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专题练习(江苏专用)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理知识体系 明高考趋向 考查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征、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近五年全国卷的高频考点。 材料设置 多以科学发现发明、名人名言、领导人讲话、发展观念的转变、贴近生活的焦点事件等作为试题命制的背景素材,考查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把握、对真理特征、认识过程的理解。 题型设计 全国卷对本课的考查选择题与主观题均有涉及。设问方式灵活多样,选择题既有体现类、启示类,也有依据类、认识类;主观题以体现类试题居多,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材料信息的解读,也有以分析说明类角度进行考查的试题,考查对知识的整合与深化理解,有一定难度。 考点一 实践与认识 [基本知识—理清楚] 1.识记——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主体:人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对象:客观世界 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 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侧重点 客观 物质性 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 能动性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社会 历史性 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2.掌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澄清错误认识 1.任何实践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2.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无论理论如何正确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自身正确与否的标准。 4.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践并非一定能将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基础巩固训练 1.(2015·江苏高考)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 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回答有关名言警句的题目时,首先对名言警句的意思要大概了解,然后挖掘其体现的哲学道理,①④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比喻学习勤奋,进取心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体现了辩证否定的观点,排除含有②或③的选项。 2.(2015·江苏高考)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本题的题眼是“通过……揭示”“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通过……揭示”,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当选;通过科学实验的成果研发出新药,归于临床,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当选;意识通过指导人的实践活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意识本身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排除①;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和发现规律,③说法绝对化。 3.(2014·江苏高考)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以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不同时期,受技术水平的制约,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①②符合题意。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哲学思维—多强化] 理解到分析的升华 [热点一] 2017年9月30日,由中宣部等部门支持和指导、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首批图书正式出版发行。彰显了社会各界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共识度越来越高。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③要求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务艰巨,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才能形成一种群体自觉和社会风尚。要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 [分析] ①体现了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②体现了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③表明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④体现了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热点二] 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7年9月11日期间的80多篇重要文献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近日出版发行。书中讲到,改革开放以来,①我们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②习近平同志“两山”重要思想,凝结了基层创新实践的鲜活经验,③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反映了人对自然生态价值的认识回归,是一种更高的境界,④是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指引。 [分析] ①表明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原因在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 ③体现了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④表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原因在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知识到能力的升级 1.(2017·江苏高考)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选D 新兴职业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表明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探索和研究,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2.(2016·江苏高考)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潘建伟团队在信息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体现了①。为提高信息安全,潘建伟团队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体现了③。②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说法错误。 3.2017年8月1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实现既定科学目标。此次圆满完成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为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这表明( )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解析:选B 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实现既定科学目标,表明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4.“国庆逢中秋”是由闰六月所致。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因有一个闰六月,10月4日将会出现中秋国庆喜相逢的情况,这是古人为协调阳历与阴历的天数、更好地指导生活和生产而设置闰月的结果。这说明( ) ①世界观决定人们的方法论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 ③哲学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古人为协调阳历与阴历之间的天数,更好地指导生活和生产设置的闰月方法,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①不选;材料没有涉及哲学的起源,③不选。 [应用分析—调用准] 命题角度一:依据类哲学题目 [典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实现了战略大转移。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今天,我们重温那次再创历史的伟大选择,它让我们深深懂得,任何伟大事业的胜利,都是理想的胜利,信念的胜利。我们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远征”。 [审答规范] 第一步:依据设问定知识 本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语为“认识论”。这一知识点包括: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征、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二步:细审材料选精准 第三步:知材对接组答案(采用知识+材料形成答案)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了千难万险,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追求真理,在长征中,科学理论和理想信念得到检验、发展和巩固。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坚定理想信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走好新长征路。 命题角度二: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类哲学题目 [典例] (2014·全国卷Ⅱ·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要。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中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 [审答规范] 第一步:依据设问定知识 本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语为“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这一知识点包括: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第二步:细审材料选精准 第三步:知材对接组答案(采用知识+材料形成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大题增分专练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流入城市,缓解城市中粮食供求矛盾和城镇住房、交通、就医的压力,中国在1958年颁布了《户口登记条例》。伴随着户籍不同带来的城乡“同命不同价”“同工不同酬”,不同地区户籍附带的教育、医疗、就业福利等户籍歧视现象的出现,人们认识到原有的户籍制度设计存在许多不足。有些专家提出应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城市户口,但福建、广东地区等试点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口背后附带的利益差别,户籍改革将是一纸空谈。为了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们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在不断深入。 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分析人们对我国户籍制度的认识过程。 解析: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而问题落脚于“人们对我国户籍制度的认识过程”,主要体现的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最后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对户籍制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行户籍制度带来的户籍歧视等问题推动着人们对原有户籍制度认识的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广东、福建的实践证明,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籍背后附带利益的差别是行不通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加深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考点二 真理与认识过程 [基本知识—理清楚] 1.把握——真理的特征 含义 特点 解读 方法论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 ①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内容客观,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这要求要正确对待谬误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 理解 原因 误区 反复性 ①“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②“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澄清错误认识 1.并非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实践检验、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即真理。 2.并非所有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正确认识即真理才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而非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虽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但每一真理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是确定的、客观的,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 4.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5.认识运动不是从认识到实践而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基础巩固训练 1.最新公布的世界超级计算机榜单上,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统登顶榜首,成为世界上首台运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曾经六连冠的中国天河二号,在世界超算TOP 500强中已降为世界第二。这说明( ) 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认识具有上升性、无限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 题干中“曾经六连冠的中国天河二号,在世界超算TOP 500强中已降为世界第二”等,体现认识发展,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③正确;①不符合题意,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真理问题,④不选。 2.继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后,高考改革稳步推进。2017年已有30省份公布高考改革方案。未来的高考如何考,学校如何教,高校如何招,引发了人们对于高考的重新审视。这说明( ) ①高考改革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高考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关于高考人们难以形成共识,真理具有多样性特征 ④高考改革的实践是人们对高考重新审视的唯一动力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未来的高考如何考,学校如何教,高校如何招,引发了人们对于高考的重新审视。这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①②符合题意;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③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错误。 3.古人认为蜾赢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人们以“螟蛉”比喻义子。后来人们发现,蜾赢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原来螟蛉并非义子,而是被用作蜾赢后代的食物。人们对蜾赢的认识表明(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受制于主客观条件 ③只有在实践中获取的认识才具有真理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人们对蜾赢的认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之前有错误的认识,说明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受制于主客观条件,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②④正确;①③观点错误。 [哲学思维—多强化] 理解到分析的升华 [热点] 2017年9月27日,“健康中国2030品牌计划”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①从“美丽中国”到“法治中国”再到“健康中国”战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现代化治理的道路上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②虽然在制定和实施这些国家战略过程中也存在着分歧与争议,③但在争论与实践中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化,不断超越。 [分析] ①体现了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③体现了认识具有上升性, 应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家战略”。 知识到能力的升级 1.(2014·江苏高考)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完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选B 针对相关问题,我国逐步调整完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选B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C项不选。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D项不选。 2.2017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家通过世界上最大的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认识到,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比之前通常认为的要宽近26%。确定银河系新的界限有助于研究星系形成和新的恒星的产生过程。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 ①过去的真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不断推翻已确定的真理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 真理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①错误;中国科学家通过新的认识工具取得了对银河系宽度的新认识,这进一步佐证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入选;真理不能被推翻,③错误;人们通过实践取得了对银河系宽度的新的认识,这种认识还将进一步发展,这佐证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④入选。 3.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做好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的,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一修改表明( ) A.对抗战历史的认识受到现实实践水平的限制 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对抗战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D.尊重抗战历史事实是认识发展变化的目的所在 解析: 选B 对抗战历史认识的变化主要受到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因为受现实实践水平的限制,A项不选;由“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这表明人们的主观认识应该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相一致,B项正确;对抗战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不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C项不选;认识发展变化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实践的发展,D项错误。 4.2017年3月23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称,近三分之二的癌症基因突变可归咎于健康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的DNA复制随机错误,而不是遗传基因或环境因素。许多科学家批评说,该研究完全基于美国癌症患者且严重低估癌症预防的作用,是一种“危险的误导”。这表明( ) ①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对同一确定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性认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④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材料没有涉及真理是具体的,①排除;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真理只有一个,②错误;材料中的争议表明了真理性认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故③④正确。 [应用分析—调用准] 命题角度一:依据类哲学题目 [典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是民众权利的集中体现,因而被誉为“百姓的权利宝典”。民法典的编纂是非常重大、浩繁和复杂的立法过程,正因为如此,引起的热议也前所未有。有的呼吁民法典的总则适当宽泛,有的呼吁各个篇章需要更为具体明确;有的提倡借鉴法国模式,有的提倡仿照德国民法;有的建议法典与单行法律法规并行,有的建议法典既出、单行法律当废……个中争论,既有理论难题与路径选择,也有实际难题与个人偏好。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阐释民法典编纂引起人们热议的原因。 [审答规范] 第一步:依据设问定知识 本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语为“认识论”。这一知识点包括: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征、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二步:细审材料选精准 第三步:知材对接组答案(采用知识+材料形成答案)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看待民法典编纂时,人们往往是站在各自的立场,运用不同的方法,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来评判,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②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决定了人们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民法典的编纂工作浩繁复杂,影响了人们对民法典编纂的具体看法。 命题角度二: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类哲学题目 [典例] (2014·江苏高考·节选)2013 年,以“××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一般为5.0%,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活期存款利率为0.35%。巨大的利差让网民用鼠标投票,开始了银行存款的“搬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 某普通民众:不用怎么打理,每天都有利息到账,比存银行获得的利息多,感觉挺好的。 某银行业从业人员:我们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抵制“××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推出类似的产品。 某财经评论员:互联网金融抬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干扰了货币市场秩序,且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应该取缔。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并存的原因。 [审答规范] 第一步:依据设问定知识 本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语为“认识论”。这一知识点包括: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点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 第二步:细审材料选精准 第三步:知材对接组答案(采用知识+材料形成答案)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评价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时,人们往往是站在各自的立场看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②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互联网金融由于出现时间比较短,影响了人们对其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命题角度三:辨析、评价类哲学题目 [典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制作了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选取“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四节课,邀请多位亲历长征的老红军参与节目,讲述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10月21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长征精神是我们革命和建设时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期都要永远保持的初心。 讲述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一定要做到“真、正、实”,让年轻人全方位了解长征,对于打着各种幌子歪曲甚至抹黑长征精神的错误和虚假的观点,要坚决予以驳斥和澄清。由于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红军一直在行军和战斗,因此许多档案资料没有保存下来,这给了解和还原长征的整个历史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且长征发生年代久远,现在的生活环境与当时又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年轻人难免对长征有模糊的认识。网上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乘虚而入,用杜撰、断章取义等方式歪曲历史事实,抹黑革命先烈,否定长征和长征精神,企图将年轻人的思想引入误区。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驳斥有些人否定长征和长征精神的错误观点。 [审答规范] 第一步:根据观点先定论 依据设问限定语可知,本题属于反驳型试题。 第二步:围绕观点选知识 第三步:知材对接组答案(采用知识+材料形成答案)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讲述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要做到“真、正、实”。② 实践决定认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由于长征条件非常艰苦,现在的生活环境与当时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要积极参加实践获取对长征精神的真理性的认识。③人们的认识受不同立场、观点等条件的限制。网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歪曲历史事实,试图将年轻人的思想导入误区是受到其错误立场、观点的影响,我们对长征和长征精神要坚持正确认识的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大题增分专练 所谓分享经济,指将公众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创新的新形态。分享经济,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格局,开创了互联网经济的新业态。面对分享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支持方称其为“创意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新经济方案”,而保守方则称其为“不稳定生产者的经济”,认为它破坏了既有产业秩序,同时也存在被犯罪分子所恶意利用的风险。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人们对分享经济评价不同的原因。 解析:从认识论角度分析对分享经济评价不同的原因,可以结合认识的反复性知识,从主客体角度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①从主体来看,认识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在评价分享经济时,人们往往站在各自的立场看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②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分享经济出现时间比较短,影响了人们对其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课时跟踪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十三五”期间,我国要以侧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侧调控。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人的认识源自实践最终要转化为实践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 ④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十三五’期间,我国要以侧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说明实践具有能动性,③应选;“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侧调控”,说明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④应选;①不符合题意;②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要最终用于指导实践,而不是转化为实践。 2.在一次重复前人的实验中,德国物理学家伦琴用黑色硬纸板和锡箔把阴极射线管严密地套封起来,接上高压电源后,他意外地发现前方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微弱的闪光。经过反复试验,他确信这是一种还未被认识的新射线,取名为“X射线”。今天,X射线广泛应用于常规透视检查。X射线的发现过程进一步印证了( ) ①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②获得新的认识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目的 ③在反复实践中改变客观条件总会使人们发现新的认识 ④实践中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从而促进认识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X射线的发现过程进一步印证了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实践中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从而促进了认识发展,①④正确;②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中“总会”说法错误。 3.民谚有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民谚是主观的人为联系 ②客观规律支配农事活动 ③实践是民谚的基础和来源 ④顺从自然是农业的必然选择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①错误,民谚中讲述的联系不是主观臆断的联系。④错误,否认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人们根据天气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生产,表明了实践是民谚的基础和来源,农业活动受客观规律的支配,②③入选。 4.人如果站在月球上,只能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 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要求推动实践的发展 ④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材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说明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不符。 5.在互联网十分流行的今天,无论是信息流动速度还是信息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有人认为,“谣言重复一千遍就能变成真理”。对此,你认为正确的认识是( ) A.人类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D.真理与谣言之间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 解析:选C 真理具有客观性,谣言不会因为人们的传播而变成真理,真理与谣言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故C项分析正确;A、D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观点本身错误,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4次组织起草民法工作。前两次由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和指导方针方面的原因而停止,第三次由于改革开放刚开始,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成熟,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第四次由于各方面认识不尽一致,继续采取制定单行法的办法。民事单行法的制定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较好的法律基础和实践基础。我国民法制定过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民法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②对民法的认识一致是民法制定的基础 ③对民法的认识水平基于人们的实践水平 ④不同认识主体对复杂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 ②错误,认识不能成为基础。④错误,不同认识主体对复杂问题的认识有可能是相同的。我国民法制定过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民法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对民法的认识水平基于人们的实践水平,①③当选。 7.2017年8月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形势下推进强军事业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跟党走,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习近平强调“四个意识”的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④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强调“四个意识”的哲学依据是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四个意识”作为正确的思想认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③④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②错误。 8.教育部在2017年1月发函要求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似乎有悖于我们的常识,但“十四年抗战”有真实的历史事实支撑。随着人们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在不断纠正、改变历史的看法,努力做到趋向真实的历史。由此可见( ) ①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②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③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A “十四年抗战”有真实的历史事实支撑,表明了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故①入选。随着人们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在不断纠正、改变历史的看法,努力做到趋向真实的历史,说明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故③入选。②表述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④中“不断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的表述错误,排除。 9.看出错误比发现真理要容易得多,因为谬误是在明处,而真理则藏在深处,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它。这说明( ) A.谬误虽然来源于实践但不需要实践检验 B.只有掌握科学理论的人才能发现真理 C.要在实践中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 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解析:选C 谬误来源于实践,但是需要实践检验才能知道它是谬误,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看出错误比发现真理要容易得多,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它”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在实践中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C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与真理的条件性无关,D项不选。 10.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了数百人伤亡,地震预报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专家指出,从现在的地震学研究水平来看,精确的短期预报仍然是很难完成之事。这说明( )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③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④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从现在的地震学研究水平来看,精确的短期预报仍然是很难完成之事。这说明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且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②④符合题意;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①错误;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但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③错误。 11.2017年9月25日下午5时起,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微信启动页面的背景已经变了。新的地球照片变得更加清晰、云层更加细致,视角也由非洲大陆上空变成我们祖国的上空。这张照片是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定量遥感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最新气象云图。“风云四号”是目前最牛的“地球摄影师”。和上一代相比,观测的时间分辨率提高了 1倍,空间分辨率提高了6倍,大气温度和湿度观测能力提高了上千倍,整星观测数据量提高了160倍,观测产品数量提高了3倍,材料体现了( ) ①先进的认识工具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②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③实践是推动对宇宙的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人们能在否定以前认识的过程中接近真理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 材料体现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随着实践能力的提高而提高。②③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①错误;在实践的基础上修正和发展原有的认识,而不是在否定以前认识的过程中接近真理,④错误。 12.上海健康医学院团队打造的“超声波室内空气清洁器”将超声波用于空气净化。该团队经过多次实验验证了思路的可行性,但也坦诚,对于使用这种方法净化空气的效率、气泵产生的噪音等问题,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材料说明( ) ①人类对空气净化方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是实践成功的前提条件 ③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只有正确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题干“对于使用这种方法净化空气的效率、气泵产生的噪音等问题,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说明人类对空气净化方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只有正确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成功的前提条件;③说法错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简析题 13.材料 1 993年中法两国合资企业神龙汽车工厂在武汉成立,武汉市政府本着“效率优先”的原则,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进入21世纪以来,武汉市先后积极引进法航、法国电力、施耐德等世界500强企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但在经济发展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和资源消耗的相应代价。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汉市政府提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2016~2030年),旨在进一步吸纳法国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中法合作之城。 结合材料,说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设过程中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解析: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形成于中法多年的合作——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经济发展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和资源消耗的相应代价,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规划旨在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另外,这一规划正确与否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是武汉市政府在长期的中法合作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中法双方合作交流的日益深入;推动了武汉市政府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形成。③武汉市的发展规划是否与实际相符合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必将对实践有指导意义。 三、探究题 14.科学与技术在争论中发展。阅读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在伽利略和牛顿发现惯性定理以前,亚里士多德的“没有力就没有运动”的说法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被认为是“科学”的;在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时候,牛顿体系和万有引力定律被认为是认识宇宙的“科学”;在没有现代西医的时候,尤其是在巴门尼德发现细菌以前,放血疗法也被认为是“科学”的。“蛙腿论战”(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与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用青蛙腿做实验,分析引起蛙腿抽搐的生物电、静电等原因的论战)是科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论战,它推动了电化学、电学、电磁学等科学的发展和生物电的发现及电池的发明。 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善纳争论的胸怀。一种观点、理论或者一项决议遭到公开的争论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是促进科学进步、决策合理、社会和谐的突破口。 (1)为什么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 (2)我们应如何看待人们对同一问题的争论? 解析:第(1)问的关键信息是“科学与技术在争论中发展”“科学争论的勇气”“实践的胆识”等,先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再调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追求真理的过程等知识结合材料进行说明即可。第(2)问,首先应回答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其次应说明要坚持的原则。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探求知识,追求真理,所以,我们要有实践的胆识。②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所以要允许争论,真理越辩越明。③认识具有无限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④科学要求求真,即不断通过实践追求真理。我们既要尊重权威,又要不为权威所困,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进取。 (2)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对争论,要坚持实践的观点,用实践进行检验。 时代是思想之母 实践是理论之源 一、教材体系要点存储清——重视知识提纲的整理 二、材料信息要点获取全——做题注重材料分析 [材料] 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急剧变化的当今时代、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①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国内外形势发展和实践要求,突出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紧紧把握治国理政、治党治军这条主线,举旗定向、运筹帷幄,大手笔谋划国内国际大局,大气魄治党治国治军,大力度推进改革发展稳定,②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系统完整的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重大举措,③推进了一系列治国理政和治党治军的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性变革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党的十九大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应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④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要充分认识十九大这一历史性决策的重大意义,⑤着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练获取信息] ①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处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处说明认识具有上升性,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⑤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典例] (2016·全国卷Ⅲ·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一、审题要“准” (1)确定知识范围与题型:本题知识限定明确,为“追求真理”的知识,题型为说明类题目,应当遵循“基本原理+具体做法”的答题模式。 (2)答案源于哪里:一是依托教材中有关追求真理的知识,二是结合材料分析发现疟疾新疗法的具体做法。 (3)答什么,答多少:首先阐述追求真理的主要内容: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及其要求,然后分析材料中发现疟疾新疗法的目的、采取的措施、过程的曲折以及最终效果。 二、找点要“细” (1)教材语言: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材料语言:为解决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找到新型抗疟药物;在艰苦的条件下,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努力坚持;协同合作;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三、答题要“范” [参考答案]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 [错因警醒] (1)对教材知识断章取义,将设问限定中的“追求真理”理解为教材中的“认识过程”,故在组织答案中漏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关键性要点;同时死套教材知识,将教材中认识的过程(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全盘托出,不懂得合理取舍,选择运用,造成时间和空间的浪费,得不偿失。 (2)答题靠习惯性思维,对于哲学类习题过分强调哲学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述,忽视对材料的分析,答案只是简单罗列了教材中基本原理,没有结合材料对原理的具体运用作进一步的阐述和论证,造成答题侧重点跑偏,大大降低了该题的得分效果。 (3)材料信息获取不全,漏隐性信息,本题材料虽然短小精悍,但蕴涵的信息丰富,材料分别从疟疾新疗法发现的背景、实施条件、具体的做法,过程中的曲折以及最终的效果等,考生往往只看到一个或几个方面,忽视一些隐性的信息,造成答案组织不完整,导致失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大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应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在指导思想上是怎样“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 解析:设问要求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唯物论部分可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阐述;认识论部分可从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方面分析。 答案: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创立往往是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国内外形势发展和实践的要求。②坚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党得指导思想的创立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系统完整的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重大举措。③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的认识也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践基础上的新认识,也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