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必修3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Word版(教师备课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必修3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Word版(教师备课版)

www.ks5u.com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                ‎ 核心素养 术语必背 ‎1.政治认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树立文化自信。‎ ‎2.科学精神: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公共参与: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知识体系 ‎                ‎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表现 ‎(1)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 鲜明的民族性 内涵 不同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侧重点 不同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 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3.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 从传统文 化自身看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腐朽的、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我们只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从时代的 需要看 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必然要求文化与之相适应。传统文化只有顺应时代的变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如果一成不变,反而会阻碍社会发展 ‎1.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是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来说,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2.作为传统文化必须是现存的,而不是已经湮灭的、绝迹的文化。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甄别与选择,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已经成熟和相对稳定。‎ ‎3.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把握传统文化的“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并不意味着不同民族间的传统文化不具有共性的东西。‎ ‎4.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保留和发展,通过传统文化可见文化的延续性。‎ ‎1.是什么——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为什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因为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对于传统文化,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发挥其积极作用。‎ ‎3.怎么办——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3)把握住社会制度的更替或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遇,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不失时机开展思想运动,加强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 侧重点 文化继承 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文化传播 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如何正确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①做到“四看”‎ ‎:一要看它对社会稳定起维护作用还是破坏作用,二要看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三要看它对社会民主化进程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四要看它对民众思想和社会风尚起净化提升作用还是毒害涣散作用。如爱国主义精神、“大同”思想、“和为贵”思想等是精华;“法轮功”之类的邪教及其宣扬的“宿命论”“世界末日论”等思想是糟粕。‎ ‎②坚持“两原则”:要坚持民众认同和参与程度及以时间、地点和客观条件为转移的原则。当一个国家、社会、地区的绝大多数民众都对某种文化赞同、支持甚至参与的时候,一般来说,这种文化应被划入精华之列;不过,在一时一地被视为精华的东西,放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可能并不是精华,甚至是糟粕,如巫术等。‎ ‎③当然,在传统文化中,有些是瑕瑜互见,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对此类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地戴上一顶“精华”或“糟粕”的帽子,而应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作科学、具体的分析。‎ ‎●命题角度 传统文化的继承 ‎【典例1】 (2017·江苏卷)‎2016年11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 A.文化平等 文化差异 文化交融 B.文化影响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C.文化借鉴 文化包容 文化繁荣 D.文化传播 文化市场 文化自觉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知识。材料中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的观点是错误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故选B。A中的文化差异、C中的文化包容、D中的文化市场均与题意无关。‎ ‎【答案】 B ‎【典例2】 (2016·北京卷)“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副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知识。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文物保护部门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①错误,②正确。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③正确。④夸大了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的作用,应排除。‎ ‎【答案】 C ‎【典例3】 (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1)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结合材料,就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三条建议。‎ ‎【解析】 (1)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文化生活知识,题目类型评析类,问题指向评析“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进一步解读设问和材料,首先从知识层面,本题主要围绕的知识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从题型层面,本题的基本答题思路首先要肯定其合理之处,即文化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发展,然后要否定其不合理之处,而这个否定并不是一味否定,而是辩证否定,即传统村落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面临困难,但因时而变的进行创造性保护和利用,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不会走向消亡。‎ ‎(2)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但此类型题目并不是无止境开放,需要围绕主题进行分析,本题必须围绕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建议,同时注意数量限定是三条,不要因为平时习惯而有所遗漏。‎ ‎【答案】 ‎ ‎(1)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利用传统村落品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开发特色手工艺产品,传承传统技艺。修缮古民居、古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传统村落吸引力。开展民俗节庆、寻根问祖活动,传承历史文化。‎ ‎【典例4】 (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解析】 (1)本问考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要结合材料中《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的做法组织答案。“比赛诗词涵盖《诗经》……”说明《中国诗词大会》选材广泛,所选诗词代表性强;“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说明引导人们向美向善;“应用新媒体互动……”说明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 说明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2)本问考查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建议,答案具有开放性,应结合学校生活实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发展提建议。‎ ‎【答案】 (1)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2)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 ‎【考向点评】‎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的分析,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难度一般。复习时要能准确区分传统文化的特点,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全面把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同时要注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等知识的结合。‎ ‎【方法与规律】‎ ‎(1)准确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分析问题。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密切相关,所以在回答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些做法、想法的原因时,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依据来使用,如“家国伦理”是传统思想,对“家国伦理”作用的分析评价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2)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通常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且经常将这一知识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综合考查,即正确态度、二者关系、处理二者关系的措施三位一体。设问角度通常是原因类、措施类。‎ ‎(3)应用方法: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措施整合为一个大知识体系,结合设问的题型特点,有针对性地回答具体问题。‎ 考点二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交流更为便捷,促进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2)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无论是发展文化,还是继承传统文化,都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存在先后顺序。‎ ‎2.在影响文化发展的几个因素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影响巨大。而社会制度的更替导致的是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是质变,所以对文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应是社会制度的更替。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对于继承和发展,不是要先继承,后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因为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的这种关系可用记关键词法去把握)。‎ ‎4.对文化的继承,是批判地继承。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还是对外来文化、本土文化,也无论是民族文化、世界文化,都要批判地继承。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一概继承。‎ ‎5.不能认为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文化的发展,不断创造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的根基。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都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命题角度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典例1】 (2019·天津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这启示文化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  )‎ ‎①立足当代现实,反映时代呼声 ‎ ‎②继承优秀传统,奉献文化精品 ‎③传承经典文化,摒弃流行文化 ‎ ‎④弘扬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大意是说,诗文创作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实,这启示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立足当代实际,反映时代呼声,①符合题意;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到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说明这些经典著作和千古名篇既是伟大思想家和诗人反映当时时代的思想精华,又流传千年经受住历史检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为后人继承,这启示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继承优秀传统,奉献文化精品,②符合题意;流行文化从性质上看,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因此“摒弃流行文化”表述绝对化,③错误;材料强调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涉及革命文化,④排除。故选A。‎ ‎【答案】 A ‎【典例2】 (2016·全国卷Ⅱ ‎)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旨在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应选③④。②错误,现代流行艺术要继承传统艺术元素,而不是取代。①不是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的原因,排除。‎ ‎【答案】 D ‎【考向点评】‎ 高考在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常见考法是以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某些想法、做法为背景,设置体现类、原因类、依据类、措施类等题型,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常会设置一些错误说法作为干扰项,如: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结果等。命题过程中,还常将本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等知识整合为“文化传承”的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方法与规律】‎ 关于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解答模板 答题要素:批判继承+发展创新+科技手段+反对错误倾向。‎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③‎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根本变革,促进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⑤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命题角度2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典例3】 (2017·全国卷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科技创新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文化自信的知识。科技创新能够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自信,②④正确切题。①夸大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地位,观点错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一定能强化文化的统一性,也不一定能缩小文化的差异性,③说法错误。故选C。‎ ‎【答案】 C ‎【典例4】 (2016·天津卷)在中国文字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 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解析】 阅读题干可知,由于4D电影技术的应用,人们对甲骨文的认识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这表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B正确。经济决定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故A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故C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故D与题干无关。‎ ‎【答案】 B ‎【考向点评】‎ 高考在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时,常见考法是提供生产力、科技、思想运动、教育等影响文化发展的素材,设置说明、体现型选择题,考查考生对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判断,且会在选项中设置一些错误说法作为干扰项,如:教育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决定文化发展的性质等。该类试题科技进步类和教育类的素材较为普遍,而且为了增加思考难度往往与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                ‎ ‎1.传统文化就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 × )‎ 提示: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 )‎ 提示: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承袭农村传统习俗,提高农民道德修养。( × )‎ 提示:传统习俗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习俗的作用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传统习俗应批判继承。‎ ‎4.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 )‎ 提示: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伴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也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内容,实现自身的发展。‎ ‎5.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 )‎ 提示:传统文化自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会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则会阻碍社会发展。‎ ‎6.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 )‎ 提示:对待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过程。‎ ‎7.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 )‎ 提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8.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 )‎ 提示: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9.艺术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不可承袭,艺术的形式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复制。( × )‎ 提示:文化具有传承性,认为文化不可承袭的观点错误;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艺术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但也不是不可复制的。‎ ‎10.科技发展必然使先进文化代替落后文化。( × )‎ 提示:科技发展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科技发展,也为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支撑。‎ ‎1.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传承 继承 发展 原因 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续表)‎ 继承 发展 做法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析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全面认识教育的文化力量 知识角度 教育作用 文化的特点 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文化与经济 相互交融 教育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与人 教育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影响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交流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文化传承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3.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1)从社会发展看: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影响。‎ ‎③‎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成长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                ‎ ‎●考向一 传统文化的继承 ‎1.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B )‎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材料中“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正确。鲜明的民族性是指文化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时代的先进性是指文化需要不断地创新,强大的包容性是指文化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A、C、D均与题意不符。‎ ‎2.传统文化对天理人伦所作出的具体规范,有些蕴藏在乡村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当中。村规民约、家风祖训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应当充分发掘利用,这是因为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 D )‎ ‎①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④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①说法错误,精神力量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②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增强诚信意识。③④正确阐释了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的作用与价值。故选D。‎ ‎3.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仍透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A )‎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传承的知识。题干材料比较了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在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内在稳定性,①③当选;②④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A项。‎ ‎4.“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D )‎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有关知识。①的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依托市场经济,但并不是必须依托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是文化传承的前提的说法夸大了市场经济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②观点错误。③④符合题意。‎ ‎5.盘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朝珠成了时尚耳机……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馆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这说明( C )‎ 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C.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D.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馆藏文化与古典建筑创作出热销产品,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把握了传统文化与人们现实审美之间的对接,故选C项。A项错误,文化继承的核心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发掘其经济价值;B项错误,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不变,具体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D项错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需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而不是通过市场运作。‎ ‎6.数间民居、一湾流水、挺拔的青松和结伴的人们……以丰子恺漫画为底稿的“中国梦”公益广告,亮相于全国大街小巷,向人们诠释着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这说明传统美德( D )‎ A.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播 B.必须按照原有的涵义理解 C.始终具有同样的社会背景 D.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解析:‎ 传统美德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说明传统美德仍具有时代价值,D正确;丰子恺漫画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出现,是在以新的方式传播,A错误;传统美德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B错误;不同时代传统美德的社会背景不同,C错误。‎ ‎●考向二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7.相声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近些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 B )‎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解析:通过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解决传统文艺继承发展的问题,这是因为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作用,B正确;A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C、D不符合题意。‎ ‎8.“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C )‎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创新之间关系的知识。材料强调绘画艺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C项符合题意要求;A项强调文化发展的独特性,与题意无关;B、D两项则强调文化发展要具有包容性,也与题意无关。‎ ‎9.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B )‎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功能知识。为了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而把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现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B项应选;A项观点错误,教育的基本功能并没有改变;C项观点错误,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D项观点错误,教育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 ‎10.材料: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 答案: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结合材料中“传统村落不断消失”“田园景象日益不再”等关键信息,从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的特点等方面组织答案。‎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结合材料,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答案: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科技创新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审设问可知,“文化传承和发展”是设问中的关键信息,通过此信息我们可以判断出本问考查的内容是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依据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文化传播、继承和创新方面的相关内容。将选取的内容围绕设问中的“作用”进行整理,这样就可答好本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