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人教版政治总复习练习:必修四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作业34
课时作业34 求索真理的历程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希望掌握一种可以预知疾病的方法,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防范。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检测技术的完善,通过基因检测预测自己的健康走向,个性化预防疾病已经成为可能。这表明( B ) ①人类认识受社会实践水平和历史条件制约 ②对疾病的认识随疾病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③正确认识事物本质能提高做事的预见性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借助科学研究成果考查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人类希望防范疾病的发生,但至今尚未能如愿,说明人类认识受社会实践水平和历史条件制约;通过基因检测预测自己的健康走向,个性化预防疾病成为可能,说明正确认识事物本质能提高做事的预见性,故①③入选。②说法错误,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④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所谓人造蛋,就是对豌豆等数百种植物进行试验筛选后,挑出可以精准匹配鸡蛋的蛋白质等成分,再利用生化及烹调技术等实现与鸡蛋相似的乳化、凝结等功能特性的一种人造蛋粉。人造蛋的过程体现了( C ) A.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的直接现实性活动 C.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D.人的认识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实践水平的高低 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A是错误的;实践是有目的的直接现实性活动,B是错误的;实践决定认识,而非认识决定实践,D是错误的;材料中人造蛋的过程体现了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C正确且符合题意。 3.时过境迁,如今再回头看徐悲鸿的画作,人们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因为 ( D ) ①旧作中藏有社会意识的印记 ②当代人更具有创新精神 ③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 ④人们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如今的人们对徐悲鸿的画作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表明人们的认识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时过境迁”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水平的提高是人们的认识深化发展的重要原因,③④符合题意。①不是人们认识“更深刻”的原因。②不符合实际,排除。 4.只有劳动与创造才能实现“中国梦”。实现综合国力跃升、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离不开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要加快创新步伐,破解发展中的一个个难题,离不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劳动与创造才能实现‘中国梦’”说明( A ) A.实践能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D.人民群众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解析:只有劳动与创造才能实现“中国梦”,体现了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能够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5.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海水稻种植技术,克服了水分、土壤等不利条件,在迪拜近郊沙漠种植成功。这告诉我们( C ) ①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属性建立新的联系 ③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④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海水稻种植技术,克服了水分、土壤等不利条件,在迪拜近郊沙漠种植成功。这告诉我们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属性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②③符合题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始终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以突破,①错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改造客观世界,④错误。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 ①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②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更深刻、更正确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 ④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③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题干并未涉及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②错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都有正误之分。 7.习近平主席历年的新年献词总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感受和希望,2018年元旦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新年贺词,贺词激荡光荣与梦想,充满信心与斗志,又蕴含哲理。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C ) ①“我为中国人民迸发的创造伟力喝彩”——创新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要努力促进质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新年贺词,贺词激荡光荣与梦想,充满信心与斗志,又蕴含哲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体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对应正确;“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③对应正确;“我为中国人民迸发的创造伟力喝彩”,说明创新意识是做好工作的动力,但不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做好一切工作应从实际出发,①错误;量变并不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④错误。 8.俗话说,病生在自己身上才觉得难受,疮长在个人身上才知道疼痛。欲知群众生活的困难与疾苦,不亲身体验一下,难有切肤之痛。与上述观点所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D )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材料强调了实践对获得认识的重要性,①④与题意相符;②强调了认识永无止境,③强调了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都没有涉及实践。 9.“猪肉菱角若共食,肚子疼痛不好受;牛肉栗子一起吃,食后就会发呕吐。” 这些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说的是我国的食物相克之道,被一些人奉若“灵丹妙药”时刻谨记在心。专家们随机选取了130名健康的志愿人员,针对民间流传最广的“相克食物”进行了实验。按照家常方法进行烹饪,在志愿人员食用这些“相克食物”一周后观察他们的尿液、大便、血压、精神、体温等反应,结果一切正常。这表明 ( D ) ①正确的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 ②获得直接经验比学习间接经验更重要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活动制约着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旨在说明实验证明了民间谚语的错误,③④正确,选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错误;获得认识的途径同等重要,②错误。 10.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有这样一段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这说明(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反复性 解析: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使认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选B。 11.“感冒了?多喝点水吧。”在生活中,当我们感冒时,总是会听到医生给出这样的建议。但有澳大利亚的医学家指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B ) 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不同的立场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D.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并相互转化 解析: 此题考查真理的特点,人们对感冒多喝水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是成立的,表明真理是有条件的,B符合题意。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A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12.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计时,而要做到准确方便计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立杆测影,划分一日”,从“滴漏计时”到机械钟,从石英钟到原子钟……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表明( A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②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被完善的过程 ③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④基于实践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材料中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表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被完善的过程,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错误;④错误,正确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3.“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C ) A.认识的动力来自实践 B.认识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发展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解析:A、D两项材料未体现。B项错误,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4.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每一次太空探索都会拓宽、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拓展人类的思维与活动半径,为改善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的可能。从中可以看出( C )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实践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④人类追求真理的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每一次太空探索都会拓宽、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①说法正确。每一次太空探索都会拓展人类的思维与活动半径体现了③。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15.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到: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一定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人并不显得像朋友。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B ) A.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B.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世界是可知的,要反对不可知论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解析: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一定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人并不显得像朋友,说明要正确认识一个人是否是朋友,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B符合题意,A、C、D与材料主旨不符。 16.在辩论中我们往往需要为自己的论点寻找合适的论据支撑。下图为如何识别论据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路径选择。从哲学角度看( A ) ①识别真伪时应把握真理的客观性 ②识别对错时包含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③了解客观实际不包含了解他人的情绪 ④审查论据的过程,是一个纯粹客观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审查论据的过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故不选④。从图中内容可分析出,了解客观实际蕴含着第三方的情绪,故不选③。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故识别真伪时应把握真理的客观性,①入选。价值判断有主体的差异性,识别对错时包含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应选②。 17.时代是思想之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具有典型的内生性特质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逻辑及其本质特征。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 ) ①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②认识的真理性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③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认识受到认识对象本质暴露程度的制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逻辑及其本质特征,说明了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也说明了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身;①③入选。②④在题目中没有体现。 18.阅读下面漫画《你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该漫画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B ) ①看事物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不会产生相同的结论 ③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受情感、态度等的影响 ④事物的运动性决定了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题中漫画《你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表明人们看事物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受情感、态度等的影响,①③符合题意;虽然人们的认识受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但并不表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就一定不同,排除②;评价标准有其客观性,并不是不确定的,排除④。 二、综合题(28分) 19.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有一些毕业生却并不急着找工作,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些年轻人告别了传统的“毕业即工作”模式,被称为“慢就业一族”。 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的希望能够“理性寻找发展方向,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有的“准备自己创业”。对于“慢就业”,持反对态度者认为,“慢就业” 是那些不努力的年轻人为自己开脱的说辞。许多所谓慢就业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的主动选择。在就业行情并不乐观、就业焦虑弥漫的情况下,提倡“慢就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持赞赏态度者则认为,和“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主动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更成熟、更理性。希望社会能够包容“慢就业”,让“慢就业”者可以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看待关于“慢就业”的争议。 答案:①真理是客观的。对相同情形下的“慢就业”可能有多种认识,但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慢就业”是否需要宽容对待甚至是鼓励必须考虑具体的个人、家庭和社会条件。③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关于“慢就业”的争议有利于推动认识的深化发展,使人们对于“慢就业”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慢就业”争议中的不同认识的正确与否最终要靠实践来评判。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看待关于“慢就业”的争议,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真理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说明我们应如何看待关于“慢就业”的争议,属于认识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角度来分析说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