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时检测(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时检测(江苏专用)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单项选择题 ‎1.精准扶贫是针对粗放式扶贫提出来的。我国领导人指出:要实现到2020年我国5 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倘若不深入贫困地区,不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没有针对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材料中蕴含的哲理有(  )‎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 ‎②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 ‎ ‎③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④统一物的分解、平衡的破坏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没有针对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正确;精准扶贫是针对我国贫困人口实际提出来的,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正确;③④错误。‎ ‎2.近年来,每到岁末,人们总会对一年中出现的热词进行盘点,进而推出年度网络流行语。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显示屏、生活时尚的风向标、民众心态的晴雨表。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对流行语的上述界定说明(  )‎ ‎①社会意识总先于社会存在而存在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 ‎③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④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显示屏、生活时尚的风向标、民众心态的晴雨表,旨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的变迁,②④正确。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①错误。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③表述不科学。‎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其属于(  )‎ ‎①思想意识,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 ‎ ‎③上层建筑,服务于先进的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 ‎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本题使用排除法比较容易,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起到推动作用,①错误;核心价值观属于上层建筑不是生产关系,②错误;核心价值观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③④表述正确。‎ ‎4.截至‎2017年1月6日,除新疆外,全国其余各省市均已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其中,今年北京、湖南、海南、江西、山东、天津等6省市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不再分文理科。我国各省坚定推进高考改革(  )‎ ‎①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 ‎ ‎②体现了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③因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 ‎④表明社会基本矛盾都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我国坚定推进改革体现了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不是我国坚定推进改革的原因,应排除;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改革来解决,④说法错误。‎ ‎5.专家指出,我国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必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要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定。材料表明(  )‎ A.社会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B.社会变革都是通过改革实现的 C.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状况 D.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解析:选D 社会制度是主观的,立法实践是客观的,主观并不能决定客观,A项不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变革最终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并不是通过改革实现的,B项错误;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并不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状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它表明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D项正确。‎ ‎6.人社部把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确定为2017年的三大工作重点。其依据在于(  )‎ ‎①广大劳动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 ‎②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 ‎③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7.‎2017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布《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十九条,主要调整了无证无照经营的查处范围,明确了部门监管职责,是转变监管理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先照后证”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促进创业创新。可见,《办法》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促进创业创新,表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①不选;对部门监管职责的明确是调整上层建筑而不是改革生产关系,④不选。‎ ‎8.‎2017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之所以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 ‎①作为社会意识,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②作为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 ‎③作为生产关系,适应我国生产力状况因而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 ‎④作为上层建筑,能促进我国经济基础的巩固和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属于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范畴,②④正确;①没有指出讲话精神的积极作用,不选;③将讲话精神说成是生产关系是错误的。‎ ‎9.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剩下的多是过去动不了、啃不下、绕过去的难点和雷区,每一项变革都可能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重大利益的调整。有学者指出,改革进程越向纵深推进,群众首创精神越显重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④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能够突破社会存在的制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体现的是精神财富而非物质财富,①与材料不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表述错误。②③表述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原因,符合题意。‎ ‎10.“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春秋《管子·九守》)下列诗词中蕴含的哲理与上述古语相一致的是(  )‎ A.“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D.“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其二》‎ 解析:选B 题目中,“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项与题意相符。A项体现了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的哲理。C项体现了运动是事物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项体现了世界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哲理。‎ ‎11.为抑制房价,促使房子回归居住属性,近期,国家频繁出台租房政策,其中引起大家广泛讨论的就是“租购同权”。有分析人士认为:“对于一个对自有住房有着长期偏好的国家而言,租购同权正在调整的不仅仅是住房制度、居住权利,更有全社会的理念。”下列最符合这一论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 A.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B.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人类思维的发展 C.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解析:选C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说法绝对,A项不选;“租购同权正在调整的不仅仅是住房制度、居住权利,更有全社会的理念”重点强调调整全社会的理念,即调整人的思维,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不是材料着重强调的,B项不选;租购同权调整“全社会的理念”说明人的理念(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C项正确;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选。‎ ‎1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央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从唯物史观看,重视民心是(  )‎ ‎①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②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 ‎③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 ④把宣传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作为根本目的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D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因此从唯物史观看,重视民心是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③符合题意;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①不科学;④表述错误。‎ 二、简析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凝魂强体为根基,提升我国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发展,改革创新是核心。请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设问指向中国的发展,改革创新是核心。解答时首先明确“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主要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及改革、社会历史的主体;然后调动运用上述有关知识,结合改革创新进行分析,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国发展需要改革创新。②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的新推动。③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是不断解决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三、探究题 ‎14.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三权分置”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顺应农民意愿、符合农村实际、继往开来的制度变革,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与时俱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 有人担心,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会导致土地私有化。请从“寻觅社会的真谛”的角度为其化解担忧。‎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是“寻觅社会的真谛”,即社会历史观知识,首先应该知道社会历史观所包含的原理,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等;再结合材料,筛选出与材料内容相吻合的原理;最后原理加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顺应农民意愿,自觉站在了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必然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因此,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②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三权分置”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不会导致私有化的出现。③在我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只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三权分置”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一次制度创新,必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