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新设计一轮复习通用版讲义:第三模块第二单第五课文化创新讲义
第五课文化创新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政治 认同 通过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培养考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培养考生的政治认同 科学 精神 正确认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树立创新意识,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发展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法治 意识 公共 参与 通过学习文化创新的途径,培养考生积极投身群众的文化生活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复习集成块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基础自修快通关]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创新 的源泉和 动力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1]。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文化创新 的作用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问题上要理解两对关系 社会实践与 文化创新的 辩证关系 [2] ①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文化创新的基础;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 与人民群 众的关系 [3] ①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②文化创新的要求:文化创新必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辨清: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渊源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另外,文化创新的源泉、基础、动力、根源、决定因素、根本目的、根本途径等都指的是社会实践。 [2]拓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基本标准,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这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3]辨清:文化创造主体≠文化工作者 (1)实现文化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并不等于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 (2)文化工作者只是对人民群众分散、零碎的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或者是直接依据群众提供的比较系统的经验进行整理和加工,从而使文化得以保存、流传并发扬光大。 1.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他吞服曼陀罗,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这说明( ) A.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我们应积极进行社会实践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解析:选D 材料中李时珍行程万里实地考察,注重亲自试验,吞服曼陀罗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等信息,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因此D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A、C两项只分别说明应重视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均未直接说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2.党的十九大会议召开以后,各省市区都把文化创新放在了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全国掀起了一个文化创新的高潮。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决定力量 A.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② 解析:选C 如果脱离传统文化,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故②错误;①③分别站在实践、文化等角度正确分析了文化创新的原因,故符合题意;④错误,过分夸大了文化创新的作用。 3.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解析:选C “偏爱画马”是情感因素,“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是生活感悟,C项入选,排除A项;B、D两项均否定了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人民群众才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4.(2018·朝阳期末)文学大家叶圣陶在谈创作体验时曾提到:写文章就是生活本身,车间码头工人、乡野田间农人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自的生活。文章若是溪流,生活则是泉源,泉源丰盈,溪水长流。这说明( ) ①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学创作要坚持紧紧依靠广大群众 ②文艺工作者要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③文艺工作者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作品绽放生活的光芒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学创作无需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题目中,叶圣陶创作体验说明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学创作要坚持紧紧依靠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作品绽放生活的光芒,①③入选;②④与题意不符。 复习集成块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重难强化精讲练] 1.全面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1] 2.正确认识文化创新[2] 内容 要求(或理论依据) 根本途径 (源泉和动力)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主体 人民群众 基本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还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特色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坚持正确 方向,克服 错误倾向 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②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3] 繁荣文化的 必由之路 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辨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区别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内涵 不同 指的是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指的是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革除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强调的 重点不同 侧重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侧重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巧记:通过两个“一”、两个“两”把握文化创新 ①两个“一”:一个主体,即人民群众;一条根本途径,即社会实践,且二者之间是统一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立足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两个“两”:两条基本途径,从文化继承的角度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从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角度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3]注意: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是相对的,都涉及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封闭主义表现为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民族虚无主义表现为根本否定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不加分析一味地“拿来”。 [典例] (2016·全国卷Ⅰ)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演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引起巨大反响”。由题眼可知,“华阴老腔”能够焕发新的生机是因为其不断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满足了人民大众的需要,故①②符合题意;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说法错误;认同并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④说法错误。 [答案] A 1.(变选项)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③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说法错误,排除;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但不是前提,④说法错误,排除。①②正确,入选。 2.(变材料)当前的文艺演出,经常采用3D全息投影技术,使歌曲等节目在动静对比中,实现传统与时尚、手艺与演艺的混搭,带给人们极大的精神享受。这体现了( ) ①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因素 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③大众传媒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错误。④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强调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发展,①②符合题意。 [探规寻律] (一)考向引领 本题以“华阴老腔”为载体切入,考查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传统文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创新性发展。这启示考生,一要关注传统文化具体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及如何促使其发展;二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考生树立科学精神,用创新意识,推动文化发展。 (二)技法归纳 辨别文化创新的途径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如在材料中看到“深入基层”“采风活动”等关键信息时,可以从社会实践角度分析。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如在材料中看到“传统文化”“新旧对比”等关键信息,或者材料涉及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时,可以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角度分析。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如在材料中看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交流、借鉴与融合”等关键信息,或者材料涉及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可以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角度分析。 考法一 文化创新的途径 1.国家主席习近平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以及中央电视台调研,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指出,只有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表明( ) ①文化工作者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题目中,习近平强调“只有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表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故②③入选。①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④表述与题意无关。 2.《梁祝》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用西方乐器和音乐形式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是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说明( ) ①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民族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于以为我主,为我所用 ④中华文化只有广泛汲取世界文化中的精华,才能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梁祝》实现了文化创新,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说明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故①符合题意;《梁祝》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体现了继承传统,用西方乐器和音乐形式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这体现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进行了文化创新,故②符合题意;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③说法错误,应排除;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有效排除,快速抉择。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③说法错误,排除。只有……才,说法太绝对,④排除。 考法二 文化创新的主体和方向 3.当前,文艺工作者只有走得出、沉得下、蹲得住,把丰富的想象与脚踏实地的感悟结合起来,把充沛的才情与鲜活的体验结合起来,才能挖掘出真善美,才能深层次地反映大众心声。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群众生活,是基于(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要发挥文艺工作者的文化创造主体作用 ④文化创新应该适应基层群众的文化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 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群众生活是基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要更好地适应基层群众的文化需要,故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②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③说法错误。 4.《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随意取洋名,真叫人犯晕》指出,国内许多城市都散布着“洋地名”,“曼哈顿”“泰晤士”扎堆出现,“维也纳”“地中海”层出不穷。对洋地名的追逐,不仅容易迷失自我,还反映了一种懒惰思维,更折射出一种文化的不自信。这启示我们在文化交流、借鉴的过程中必须( ) ①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坚持正确的方向 ②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做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一些地方崇洋媚外,热衷于追逐“洋地名”,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启示我们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坚持正确的方向,并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故①③入选;②中“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说法错误;④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与题意不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