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单元综合学案
[核心素养·系统知识] 一、从政治认同角度解读人民民主专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被庄严地载入我国宪法。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增强对这一国家制度高度的政治认同。 地位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庄严地载入我国宪法 特点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职能 具有民主和专政两种职能,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要求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对点训练] 1.我国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是因为( )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②人民民主专政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①不是原因,排除;②表述错误,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不能把二者等同。③④符合题意。 二、从公共参与角度解读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依据 (1)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的要求; (3)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4)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权利的体现 现实意义 (1)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 (2)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现实需要;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 (3)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人大工作创新的重要方面; (4)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重要前提。 总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措施 (1)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3)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4)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5)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做到民主与法制相统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既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又要依法、有序参与; (6)健全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7)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制度的模式 有序与 (1) 无序的政治参与 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能否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高低的检验; (2) 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否坚持党的领导 [对点训练] 2.2017年,某地积极推进村干部“微权力”规范管理改革,公布村干部的“权力清单”,绘制了“微权力”具体操作流程,并让村民知晓。该举措的实施使该地村民和村干部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营造了和谐的干群关系。该地的成功在于( ) ①监督村干部的行政权力,提高村务治理效率 ②赋予村民参与民主管理权利,完善村民自治 ③规范村干部的行为,保障了广大村民的利益 ④调动村民的参与热情,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C 村干部“微权力”规范管理举措的实施,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保障了广大村民的利益,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从而使该地村民和村干部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营造了和谐的干群关系,③④符合题意;村干部不属于行政机关人员,①说法错误;法律赋予村民参与民主管理权利,②说法错误。 [十九大报告·进补知识] 一、十九大报告新论述 1.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4.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5.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十九大报告与教材知识的更新点 1.人民的地位和作用表述更完善 原教材表述(第5页) 十九大报告新提法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2.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原教材表述(第5页) 十九大报告新提法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 原教材表述(第31页) 十九大报告新提法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对点训练] 1.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指出,古今中外的实践都表明,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这一观点警示我们应该( ) ①健全和完善协商民主制度 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③保障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 ④保障公民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从反面启发我们要健全和完善协商民主制度,要保障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①③正确;②与材料无关;④不选,因为我国公民不具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再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继续发展公租房,因地制宜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让更多住房困难家庭告别棚户区,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住有所居中创造新生活。上述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说明( ) ①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②我国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③我国人民民主权利不断扩大 ④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材料中政府改善民生的举措,体现了人民民主具有物质保障,说明我国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人民民主的广泛性,①不符合题意;人民民主权利是法定的,不能随意扩大,③错误。 3.人们常用“权威合理化”与“公众参与化”这两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现代化程度。对公众而言,理性参与公共事务,涵养“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公共精神,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民主演练;对政府而言,以制度渠道海纳公众的“参与百川”,在公众认同的心理轨道上执政用权,这也是公权力最好的民主素养。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①政府引导下的公众参与才是理性参与 ②尊重民意是保证决策科学的根本途径 ③推进民主政治必须倡导公民公共精神 ④制度化的公众参与彰显了民主的真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①错误,公民是否理性参与关键看是否依法有序参与;②错误,夸大了民意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以制度渠道海纳公众的“参与百川”体现了制度化的公众参与彰显了民主的真实性,用“公众参与化”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现代化程度体现了推进民主政治必须倡导公民公共精神,③④正确。 失分点(一) 不能正确区分公民和人民 [例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党和国家重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真实的政治权利 C.我国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D.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 [解析] 选A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D项错误。党和国家重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A项正确。B、C两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不是根本原因。 [走出误区] 正确区分“公民”和“人民” (1)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一切社会成员;人民是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有不同的内容。当前,在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社会力量和爱国者都包括在人民的范围内。 (2)公民比人民范围大,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不仅包括人民,还包括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敌对分子。人民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依法被剥削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 失分点(二) 不能正确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例2] 监督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这表明( ) A.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B.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 C.履行义务必能实现权利 D.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的 [解析] 选A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A项符合题意,D项错误。履行义务是实现权利的前提,B项错误。履行义务未必能实现权利,C项错误。 [走出误区] 正确理解和把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去伪 存真 等同论:权利即是义务,义务即是权利 权利与义务有严格界限,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割裂论:权利和义务是可以分离的 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 先后论:先享有权利,后履行义务 这种认识实质上是割裂了权利与义务的联系 侧重论:享有权利比履行义务更重要 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能说哪一个更重要 均等论:享有多少权利就履行多少义务 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不可能完全等量 失分点(三) 把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当成公民行使决策权 [例3] 2017年6月9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这表明( ) ①公民可以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公民享有知情权是决策机关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础 ③国家机关利用互联网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 ④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行使决策权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选A 国务院法制办此举表明公民可以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①正确;也表明国家机关利用互联网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③正确。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础,②错误。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直接参与民主决策,而不是行使决策权,④错误。 [走出误区] 参与民主决策≠拥有决策权 在我国,公民可以通过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参与民主决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都是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渠道。决策权属于决策机关,公民没有决策权,只是参与民主决策。 失分点(四) 不能正确区分信访制度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例4] 某市民发现,当地有关行政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商品安全监管职责,于是打电话给该部门反映并提出建议。该市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体现的是( )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舆论监督制度 C.社会听证制度 D.信访制度 [解析] 选D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属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A、C两项。公民打电话给行政部门反映问题并提出批评和建议,这是通过信访制度实行民主监督,行使自己的监督权,D项正确;这不属于公民通过舆论监督制度实行民主监督,B项不符合题意。 [走出误区] 正确区分信访制度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信访制度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区别 公民就相关部门的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建议,属于民主监督 联系 二者都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进行 主观题常考点——公民 [必备知能掌握牢] 命题角度 1 公民做某件事的原因 设问方式 公民为什么要(能)做某件事 答题要点 必要性+重要性 [答题术语] (1)必要性: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 ③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 (2)重要性: ①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和能力,行使好自己的民主权利。 ②对其它:有利于促进党和国家机关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监督和改进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等。 命题角度 2 公民怎样做某件事 设问方式 公民如何发挥在某件事中的作用 答题要点 权利义务+原则+途径和方式 [答题术语] (1)认真行使公民的权利(选举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自觉履行公民的政治义务。 (3)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4)根据设问的问题,选择(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政治参与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解题流程应用好] [典例] (2014·全国卷Ⅱ·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出现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事件和犯罪行为频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材料 2009年,我国将公民个人信息纳入刑法保护。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2012年上半年,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抓获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1 700余名。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他部门制定的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个人信息管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时要遵循安全保障等原则,在收集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和指纹等个人敏感信息之前,要得到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确授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为什么要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应用流程·稳准答题] 第一步:分点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设问方式 原因类 内容限定 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第二步:分层析材料,确保答题要点对且全 1.先将材料分层 第1层 从“2009年”到“纳入刑法保护” 第2层 从“2012年”到“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 第3层 从“2012年上半年”到“犯罪嫌疑人1 700余名” 第4层 从“2013年”到最后 2.再抓材料关键词句对接知识 关键词句 逐步推导·对接知识 第1层关键词句:公民个人信息纳入刑法保护 由上述关键词→用法律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公民个人信息属于公民的合法权益,需要依法保护 第2层关键词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 由上述关键词→公民网络信息属于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3层关键词句:公安机关抓获大量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 由上述关键词→存在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秩序 由上述关键词→政府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 第4层关键词句: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表明公民的个人信息属于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步:采用术语+材料,确保答案条理又规范 (先写出自己的答案,再与下面的答案比对,收获更多) [对比感悟·规范用语] 解题流程推导出的答案 (1)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属于公民的合法权益,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2)在我国,还存在大量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这不仅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命题人给出的答案 公民个人信息属于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侵害公民个人信息,不仅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也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收获感悟 对于“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回答时要注意从三个角度分析,第一,原因或决定因素,本题涉及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的地位和人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第二,说明对公民信息保护的意义。第三,从反面说明不重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危害或后果。以上两个答案相比较,流程答案更符合考生审题答题习惯和规律,不仅恰当地运用了课本知识,而且层次清晰,得分点明显,完全可以得满分。 [对点训练] 《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要不断推进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发展。 互联网进入中国20多年来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网络安全形势也日益复杂严峻。在网络信息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网民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个别组织和个人在互联网空间肆意散布谣言、恶意篡改和攻击政府网站、互联网诈骗、泄露国家机密和个人信息等行为,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给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为了维护网络安全,国家在整顿网络环境、打击互联网犯罪方面多措并举,成立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设立互联网泄密举报电话;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结合材料,运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知识,分析公民如何从自身做起维护我国网络安全。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知识体系建构,即在我国,国家与公民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本题虽然指定要运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知识,但直接问的是公民应如何做,因此可从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 答案:①公民可以针对网络安全问题为国家建言献策,积极参与民主决策。②公民要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监督,举报网络违法行为。③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树立网络安全意识、维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