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第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热身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第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热身练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热身练 一、选择题 1.(2017·咸宁质检)建筑格调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例如,我 国北方颇具华丽气质的封闭式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 蒙古族的蒙古包等,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资质各异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丰 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给人以强烈的感性冲击。由此可见(  ) ①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建筑的多样性 ②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建筑是民族的文化记录,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保护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C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①错误,排除;建筑是一 种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②符合题意;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保护,④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 示,③错误。] 2.(2017·云南省云天化中学期末)当前,名人故居被拆被毁的事件屡见不鲜。 名人故居除了建筑本身的价值,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魂魄所 在,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厢一院、一书一画莫不含载特殊的历史文化 内容,是后人追索名人风采和时代风貌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  ) 【导学号:97300105】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C [名人故居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厢一院、一书一画莫不含载特殊的 历史文化内容,是后人追索名人风采和时代风貌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精神 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故① ②入选。③④表述与题意无关。] 3.(2017·浙江省金华、丽水、衢州十二校联考)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 又称郑义门,是浙江省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之一,其创建并倡导廉洁为政、 孝义持家和“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的传统文化儒学 伦理,是古代廉政文化先进家庭之典范。居住于此的郑氏家庭,是自从南宋 初年延续至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家庭,历经四个朝代,先后有 173 人为官,官 位最高的至礼部尚书,却无一人因贪污而被罢官。今天我们继续强调领导干 部要清正廉洁,但又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思想对当代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 ④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传统的廉洁思想仍被强调,并赋予了新内容,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相对稳 定性、传统思想仍然在当代有影响,故①③正确。②不符合题意,排除;④ 错误,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起推动作用。] 4.(2017·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五月模拟)近几年来,“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观 念正在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不保留骨灰、不建墓基墓碑的树葬、 海葬等生态安葬;清明祭扫也由传统的焚香烧纸发展为更为环保的鲜花祭祀、 网上祭祀等新形式。“慎终追远”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 人心,使“民德归厚”。这说明(  ) 【导学号:97300106】 ①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 ②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是不变的 ③全面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才能使文化发展不失根基 ④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A [材料中人们的传统丧葬观念、清明祭扫方式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 这说明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①正确;传统孝道 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变,但具体内涵是可以变化的,②错误;全面继承传统孝 道文化的观点错误,③不选;“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 心”这说明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影响,④正 确。] 5.(2017·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下学期质量考评五)中国人习惯于“一圈一圈向 外递推”的“差序结构”,这使得同族、同乡、官场等“圈子文化”盛行。你 的、我的、他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圈子,小圈子,大圈子,圈圈相套,形 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形形色色的圈子就像一个“文化怪胎”恣意 的舞动。材料意在强调(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②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 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东西,必须 “移风易俗” ④“圈子文化”容易滋生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等丑恶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D [材料并没有强调“圈子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不选;材料也没有强 调“圈子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②不选;材料意在强调对传统文化中 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东西要“移风易俗”,③正确;材料强调了“圈子文化” 容易滋生结党营私等丑恶现象,④正确。] 6.(2017·烟台期末)保护传统剧种既要保持传统剧种的本色,又要顺应时代不 断创新。针对当前传统剧种面临的困境,有人提议要大胆改革传统剧种形式, 加大创新力度,使传统剧种更好适应时代需求。对传统剧种继承与创新的关 系,认识正确的是(  ) ①传统剧种形式的创新对传统剧种的继承起到积极作用 ②保持传统剧种的本色是对传统剧种形式创新的束缚 ③对传统剧种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创新是对传统剧种质的提升,是继承过程的终结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B [保持传统剧种的本色并不是对创新的束缚,故②错误;创新并不是继承 过程的终结,故④错误;①③观点都正确指向了传统剧种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故符合题意。] 7.(2017·陕西省宝鸡市质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 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戒骄戒躁,有所 为有所不为,珍惜用好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我们才能告别文化 干涸、精神粗鄙、品位低劣的洼地,站在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得益彰 的高地上。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 ①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摈弃封建主义的糟粕,弘扬和光大优秀传统文化 ② 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学 等价值相适应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全面继承, 加强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而 且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因此①③正确;全盘西化是一种错误的倾向, ②错误;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批判继承,而不能全面继承,④错误。] 8.(2018·江西省南昌市高三摸底调研)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诗词大 会》,到《朗读者》《见字如面》,一个个有时代创意又有传统底蕴的电视综艺 节目,触动了观众心中深藏的传统文化情结。关于“中国味儿”文化类节目 的走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97300107】 ①文化的影响力取决于媒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文化的魅力来自于悠久的 历史,越古老的文化就越有生命力 ③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会更关注精神的富足,这类节目的走红有其合理 性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的精神家园,文艺节目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 养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①说法错误,文化的影响力不是取决于媒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而是取 决于文化自身的价值和内涵;②说法错误,文化的魅力来自于其所包含的内 涵和底蕴,并不是越古老的文化越有生命力;③说法正确,随着人们物质生 活的满足,会更加追求精神的富足,一个个有时代创意又有传统底蕴的电视 节目符合人们精神世界的追求,所以必然走红;④说法正确,中华文化博大 精深和源远流长,又能创新和发展,所以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文艺节 目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9.(2017·河西模拟)回溯过往,从信笺到电话,再到邮件,如今微信更进一步 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微信拜年、微信发压岁钱、微信吃团圆饭、微信祭奠亲 人……技术的便利从某种意义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带来新的消 费增长。这说明(  ) ①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着文化发展水平 ②微信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④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D [微信拜年、微信发压岁钱等活动,都是通过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 离,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这说明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丰 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③④正确;①材料未体现;②带有片面性,大众传媒 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0.汉语作为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与国外“汉 语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社会外语风潮蔓延,许多人能讲一口流利的外 语,而写出的汉语文章却错误连篇,这与多年来中国忽视学生的汉语教育是 分不开的。对此(  ) 【导学号:97300108】 ①国家应加强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功能 ②我们应变革教育方式, 以开放的心态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③我们应学会热爱和尊重自己民族的语言 文化 ④国家应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C [②中“全面接受外来文化”的观点错误;“汉语”不是世界文化遗产,④ 中“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题意不符。①③符合题意。] 11.(2017·武汉市高三质检)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中华先民对社会 核心价值的认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 道德文化,也充分借鉴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 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 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 ①要认真审慎分析传统道德规范,并有鉴别地加以对待 ②道德发展脱离不开时代背景,新的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要加强挖掘和阐 发传统美德,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这说明我们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要加 强挖掘和阐发传统美德,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故①④符合题意。② 错误,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③错误,传统文化具有鲜明 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2.(2017·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党的十八 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人民日报社建立的融媒体平台“中央厨房”,打 破了过去媒体的板块分割的运作模式,专门设立总编调度中心,建立采编联 动平台,统筹采访、编辑和技术力量,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 传播”的工作格局。“中央厨房”模式能够(  ) ①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 ②实现新闻产品的真实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③确保中央主流媒体的正确方向和舆论导向 ④实现空间、技术、人才等媒体资源的有效共享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中央厨房”模式能够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优势互补,①符合题意;专门设立总编调度中心,建立采编联动平台,统筹 采访、编辑和技术力量,实现空间、技术、人才等媒体资源的有效共享,④ 符合题意;②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③说法错误,错在“确保”。] 二、非选择题 13.(2017·广西名校押题卷)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 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的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 中国人民历来崇尚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成为处理国与国关 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胸怀,接受一切有 益的外来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睦近交远,取得卓越的外交成就, 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运用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 一战略思想的影响。 【解析】 首先,注意知识要求,即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其次,注意解答 方向,即分析传统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的,这包括 时间上的长远性、内容上的相关性等;再次,结合材料信息来调动相关知识, 如这一战略思想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发展的结果等。 【答案】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相对稳 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具有潜移 默化的作用。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许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有促进作用。③“人类命运共同 体”这一战略思想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不断推陈 出新,革故鼎新的结果。 14.(2017·河北省衡水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使文化传播方式和媒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触摸屏、虚拟 现实、幻影成像、多媒体、互联网等传播媒介都为文化传播提供了非常便利 的渠道,提高了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在新媒体的条件下,人人都 可以成为内容的提供者,传播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体。同时,新媒体的 出现还刺激了多元化的文化形式产生,给文化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也给 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思考。 “阳光分走一半还是阳光”,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点 击、分享”成为人们阅读新知、传播信息的日常方式。懂得分享、乐于分享, 也逐渐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重要品质,使得人们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中 感受新媒体时代的魅力。有专家明确指出,知识和信息的“分享”不等同于“免 费”,如果拿了别人不允许拿的东西,那不是分享而纯属偷盗,因此在这个倡 导“共享精神”的时代,强烈呼吁“只有尊重和保障原创的智慧,才会真正 的持久的点击与分享”,当我们点击电脑鼠标、手机屏幕,分享知识和信息时, 不要忘记,尊重原创、保护版权,才能更好地守护人类思想的尊严与活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新媒体的出现是如何影响文化发展的。 【解析】 注意知识范围和解答方向,即全面调动文化生活的知识来分析措 施;注意对“新媒体影响”的文化内涵的多角度分析,如属于大众传媒的传 播作用、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等;注意结合材料信息来组织答案要点,如 新媒体为文化发展创造出的新形式、新机遇等。 【答案】 ①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媒体,以其多元的文化传播渠道和多样 的传播方式,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 强大功能,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②新媒体带来了更快速、 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③新媒体平台上文 化传播效果的多态性,使得多元文化在交流互动、相互交融中创造出新的文 化形式,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创造新机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