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学案

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 ‎ ‎ ‎【主观题常考知识】‎ 宏观调控、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考向预测】‎ 从命题内容考查的重点有,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宏观调控的原因和手段,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等。‎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较多。‎ ‎【知识结构】‎ ‎【重点知识解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高频考点,选择题及非选择题)‎ ‎【考向预测】‎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热点考向,2019年高考可能结合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件、维护食品安全、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等考查维护市场秩序,联系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等考查国家的宏观调控。复习中要结合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等,认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并注意区分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 ‎1.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区别 不同点 自发性 盲目性 滞后性 引起原因 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谋求自身的眼前利益或者不正当利益 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造成后果 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 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业、林业及大型项目的建设上,这种影响更明显 判断标准 一般属于违反法律、违背道德的行为 强调的是无法掌握市场各方面信息 强调的是信息反馈不迅速 ‎2.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市场调节 宏观调控 区 别 含义 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 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实现 方式 通过市场上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引导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实现 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在尊重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进行 局限 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资源浪费、经济混乱、收入分配不公 周期长,灵活性差 联系 ‎①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②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在尊重市场、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与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都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规范市场秩序的原因及措施:‎ ‎(1)原因:‎ ‎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会影响到正常的市场秩序。‎ ‎②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③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其他经营者的正当权益,影响自己的经济利益,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导致经济衰退。‎ ‎④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维护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 ‎(2)措施:‎ ‎①政府要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市场竞争规则和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快推进行业规范建设,加强道德宣传,提升市场主体的职业道德水平。‎ ‎②经济活动参加者要做市场规则的践行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经济活动参加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同时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 ‎4.宏观调控 ‎(1)国家在加强宏观调控中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主要目标。‎ ‎(2)宏观调控手段比较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含义 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价格、税收、财政、信贷、利率、汇率、扶贫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等法律手机,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通过性的行政命令、指示等行政手段,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措施 ‎①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②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 ‎①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②经济司法: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措施。其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 地位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整体功能 ‎【知识拓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不同点 制定者 国家 中央银行 目标 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总量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 通过调节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纸币供应量,使之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相同点 ‎①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共同为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起作用 ‎5.宏观调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生产:国家一般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通过对商品价格的干预,引导企业生产。同时通过行政命令和立法,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2)分配: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并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 ‎(3)交换:国家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控制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4)消费:宏观调控对个人消费的调节主要通过调整消费税,以及行政命令的形式实现。通过影响价格,引导消费趋向。‎ ‎(5)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技进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6)对外开放:通过税收调节引导对外贸易发展,优化进出口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 ‎【大题闯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交流分享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共商生态环保合作。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为如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设问角度是提出合理化建议,属于措施类设问。结合材料,应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角度进行分析,注意措施应具体可行,避免机械照搬空洞的理论知识。‎ ‎【答案】①认真贯彻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②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加大环境督查力度。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⑤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资金,提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二、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时代 ‎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取得重大历史变革的依据:‎ ‎(1)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率、区域发展协调性进展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2)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教育进步、就业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3)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制度体系加快形成,资源节约有效推进,生态修复进展顺利,环境治理明显加强;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3.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表现:‎ ‎(1)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①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还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了更多需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 ‎②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在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后,人民追求质量更高的生活,比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 ‎(2)不平衡不充分:‎ ‎①不平衡,表现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以及经济建设水平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水平之间的差距;②不充分,表现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够高,供给的水平不够高,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4.我国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 ‎(1)变:①原有矛盾的经济基础已经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基础。②矛盾双方的内涵外延已经变化。当前,我国最主要的问题不是生产能力落后,而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③解决矛盾的着力点已经变化。原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新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2)不变: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②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变。③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没有变。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都是通过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 例: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下列措施中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的是( )‎ ‎①缩小区域差距,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②加强社会建设,平均分配社会资源 ‎③消除收入差距,实现同时同步富裕     ④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不平衡,表现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以及经济建设水平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水平之间的差距。因此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缩小区域差距,实施区城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①④符合题意;②中“平均分配社会资源”说法错误;要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消除收入差距,实现同时同步富裕”,③说法错误。‎ ‎【答案】B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复习)‎ ‎【考向预测】‎ 本考点是新增知识点,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概率特别高。2019年高考结合经济发展新时代条件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绿色中国等,考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 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内容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侧重点 ‎(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重要性 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协调发展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有利于内外联动;共享发展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 ‎3.怎样做(措施、要求)‎ ‎(1)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4)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体系。‎ ‎(5)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大题闯关】关于环境问题 例: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我们在经济生活中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低碳循环经济(“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其关键在于推动能源技术进步,建立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以纳米、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催生促进经济社会大转型的革命性变化,创新产业集群成为产业集群与转型升级新模式,区域创新与区域设计成为区域经济新状态;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答案】①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碳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节能环保,增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②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技术催生社会经济大转型,创新产业集群成为产业集群与转型升级新模式,区域创新与区域设计成为区域经济新状态。③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动供给侧改革。④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地位、重要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是什么(内涵):‎ 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3.怎样做(措施、要求):‎ ‎(1)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勇敢、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大题闯关】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例1: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研发大国,但是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很低。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先进国家这一指标为60%-70%‎ ‎。影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相关法规政策和体制机制存在瓶颈,科技成果转化处置审批环节多,技术类无形资产定价难,价值评估流于形式;二是事业单位科技成果的转让收入必须上缴国库,影响单位转让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三是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实现商业化转化还需要继续投入研发经费。‎ ‎2018年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年,必须致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凤凰涅槃,推动新产业加快成长、化蛹成蝶。‎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以及如何提高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解析】回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可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同方面,包括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有效供给、实体经济发展、“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等,分别阐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对这些方面的意义。回答第二小问,要针对材料中的问题提出措施。‎ ‎【答案】(1)意义:①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新产业的发展,推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有效供给;②有利于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提高社会生产率,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③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④有利于增强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改革提供着力点。‎ ‎(2)如何提高:①统筹推进相关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化解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简政放权,推动科技成果定价多样化;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激发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例2: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材料一: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同时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等问题。‎ 材料二:在某市人大会上,与会各方代表就如何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各抒己见。‎ 代表甲:当产品和服务“有没有”不再是问题时,“好不好”就成了关键。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能够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代表乙:“中国经济到了由大变强的关键期,最重要的支撑是科技创新。”一方面国家要加大投入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长期攻关,推动原始创新;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代表丙:要在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农户经营权流转的办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振兴,让这片田野更富有生机、充满希望。‎ 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概括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代表的发言为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本题包含两小问,解答第一小问要注意结合材料一,既要看到我国经济的成就和转型的阶段性特点,又要看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答第二小问要注意结合材料二中各位代表的观点,紧扣代表观点的核心,结合教材知识展开分析。‎ ‎【答案】特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建议:①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制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④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例3:正确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 实体经济主要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既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知识、信息、艺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虚拟经济一般是将资本换为股票、债券等价值符号,再通过交换而实现钱生钱的活动,广义上还包括为谋取暴利,通过炒作某种商品(如房地产)而进行的资本投机活动。资本过多的投入虚拟经济,会压缩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导致不寒而严重的经济泡沫甚至有崩盘的危险。‎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促进制造业回归的具体举措,通过战略规划、资金补贴、政策倾斜等,推动资本向实体经济快速转移。我国实体经济原有的低成本优势不再,许多内外资企业将生产、研发转投到发达国家或者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我国的实体经济企业面临着成本高、税负重、融资难、融资贵的困难,产品质量普遍不高且同质化严重,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面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使中小微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答案】(1)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体经济的发展又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压力和自身的困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能够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能够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经济和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2)国家要制定振兴实体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构建发展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建立公平的财税体制,降低实体企业的税费负担,激发实体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积极性;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引导企业通过质量提升,创新驱动提升竞争力;加强市场监管,规范资本市场秩序,打击市场炒作行为,防止过多资本投入虚拟经济。‎ ‎【知识拓展】关于乡村振兴战略 ‎1.我国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如何推进乡村振兴?‎ ‎(1)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保护好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 ‎(3)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4)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共同富裕。‎ ‎3.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路的依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好“三农”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全新战略部署,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在客观上就需要政府积极履行职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以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有利于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4.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请根据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说明振兴乡村文化的依据。‎ ‎(1)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振兴乡村文化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振兴乡村文化可以培育新型农民以及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 ‎(3)振兴乡村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题闯关】关于乡村振兴战略 例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2月4‎ 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15年将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前,我国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三农”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传统农业在生产、流通环节与现代技术缺乏契合度;农产品需求升级,主要农产品、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不足;一些地方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不清晰,土地流转问题较多;受经济增长换挡降速的影响,各地对农村投入增幅明显回落,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减弱等。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迫切要求。‎ 材料二:在农村,“村两委”是指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永州市江永县兰溪瑶族乡的勾蓝瑶塞为了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且真正发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作用,启动了“党建+精准扶贫”计划,按照“抓党建、优服务,履职责、促脱贫”的思路,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同时,坚持村民自治管理,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制定《勾蓝瑶塞村规民约》《星级农家乐准入和管理办法》等管理机制,规范该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村民大会进行通报和决策,定时公开村委会的各项工作,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如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解决好“三农”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2)结合材料二,说明加强农村“村两委”的建设对于实施好精准扶贫工程的意义。‎ ‎【答案】(1)①推进传统农业技术创新,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流通信息化,发展壮大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②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才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③加快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规范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才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④优化财政支农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资金投入,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才能保证农民增产积极性,保护农民利益。‎ ‎(2)①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村党支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领导作用,有利于落实好党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有利于党更好地领导和支持村委会开展扶贫攻坚工作。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加强村委会的建设,有利于广大农民群众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实行村民自治,在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的实践中,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当家作主;有利于民主决策,使扶贫攻坚的各项具体措施能够体现村民意愿、集中村民智慧;有利于民主监督,管理好本村扶贫攻坚工作中的各项事务。‎ 例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新的全面部署: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要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接求“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并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并结合材料,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角度,分析说明乡村振兴道路中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中国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在“三权分置”中农民可以把土地经营权转让,这就是“三权分置”制度中的“中国特色”,据此可以进一步推出对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的知识。‎ ‎【答案】(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我国推行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是在始终坚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前提下进行的。‎ ‎(2)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行“三权分置”制度,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有利于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 ‎(3)坚持科学的宏观调控。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有利于将农民的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结合起来加以统筹考虑、综合规划。‎ 三、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高频考点,选择题及非选择题)‎ ‎【考向预测】‎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是高考的常考点,近年来高考考点的侧重点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19年高考可能结合国际经济热点事件,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对策;结合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例,分析企业如何应对国际竞争,以及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具体措施。‎ ‎1.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 ‎2.为什么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1)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我国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等、共赢的方向发展。‎ ‎(2)消费者(劳动者):有利于丰富消费市场,促进就业,提高消费水平。‎ ‎(3)企业:企业:有利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增强竞争优势;有利于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培育自主品牌;有利于学会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对外投资,规避贸易壁垒。‎ ‎(4)国家:有利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出口、投资和消费的比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弥补我国资源不足,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扩大外需,拉动出口,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3.怎样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正确态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国将继续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2)基本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从国家角度:①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③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④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⑤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4)从企业角度:企业要注重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管理和自主创新,诚信经营,增强国际竞争力。‎ ‎(5)从新发展理念方面:要注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4.如何应对贸易摩擦?‎ ‎(1)根本之策: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2)不同主体:①政府: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法律、政策和行政管理体系,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进一步完善涉外经济管理机制,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运用世贸组织规则,支持重点产业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健全应对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妥善处理贸易摩擦;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区谈判。‎ ‎②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贸易增长方式,面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重视产品质量,改善服务,创立品牌,向质量要效益;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资产重组、兼并,积极“走出去”,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宽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降低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大题闯关】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对外开放 例1: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之路: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的内涵,主动提高服务业和制造业开放水平,拓宽开放广度与深度;扩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构建沿边地区开放新平台,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全面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大力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随着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上升;我国企业只有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应对,敢于应诉,并积极参与本行业国际贸易标准制定,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结合材料,概括材料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之路的特点。并运用“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知识,为中国企业应对逆全球化提出具体措施。‎ ‎【答案】(1)特点:①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②结构优化、拓展深度、效益提高;③“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2)措施: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③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④积极参与本行业国际贸易标准制定,更好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例2: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呼吁开放合作、平等协商的未来,呼吁国际社会要珍惜和平发展,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提出了中国加大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强调这些措施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与此背道而驰的是,美方就双方争端没有明显收敛,人们担心贸易冲突向技术、投资和金融领域蔓延,使得问题更棘手难解。‎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面对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国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积极应对。‎ ‎【答案】(1)中国政府从双边角度加大与美国政府的沟通磋商力度,力争达成双方均能接受的共识与妥协,尽量避免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 ‎(2)中国政府充分利用美国国内的相关企业协会、智库、工会、游说团体(这些主体将从中美贸易战中遭受损失),从美国国内渠道向特朗普政府施加压力;‎ ‎(3)中国政府充分利用WT0等多边渠道来团结其他国家,联合向美国施压。在贸易战方面,欧盟的态度至关重要,是中美双方都会努力争取的对象。‎ ‎(4)中国政府应在国内政策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坚定不移地加快国内结构性改革以提升中国经济增长效率与可持续性;继续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突出位置等。‎ ‎(5)中国政府应帮助中国企业努力开发新的海外市场,坚定支持多边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知识整合】《经济生活》中各主体如何做 ‎1.个人:‎ ‎(1)货币财富的拥有者 遵循价值规律,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正确认识货币的本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2)理智的消费者 ‎①要坚持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②要做市场规则的践行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依法参加经济活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社会公德。‎ ‎(3)新型的劳动者 ‎①要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②走自主创业之路,以创业带动就业。‎ ‎③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不断适应新形势对劳动者的要求。‎ ‎④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理性的投资者 要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坚持投资多元化,理性投资。‎ ‎(5)诚信的纳税者 要树立纳税人意识,自觉诚信纳税,不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同时,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2.企业:‎ ‎(1)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 ‎①要重视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这样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 ‎②要自觉遵循价值规律,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这样在竞争中才能处于有利地位。‎ ‎③根据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适时地调节产量和生产要素的投入。‎ ‎(2)企业作为经营者 ‎①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 ‎②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搞好售后服务,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正当竞争。‎ ‎④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⑤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开展节能减排,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⑥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⑦通过强强联合和企业兼并,提高企业竞争力。‎ ‎⑧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也要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①要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公平竞争;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维护市场秩序。‎ ‎②要依法诚信纳税。‎ ‎(4)企业作为涉外生产经营者 ‎①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②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以及市场多元化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③要注重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外贸结构。‎ ‎④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要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⑤要熟悉国际法律法规,要有规则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要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国家:‎ ‎(1)生产领域 ‎①国家与生产:遵循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环境,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优化资源配置。‎ ‎②国家与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和完善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原则、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③国家与企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企业改革,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引导企业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 ‎④国家与就业: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同时注意发挥市场调节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完善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扩大就业提供保障,统筹处理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开拓就业渠道。‎ ‎(2)分配领域 ‎①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②坚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③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施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④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共同富裕。⑤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3)交换和消费领域 ‎①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各类经济违法犯罪。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③大力发展经济,优化家庭消费结构,提高人民消费水平。④倡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科学、文明消费。⑤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 ‎(4)对外经济领域 ‎①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③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④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并且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⑤运用关税等经济手段,加强对外贸易调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⑥熟悉和运用世贸规则,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