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47讲求索真理的历程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47讲求索真理的历程讲义

第47讲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2017·全国卷Ⅰ,21)(2017·全国卷Ⅱ,21)‎ ‎ (2017·全国卷Ⅱ,22)(2017·全国卷Ⅲ,23)‎ ‎(2017·北京卷,28) (2017·江苏卷,28)‎ ‎(2017·海南卷,18)(2017·海南卷,19)‎ ‎(2017·海南卷,22)(2016·全国卷Ⅰ,20)‎ ‎(2016·全国卷Ⅱ,20)(2016·全国卷Ⅲ,39)‎ ‎(2016·天津卷,8)(2016·浙江卷,28)‎ ‎(2016·江苏卷,28)(2016·江苏卷,37)‎ ‎(2016·海南卷,25)(2016·上海卷,29)‎ ‎(2015·全国卷Ⅰ,39)(2015·全国卷Ⅱ,23)‎ 本讲试题立足于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这一主线,重点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常以漫画、名言警句等为载体考查相关知识,非选择题主要以社会热点材料为背景,综合考查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展等知识。‎ 在备考过程中,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及认识的过程,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考查实践的观点及真理的相关知识。‎ 分值:4~16分 考点一 实践和认识 ‎1.实践的概念及特征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1.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 )‎ 解析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2.(海南卷)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 )‎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更具有实践价值。( × )‎ 解析 直接经验不一定比间接经验更可靠、更具有实践价值。‎ ‎4.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 )‎ 解析 只有经得起实践反复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 ‎5.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6.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 )‎ 解析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并不唯一。‎ ‎ 一 实践的特征 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社会性: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突出合作,强调时间受横向因素的影响。‎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突出历史过程,强调时间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联系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例1] (2018·广西两市调研)诗人席慕容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许多中国人的生命里,以乡愁为内蕴的春节文化也成了一株没有年轮的树,碧绿长青,枝繁叶茂。这主要是因为( C )‎ ‎①一如既往,意识具有恒久稳定性 ②情随境迁,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事变时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古今一辙,静止具有相对暂时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意识随物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①错误;材料未涉及古今对比,④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 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理解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 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 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加以比较和对照,因此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区分 强调认识获得的根源是实践 强调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强调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反对误区 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间接经验等)等同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把客观事物和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的标准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有关认识的易错点 ‎(1)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个人获得认识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 ‎(2)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与认识的目的是不同的。‎ ‎[例2] (2017·全国卷Ⅱ)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B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由于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袁隆平的第五期攻关项目未能通过验收,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正确;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说明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正确;获得真理性认识既受认识客体的影响,也受认识主体的影响,②错误;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也可能具有价值,③错误。故选 B项。‎ ‎ 三 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和发展认识。‎ ‎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图示法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注意:实践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其中,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受实践的决定作用制约。坚持实践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 ‎[例3] (2016·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时代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某市在智慧市建设中,依托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储存、传输技术,开发智慧学习平台。智慧学习平台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中心,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提供各类学习资源。每个市民都可以在智慧学习平台上用有记录终身学习过程的学习账户,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订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运用搜索引擎等工具搜索跨学科领域知识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 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终身学习。‎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三点:第一,注意相关知识的融合性。教材没有直接提供实践与认识关系知识的现成表述,回答此题需要调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等知识。答题时不应将两部分知识分别罗列,而应根据回答问题的需要将两部分知识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第二,要结合材料说明问题。第三,阐述问题要全面,不能只考虑实践决定认识的一面,也要注意认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实践的一面。‎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 推进终身学习,是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提出的要求。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2017·江苏卷)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D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 材料讲述的是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项当选;材料未涉及实践主体、对象、手段的客观性,A项与题意不符;直接现实性是指将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未强调形成的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C项与题意不符。‎ ‎2.(2017·全国卷Ⅰ)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 B )‎ ‎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 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 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能用直接经验检验间接经验,②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专家对创业者进行指导,未涉及专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排除③。故选B项。‎ ‎3.(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近日,我国科学家对取自多个肝癌患者的5 000余个T细胞逐个进行了基因测序,从而勾勒出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图谱。这是科学家首次详尽揭示肝癌免疫图谱,为未来发现肝癌及其他癌症的免疫疗法奠定了基础。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A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②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并促进实践活动开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我国科学家通过实验获得了对肝癌患者T细胞的认识,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①‎ 当选;通过实验为未来发现肝癌及其他癌症的免疫疗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②当选;③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④错误。故选A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律文化是人类文明历史积淀的结果。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来源于西方法律文明的私法文化,主张独立人格、平等权利、自由意志。私法文化以民法典为核心,其要义是对市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尊重。中国古代也有丰富的法律文化资源,但其核心是重刑(法)轻民(法),这阻滞了中国法律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必然伴随着私法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制订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几代人顺应时代要求,孜孜以求,力争编纂出一部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民法典。民法典由总则编和分则编组成,分则包含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庭编和继承编等。《民法总则》的实施,标志着中国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这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结合材料并运用实践的知识,谈谈中国制定民法典的意义。‎ 答案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民法典的制订立足于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顺应了时代要求,几代人的民 法典立法实践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民法典的制订实践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发现依法治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检验和深化人们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从而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化。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民法典的制订依赖人民,同时有利于保障人民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考点二 真理和认识的过程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3.认识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 )‎ 解析 着眼于全局,有助于帮助我们获得真理性的认识,但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并不等于真理性认识。‎ ‎2.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 )‎ 解析 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全国卷Ⅰ)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 )‎ 解析 真理可以被超越,但不可以被推翻。‎ ‎4.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 )‎ 解析 不管是少数人还是多数人,谁的认识与客观相符合,谁就掌握真理。‎ ‎5.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解析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 解析 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7.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 )‎ 解析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就是真理,不包含谬误。‎ ‎8.真理是主观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 )‎ 解析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9.(2016·江苏卷)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 )‎ 解析 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形式具有主观性。‎ ‎ 一 真理的特征 客观性 条件性 具体性 理解 ‎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③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④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有一个 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而言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求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真理是相对的。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误区 ‎①同一个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②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 准确把握真理 ‎(1)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而言的,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而言的,强调横向的变化。‎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是确定不移的,这可以看出真理具有绝对性;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并不断向前发展和逐步变化,真理又具有相对性。‎ ‎[例1] (2016·全国卷Ⅰ)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C )‎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不一定是真理,④错误。故选C项。‎ ‎ 二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 含义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理解 ‎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现真理 误区 ‎①直线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 ‎②循环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认识的发展过程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是无止境的,图示如下:‎ 有关认识的发展过程的易错点 ‎(1)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2)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 ‎(3)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例2] (2017·全国卷Ⅲ)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B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②是不可知论的观点,应排除;认识不是封闭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③错误。故选B项。‎ ‎ 三 正确把握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二者是相互对立的。‎ ‎2.联系 ‎(1)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没有谬误,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2)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只要再回到真理存在的条件和范围内,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例3] 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多一分求同存异。该观点( D )‎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 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是有道理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是有道理的,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观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认为“世上本无对错”‎ 是错误的,因为真理与谬误有着绝对的界限,二者不可混淆,排除②;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要求我们看问题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中后半句与题意无关。故选D项。‎ ‎1.(2017·海南卷)狼曾经是令人憎恶和害怕的,人们主张把狼赶尽杀绝。但一些地方由于狼群消失,某些动物种群迅速繁衍,导致植被过度消耗,生态失衡,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现在,人们对狼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不少国家实施了“引狼入室”计划,以求保持生态平衡。这一事例说明( C )‎ ‎①不同认识主体的共识才是真理性认识 ②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纠正谬误、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因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认识的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检验,①错误;人们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实践中重新认识了狼的作用,②正确;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纠正谬误、追求真理是认识的任务而非目的,③错误;人们对狼在生态平衡中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说明因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④正确。故选C项。‎ ‎2.(2018·湖北黄冈质检)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公博带领的国际合作团队通过对最新天文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了暗能量随时间演化的证据。此发现表明暗能量的本质有可能不是爱因斯坦百年前提出的“宇宙学常数”,这对暗能量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该项发现说明了( B )‎ ‎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无条件的 ②真理在不断否定自身中得到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来源 ④人的认识活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①错误;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②错误。故选B项。‎ ‎3.(全国卷Ⅱ)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D )‎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解析 ‎ 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充分说明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显著,D项当选;材料中提到照相机和画家的笔,都充分说明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有直接的关系,A项错误;正确的认识和经验推动认识的发展,B项错误;在认识事物时,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排除C项。‎ ‎4.(2016·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知识,设问指向分析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可从实践与真理的关系、追求真理的过程以及追求真理过程的特点等角度展开分析。‎ 答案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 实践和认识发展的过程 思路提示: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认识过程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和相对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例] (山东卷)法律是治国之重器,量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9分)‎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扣分 ‎(1)‎ 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这一限定范围把握不准,只回答认识论部分的内容 ‎-3‎ ‎(2)‎ 哲学道理与材料没有一一对应 ‎-4‎ 解析:审读材料可知,材料中的3句话提供了3个信息,“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从唯物论角度看,“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规范答题]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3分)②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3分)③必须把“纸面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例如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部决定,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八年算还是以十四年算,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学者讨论的热点。几年前,《人民日报》刊登社论,提出了“十四年抗日战争”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可见,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话语转换,而是对历史最客观、最公允、最权威的评价。在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有关专家说,十四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把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十四年抗战史的书写,有助于国内与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更好地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说明“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的依据。‎ 解析 本题可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等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是对历史最客观、最公允、最权威的评价。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能够最大程度地把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是对抗战历史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课时达标 第47讲 ‎1.近年来,我国设立了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等多种多样的试验区。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试验区各有目标重点,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突出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探索改革的路子。设立试验区的认识论依据是( C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水平是不同的 ‎②在试验过程中得到的认识对其他地方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③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能对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 ‎④正确认识的形成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与材料无关;错误的认识也可以指导实践,③错误。故选C项。‎ ‎2.“营养谣言调查”结果显示:鸡蛋增加心脏病风险、无糖食品吃不胖、柠檬水抗癌、喝果蔬汁能减肥、隔夜菜吃不得,是传播最为广泛的五大营养谣言。美国哈佛大学一个持续8年的研究发现,每天吃一个鸡蛋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及中风的风险。这表明( A )‎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②获得直接经验比获得间接经验更重要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活动制约着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美国哈佛大学持续8年的研究,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①正确;美国哈佛大学经过8年研究得出正确结论,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正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很重要,②错误;题干强调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而不是实践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排除④。故选A项。‎ ‎3.(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考)近日,显微摄影师、天文摄影师、科普作家放出了一组照片,通过显微镜将雾霾颗粒放大1 000倍。在微观角度上看,雾霾颗粒的形状各异,有复合体,有生物颗粒,有矿物质的,看上去触目惊心。每一天,我们都在不停地将这些小玩意儿吸入体内……材料表明( B )‎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②科技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③科学的认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④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解析 通过显微镜将雾霾颗粒放大以取得对雾霾的进一步认识,这表明实践具有能动性,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也表明科技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①②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认识对认识客观世界的作用,并没有表明认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③不选;④与题意无关。故选B项。‎ ‎4.为了摆脱贫困,核桃坝村炼过铁、办过化肥厂,但经济状况并没有好转,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该村汲取教训,改变思路,在茶叶专家的帮助下,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带领村民种茶,形成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整体发展格局,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该村的转型发展表明( B )‎ ‎①成功的实践是基于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②失败与成功相互渗透和转化,没有明确的界限 ③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④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失败与成功有明确的界限,②不选;实践活动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是总能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④错误。故选B项。‎ ‎5.(2018·浙江温州一模)世界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人类所知极少的地方。‎2017年5月23日,新华社记者搭乘我国科学家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有史以来首次对4 ‎ ‎000米级的马里亚纳海沟进行深入的现场探查,初识“挑战者深渊”4 ‎811米的海底世界。这进一步佐证了( D )‎ ‎①事物的复杂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认识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记者初识“挑战者深渊”4 ‎811米的海底世界,这进一步佐证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④符合题意;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①错误;认识的程度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③错误。故选D项。‎ ‎6.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的发展所体现的哲理是( C )‎ A.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B.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理论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解析 “治国理念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体现了认识的发展与丰富,C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认识的发展,而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A项与题意不符;B项是对真理概念的理解,与题意无关;材料强调了认识的发展,没有涉及检验认识,D项与题意不符。‎ ‎7.(2018·四川成都高中摸底)‎2017年5月10日,“月宫一号”举行志愿者入舱仪式,8名志愿者分成两组将轮流进入“月宫一号”,进行为期365天的多人次高闭合度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综合实验。该实验对保障中国载人登月、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测等航天计划的顺利进行、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等具有重大意义。可见,“月宫一号”的研究成果( C )‎ ‎①具有客观实在性,是检验人们对太空认识的正确性的根本标准 ②深化了人们对太空的认识,对人类未来的太空生活具有参考价值 ③揭示了太空生活的一般规律,蕴含着人类适应太空环境的“密码” ④寓于太空生活的共性之中,为人类的太空活动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实践是检验人们对太空认识的正确性的根本标准,研究成果不能作为检验标准,①错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④错误。故选C项。‎ ‎8.蓝天、白云、清澈的湖水,听起来像地球上才会有的景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却说,40亿年前的火星也有碧海蓝天。虽然火星目前的条件不允许液态水存在,但美国科学家们根据近年来多个火星探测器收集到的数据判断,在40亿年前,火星地表有水流过,这使得高原地区冲刷出许多深谷。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说明( B )‎ ‎①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表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火星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发展,②③符合题意;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①错误;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不能超越历史条件,④错误。故选B项。‎ ‎9.荷兰物理学家领导的团队实现了首例可同时解决探测漏洞和通信漏洞的贝尔实验,证实相距1.3公里的成对电子之间存在“量子纠缠”,否定了爱因斯坦的隐变量理论,为未来实用化的全量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技术支撑。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A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真理难免包含谬误成分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 ④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②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错误。故选A项。‎ ‎10.(2018·湖南长沙一中一模)关于人为什么比动物聪明的问题,世界上主要有两派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人的脑容量大,然而总能发现比人脑容量更大的物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脑重”与体重之比,人是最大的,可是人们发现一种野外鼠类的“脑重”与体重之比比人还高。可见,“现有的观点,总能找得到反例。”这进一步佐证了( A )‎ ‎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 ②在实践基础上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 ③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的认识不可能达到真理 ④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③中“不可能达到真理”的说法错误;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项。‎ ‎11.WiFi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效率不高,且存在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的新型网络信号传输方式,利用丰富、廉价的光纤来无限传输数字信息,获得了更快更安全的传输效果。这表明( B )‎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人们观念中的存在通过实践可以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 真理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条件 ④人类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无线电波传输的弊端推动了人们继续实践,寻找更好的传输设备,在实践中发现了新型网络信号传输方式,说明人的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通过实践可以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材料无关。故选B项。‎ ‎12.在辩论中我们往往需要为自己的论点寻找合适的论据支撑。下图为如何识别论据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路径选择。从哲学角度看( A )‎ ‎①识别真伪时应把握真理的客观性 ②识别对错时包含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③了解客观实际不包含了解他人的情绪 ④审查论据的过程是一个纯粹客观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表明识别真伪时应把握真理的客观性,同时识别对错时包含着人们的价值判断,①②当选;了解别人的情绪也是客观实际的一部分,③不选;审查论据的过程是一个让主观符合客观的过程,④不选。故选A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尚品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否定、自我改造的痛苦过程,需要通过“自省”来革除自身痼疾,需要通过“慎独”来提升道德境界,实现道德的自我超越。“慎独”和“自省”,注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的修身之道。比如儒家强调内心的反躬自省,《论语》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道德人格的形成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修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在内心深处进行吐故纳新的过程。一个缺乏自省意识的人,不会认识自身的不足,也不可能产生自我修养的愿望和紧迫感,道德人格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通过“慎独”“自省”实现个人道德人格的完善。‎ 解析 本题的知识范围为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通过“慎独”“自省”实现个人道德人格的完善,可从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 ①实践决定认识。要立足社会实践,把握时代对个人道德的要求,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为“慎独”“自省”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要在正确道德标准引领下,严格自律,反省并完善个人实践方式。③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反复实践和反复自省、自我改造中,不断深化道德认识,坚定践行道德信念,塑造完善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境界。‎ ‎14.(2018·河北保定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它透过一个个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回应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时代关切,也深刻作答着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好中国道路、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课题。‎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如何体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答案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党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把改革向纵深推进。②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远止境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回应了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等时代关切,作答着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好中国路第一系列重大课题,体现了党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