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版(教师备课版)
www.ks5u.com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核心素养 术语必背 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有关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树立崇高理想,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科学精神:理解物质的概念;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唯意志主义和无所作为的思想。 3.公共参与: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知识体系 考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运动概念 1.什么是物质 2.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 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 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 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 联系 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这个实验表明世界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如何从三个方面准确把握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方向,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可知论。 ③“客观实在”,既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又表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如何全面准确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 a.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b.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c.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②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于物质世界自身。 1. 在与运动的具体形式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原理 理解 强调 误区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绝对运动 相对静止 区别 含义 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特征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③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除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多种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密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的属性。 如何全面理解相对静止? ① 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顺利进行;新事物产生后,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巩固阶段,否则就不能向更高阶段发展。 ②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使各种事物区别开来,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③相对静止的存在,才使运动成为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如:我们计算出火车每小时运行二百公里,就是以它的起点站和终点站为相对静止来计算的。 ④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并非绝对不动。 ⑤相对静止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⑥相对静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命题角度 物质观和运动观 【典例1】 (2017·江苏卷)风筝在我国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逐渐转向娱乐。后来,人们又将神话故事、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使风筝成为了一门艺术。现在,风筝艺术在我国仍然很受欢迎,并形成了以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为代表的风筝流派。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①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③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风筝艺术是普遍性,风筝在不同时期的用途以及不同的风筝流派是特殊性,①正确;风筝从用于军事到转向娱乐到成为艺术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 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事物变化发展的曲折性,②③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因此,本题答案为B。 【答案】 B 【典例2】 (2016·浙江卷)201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这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这表明( ) 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③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联系观、发展观等知识。题干不强调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上升性,故排除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故③说法错误。材料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表明了②④,故选D。 【答案】 D 考点二 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方法论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3.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4.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5.规律是客观的,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6.人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改变、创造、改造和消灭规律。人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规律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以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命题角度 物质运动的规律 【典例1】 (2016·全国卷Ⅱ)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与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重视实践,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出发,故①正确,② 错误。他能用兵如神还在于他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③正确。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能说起决定性作用,④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典例2】 (2016·江苏卷)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部署。从2009年开始,机器人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国内外从事机器人研发和生产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再次引起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高度关注,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其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如果智能机器人全面超越人类智能,人类最终面对的是友好的合作伙伴还是企图控制人类的对手?如果智能机器人被滥用,对人类带来的潜在危险又会怎样?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问题: 某班同学就“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如果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①观点明确,紧扣主题,理由充分,合乎逻辑。②综合运用《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知识加以阐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250字左右。 【解析】 本题属于辩论型的探究题。学生可在辩题的基础上,首先确定正方或反方;然后,正方或反方都要用《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知识加以阐述。站在正方立场上,可选用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规范市场秩序的知识加以阐述;站在反方立场上,可选用主客观条件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市场调节的弊端等知识加以阐述。 【答案】 内容要点: 正方观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可控的。主要理由: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不断提高科技水平,防范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各种风险。人类可以通过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促进智能机器人市场的健康发展,以造福人类。 反方观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不可控的。主要理由: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智能机器人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导致风险不可控。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市场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往往做出违背道德和违反法律的行为,导致风险不可控。 【考向点评】 最常见的考法是以漫画、名言警句、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现等事例为背景材料,设置体现类、措施类、原因类题型,考查人类应该如何利用规律。现今,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影响社会安宁和经济发展,因此,在高考时可能以这一热点为背景考查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经常会设置一些干扰选项,如人类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人的意识的规律是客观的等。 【方法与规律】 在做正向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无视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的都可以直接排除。 序号 问题 具体内容 二 二个关系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三 三个基本观点 世界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 四 四个概念 物质、运动、静止、规律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 ) 提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 提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 ) 提示:雾和霾都属于物质的具体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所说的物质,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4.近期日本培育出了荧光猴,这说明物质是可以被创造的。( × ) 提示: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培育出荧光猴只是改变了物质存在的具体方式。 5.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运动和静止是物质存在的两种方式,其中静止就是没有运动变化的状态。( × ) 提示: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能认为运动和静止是物质存在的两种方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6.人的认识是运动变化的,所以,可以离开物质谈运动,也可以离开运动谈物质。( × ) 提示:物质决定意识,认识的运动变化决定于物质,所以不能离开物质谈运动,也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前者会导致唯心主义,后者会导致形而上学。 7.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 提示:自然界是客观的,有其自身运动变化规律,应尊重、顺应、保护自然。 8.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 ) 提示: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创造或消灭。 9.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阻碍。( × ) 提示:客观条件和规律是客观的,只能尊重和利用而不能超越;另外,客观条件和规律是制约而不是阻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0.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 提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但规律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其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就起作用。但是,如果商品经济被产品经济所取代,价值规律就会被其他经济规律所替代,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1.全面把握世界的本质 (1)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事物运动的特殊形态。 (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便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5)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通过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为人类谋福利。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唯物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2)辩证法:联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矛盾——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对自然的影响;量变——适度开发。 (3)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 3.正确把握物质、运动、规律的关系 (1)区别: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联系 ①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就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③要在物质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考向 物质观、运动观与规律 1.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A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观点,排除③。“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明了①②。题目未体现对立统一,排除④。 2.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D )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解析:本题考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治理雾霾,需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故D项入选。人与自然的斗争性是客观的,不能消除,排除C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将顺应规律当作充分条件,排除。向污染宣战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不是从根本上改变,舍去B项。 3.被誉为古代织锦“活化石”的南京云锦借用西方的“错视艺术”,因其时尚度高而深得年轻人喜爱;用硫酸纸拼装的创意秦淮花灯,内置节能环保的LED灯,各部件以中国家具榫卯原理扣合,可以拆解装盒带往各地……这些老工艺的新诠释( D ) ①淡化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 ②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 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④反映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以南京云锦借用西方的“错视艺术”为背景,考查传统文化、辩证否定、运动与静止等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并没有淡化,①错误;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 4.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B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认识论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地球上的无机环境能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说明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该实验为我们解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可能性,说明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故①④正确,选B项。②③表述错误,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5.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B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认识。材料中家长的行为,违背了孩子健康成长的规律,是一种错误的做法,B项应选;A、C两项与家长的行为无关;D项“不重视”的说法与家长的行为正好相反,材料反映的是家长们太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