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政治江苏专版学案:必修1第四单元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学案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理知识体系 明目标学法 1.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经济成就。 2.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两个百年目标的内容。 3.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4.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 考点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系统知识—学扎实] 1.知道——历史性变革 (1)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①原因: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②表现 a.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b.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c.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d.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2)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①原因: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②表现 a.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 b.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c.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3)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①原因: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②表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2.了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1)内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解决主要矛盾的措施: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3)两个没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理清——开启新征程 (1)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①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两个阶段目标 ①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细解题点—考清楚] 直接考查对现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解 [例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我国已经改变了生产力落后的状况,进入了世界发展前列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 ③我国将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④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①不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社会基本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②不选;③④符合题意,入选。 [答案] D 直接考查对两个阶段目标的理解 [例2]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下列属于这一阶段目标的是( ) ①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②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③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领先的国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②属于从2020年到2035年第一个阶段的目标;③④属于第二个阶段的目标。 [答案] A [解题指导]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解题时准确理解这两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和目标任务。 [过关训练—练全面] 1.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必须( ) ①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②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 ③扩大中高等收入群体的比例 ④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 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①④正确;应该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发展,②错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③错误。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全面小康梦”的描绘正确的是( ) A.成为世界上创造发明最多的国家 B.就业更加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C.消除了战争隐患,世界更加和平 D.环境更加美丽,发展难题彻底消除 解析:选B A项与“全面小康梦”联系不大,不选;B项是对全面小康社会图景的正确描述;C项反映的是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渴望,与题干要求无关;D项错在“彻底”上。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 )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人民收入差距,使人民达到同等富裕 ②努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③坚持科技创新,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④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①错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③不选;②④符合题意,入选。 考点二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系统知识—学扎实] 1.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掌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地位、含义和措施 (1)地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含义: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3)措施: 基本要求 重要性 具体措施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应用分析—想明白] [热点]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本规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分析] 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细解题点—考清楚] 以习总书记讲话为背景,考查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 [例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此应( ) ①提倡紧缩消费,坚决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②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③走可持续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④坚持共享发展,让改革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①中“紧缩消费”观点是错误的,不选;④体现共享发展的理念,不符合题意;②③符合题意,入选。 [答案] B [解题指导] 此题考查新发展理念中对绿色发展的理解。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以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为背景,考查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 [例2] (2018·全国卷Ⅲ)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三权分置”改革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路径是( ) ①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②促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 ③提高农业生产率 ④明晰土地产权关系 A.①→②→④→③ B.③→④→②→①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解析] 实行“三权分置”首先明晰了土地产权关系,这样会促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从而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最后实现农业生产率提高,促进农业的发展,④→②→①→③的影响路径正确,C项当选。A、B、D三项排除。 [答案] C [解题指导] 排序题可采用首尾法,即先确定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环节,进而确定中间的环节。如果先确定了第一个,可依次往后推,如果是先确定了最后一个,可依次往前推。要注意在传导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错误,或者前后环节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该题肢(选项)就排除。 依托中国经济,考查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解 [例3] (2013·江苏高考·节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美一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 与此同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略高于美国。 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但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离歌”纷纷响起:成都和郑州取代深圳和东莞,成为富士康、联想等IT巨头的生产主基地;知名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关闭在中国的直属工厂;美国制造业巨头通用电器宣布将外包到中国的工作岗位迁回美国本土。 据统计,近年来有数十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关闭在中国的工厂。 离开中国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家转移;另一种是高端制造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振本国制造业、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纷纷回流本土。 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纷纷运用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优势整合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保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 “中国制造”——这个见证了中国崛起、足以让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字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人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又掌握着制造业核心技术,“高不成,低不就”所导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难以摆脱。 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反驳这一观点。 [解析] 要求反驳“高不成,低不就”是中国制造业发展难以摆脱的困境,需要从“高不成”与“低不就”两个角度分析说明。 [答案] 我国当前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在提高,但中西部地区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传统制造业可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所以“低不就”的说法具有片面性。中国制造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一定的竞争实力,我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认为制造业“高不成”的理由不充分。 [知识拓展] 全面把握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 (1)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2)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3)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 (4)深化科技等相关领域改革,强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造就一批又一批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5)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进一步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的政策体系,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 [过关训练—练全面] 1.(2018·江苏高考)某地将激活闲置农房与农村产权交易改革相结合,融合推进“确权+流转+增收”,将集体和个人闲置农房用于发展民宿、农事体验、健康养老等乡村经济新业态,带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从城市向农村回流,有效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材料表明( ) ①发展乡村经济必须改变农村的土地所有权 ②生产关系变革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③经济业态创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④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某地将激活闲置农房与农村产权交易改革相结合,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体现了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正确。发展新的经济业态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说明经济业态创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③正确。①错误,农村土地所有权不变,仍然是集体所有。④排除,材料强调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城乡一体化。 2.“以环境和资源换增长”的做法,结果是投资效率的持续下滑、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这告诫我们( ) A.不断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B.要贯彻创新、绿色发展理念 C.要加大投入拉动经济发展 D.要降低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解析:选B “以环境和资源换增长”的做法,结果是投资效率的持续下滑、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这告诫我们要贯彻创新、绿色发展理念,B项正确。 3.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对2018年农业补贴的对象、额度、细则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进行财政补贴可以( ) 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②在源头上为农业发展注入活水——增强农业内生活力——提高农业在GDP中的比重 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④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进行财政补贴可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重要作用,①③符合题意;“在源头上为农业发展注入活水”错误,排除②;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进行财政补贴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但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错误,排除④。 4.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对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提出了新要求。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从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不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经济增长要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③优化经济结构意味着要减少供应总量,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④经济增长动力要充分发挥创新的作用,让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C 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从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①错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改变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②正确;优化经济结构意味着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而不是减少供给总量,③错误;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高效益增长,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④正确。 5.(2017·北京高考·节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 材料一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要“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体化网络”,其中要求重点加强城际铁路建设,强化干线铁路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加快构建内外疏密有别、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网络。 材料三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河北省累计签约引进北京市商户23 140户,吸引1 350多家京津高新技术企业落户。一些商业批发、制药行业的企业进行了整体搬迁,一些电子商务企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把他们的物流基地和生产基地外迁到河北。2016年,河北省从京津引进项目4 100个、资金3 825亿元。 中心城市的人才、产业和技术等优势向周边辐射和输出,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外溢效应”。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如何理解北京的“外溢效应”。 解析:考查学生对“外溢效应”的理解。可从北京的资源优势、外溢的条件、外溢的作用和意义、优化资源配置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①北京具有经济发展水平、人才、产业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具备产生“外溢效应”的条件和基础。② 铁路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发达、便利的铁路网可以促进区域间的劳动力流动和企业间交流合作,降低物流成本,便于北京各种优势的外溢。③企业外迁不仅直接给周边区域输送人、财、物以及相关产业,增加当地的就业与税收,也产生示范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北京的“外溢效应”。(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