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54讲唯物辩证法的考查角度及解题策略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54讲唯物辩证法的考查角度及解题策略讲义

第54讲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 ‎——唯物辩证法的考查角度及解题策略 题型解读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唯物辩证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是矛盾分析法的基本观点。命题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涉及体现类、依据类、措施类和意义类等题型。选择题考查涉及面较广,一般以单一选项或组合式选项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哲学观点的理解;非选择题的考查与现实结合紧密,依托情景素材,多角度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一般依托名言警句、漫画或热点焦点素材来考查。‎ 在命题内容上重视对重点原理和方法论的考查,如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的普遍性与实质、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内涵及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 ‎(2017·全国卷Ⅰ,20)‎ ‎(2017·全国卷Ⅰ,21)‎ ‎(2017·全国卷Ⅰ,22)‎ ‎(2017·全国卷Ⅰ,40)‎ ‎(2017·全国卷Ⅱ,22)‎ ‎(2017·全国卷Ⅱ,40)‎ ‎(2017·全国卷Ⅲ,39)‎ ‎(2017·天津卷,12) ‎ ‎(2017·北京卷,38) ‎ ‎(2016·全国卷Ⅰ,21)‎ ‎(2016·全国卷Ⅰ,23)‎ ‎(2016·全国卷Ⅱ ‎2019高考会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合作大国关系和生态治理等热点问题考查联系的特征及方法论、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系统与要素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以社会热点事件为素材,或者以漫画、诗句等为载体,考查发展的实质、趋势、状态等知识;以精准扶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乡村振兴战略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素材,考查矛盾的相关知识;以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重大社会变革、创新型国家建设及具体的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热点为素材,考查辩证否定的特点、实质及其方法论意义 ‎,21)‎ ‎(2016·全国卷Ⅱ,39)‎ ‎(2016·全国卷Ⅲ,20)‎ ‎(2015·全国卷Ⅰ,23)‎ ‎(2015·全国卷Ⅱ,21)‎ ‎(2015·全国卷Ⅱ,22)‎ 分值:4~18分 角度一 对联系观的原理的综合考查 对此知识点的考查,一般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结合现实热点材料对单个原理进行考查,如“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等;二是对多个原理进行综合考查,如“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运用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分析……”等。题型涉及体现类、措施类、认识类、原因依据类等。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理解联系观的内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等知识和原理,要熟知每一个原理及其方法论的表述。‎ ‎(2)明确联系的特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和系统优化的方法在何种情况下应用。‎ ‎(3)解答考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非选择题时,要判断材料强调的是整体的地位和作用,还是部分的地位和作用。‎ ‎(4)根据材料信息筛选出知识点后,按照“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的思路逐层分析回答。要注意的是,有的问题侧重原理应用,有的问题侧重用所学知识逐层分析材料。‎ 角度二 发展观的原理的综合考查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此知识点时,一般会将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等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发展观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时还会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或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来分析和说明问题,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联系观、矛盾观进行综合考查。题型涉及措施类、认识类、说明(体现类)、依据类等,如“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分析……”等。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发展的观点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解题时需要明确具体的材料适合用哪条理论。‎ ‎(2)有关发展观的试题,往往会结合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有关事实来综合考查。‎ 角度三 矛盾观的原理的综合考查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此知识点时,往往会综合考查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等知识,如“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等;还会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结合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进行综合考查,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等。题型涉及措施类、说明(体现)类、依据类、认识(分析)类等。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矛盾的观点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等知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涉及“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关系”时用得较多。‎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涉及“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户籍制度改革”“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试点工作”时用得较多。‎ ‎(3)主次矛盾在涉及“老虎、苍蝇一起打”时用得较多。‎ ‎(4)矛盾的主次方面在涉及“网络的优劣”“文化市场的好坏”时用得较多。‎ 角度四 创新意识的综合考查 以非选择题考查此知识点时,既可以对单个知识点进行考查,如“从创新意识角度分析……”等,也可以综合考查所有辩证法知识,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等。题型涉及启示类、依据类、分析说明类等。‎ 创新意识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有:发展的普遍性及实质、辩证的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的社会作用等。一般要求分析创新的唯物辩证法依据(原因)时,可以从上述知识中筛选出相关内容。‎ 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1)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首先应明白唯物辩证法包括哪些原理。‎ ‎①联系观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 ‎②发展观点,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等。‎ ‎③矛盾观点,包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次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④辩证的否定观、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2)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材料,看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观点。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若题目限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或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等分析问题,答题时应注意不要超出相应的知识范围。‎ ‎[例] (2017·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科技报国的梦想,奋战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取得了世界一流成果,被称为创新中国的科技领航者。潘建伟率领科研团队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使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从跟随者变成世界的领跑者;王晓东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新大门;赖远明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破解青藏铁路修建中冻土如何“保冷”这一被称为“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鲁先平历经14年创新创业成功研制中国首个用于治疗淋巴癌的原创化学药“西达本胺”,在这一领域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和部分领跑……他们的创新实践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鲁先平将原创新药的研发形容为“走钢丝”。潘建伟说:“科学研究一定不能惧怕失败。”王晓东将“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取人类知识的创新”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事挑剔、追求完美的赖远明用“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概括他的创新经验。‎ ‎(1)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要原因。 ‎ ‎(2)班级举行主题班会探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关系,请围绕主题提出两个观点。‎ 解析 第(1)问属于归因类试题,一方面要注意哲学方法论的语句,另一方面要概括这些科技领航者的做法。由“奋战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创新中国的科技领航者”概括出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奋力创新的勇气;由“十多年的时间”“历经14年”概括出坚持不懈;由“世界性难题”概括出攻坚克难的毅力;由“做事挑剔、追求完美”概括出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精神。整个材料突出创新,结合创新的要求可以概括出批判性思维;要创新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第(2)问指出了探究的主题——探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关系,可直接调用教材中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从破(批判性思维)和立(创新精神)两方面思考。‎ 答案 (1)辩证法对现存在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奋力创新的勇气;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毅力;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精神。‎ ‎(2)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精神要求在批判旧事物、旧观念的同时,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2018·广东惠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面临着许多国家都曾经历的问题,即如何处理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这些年来,被指定为世界遗产的旅游景区,因开发造成景观和环境破坏、遗迹破坏等情况越来越突出。比如,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世纪70年代申遗成功后,旅游开发带动收入上涨,却因疏于保护而遭到严重破坏,一度被列入“濒危遗产”。在中国,旅游产业整体发展还不成熟,巨大的利益驱动下,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旅游规划经常被短期利益蒙蔽,缺乏具有责任感和科学眼光的长期规划,肤浅开发、过度开发的现象随处可见,把世界遗产搞砸的案例也不少。保护与开发,一体两面,很难切割。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规划、管理,已成为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重大课题。‎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如何处理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答案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开发会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而保护又会影响开发的效益,但合理开发和科学保护是能够相互促进的。②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有机结合的途径和办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合理开发中保护。‎ ‎2.(2018·湖北黄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春节假期,《中国诗词大会》刷爆朋友圈、微博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从《百家讲坛》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全》,再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文化节目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诗词大会》大受欢迎并非偶然,它通过紧张的比赛、有趣的评点和真诚的告白,让中国诗词变得可触、可感、有温度、有意蕴,较好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受众的自然对接。它是热闹好玩的电视真人秀,是万众参与的文化嘉年华,是扣人心弦的悬疑系列剧……不管是哪种时尚外包装,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中国诗词这坛愈久弥香的老酒,散发的依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这也再次雄辩地说明“有腔调”与“有格调”并非不可调和,“有意义”与“有意思”完全可以兼容。从“腔调”走向“格调”是一种自觉追求,而赋予“意义”以“意思”则需要付出相当艰辛的探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如果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片汪洋大海,诗词不过是其中的半亩方塘。《中国诗词大会》从中“取一瓢饮”就已如此惊艳,我们理应对它、对今后一切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抱以乐观期待。‎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的知识,分析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应该抱以乐观期待的理由。‎ 答案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国诗词大会》大受欢迎,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积累了经验。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新事物的成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可能相当艰辛,但终将能够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课时达标 第54讲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道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而事实上,当前许多地方特色的方言似乎越来越受人冷落,正在悄无声息中消逝。‎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传承着古老历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体现出浓郁的地域韵味和地方特色。南腔北调皆是风土人情,各地方言都是文化的结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方言。方言让生生不息的后人在与时俱进的时代潮流中,了解家乡的特色,烙上家乡的印记,激发人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家庄初升认为:“该说普通话的时候说普通话,该说方言的时候说方言,让两者各得其所,才能构建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语言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极其丰富的,它包含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文化载体这三个功能,因此我们要重视语言,尤其是自己的母语。”因此,我们不能遗弃我们独具特色的方言文化,因为它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我们的世界。‎ ‎(1)结合材料和联系观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不能遗弃我们独具特色的方言文化”。‎ ‎(2)班级召开“传承方言需要大家的参与”的主题班会,请就如何传承方言列出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 解析 ‎ 第(1)问属于原因类试题。在分析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联系的观点。解题时要仔细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主旨,可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作答。第(2)问,作答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表达,可从文化生活或哲学生活的角度回答如何传承方言,列出发言要点即可。‎ 答案 (1)①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南腔北调皆是风土人情,各地方言都是文化的结晶,说明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②联系是多样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方言。通过方言激发人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整体由部分构成,要重视部分的功能和作用,以促进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普通话和方言都是汉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两者各得其所,才能构建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 ‎(2)示例:①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宣传方言,增强人们对方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积极推出地方方言的文化精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2018·河南南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儒家思想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进程中,一直不断地变化。从孔子到孟子,儒家思想已经有了发展,到了汉代董仲舒时又发生一次巨变。在这之后出现的谶纬之学,也是儒家思想的变化。南北朝时期,南学北学有所差异,又是一个明显的变化。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佛教渐趋中国化,佛教思想被引入儒家,于是宋明理学由此发端。及至明代阳明心学的出现,儒学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层次。‎ 儒家思想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长期的发展中,它不断吸收异质文化,完善自己。比如,宋明理学对于心学的关注,直接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释道三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一个例证。在儒家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未抛开“和”与“合”的内核。‎ 儒家思想文化并非十全十美,反思先前思想中的困惑与不足,摒弃不适于当代的部分,亦是对儒学的一种新发展。思想的发展、文化的振兴,不是以十年、百年计,而是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过无数次吐故纳新与激烈争辩,在对过往的不断扬弃中方能慢慢归于坦途。‎ ‎(1)儒家思想并非十全十美。运用发展观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看待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 ‎(2)请你就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两条具体的合理化建议。‎ 解析 第(1)问,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发展的普遍性与实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然后调用上述知识,结合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第(2)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儒家思想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薪火相传、推陈出新。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儒家思想文化,经过几千年发展,历经曲折,但依然不断向前发展。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振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④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儒家思想文化要经历无数次的自我否定,才能更好地发展。‎ ‎(2)示例:大力弘扬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自觉传承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通过商业贸易等途径和大众传媒等手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全过程,融入生产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加强法制文化环境建设,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等等。‎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这句看似简单朴实的话,却触动了许多人的心。‎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成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过分重“物的积累”而轻“人的发展”,重硬件建设而轻公共服务,重功能主题而轻文化责任,忽略了城市的非物质属性。有人说,现在的城市建筑多是钢筋水泥,面无表情,生硬冰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确,当前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发展思路上急功近利,在城市建设上贪大求洋,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生命节奏与吸引力,更隐没了城市的文化温度,割断了人城之间的深厚感情。说到底这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迷失。城市现代化不可逆转,在推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注重城市的文化肌理,多一些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让因地制宜成为遵循,让千姿百态成为追求。‎ 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当前我们应该如何推动城市发展。‎ 答案 ①矛盾即对立统一,城市发展中应坚持全面的观点,注重自然与人文、物质和文化等的和谐统一。②‎ 矛盾具有特殊性,城市发展中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利用自身优势,突出本地文化特色。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结合,城市发展应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把城市现代化与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春节前后,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爆款,与《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宴一起,被誉为“综艺文化清流”。‎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使其能够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1)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2)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请你就激发公众读书之热情,邂逅传统文化之美好,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解析 第(1)问属于启示类的解答题。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问的知识限定,其次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角度进行说明,最后从创新的作用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第(2)问所提建议只要具有可操作性、符合主题要求即可。‎ 答案 (1)①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它要求我们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足,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了对诗词的学习与解读、继承与发展。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破除落后的观念;善于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中国诗词大会》借学霸爆红网络等契机,通过全民参与,现场比拼,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该节目改变了人们学习古诗词的方式,促进古诗词教育方式和氛围的转变,激发人们惬意感受和品味诗词之美的热情,能推动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2)示例: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阅读经典著作,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②通过大众传媒和教育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5.(2018·广东惠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金砖合作开启了第二个“金色十年”。金砖国家在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各具特色,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同时,各国也都面临着各自发展的难题。各国要发扬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为发展开辟更加光明的未来。下一步,金砖国家将在创新、经济伙伴战略、发展战略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自身和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分析金砖国家应怎样合作。‎ 答案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看问题。金砖各国要以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展开多领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金砖国家应加强伙伴关系,协调各方利益,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金砖合作要着眼于未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制定长期合作发展目标,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④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金砖合作中应不断创造新的合作机制,创造有利于合作发展的新的制度体制和环境,创新合作的形式、方式、方法、途径,以适应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⑤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金砖合作有着诸多困难,‎ 各国也都面临各自发展的难题。对此,合作各国应树立信心,坚强面对,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合力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取得合作发展的新成果。‎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特色小镇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育特色小镇,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推出国家级特色小镇评选,并认定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国家级特色小镇认定强调五大特色标准和两个原则,五大标准包括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和灵活的体制机制,两个原则包括“特色”为主、“优秀”为辅原则和定性为主、一定量为辅原则。‎ ‎“浙派民居”特色小镇,突出体现了中国民居的文化特点和价值。“浙派民居”‎ 显示出环保农业的特征,民居的分布格局呈现跟着山、水、田走。整个建筑空间不大,但道路安插得曲折悠长,以充分让行走者领略沿途的花木、山石、围廊,达到缓慢而具有诗意的生活空间效果。各地的生活和生产习惯存在差异,秉承的传统特色、文化精神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比如浙北杭嘉湖一带自唐代以来就经济昌盛,文化繁荣,产生了众多宫邸、府邸和园林宅第,特色的园林建筑毫不输于苏州园林。又如浙西的新叶村深受徽派风格影响,建筑材料则就地采用丰富的石材,自身的儒家文化印记也很强烈,有不少文昌阁等文化性的公共建筑。再如浙东宁绍地区是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学术重地,经世致用的浙东学派导致士商集团互相渗透,出现中西合璧、藏天于室的住宅形制——宁波的“大墙门”,绍兴的“台门”。 ‎ 中国民居以其悠久辉煌的历史、独特的结构、优美的造型、丰富的艺木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绽放异彩。‎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认定特色小镇的标准和原则的合理性。‎ 答案 强调以五大特色为标准,就是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把握了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特色小镇的评选坚持“特色为主”,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了事物的性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型城镇化坚持“定性为主”,就是坚持了辩证法的发展观。‎ 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转型升级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面对仍然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审时度势,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思路,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和环境提升,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积蓄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从深化国企改革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到中国制造2025……全面深化经济和生态领域改革始终贯穿以人民利益为目标,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思路,着力找准穴位、击中要害。‎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树立创新意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理解相关问题是复习备考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切入点。常考的命题点有: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做法体现了哪些辩证法原理?为什么要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请你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出建议。‎ ‎[典例] (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 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回答方向(问什么,答什么)‎ 知识限定: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客体限定:十八洞村扶贫实践 角度限定:说明类 第二步:链教材,列出知识提纲(有多少,例多少)‎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的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 第三步: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有什么,选什么)‎ 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用术语,加材料)‎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十八洞村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结合当地实际,精神脱贫先行,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选择和建设支柱产业,取得显著扶贫成效;创造性地探索出精准扶贫的宝贵经验,验证了精准扶贫思想的正确性,为其他地区精准扶贫提供重要借鉴。‎ ‎[速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李克强表示,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城镇化会面临更多挑战,需要放在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把握。我们既要清醒认识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又要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我们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李克强强调,新型城镇化要突出统筹城乡,根本前提是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这样才能使城镇化成果真正惠及农民,这根弦一定要绷紧。‎ 材料二 李克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一亿人”问题为切入点。从地理空间来说,中西部将成为未来城镇化的主战场。“十三五”时期重点向中西部倾斜,做大做强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县城。加快产业的转移不仅有利于中西部的城镇化,对东部的转型升级也有积极作用。目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很高,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所以劳动密集型和加工组装产能向中西部转移,寻找新的空间,东部才能释放出一些空间,发展新兴产业。‎ ‎(1)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我国城镇化建设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李克强在我国城镇化建设问题上的重要论断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解析 第(1)问知识限定为“唯物论”,设问方式是“为什么”,可结合材料从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的客观性等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知识限定为“辩证法”,属于体现类试题,要准确提取材料信息并根据设问要求组织答案。“大格局”体现了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原则;“因地制宜”“中国特色”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体现了对立统一;“着力”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自然条件千差万别,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城镇化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因地制宜。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建设应尊重客观规律,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2)①把城镇化建设放在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把握,树立了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认识到城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主张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遵循了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和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的方法论原则。③城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尊重规律,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遵循了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④新型城镇化要突出统筹城乡,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遵循了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原则。⑤以着力解决好“三个一亿人”问题为切入点,把中西部作为未来城镇化的主战场,遵循了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论原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