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2018年9月26日,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 ②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③“新加坡·中华传统木偶荟萃展演”活动成功举办 ④2018年10月14日,石家庄(正定)国际马拉松成功举办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属于经济现象,①排除。 ②: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属于政治现象,②排除。 ③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故中华传统木偶荟萃展演活动以及国际马拉松比赛均属于文化现象,③④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D。 2.大型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竞演节目《魅力中国城》(第二季)以“文化+旅游+城市品牌”的深度融合创作思路,为城市带来智库、宣传、人才、资本等深层次支持,进一步推动中国城市的转型升级。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之间存在相互交融的关系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③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文化的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③:大型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竞演节目为城市带来智库、宣传、人才、资本等深层次支持,进一步推动中国城市的转型升级。这表明文化与经济之间存在相互交融的关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①③选项正确。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相互决定”的表述错误,故排除②。 ④:经济和科技实力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今天,传统的阅读模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某市图书馆只要手机扫一扫,就能把各类经典电子图书“装”进手机,轻松带回家。而这些强大功能的“支持者”,都来自于一台电子书借阅机。可见 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④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该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①。 ②③:在图书馆只要手机扫一扫,就能把各类经典电子图书“装”进手机,轻松带回家,而提供这些技术支持的是电子借阅机,可见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②③选项正确。 ④:文化不是经济发展的派生物和附属品,④选项表述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B。 4. 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意识形态作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并把它渗透到方方面面。这需要我们 ①借助文化进行渗透 ②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③加强我国文化建设 ④主导世界政治方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我国不搞文化渗透,①错误。 ②③:当前,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意识形态作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这需要我们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加强我国文化建设,②③选项正确。 ④:“主导”的表述错误,排除④。 故本题选C。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1.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2.运用“对比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5.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火把节期间举行的祭祀、文艺体育、社会交往、产品交流四大类活动是彝族文化体系严整、完备的集中体现。这一节日 ①是彝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蕴含着彝族生活的风土人情 ③是彝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④是彝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该观点过于夸大了彝族火把节的地位,①错误。 ②③: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期间举行的祭祀、文艺体育、社会交往、产品交流四大类活动是彝族文化体系严整、完备的集中体现。这一节日蕴含着彝族生活的风土人情,是彝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③选项正确。 ④:彝族的文化遗产是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错误。 故本题选C。 6.2018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我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它 ①展现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②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③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集中展示了本民族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我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它展现了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①③选项正确。 ②: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以及传统思想等,文化遗产不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②错误。 ④: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遗产: (1)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意义: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保护: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7.身处同一个世界,每一种文明都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花,不管明艳绚丽,还是素雅简单,都有存在的价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④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相互交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每一种文明都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花,它们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这表明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①②选项正确。 ③: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本民族的文化,③错误。 ④:该观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④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的规律 原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结论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8. 随着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元素开始圈粉全世界。中医药文化成为了国际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院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极大地满足了各国民众了解中国的需求。这表明了 ①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中华文化更加积极地走向世界 ④借鉴海外文化才能永葆文化生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题目中的表述没有涉及到人口迁徙对文化交流的作用,①排除。 ②③:题目中,中医药文化成为了国际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院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极大地满足了各国民众了解中国的需求。这表明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更加积极地走向世界,②③选项正确。 ④:文化创新才是文化永葆生机的重要保证,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据此回答问题。 9. 对中国礼仪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是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不仅影响个人,也影响民族和国家 ④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可以因时而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但是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今天我们应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这就要做到 ①顺应社会生活变迁 ②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③承袭的基础上改造 ④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9. D 10. C 【解析】 本题以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9题详解】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错误。 ②:中国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错误。 ③④: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其不仅影响个人,也影响民族和国家,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可以因时而变,③④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D。 【10题详解】 ①④:根据题目的表述,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今天我们应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这就要做到顺应社会生活变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①④选项正确。 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②错误。 ③:对传统礼仪文化要批判继承而不是全面承袭,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1.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截至目前,全国96%的中小学校实现网络接入,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学生、教师分别占45%和61%。可见 ①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②科技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④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学习和教育资源的整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该观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①排除。 ②④:截至目前,全国96%的中小学校实现网络接入,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学生、教师分别占45%和61%。可见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学习和教育资源的整合,②④选项正确。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③错误。 故本题选D。 12.“只有深深扎进军营这片沃土,扎进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才能写出真情、唱出大爱。”著名艺术家闫肃的这句话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文化创新需要激情和具有关键作用的灵感 ④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文艺创作者要写出真情、唱出大爱,必须要深深扎进军营这片沃土,扎进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这表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①④选项正确。 ②: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②错误。 ③:文化创新需要激情与灵感,但是灵感对文化创新不起关键作用,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3.2018年10月24日晚,“一带一路”舞蹈集萃展演在民族剧院成功上演。展演由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孟加拉、越南、印度的年轻舞者共同演绎。演出的每个作品都充满了民族特色,不同国家的演员们通过舞蹈相互交流,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可见 ①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交流的最主要障碍 ②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应积极推崇外来文化 ④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因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应该成为交流的最主要障碍,①选项错误。 ②④:在“一带一路”舞蹈集萃展演上演出的每个作品都充满了民族特色,不同国家的演员们通过舞蹈相互交流,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可见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②④正确。 ③:对于外来文化要借鉴吸收而不是一味推崇,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4.“汉字之美,美在形体、美在风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成长历程!下图“中”字不仅有方位上居中,居要位的内涵,还有行为处事恰到好处、追求“中庸”的意蕴。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质 ②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③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④汉字书写了中华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而题目中没有体现该观点,排除①。 ②④: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成长历程,通过题目中描绘的“中”字可以看出,该字不仅有方位上居中,居要位的内涵,还有行为处事恰到好处、追求“中庸”的意蕴。这体现了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书写了中华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②④选项正确。 ③: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5.始于我国古代七十年前榫卯是利用木构件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构件连接的工艺。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的部分叫卯,榫头插入卯眼中,两块木头便紧密连接,不再分离,使普通的木头有了生命。大到舟船车辆,小到桌椅板凳,都离不开榫卯技术的应用。这表明 ①榫卯展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我国科技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③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 ④榫卯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榫卯不能展示人的精神世界,①错误。 ②:该选项表述与事实不符,②错误。 ③④:榫卯是利用木构件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构件连接的工艺,该工艺使普通的木头有了生命。大到舟船车辆,小到桌椅板凳,都离不开榫卯技术的应用。这表明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榫卯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生动体现,③④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D。 16.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精致淡雅,水为吴越文化带来了优雅的文化内涵;地处内陆的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内敛性强,热情奔放,加上地形复杂,多民族交错杂居,更具有多样化民族个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我国各地区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决定了文化的多样 ③不同区域文化在渐趋融合中走向统一 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会影响文化的特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由此可见,①④适合题意,②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17.壮族自古以来就以“歌的民族”闻名。壮族民歌形式、曲调、内容多样,在广大壮族地区,婚丧嫁娶、欢度节日、贺喜庆宴、祈祷祝福,甚至是割草打柴、耕地插秧,都会以歌传情、以歌表意,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下列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②壮族艺术家是壮族民歌创作的主体 ③各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④民族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歌曲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①③选项表述正确。 ②:壮族民歌创作的主体是人民群众,②错误。 ④:文化力量熔铸于民族的凝聚力之中,故④选项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 区域文化 民族文化 区 别 概念 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遗存物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心,经过一定的开发而形成的具有该地区特点的文化 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特征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 具有地域性特征,即具有明确的地理范围 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涵延性与主导性的并存,兼容性与选择性的一致 联系 ①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②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从中华文化内部看,中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同一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区域,这样同一民族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同是汉族的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同民族可以生活在同一区域内,这样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就会呈现共同的区域性特征,比如滇黔文化就是由若干不同的民族文化组成的 一个13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经济体,40年改革开放劈波斩浪,实现了起飞、转型到跨越的“惊人一跃”,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被世人称作“中国奇迹”。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8.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孕育者。中国历史的每一步向前,无不源于伟大民族精神的推动;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就,无不源于伟大民族精神的书写。这表明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③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抽象的结晶 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9. 广东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鼓励广东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今天广东要立足自身优势,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这种精神 ①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基础 ②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③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和生动诠释 ④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具体内容是永恒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8. A 19. C 【解析】 本题以改革开放40年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国奇迹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①②:“中国历史的每一步向前,无不源于伟大民族精神的推动;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就,无不源于伟大民族精神的书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也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①②符合题意。 ③: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③错误。 ④: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①:“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基础”夸大了题中精神的地位,①排除。 ②③:在改革开放中,通过大胆探索、大胆实践铸就并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这说明这种精神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和生动诠释,②③符合题意。 ④:“具体内容是永恒的”表述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C。 20.在网络文化消费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有部分内容提供者一味追逐经济效益,违规提供含有禁止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忽视相应社会责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 ①增强抵御不良文化渗透的能力 ②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③加强管理,大力净化文化环境 ④正确引导,规范网络文化传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②:这两项都是针对文化消费者而言的,与题意不符,排除①②。 ③④:在网络文化消费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些文化企业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违规提供含有禁止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忽视相应社会责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大力净化文化环境,正确引导,规范网络文化传播,③④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易错点---文化生活中令人忧虑的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该观点错误。文化生活中令人忧虑的现象的出现,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但不能由此认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这些令人忧虑的现象的出现不在于发展市场经济,而在于市场主体的行为是否规范以及有关部门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是否到位。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1.从2017年到2018年,国产主旋律大片《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不仅叫好叫座,同时彰显出家国情怀,显现对艺术、对观众的诚挚之心。这些影片的成功得益于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②现代商业元素决定了优秀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③反映时代,符合规律,体现了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 ④坚持了正确的文化方向,以恰当的形式奏响主旋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①错误。 ②:“决定了”的表述错误,排除②。 ③④:国产主旋律大片不仅叫好叫座,同时彰显出家国情怀,显现对艺术、对观众的诚挚之心。这些影片的成功得益于反映时代,符合规律,体现了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坚持了正确的文化方向,以恰当的形式奏响主旋律,③④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D。 22.随着我们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越来越把中国发展壮大视为威胁,想尽一切办法进行经济压制、军事围堵和文化渗透。为此,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坚定文化自信 ①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 ②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方式的价值理念侵蚀 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④是道路、制度和理论自信的动力和来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针对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想尽一切办法对我国进行经济压制、军事围堵和文化渗透的行为,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这是因为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方式的价值理念侵蚀,①②选项正确。 ③: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不包含坚定文化自信,③错误。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道路、制度和理论自信的动力和来源,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3.2018年9月20日,我国迎来第十六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各地文明办组织了慰问道德模范、举办好人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这有利于 ①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②促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④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该选项不是这项主题活动的意义所在,①排除。 ②: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②排除。 ③④:在“公民道德宣传日”,各地文明办组织了慰问道德模范、举办好人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这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利于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③④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D。 24.2018年10月31日,中央文明办在江苏连云港举行10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与此同时,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也在此举行,5位好人与观众互动,用亲身经历、感人事迹传递正能量。这一活动 ①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②有利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 ③提高了全民科学素养,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④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江苏连云港举行,5位好人与观众互动,用亲身经历、感人事迹传递正能量。这一活动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①②选项正确。 ③:该活动有利于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修养,③错误。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④错误。 故本题选A。 三、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4月23日,我们迎来第23个世界读书日。一本书,就是我们一个心灵的朋友,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书的灵透、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透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里,由内及外,付着于举手投足做人处世之中。读书可以培养人儒雅的气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厚实人的底蕴,纯粹人的精神,完美人的灵魂。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把读书作为生活常态的意义。 【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读书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可以纯粹人的精神,完美人的灵魂。 ②读书会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促使人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书的灵透、雅致、睿智,潜移默化地浸润读者的心灵,影响读者一生。 ④读书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读书可以培养人儒雅的气度、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厚实人的底蕴。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读书可以培养人儒雅的气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厚实人的底蕴,纯粹人的精神,完美人的灵魂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根据本题答题知识范围的限定,首先,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的角度,分析说明读书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可以纯粹人的精神,完美人的灵魂。 其次,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的角度,分析说明读书可以促使人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第三,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的角度,分析说明读书可以潜移默化地浸润读者的心灵,影响读者一生。 最后,可以从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分析说明读书可以培养人儒雅的气度、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厚实人的底蕴即可。 【点睛】正确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和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举办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以发挥优秀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②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③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26.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增强了炎黄子孙民族自豪感。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形象的提升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解析】 通过审读设问可以看出,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考查的知识指向是文化的作用,考查的知识点有文化对经济反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文化塑造人生。本题属于理解型主观题,解答本题时需要根据教材知识结合材料从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文化的作用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汕尾渔歌,是汕尾特有的民间文化艺术。渔歌内容有反封建的控诉,有抒发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有对新生活的由衷赞美,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沿海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汕尾渔歌从宋代就开始传唱,元、明时期在沿海广为流传。在旧时代,渔歌是“养在海里人未识”。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渔歌融合了歌、诗、舞多种艺术形式,以舞蹈、表演唱、歌舞、舞剧、联唱、对唱、电影等形式渐渐登上各种演出的舞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特征。 【答案】①汕尾渔歌从宋代就开始传唱.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汕尾渔歌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③汕尾渔歌适应新时代特点,融合多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汕尾渔歌从古唱到今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材料中,汕尾渔歌从宋代就开始传唱,元、明时期在沿海广为流传,故可以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汕尾渔歌内容有反封建的控诉,有抒发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有对新生活的由衷赞美,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沿海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故可以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渔歌融合了歌、诗、舞多种艺术形式,以舞蹈、表演唱、歌舞、舞剧、联唱、对唱、电影等形式渐渐登上各种演出的舞台,故可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类别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 别 侧重点 侧重于从纵向、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侧重于从横向、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 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联系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一档极具中国特色、颇有文化底蕴、广受群众好评的电视节目,由“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构成,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谈话中信手拈来的古典和名句出发,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结合文化阐释和经典释义,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为民、修身、读书、孝道、家风等主题,使历史经典的魅力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让观众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悟传统文化之重。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平“语”近人》节目是怎样使历史经典焕发出蓬勃生机的。 (2)提起古诗词,往往有人会觉得艰涩难懂。请就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古诗典籍的兴趣提三条合理建议。 【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该节目顺应社会生活变迁,深入浅出地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古典名句,让经典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并渗透到群众心中。 ②该节目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引领着人们走进并了解历史经典,引起共鸣。 ③该节目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计观众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 (2)①多参与一些有关古诗典籍的节目,如诗词朗诵、诗词大会等。 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游学开拓视野。 ③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古诗典籍背景;勤于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新的认知。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开播,其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1)材料中,该节目顺应社会生活变迁,深入浅出地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古典名句,让经典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故可以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该节目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引领着人们走进并了解历史经典,引起共鸣,故可以从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该节目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故可以从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角度进行分析。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多参与一些有关古诗典籍的节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游学开拓视野以及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古诗典籍背景等。 【点睛】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解答这类问题,可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等方面回答。具体包括:(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2)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3)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克服“保守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4)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