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案(2)
课时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学习目标 要点晨背 1.理解发展的实质。 2.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3.说明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1.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探究一 发展的普遍性 【基础梳理】 1.自然界是发展的 (1)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整个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4.总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想一想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体现了什么辩证法道理? 提示 充分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探究升华】 蓬头赤足 鲁国有一对夫妻,男的编得一手好草鞋,女的织得一手好麻布。有一天,两口子决定到越国去发展。 有人对他们说:“你们搬到越国去,恐怕会穷得揭不开锅。” 两口子不解:“为什么呢?” 那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越国人是光着脚走路的;麻布是用来做帽子的,可越国人是蓬头散发、从不戴帽子的。你们虽然手艺不错,可是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去,不穷才怪呢。” 【问题探究】 (1)这对鲁国夫妻到越国去一定会受穷吗?为什么? (2)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对旁人的劝说进行评析。 答案 (1)不一定。原因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旁人的劝说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实质上是在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越国人的“蓬头赤足”,对这对鲁国夫妻来说,实际上意味着潜力巨大的市场。只要引导得当,设法改变越国人“蓬头赤足”的生活习惯,不愁没有生意。可惜寓言中的劝说者目光短浅,没有看到这一点。 【名师点拨】 全面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 发展的 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人类社会 是发展的 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 人的认识 是发展的 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整个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知识拓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典例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之后我党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这说明( ) A.人类的实践是变化发展的 B.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C.知识积累是一个过程 D.人的认识支配社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党对现代化认识不断深入的体现,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D夸大了认识的作用,错误。 探究二 发展的实质 【基础梳理】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选一选 我国语言词汇丰富多彩,意义深远。下列成语或诗词蕴含发展的实质的有________。 ①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②新陈代谢、与时俱进 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提示 ②③④⑤ 【探究升华】 “科学算命”的出现 很多算命先生通过看面相、手相给人“指点迷津”,通过看“风水”预测家庭的财运等,不过是假借算命骗点钱花而已。现在社会上更有一些人打着“科学”的旗号,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科学算命与预测”。 【问题探究】 (1)“科学算命”的出现能说明社会在发展吗? (2)发展的实质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案 (1)不能。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科学算命”运用了电子计算机的“时髦”形式,仅是算命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并未改变“算命”的本质——封建迷信,谈不上发展。 (2)发展的实质理论告诉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 【名师点拨】 正确理解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运动 变化 发展 区别 含义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指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过渡 指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侧重点 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 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联系 运动包括变化和发展,有运动才有变化和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更高层次,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 【典例2】 以“心死亡”判定死亡的标准将被“脑死亡”取代。实践证明“心死亡”的标准存在诸多弊端,而“脑死亡”标准是一种更新的理念。“脑死亡”标准代替“心死亡”标准体现了( ) A.新事物与旧事物是根本不同的 B.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C.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发展是不显著的运动变化 答案 C 解析 “脑死亡”标准代替“心死亡”标准是一种进步和发展,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忽视了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思维导图】 【背景材料】 2016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正式启动 2016年5月15日,2016年全北京最会听写汉字的90位“汉字小达人”齐聚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决出2016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巡回赛北京赛区前十强席位。代表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的5名选手将从这十强中产生。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唯一延续至今的象形文字。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识读和书写也越来越方便。几千年来,汉字从来没有被淘汰,相反,传播到周边许多国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进入20世纪,汉字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20世纪初,一些学者主张“ 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50年代,国家推行简化汉字,引发了汉字繁简之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中国人正遭遇“提笔忘字”的尴尬。 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全社会掀起了一场“汉字风暴”,人们重新检视自己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欣赏汉字之美,体味汉字之韵。有关专家表示,电脑时代要重视汉字书写,发扬和传承汉字文化。 【深度思考】 (1)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分析汉字的发展过程。 (2)请就如何传承汉字文化提几点建议。 答案 (1)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字是不断变化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汉字发展经历了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识读和书写越来越方便。 (2)例如:抓好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工作,组织以汉字为内容的各类活动等。 1.“冰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意思是,梅花片片落尽,冬天就要过去了,春风使柳树归来,也就是柳树发芽吐叶。这说明了( ) A.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正确反映物质 答案 A 解析 结合题意分析,冰雪消融,春风归来,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故A项正确;B、C两项所述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因为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2017年是改革开放39周年。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体现了( ) A.社会变化具有多样性 B.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C.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D.规律具有客观性 答案 B 解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体现,B项当选。A、C两项未体现发展性;D项不符合题意。 3.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该观点蕴含的哲理是( ) A.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B.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世界上无静止的事物 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答案 A 解析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强调了要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体现了A项;B项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承认绝对运动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否则就无法正确认识事物;D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4.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发展的实质是( ) A.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过程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D.运动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 答案 B 解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故B正确。 5.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 ) A.运动、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 B.运动、变化是倒退的,发展是前进的 C.运动和变化就是发展 D.运动、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而发展则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 答案 D 解析 A错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不能用看得见或看不见作标准;运动和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故B、C说法错误,D正确。 基础自测 知识点一 发展的普遍性 1.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以中国古代伟大先贤的名字来命名全球首颗量子卫星,是因为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从古代墨子的发现到“墨子号”卫星的发射,可以看出( ) ①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 ②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③认识在实践基础上可由浅入深发展 ④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一种发展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 D 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 D 3.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上私家车的时候,自行车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却重获西方人的青睐。因为自行车占地少、投资小、节能环保,还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所以在制定城市交通政策时,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注重鼓励自行车出行、以自行车优先为原则的政策和规划。这启示我们(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真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说法错误,舍去;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④与材料无关,舍去;②③符合题意,故应选C。 4.《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 )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联系的,认识了前者就能认识后者 ②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③要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改变做事的方法 ④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5.以下各项能说明发展的普遍性原理的是( ) ①青藏高原海陆变迁 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③世界就是一个轮回,始于何处,回到何处 ④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②④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是正确的;③是圆圈论的观点,没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应排除,答案选C。 知识点二 发展的实质 6.要实现我国经济和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我国富有生机的各个方面的制度和体制,就必须努力创新。从哲学上看,之所以要进行创新,是因为( )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整个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答案 D 7.下列诗句中与“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所蕴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 )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诗句说的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可见①③符合题意;②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题意无关;④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舍去。 8.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 ) A.运动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 B.运动变化是倒退的,发展是前进的 C.运动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而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D.运动变化是旧事物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和上升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A错误,二者不能用看见和看不见来划分;变化既可能是上升也可能是倒退,可能是旧事物的变化,也可能是新事物的变化,B、D说法错误,舍去;故应选C。 9.“在静止状态无论怎么解决公正的问题,贫困的人口总不可能摆脱拮据的状况,只有在发展和进步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因为( ) A.静止状态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 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C.发展是一种前进和上升性的运动 D.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 答案 C 10.从引进时速200千米的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开发时速350千米、380千米的“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铁运营,到京沪高铁的开通……,中国迅速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这说明( ) ①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②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③自然界是发展的 ④任何运动变化都会成为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中国一步步地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是人类社会的发展,①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④说法错误;故应选①②,即A。 综合提升 11.我国在确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提出在21世纪实现三个“ 零增长”: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这一目标的确立,从哲学上看( ) A.坚持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的观点 B.坚持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 C.坚持了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否认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 答案 C 解析 国家在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提出三个“零增长”,表明国家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C符合题意, D排除;A中“改变规律”的说法错误;B不是哲学观点。 1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13.材料一 地球经历了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阶段,形成了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条件。生命起源和演化又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学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 材料二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000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入小康,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2016年,中国开始进行实施“十三五”规划,“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进入新阶段。 材料三 地震是不是永远不能预测,在科学上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争论虽激烈,但是并不是一个靠“少数服从多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地震预测难度大,就放弃努力。我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遵照中央领导的指示,“争取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水平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新的突破,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 (1)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2)①材料一说明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②材料二说明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百年中国的沧桑变化说明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巨大的。不仅中国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整个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③材料三说明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对地震的认识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 14.2016年9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上致开幕辞指出,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最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受命,秉持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把正在滑向悬崖的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和复苏轨道。8年后的今天,世界经济又走到一个关键当口……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虽然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风险和挑战。 请结合材料,用“发展的实质”原理分析G20领导人峰会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 答案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多重风险和挑战下,G20杭州峰会若能顺利召开进行合作,则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否则,世界经济形势则可能恶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