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青阳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
青阳一中2019-2020学年度10月份月考 高二政治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钱钟书先生曾言:“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你认为下列时政要闻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7年3月,超40城收紧楼市政策,认房认贷蔓延至二线城市 ②2017年3月29日,韩媒问卷调查1000 名选民,近7成选民盼外聘奥巴马当总统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④2017年3月23日,里皮率领中国男足国家队以1:0战胜韩国队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内涵的有关知识,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超40城收紧楼市政策,认房认贷蔓延至二线城市,这是经济活动,故①不符合题意;超40城收紧楼市政策,认房认贷蔓延至二线城市,是经济现象,故②不符合题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是属于文化活动,故③符合题意;里皮率领中国足球队以1:0战胜韩国队,是体育活动,属于文化范畴,故④符合题意。故选D。 2.下图漫画《手机信访》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②手机信访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③政治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④文化与政治日益交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信访制度、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政治的关系。①:《手机信访》意指人们借助手机进行信访工作,这体现了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①正确。 ②:信访制度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②错误。 ③: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治的反映,③错误。 ④:《手机信访》的目的是为了更便利信访,这体现文化与政治日益交融,④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1.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社会实践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与进步;③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文化霸权与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什么是文化?著名作家龙应台说:“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体,……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这告诉我们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 ②文化是可以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 ③文化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 ④文化是在个人成长中自发形成的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文化塑造人生”的相关知识。“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体” 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说明文化是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②正确且适合题意;文化素养的高低会影响人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以及会不会会搀那盲者一把,这体现了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①正确且适合题意。学校教育是培养文化素养的一种方式,不是唯一方式,③说法错误;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为C。 4. 世界微笑日,是唯一一个庆祝人类行为表情的节日。世界精神卫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8日确定为世界微笑日,这一天会变得特别温馨,在对别人的微笑中,你也会看到世界对自己微笑起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这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和享用文化 ④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倡导对别人的微笑,在对别人的微笑中,你也会看到世界对自己微笑起来,有利于增进社会和谐,这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和享用文化,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物质活动,②不合题意;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④错误;故本题选C。 5.“什么都可以谈判,只有价值观不能谈判”,这是马云收购“雅虎中国”时的核心原则。因为,一家公司一旦扩张到500人以上,仅仅靠管理很难继续成长,必须借助统一的价值观聚集人心。由此可见 A. 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B. 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对公司产生积极的影响 C. 优秀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影响更加持久 D.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而不是相互促进; B说法错误,只有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对公司产生积极的影响; C说法错误,不论是否优秀的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影响都是持久的; D符合题意,“一家公司一旦扩张到500人以上,仅仅靠管理很难继续成长,必须借助统一的价值观聚集人心”,由此可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关系:D。 6.在交通阻塞情况下,有些司机因开车压力与挫折而情绪愤怒、暴躁,会不耐烦地鸣喇叭、闪灯、骂粗口,甚至会发生攻击性行为,这被称为“路怒症”。消除“路怒”现象,需要广大司机懂得管理情绪,也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①驾驶员的文明素养需要后天自觉培养 ②汽车文化决定驾驶员的驾驶行为 ③汽车文化是广大驾驶员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健康的汽车文化能丰富驾驶员精神世界、提升文明行车素养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健康的汽车文化对司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驾驶员也要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的汽车文化的熏陶,①符合题意;健康的汽车文化对驾驶员产生积极的影响,能丰富驾驶员精神世界、提升文明行车素养,有利于阻止 “路怒”现象发生,④符合题意;文化只能影响不能决定驾驶员的驾驶行为,②表述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表述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注意是影响,不是“决定”) 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7.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采用中国传统方式培养女儿,要求每科成绩必须拿到A,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在她的严格要求下,两个女儿举止大方、彬彬有礼,门门功课皆“A”。姐姐14岁就进入世界音乐的圣殿—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奏,妹妹12岁就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但在美国人看来,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的个性,是残忍的、不成功的。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表明: A.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B.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C.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立和行为的选择。中西方在教育培育孩子的方式上不同,对教育方式的认识不同,这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故C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中的“完全不同”说法错误,排除;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表现在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和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等方面。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8.内地很多地方政府提出要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遗产,对此,有学者表示,“开发”是个野蛮的词,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使用“开发”一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用的是“活化”。“开发”与“活化”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 ①“开发”偏重于经济效益,“活化”重视文化的传承 ②“开发”看到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活化”割裂了二者的联系 ③“开发”是虚无的,“活化”是复古的 ④“开发”可能破坏文化遗产,“活化”有助于在继承中发展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遗产。①:“开发”与“活化”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开发侧重经济效益,活化侧重文化的传承,①符合题意. ②:开发看到了文化与经济交融,活化并没有割裂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②错误。 ③:开发并不是虚无的,活化也不是复古的,③错误。 ④:开发有可能会破坏文化遗产,注重经济效益,活化有利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考点定位】考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态度。 【易混比较】正确区分“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 (1)二者内涵及表现的形式不同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 (2)二者在文化研究中作用不同 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保存有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在维系民族成员间团结,促进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凝聚力以及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9.文化创作必须坚持“走下去、走进去、走出去”的道路,与之相对应的有效做法是 ①深入基层,立足社会实践 ②加强交流,推动文化传播 ③高举旗帜,引领先进方向 ④深入人心,反映群众呼声 A. ④—③—① B. ②—④—③ C. ①—④—②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走下去”对应的是①深入基层,立足社会实践,“走进去”对应的是④深入人心,反映群众呼声,“走出去”对应的是②加强交流,推动文化传播。故答案选C。A、B、D均不合题意。 10.巴西里约奥运会期间,很多商家都适时地推出了各类展现巴西传统文化的体育纪念品,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这同时也让巴西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巴西体育纪念品的热卖说明 ①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商业贸易可以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④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③④:体育纪念品的热卖让巴西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体现了商品交换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播,也意味着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③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并未强调文化是来源于社会实践,②不符合题意。 ①: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①错误。 故本题选B。 考点: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 11.教育部发布《关于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通知》,修订了高考各科考试大纲,其中多个考试科目将加重中华传统文化考核的比重一时成为热议,有人认为通过高考的风向标,可以倒逼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更主动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④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被动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教育的功能。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①错误。 ②③:多个考试科目加重中华传统文化考核比重,倒逼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更主动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同时是因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④: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A、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B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D、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E、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3.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2)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4.优秀文化的作用: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启示:个人: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要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4.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12. 彩色动画影片《大闹天宫》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影响几代中国人,其后通过录像带、VCD、电视重播使其影响更加广泛,甚至登陆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如今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观看3D版的《大闹天宫》。这表明 A.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 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 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D. 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答案】B 【解析】 【详解】A观点与题意不符,材料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无关,排除A; B观点符合题意,题干说到通过录像带、VCD、电视重播使其影响更加广泛,甚至登陆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如今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观看3D版的《大闹天宫》,说明科学技术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故B当选; C观点错误,文化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排除C; D观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能表明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故选B。 13.当今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最终融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这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②文化交流使得各民族文化趋向统一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②说法错误,文化交流使得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但是并没有趋向统一; ③④符合题意,“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最终融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也表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故选:B。 14.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她通过冷浸法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来自东汉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 ③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社会和人起积极的作用 ④传统文化都是财富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③符合题意,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社会和人起积极的作用; ②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并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 ④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才是财富。 故选:D。 15. “第五媒体”是人们对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关于“第五媒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②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④它的出现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描述可以看出,第五传媒实质上属于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因此,“第五媒体”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错误,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说法错误; ④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故选:C。 16. 微信作为一种互动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传播方式,获得了众多手机用户和网民的青睐,很多人用微信交流信息。这一现象进一步印证了 A.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B. 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C. 传播方式的变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D. 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B不符合题意,材料是强调大众传媒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无关; C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D符合题意,微信作为一种互动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传播方式,获得了众多手机用户和网民的青睐,很多人用微信交流信息,体现了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故选:D。 17. 世界级动画大师宫崎骏以清新的艺术风格,精湛的艺术功底和充满孩童般的想象与构思,宣扬生命的真善美、和平与环保等充满正能量的主题,这值得中国动画创作人员学习与借鉴的是( ) A. 从外来文化中寻找创新源泉 B. 在文化创作中体现时代精神 C. 在文化创作中要善于模仿别人 D. 充分挖掘文化作品的商业价值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创新源泉只能从实践中寻找; B符合题意,世界级动画大师宫崎骏的文化创作,体现了和平与环保等充满正能量的主题,紧跟时代; C说法错误,模仿不是创新,一味模仿,不利于文化发展; D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的商业价值的挖掘问题。 故选B。 【点睛】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 (1)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进行认真审慎的分析、过滤、选择。有些传统文化经过改造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要求文化创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创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18.一个民族,疏离了历史,自然就无希望;舍弃了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这说明,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 A. 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B. 批判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 C. 把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结合起来 D. 继承传统文化和历史习俗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疏离了历史”属于历史虚无主义,“舍弃了文化”属于民族虚无主义; B不合题意,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材料不体现; C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 D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是要反对错误倾向,不涉及继承历史习俗。 故选:A。 19.《小苹果》因极具特色复古曲风动感韵律与朗朗上口的歌词,成为新一代神曲,风靡全球。与此同时,源于韩国授权的《爸爸去哪儿》也火爆荧屏。这启示我们,繁荣我国文化应( ) ①加强交流,积极引进外来文化 ②注重包容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④尊重多样性,文化先是民族的,后是世界的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小苹果》和《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启示我们,繁荣我国文化应注重包容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故选项②③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①说法错误,我们要吸收的是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不是所有外来文化都吸收,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共同态度: (1)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共同态度是:一是保存、整理;二是鉴别、选择;三是扬弃、汇通。三者不断循环,而不是一次性完成。 (2)我们要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保持民族的特色。 20.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就如同一幅幅图画,无论是拍照、拍电影,都美不胜收。但是,有一部分中国人却不懂得欣赏、珍惜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知一味盲目崇洋,把祖宗的遗物大拆大毁,而以呆板、粗鲁、古怪、一点也不雅致的高楼大厦来代替。这一做法 A. 正确,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 正确,有利于发展新文化 C. 错误,对传统文化不允许批判 D. 错误,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表述错误,材料中一味盲目崇洋媚外、把祖宗的遗物大拆大毁的做法明显是错误的,不利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表述错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利于发展新文化; C表述错误,对传统文化应该进行批判继承; D符合题意,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把祖宗的遗物大拆大毁,而以呆板、粗鲁、古怪、一点也不雅致的高楼大厦来代替”中有做法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故选D。 21.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是指每个民族都要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美人之美”是指( ) A. 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B. 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C. 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 D. 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A:“美人之美”的对象不是本民族文化,A不符合题意。 B:每个民族都要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美人之美”启示我们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B正确。 C:“美人之美”是指如何对待其他民族文化,而不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 D:“美人之美”指的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而不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尊重文化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文化的多样,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化艺术、民居建筑、民族服饰、风俗习惯表现出来。 (2)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3)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注1:为什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A、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B、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C、尊重民族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注2:为什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A、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B、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C、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注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必要性+重要性、意义)①民族文化具有差异,各具特色,但并无优劣之分,因此必然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②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需要。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尊重文化多样性,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精华,才能发展本民族文化。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的文化是人类和发展的基础。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才能保持文化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22.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这表明文化传播的途径是( ) A. 商业贸易 B. 人口迁徙 C. 外出旅游 D. 教育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AB: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直接反映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不是商业贸易,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不是外出旅游,C错误。 D: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不是教育活动,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3.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之所以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原因是它( ) A. 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 B. 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的传媒 C. 传播的信息都是真实的 D. 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大众传媒。A: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这不是主要原因,A不符合题意。 B:口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B错误。 C:传播的信息都是真实的,说法错误,C排除。 D: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之所以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原因是它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D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口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具有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电视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手机短信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24.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共同点在于( ) A. 不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B. 不能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C. 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D. 不能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A: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不是仅仅反映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而是反映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封闭主义固守本民族文化,一味排斥外来文化,民族虚无主义全盘否定本民族文化,一味推崇外来文化,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不能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B正确。 CD: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不能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是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表现,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文化创新来说意义在于 A.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C. 书本和实践都是文化创新的来源 D. 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创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对于文化创新来说意义在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B符合题意。 A:选项A不符合题意,不选。 C:实践都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错误。 D: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是社会实践,D错误。 故本题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6.某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对人的影响,说明企业重视自身文化建设的意义。 【答案】(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企业通过自觉建设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增长知识和才干,焕发积极的精神面貌,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生的目标。 (2)文化对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在这种文化长期熏陶和凝聚下,成为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促使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企业重视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职工努力工作,促使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实践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优秀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企业重视文化建设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某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获得很好的效益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对人的影响,说明企业重视自身文化建设的意义。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依试题限定,考生可从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其中文化对人的影响涉及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优秀文化的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文化的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实践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优秀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企业重视文化建设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②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对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在这种文化长期熏陶和凝聚下,成为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促使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③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企业重视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职工努力工作,促使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④优秀文化的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企业通过自觉建设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增长知识和才干,焕发积极的精神面貌,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生的目标。 【点睛】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以“……的积极影响”的形式呈现。考生应简要分析试题设问指向的理论依据,即知识要点可简写,“意义”的解答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一般用“……有利于……”的句式或者动词(促进、推动、增强、保障,等等)引领的句型表达。解答时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并具有调动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27.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经商,历时4年多来到中国。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其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东方见闻录》在把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到欧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请结合材料简述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哪些? 【答案】(1)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经商,说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2)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来到中国,说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了17年,其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东方见闻录》把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到欧洲,说明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文化传播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马可•波罗游记》、《东方见闻录》传播中国文化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材料与知识的整合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简述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哪些?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的相关知识,三个: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考生将这些知识对应材料信息,形成答案要点。①商业贸易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经商。 ②人口迁徙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来到中国。 ③教育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了17年,其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东方见闻录》把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到欧洲。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28.“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逢中秋节,两岸同胞欢度中秋,思念亲人,期盼团圆。 (1)传统节日到来时,为什么会引起两岸同胞的“乡愁”? (2)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地促进现实社会和人的发展。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两岸同胞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2)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①不能简单地认为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影响都是积极的,这取决于传统文化的性质和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否做到因时而变和与时俱进。 ②只有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优秀文化才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传统节日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传统节日到来时,为什么会引起两岸同胞的“乡愁”?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由传统节日联想到传统文化的特点,再结合试题设问主体分析作答。①传统文化的特点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主体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两岸同胞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是如何认识“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地促进现实社会和人的发展”这一观点的?知识范围未做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宏观考查。但考生可对所要分析的观点分层次:能不能?为什么?考生分层作答,形成答案要点,最后总结表态。①能不能角度:不能简单地认为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影响都是积极的。②为什么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考生可联想传统文化的性质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从性质上看,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起促进作用;从传统文化的特点上看,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只有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优秀文化才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③总结表态: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以“为什么……”的形式呈现。此类试题通常要分析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和意义,“依据”即与试题设问相关联的理论知识;“必要性”一般教材也会有相应的论述,或者从材料中提炼;“意义”需考生围绕试题主题阐发,一般用“……有利于……”的句式或者动词(促进、增强、推动、保障,等等)引领的句式表述。本题主要回答“依据”。 第(2)问,本题属于“辨析类”主观题。此类主观题解题应注意:一是审清题目到底有几个辨点,以防漏答。二是强调“辨”、“析”、“评”三字。“辨”即说明该层意思的观点正确还是错误,或什么条件下正确,什么条件下错误。“析”即运用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原理说明正确或错误的原因,即指出其理论依据。“评”是指明坚持正确观点的意义,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或危害,表明自己的态度。 29. 2014年4月,英国国际传媒ITV集团宣布,订购模式节目《中国好歌曲》。2015年3月,越南国家电视3台宣布订购《中国好歌曲》,并将于都016年初播出越南版《中国好歌曲》。专家评论说:这是“里程碑式的交易”,中国综艺节目在苦心探索多年后终于实现了第一次逆袭,意味着中国电视界开始从购买洋节目模式发展到出售本土节目模式,结束了只“引进来”不“走出去”的历史。这提振了中国电视人的文化自信,能激励更多可被海外借鉴、复制的中国节目的出现。作为首档走出国门的节目,《中国好歌曲》从模式、赛制到宝典均为原创,这也是它能获得国际市场版权认证的根本原因。灿星制作副总裁尹晓崴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曾经成功制作了很多优秀节目,在积累经验之后,是时候研发自己的模式了。” 请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角度,谈谈材料中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作用的? 【答案】①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中国好歌曲》的成功主要在于它对原创的坚持。 ②《中国好歌曲》坚持原创,引领中国电视界结束了只“引进来”,购买洋节目模式发展到出售本土节目模式,体现了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中国好歌曲》坚持原创,实现了“里程碑式的交易”,提振了中电视人的文化自信,激励更多原创节目的出现,体现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作用保证。 【解析】 【分析】 本题题目类型体现类,答题范围文化生活,知识限定: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要求谈谈材料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作用的。故考点可定位为文化创新的意义。根据材料中“《中国好歌曲》从模式、赛制到宝典均为原创,这也是它能获得国际市场版权认证的根本原因”可知,体现了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通过坚持原创结束了只‘引进来’不‘走出去”的历史’”,体现了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也体现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有关知识,审问指向文化创新的作用,属于体现类试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中国好歌曲》从模式、赛制到宝典均为原创,这体现了文化创新的第一个作用;材料中“意味着中国电视界开始从购买洋节目模式发展到出售本土节目模式,结束了只“引进来”不“走出去”的历史”,这是指电视节目的创新走出一条新的实践路子,体现了文化创新对实践的作用;材料中“提振了中国电视人的文化自信, 能激励更多可被海外借鉴、复制的中国节目的出现”是指这档电视节目的创新增强了文化自信,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这体现了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