B:该选项的说法太绝对,B 错误。 D:正确的观念也容易被人们所接受,D 排除 A。 故本题选 C。 26.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主张蕴涵的哲 学道理是 A. 正确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 B. 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C.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 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答案】C 【解析】A 错误,无论正确还是错误意识都根源于客观事物; B 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C 符合题意,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主张 蕴涵的哲学道理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 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故选:C。 27.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案】D 【解析】D: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D 正确。 ABC: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文化制度都没有改变,改革是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排除 ABC。 故本题选 D。 28.农民工为国家建设发展作出重大而独特贡献,必须保证其获得及时足额的报酬。为此, 2019 年 12 月 4 日,国务院制定出台了《保障衣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这表明 A. 国家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B. 农民工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实现 C. 国家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D. 农民工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答案】C 【解析】C:国务院制定出台了《保障衣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以保证农民工获得及时足额 的报酬。这表明国家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C 正确。 AB: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维护农民工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这没体现国家调整生产关系促进 生产力发展,也没强调农民工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实现,排除 AB。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 错误。 故本题选 C。 【点睛】人民群众的概念: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 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 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易错点: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提醒: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中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 认为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缩小了人民群众的外延。,人民群众的构成成分永恒不变。 29.“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 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 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雷锋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人们,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 A. 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B. 社会对自己价值的认可 C. 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 依靠个人奋斗实现自我 【答案】C 【解析】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社会实践是创造价值的手段。A 不选。 B:社会对自己价值的认可是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B 不选。 C:对社会贡献的多少是人生价值的标志。C 正确。 D: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依靠个人奋斗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但真正 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D 不选。 故本题选 C。 30.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在疫情形势严峻的当下,千万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挺身而出, 负爱前行,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更是这个时代的伟大英雄。这说明 ①“最美逆行者”的人生价值体现在“逆行”之中 ②“最美逆行者”的价值追求是对时代精神的超越 ③“逆行”是从平凡成为伟大英雄的重要前提条件 ④“逆行”是在正确的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价值选择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①④:在疫情形势严峻的当下,千万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挺身而出,负爱前行,他们 是最美的逆行者,更是这个时代的伟大英雄。这说明“最美逆行者”的人生价值体现在“逆行” 之中,“逆行”是在正确的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价值选择,①④正确。 ②:“最美逆行者”的价值追求是时代精神的表现,并不是对时代精神的超越,②错误。 ③: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从平凡成为伟大英雄的重要前提条件,③排除。 故本题选 D。 二、非选择题(31-34 题,共 40 分) 31.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 象 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从全国范围来看,贫困区域密集、贫困人口众多、脱 贫时间紧迫等问题依然存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与精神家园的塑造未能及时跟上, 贫 困者自身文化贫乏、个性懒惰、缺乏进取心有很大关系。因此,扶贫除了物质上的支持,还 要有精神文化上的帮扶,要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精神扶贫要注重扶“智”,从根本 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精神 扶贫还要注重扶“志”,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以“精神扶 贫”来推进“精准扶贫”,这势必将会成为我们实现脱贫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让人们都认识到 精神价值的重要性所在,从而向着最终的目标不断迈进。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点,分析应该如何精准扶贫。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精准扶贫,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 发,坚持物质和精神两手抓,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意识,促进物质的发展。在精准扶贫过程 中,要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找准事物发展的规律,共创扶贫美好的未 来; ③规律是客观性的,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 起来。在扶贫过程中,要依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从客观规律出发,找准突破口,实现精准 扶贫。 【解析】此题考查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点,分析应该如何精准扶贫,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 此题首先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唯物论的知识,然后分析材料,找准有效信息,调动唯物论知识 进行分析,从中概括出精准扶贫的举措。具体如下:​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现精准扶贫,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物质和精神两手抓,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意识,发挥精神的作用。在精准扶贫过程中, 扶贫除了物质上的支持,还要有精神文化上的帮扶,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共创扶贫美好的 未来;规律是客观性的,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求我们要发挥主 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在扶贫过程中,依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从客观规律出 发,找准突破口,实现精准扶贫。 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点,分析应该如何精准扶贫。设问要求调用的知 识是“唯物论”,回答扶贫的措施,侧重运用方法论知识。然后分析材料中心意思,精准扶贫 需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做到从实际出发;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 用,制定正确的扶贫政策;精准扶贫要尊重贫困的规律,改变贫困发生的条件,造福贫困群 众。按照先原理方法论,然后对接材料的思路即可整理成完整答案。 32.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严重后果,最终形成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 心的“低碳生活理念”;由于人们的努力,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特别是一些 人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转变了观念,理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保护催生了 绿色产业大发展;今天,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 方式和生态环境。 请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口的增长和无节制的生产生活消耗造成 环境恶化,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转变了观念,理顺了经 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经济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4)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人们转变了经济发展观念,环境保护催生了绿色产业大发展。 (5)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低碳生活生产方式,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必将为越来越多 的人所接受。 【解析】本题以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 态环境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它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要求考生能再现这 些知识点;其次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些观点;最后要求考生 能分析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能够运用材料印证观点即可。故本题考生着重可以从实践决定 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以及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调整经济结构,使中国更加注 重质量型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大数据以及创新性发展,逐步 迈入绿色与低碳经济社会。同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人民 群众的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克服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各种困难,逐步营造共建美丽中国的 社会发展氛围,让百姓在绿水青山间增强获得感、提升幸福感。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应如何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 【答案】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改变原有落后的生产模式, 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大数据以及创新性发展,是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表现。 ②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 积累,为实现事务的质变创造条件。每个人都要提高环保意识,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发展低 碳经济、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 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我们要坚定信心,要不断克服 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努力朝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迈进。 【解析】本题以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 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等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 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设问指向应如何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属于措 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主要包括:事物是普遍发展的、发展的实质、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然后调动运用 上述知识,结合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 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 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 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 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 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34.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开车逆行、违法占道停车等“目中无法”的现象依然不少见。究其原 因,还是因为存在一个“文明的剪刀差”: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但法治意识还没跟上。一些人 越来越懂得如何保护自身权益,却常常对法律规范表现出无知或冷漠,以致每每“严于律人, 宽以待已”。事实上,珍视自己言论自由,不等于可以随意上网谩骂;希望医生重视自己的 诊疗机会,不等于一言不合就挥拳伤医。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 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诱发争端的导火索。正如法律格言说的那样:“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 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换句话说,不侵犯 他人的合法权利,自身权益才能被保障,彼此权利都能被维护,社会的福利才能最大化。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答案】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行使权利要坚 持正确的价值观指导,提高自己的法治意识,不仅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还要尊重他人的 合法权利。 ②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遇到利益冲突时,要自觉站 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进行选择,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③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个人权利的实现需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 与社会的关系,使彼此权利都能被维护,社会的福利才能最大化。 【解析】此题以我国公民权利权利意识与法治意识不协调为话题,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 关知识。 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属于措 施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价值观”的知识,属中观考查。 其次,要注意从哲学角度回答措施类试题,理论分析要突出方法论要求。然后结合材料中的 相关信息分别从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个人与社 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对策或措施(怎么办)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此类题一般先展示某事、某地存在一系列问题,然后问如何解决(如措施、对策、建议、办 法等);或者是展示某地、某人成功的事例,问取得成功的经验或因素以及给我们什么启示 等。设问灵活多样,既可以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让学生给有 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知识范围广,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模块。 2.解题规律 有四个思路值得借鉴: 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 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 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果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 做法。如果有,也可借鉴,提出措施,等等。 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可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 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四是考虑直接和间接、具体和根本的措施。当然,实际运用中往往需要以上思路的综合运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