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课时规范练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规范练
课时规范练24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课时规范练第48页 一、选择题 1.“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习近平主席对“去中国化”的批评,其依据在于( ) ①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吸收外来文化会消除文化的民族特色 ③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立足传统文化就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②说法错误,吸收外来文化不一定会消除文化的民族特色;④说法错误,要想永葆文化的生命力,不仅要立足传统文化,还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 2.中国人习惯于“一圈一圈向外递推”的“差序结构”,这使得同族、同乡、官场等“圈子文化”盛行。你的、我的、他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圈子,小圈子,大圈子,圈圈相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形形色色的圈子就像一个“文化怪胎”恣意地舞动。材料意在强调(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②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 ④“圈子文化”容易滋生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等丑恶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并没有强调“圈子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不选;材料也没有强调“圈子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②不选;材料意在强调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东西要“移风易俗”,③正确;材料强调了“圈子文化”容易滋生结党营私等丑恶现象,④正确。 3.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前所未有地重视老城保护与复兴、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其目的是( ) ①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③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④彰显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保护老城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目的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①中“全面继承”是错误的;材料不是从彰显个性的角度来讲,故④不选。 4.中国特有的格律诗词飘逸浑雄、沉深博大,抒情言志、笞恶鞭疾,留下了无数的千古绝唱,体现了中华文化之大美。它源于先秦,盛于唐宋,成为中国文学群山之高峰。而明清之后特别是“五四”以后白话诗和欧化诗盛行,中国格律诗词式微,已鲜有可传世之作,有学者对此深感忧虑。这一忧虑( ) ①表达了中华诗词创新须保持民族文化特质的愿望 ②蕴涵了对中华诗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足的忧虑 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④道出了对中华传统诗词高峰后人难以逾越的感慨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做好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即明白学者的忧虑是什么——格律诗词的式微,由此可选出①②;中华文化具有的包容性是文化的特点、优点,而不是忧虑,排除③;这一忧虑也并未是担忧难以逾越,而是担忧特色流失,④错误。 5.近年来,专家们呼吁,我国城市面貌在日新月异的同时,整体规划上的大拆大建破坏了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城市建设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要有历史文化保护线。对此,有下列不同看法,你赞成的是( ) A.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城市建设中要积极保护优秀文化遗产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环境,破坏了城市文化遗产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 C.每个城市的文化遗产都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标签,城市的一切遗迹都应该全部保留 D.传统文化都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时代在不断发展,我们不应该抱残守缺 答案A 解析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但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唯一体现,不能说“破坏了城市文化遗产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C项说法错误,对于城市的遗迹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部保留”的说法太绝对;D项说法错误,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6.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报告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 ①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主义的糟粕,弘扬和光大优秀民族传统 ②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价值相适应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全面继承,加强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主义的糟粕,弘扬和光大优秀民族传统;②表述错误,主张全盘西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忽视了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错误的;③符合题意,对于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表述错误,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批判而不是全面继承。 7.“任何虚拟空间,不能代替经典名著。通过阅读才能探求古代经典名著的本原,追溯经典的本真。对于经典名著的知识和内容,应该重视熟读、精读、细读、慎思,使之融入心灵、血脉,贯于践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 A.古代经典名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民族文化始终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答案A 解析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项说法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D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继承,而不是创新。 8.“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近年来出现的微信抢红包大战,使“红包文化”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内容。这表明 (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传统文化可以因时而变 C.文化传承取决于物质载体 D.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近年来出现的微信抢红包大战”“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内容”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又可以因时而变,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C项表述错误,文化传承取决于社会实践;D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与世界文化无关。 9.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林椿的《果熟来禽图》……一部中国制作的名为《美丽的森林》的动画片,利用动画技术将多幅宋代工笔画从画卷中“复活”。短片从第一帧画面开始,古韵悠然,风吹树叶动,鸟飞展翅高,精妙绝伦的宋代古画仿佛有了生命,其精美的画面,浓郁的中国风,深深打动了观众,目前已成为首部冲击2017年度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中国作品。这主要说明( ) A.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纽带 B.有价值的文化创新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C.科学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答案C 解析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动画技术将多幅宋代工笔画从画卷中“复活”,体现了C项;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但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舍去B项;A、D两项虽表述正确,但题干未涉及。 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立足传统文化能够保证文化永葆生命力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传统文化 ③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强调了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正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强调了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③正确;只有创新才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①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源于社会实践,②错误。 11.近年来,中国戏曲频频走出国门,唱响国际舞台。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全本京剧《白蛇传》、豫剧《程婴救孤》等,在美、英等国剧院演出,将中国戏曲的曼妙与华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守信等理念传播出去。这种坚持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的行为旨在( ) ①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②加强传统戏剧对外文化渗透,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③促进中华文化传播,推动世界戏剧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外国民众对中华文化认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文化“走出去”能够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①应选;②“渗透”一词说法错误,不符合坚持“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的行为宗旨,不选;文化“走出去”能够为外国所借鉴,从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③应选;④说法错误,坚持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并不是增强外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是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2.故宫博物院“古画会唱歌”用耳朵倾听中华瑰宝,用心体会古韵魅力。以音乐表达传统绘画、开启穿越千年的古今对话,受到广泛好评。“古画会唱歌”的创意( ) ①丰富了文化创新的源泉,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的渴望 ②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③通过创新的艺术形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挖掘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价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表述错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而不是“古画会唱歌”;通过歌唱的形式感知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②正确;音乐创新大赛用音符探寻千年古画,③正确;“古画会唱歌”的创意主要是借助歌唱这一形式传播文化,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而不是挖掘其价值,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8月14日,都江堰成功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与其同龄或更年轻的诸多水利工程,或湮没于历史长河,或仅存零星残垣。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何能成为“神奇”的存在?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 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故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如今,在都江堰景区,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让2 000多年的历史活起来,更直观、更鲜活地呈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与功用。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在工程建设与发展中的运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防灾能力更强、灌溉面积更大、生命力更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水文化在都江堰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 答案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都江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等水文化的发展为都江堰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文化对经济、政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都江堰“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岁必一修”制度等都推动了都江堰的修建与管理。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都江堰影响更深远,生命力更强。 ④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现代法治手段继承发展了都江堰水文化管理思想,推动了都江堰管理的制度化、法治化。 14.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首播,节目以“和诗以歌”的艺术形式,邀请经典传唱人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力压同天播出的各大一线卫视春晚,占据当晚同时段实时收视第一位置,成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节目。网上好评如潮! 网评一:诗言志,歌咏言。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经典的内涵从未改变。如何让经典流行?这个节目在诗词与音乐之间找到了答案。 孤独了300年的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一夜爆红。“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词对生命的礼赞也让网友感动。 网评二:一首诗何以唱哭人?因为它依然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普通人可以伟大。 (1)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阐释网评一中所说的“答案”。 (2)经典重在传承,请你为更好地传承诗词经典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答案(1)①经典诗词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内涵经得起时代发展的考验,得以流传至今,能引起人的共鸣。②该节目运用现代音乐、流行唱法演绎经典诗词,通过大众传媒来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实现了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让经典得以流行。③经典的诗词通过与流行音乐结合,更容易被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和认可接受,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 (2)示例:①招募诗词传承志愿者,到学校、社区等地举办经典诗词的吟诵、赏析及创作活动,提升公众阅读、传承诗词的兴趣和能力。②借助网络或新媒体,开发更多的有趣的诗词软件或小程序,让人们轻松愉快地在手机上学习诗词、传承经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