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唐代著名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作者触景生情,吟诵诗歌是文化活动 ②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一种文化现象 ③吟诗作赋是诗人为了表现文化素养的高低 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作者触景生情,吟诵诗歌是文化活动,表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落乌啼霜满天是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②错误;吟诗作赋是诗人为了托物言志,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2.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家园。它就像一本厚重的书,年复一年地传承着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但还没等我们打开,某些村落就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消失了,随之消失的还有它承载的文明的历史记忆。这主要说明 ①传统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②社会变迁影响着传统文化的传承 ③在时代变迁中,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 ④村落文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传统村落承载着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说明了传统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①正确。②:随着村落在城市化的大潮中的消失,其承载的文明的历史记忆也随之消失,说明了社会变迁影响着传统文化的传承,②正确。③:材料中的表述没有涉及到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排除③。④:传统文化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可以与时代相适应的,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表述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A。 3.金庸的武侠作品中,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有“持守正义、重信然诺”的世间道义,更是传承了中国古典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青年的成长,以及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 ①文化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作品能够深远持久地影响人 ③优秀的文化作品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④优秀的文化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腐朽的文化作品会腐蚀人的精神世界,①错误。②④:金庸的武侠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世间道义,中国古典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青年的成长,以及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说明文化作品能够深远持久地影响人,也说明优秀的文化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③错误。故本题选D。 4.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在学生的习惯养成中,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教育,这是因为 ①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教育方式决定着学生的习惯 ②文化影响每一个人,科学合理的教育活动便于创设养成好习惯的文化氛围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就能培养良好的习惯 ④每个人的习惯不是天生的,通过接受教育可以逐步培养良好的习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在学生的习惯养成中,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教育,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习惯不是天生的,文化影响每一个人,科学合理的教育活动便于创设养成好习惯的文化氛围,通过接受教育可以逐步培养良好的习惯,②④符合题意;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教育方式影响而不能决定学生的习惯,①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习惯,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不等于就能培养良好的习惯,③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5.2019年,值此五四运动百年之际,北京大学举办展览“新文化的曙光:五四时期北大学人群像”,展示北京大学百年传统的历史生成过程。下图是展览的部分宣传海报。北大举办纪念五四专题展览表明了 ①文化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新文化思想随五四运动的深入而发展 ②文化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新文化运动在民主科学领域发挥着思想启蒙的功能 ③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通过展览可以透视新文化时期北大学者的精神世界 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阅读五四时期作品可以认清民国文化的全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北大举办纪念五四专题展览表明了文化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新文化思想随五四运动的深入而发展。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通过展览可以透视新文化时期北大学者的精神世界,①③符合题意。②: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并不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②说法错误。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阅读五四时期作品可以了解异国文化的概况,但不一定能够认清民国文化的全貌,④夸大了五四时期作品的作用。故本题选C。 6.“在一幅画上有三种事物:鸡、牛和草,如果让你归类,你会把牛和什么分在一起呢?”对此问题,中国人一般把牛和草分在一起,而美国人一般把牛和鸡分在一起。中国人的分类标准是关系,而美国人的分类标准是本质属性。这种差异表明 A.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C.文化环境不同决定人们对事物的分类不同 D.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答案】D 【解析】A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中美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不能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B不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未体现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C说法错误,文化环境不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但不是决定作用。 D符合题意,中国人一般把牛和草分在一起,而美国人一般把牛和鸡分在一起。中国人的分类标准是关系,而美国人的分类标准是本质属性。这种差异表明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故选:D。 7.2019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扶贫先扶志的原因在于 ①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②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经济 ④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总体格局中越来越重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扶贫先扶志的原因在于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精神力量的重要性,不体现经济决定文化,③与题意不符。④:材料强调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人产生重要影响,不体现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总体格局中越来越重要,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8.中式英语词汇“addoil(加油)”被英国《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此前,《牛津英语词典》先后收录了“kungfu(功夫)”“guanxi(关系)”“tuina(推拿)”等中国特有的一些词汇。当“addoil”进入《牛津英语词典》时,“拓扑”“博客”等舶来词也在让中文变得丰富多样。这说明 ①中英两国文化的差异在逐渐缩小 ②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③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②④ :一些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而“拓扑”“博客”等舶来词也在让中文变得丰富多样。说明了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②④符合题意。①:材料强调中英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不体现中英两国文化的差异在逐渐缩小,①说法错误。③:材料不体现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9.松、竹、梅被中国人称为“岁寒三友”,国人不仅喜欢其外在形象,更欣赏其内在品格。在历史长河中,作为一种自然事物,松、竹、梅的形态和习性虽没有多少改变,但人们赋予它们的涵义,却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这说明 ①文化作为精神产品,必须有特定的自然物作为载体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承载着民族的精神气质 ④党领导革命形成的革命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②③:在历史长河中,松、竹、梅的作为一种自然事物,其形态和习性虽没有多少改变,但人们赋予它们的涵义,却在不断发生变化。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岁寒三友”,国人不仅喜欢其外在形象,更欣赏其内在品格,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承载着民族的精神气质,②③符合题意。①:文化作为精神产品,其载体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人为事物,①说法错误。④:党领导革命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头,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10.在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上,有中国学者在演讲中说,有时候,你都不得不惊诧于人类的认知力、理解力和自身的感受力是如此的相似。例如,《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在《新约·马太福音》和《路迦福音》里也有类似的表达。导致这种人类文化惊人的相似的根源是 ①各民族文化形成的背景完全相同 ②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 ④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普遍的规律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①观点错误,各民族文化形成的背景有很大的差异,而不是完全相同,故排除;②④符合题意,世界各民族文化有相似之处是因为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同时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普遍的规律,故入选;③不合题意,题中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各民族文化组成世界文化,故排除。故选:C。 11.“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习近平强调,宣扬主流意识形态要借助“融媒体”的力量。这是因为 ①“融媒体”具有更强大的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功能 ②“融媒体”是传媒真正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基本标志 ③“融媒体”能够不断丰富和扩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 ④“融媒体”能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媒介、大众传媒。①:“融媒体”属于大众传媒,也是宣扬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具有更强大的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功能,①正确且符合题意。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②错误。③:“融媒体”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能丰富和扩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③错误。④:宣扬主流意识形态要借助“融媒体”的力量,这是因为“融媒体”能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④正确。故本题选A。 12.因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特点,微博、微信等被称为“自媒体”“公民媒体”。基于这一平台,一些通俗的“乡村诗歌”“打工小说”等来自泥土、流水线上的草根作品,有机会走向更多大众。这说明 ①旧传媒在文化传播中不再发生作用 ②新传媒手段具有更强大的共享功能 ③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④新传媒助推多种风格大众文化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②④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公民媒体”平台的出现,使一些通俗的“乡村诗歌”“打工小说”等来自泥土、流水线上的草根作品,有机会走向更多大众。这说明新传媒助推多种风格大众文化传播,具有更强大的共享功能,②④符合题意。①: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旧传媒在文化传播中仍然发生作用,①说法错误。③: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途径,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13.中西方称谓“老”字大不同,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敬老尊老,长者是智慧的象征。西方人一切着眼于未来,“老”是虚弱、不中用的代名词,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称别人为“老”是一种无礼的表现 A.经济因素不同导致文化差异 B.历史、地理因素不同导致文化差异 C.政治因素不同导致文化差异 D.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答案】B 【解析】首先,中西方这是地理位置的差异,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是历史因素,所以,中西方对“老”认识不同,是历史、地理因素不同导致的,B符合题意;题中材料不涉及经济、政治因素,排除AC;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差异,而不是共性和普遍规律,排除D。故选B。 14.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也充分借鉴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①要认真审慎分析传统道德规范,并有鉴别地加以对待 ②道德发展脱离不开时代背景,新的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要加强挖掘和阐发传统美德,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也充分借鉴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这启示我们对于传统道德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挖掘和阐发传统美德,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①④适合题意;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②错误;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5.2018年9月8日,《诗经》特种邮票首发式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诗经》特种邮票采用套票版张设计形式,同时,邮票上还加入了互动的功能,公众除了可以收集,还可以通过扫描邮票上的二维码听《诗经》的著名诗句。《诗经》特种邮票 ①利用现代科技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②以鲜活的载体展现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③通过大众传媒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④为公众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恒久魅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题目中,所发行的《诗经》特种邮票还加入了互动的功能,公众除了可以收集,还可以通过扫描邮票上的二维码听《诗经》的著名诗句,可见,该邮票利用现代科技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为公众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恒久魅力,①④选项正确。②:题目中的表述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②错误。③:《诗经》特种邮票不能通过大众传媒丰富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③错误。故本题选B。 16.用“想当年是大师兄,如今成了二师兄”来表示自己的身材变化往往会让我们会心一笑,但不懂《西游记》的人则会觉得莫名其妙。由此可见 ①文化能够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②特定文化环境下的事物有其特定意义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④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①:文化影响人的生活方式,但不一定改变人的交往方式,①错误。②④:面对“大师兄”变成“二师兄”的现象,有的人会心一笑,有的人觉得莫名其妙,说明特定文化环境下的事物有其特定意义,也说明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②④符合题意。③:“大师兄”变成“二师兄”未涉及人们的交往方式,材料也就不体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7.“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之《中华续道藏》编纂出版工程于2018年12月20日在北京启动。该工程以缩微技术、数字技术、影像技术等方式实现道教典籍和活态文化的保护传承,促进道教的健康传承发展。这表明 ①科技进步极大促进了文化继承与发展 ②发展文化事业应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③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科技进步使文化储存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④:《中华续道藏》编纂出版工程以缩微技术、数字技术、影像技术等方式实现道教典籍和活态文化的保护传承,促进道教的健康传承发展,这说明科技进步极大促进了文化继承与发展,使文化储存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①④符合题意。②: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全面继承,②错误。③:材料强调的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不是强调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8.“任何虚拟空间,不能代替经典名著。通过阅读才能探求古代经典名著的本源,追溯经典的本真。对于经典名著的知识和内容,我们应该重视熟读、精读、细读、慎思,使之融入心灵、血脉,贯于践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A.古代经典名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C.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D.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答案】A 【解析】对于经典名著的知识和内容,我们应该重视熟读、精读、细读、慎思,使之融入心灵、血脉,贯于践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古代经典名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应继承和发扬,A符合题意;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是继承传统文化,B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五千年来创造的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C说法错误;材料强调文化传承,D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19.皮影戏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在探寻中国本土动画的过程中,皮影戏艺术元素在动画制作中早已被发现和应用。随着动画制作的数字化,在Flash软件环境下,皮影戏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又重新焕发了青春。这表明 A.科技促进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B.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AC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科技促进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也未体现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符合题意,随着动画制作的数字化,在Flash软件环境下,皮影戏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又重新焕发了青春,强调了科技进步推动皮影戏的发展。故选:D。 20.永春篾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舶来品,由宋元时期的阿拉伯商人传入。如今,制香师们将这一古老手艺与现代工业交融,研发健康养生香、开办制香观光工厂,让古香在当代焕发出新韵。这说明 ①商业活动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②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文化交流需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对待文化多样性、创新的重要性。①:“永春篾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舶来品,由宋元时期的阿拉伯商人传入。”说明商业活动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①符合题意。②:材料不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②不符合题意。③: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文化交流需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③排除。④:“制香师们将这一古老手艺与现代工业交融,研发健康养生香、开办制香观光工厂,让古香在当代焕发出新韵。”说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1.第三届中医药文化大会将于2019年9月在河北邢台举办,大会以“再现扁鹊精神,坚定中医信仰,凝聚文化力量,助推产业发展”为主题,传承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发展。假如你在线就中医药的发展参与讨论,以下发言正确的有 ①了解民族医药,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②中西医学相结合,以西医研究为主 ③保护中医药文化,发展民族医药事业 ④加强医学交流,促进中医向西医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①③:再现扁鹊精神,坚定中医信仰,凝聚文化力量,助推产业发展,这告诉我们传承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发展,应了解民族医药,体验传统文化魅力,保护中医药文化,发展民族医药事业,①③符合题意。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错误。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加强医学交流,发扬中医文化传统,汲取西医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④错误。故本题选A。 22.《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立足传统经典,观照现代人的生活,并广泛汲取多种文化的营养,在保持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在传统文化中融人时代语境,使得传统文化迸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由此可见 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才具有生命力 ②注人时代精神是对传统文化创新的要求 ③文化创新的本质在于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④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于在实践中丰富其基本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立足传统经典,广泛汲取多种文化的营养,在保持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时代语境,使得传统文化迸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这说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①②符合题意。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创新本质上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③错误。④: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④错误。故本题选A。 23.2019年1月,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欢乐春节”成都推介活动分别在希腊雅典、德国柏林举行。此次活动以旅游推介和美食推广为核心,突出了熊猫、川菜等成都城市符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广泛。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挖掘成都文化资源,彰显成都文化特色 ②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立足欧洲民众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传播 ④加强对话消除差异,实现文化融合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此次活动以旅游推介和美食推广为核心,突出了熊猫、川菜等成都城市符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广泛。充分挖掘了成都文化资源,彰显了成都文化特色,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①②符合题意;此次文化推介活动立足社会实践,而不是立足欧洲民众文化需求,③说法错误;文化交流活动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而不能消除差异,④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24.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清理维护好它的源与流。对于文化创新而言,意味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下列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中,说法正确的是 A.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 B.拒绝接受新文化的“封闭主义” C.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D.只推崇外来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答案】C 【解析】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做法是“封闭主义”,A观点错误,排除;拒绝接受新文化的做法是“守旧主义”,B观点错误,排除;只推崇外来文化的做法是“民族虚无主义”,D观点错误;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是“历史虚无主义”,C正确;本题选C。 二、问答题 25.参观展览馆,感知深沉的民族底蕴;在开学典礼上升国旗、奏国歌,向伟大祖国庄严致敬;走进军营,踏正步、站军姿,感受保家卫国的激情……9月,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开学季一个响亮的主旋律,青春的心跳与爱国的情怀同频共振。 深沉的爱国主义、浓厚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民族心,铸就民族魂。犹记1935年,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校长张伯苓问了全校师生三个问题,顿时激起全场共鸣,燃出爱国斗志。张伯苓问:“你是中国人吗?”师生答:“是!”再问:“你爱中国吗?”师生再答:“爱!”又问:“你愿意中国好吗?”师生又答:“愿意!”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在9月开学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由。 【答案】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情怀传递给学生,能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②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文化的影响,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析】本题以开学季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 可结合材料,从教育在文化传承和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人的文化素养的培养、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等方面,说明在9月开学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文化的影响,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在9月开学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由。 从材料可以看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情怀传递给学生,能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文化的影响,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从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等方面,说明在9月开学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由。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4月16日,圆明园遗址公园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文明不能承受之殇》一文,文称法国巴黎圣母院这场大火让人不自觉想到中国文化曾经历的磨难,曾经那场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万园之园留下的灰烬,是中国历史耻辱柱上最疼的一根钉子。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文物的损毁、消失不仅带走了文物本身,更带走了文物所承载的千年文明。一场文化之殇,带来世人对于文物保护的警醒与重视,文明是脆弱又坚韧的。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文物的损毁、消失是人类不能承受之殇”。 【答案】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产品中。文物承载了人类文明,文物的消失、损毁不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不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②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有重要意义,文物的消失、损毁丢失的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物的损毁会影响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文物的损毁、消失是人类不能承受之殇”。 从材料可以看出,文物承载了人类文明,文物的消失、损毁丢失的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会影响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不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产品中、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等方面,说明“文物的损毁、消失是人类不能承受之殇”。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同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答案】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发展。②推进理论创新,一方面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③同时也能推动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其更有效地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解析】此题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作为话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本题要求运用“文化创新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可考虑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可考虑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可考虑推动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其更有效地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让达尔文点赞,令李约瑟称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在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大会上,李时珍呕心沥血近三十载完成的巨著《本草纲目》再次引发热议,也将大众的目光引向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未来。当下,中医药发展,还面临误解的杂音、偏激的噪音。中医药长期处于被过度质疑的境地,甚至有人认为科学改造中医,就须放弃中医原创思维,废弃望、闻、问、切等中医临床手段。被迫“转基因”,中医的合理内核面临“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危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对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偏激的噪音进行批驳。 【答案】①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中医药发展中的偏激的噪音,抛弃了中医的合理内核,将使中医文化的创新发展失去创新的根基。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但在学习和借鉴西医药文化的优秀成果时,只有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才能不断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彻底抛弃中医合理内核的偏激的噪音,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应予以反对。 【解析】本题以中医药受到热议和质疑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创新的知识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的知识的把握程度,同时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对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偏激的噪音进行批驳。知识限定比较明确,考生可先回顾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和试题设问确定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主要有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坚持的方向,用这两个知识点结合材料分析作答。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1月5日到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举办。“进博会”期间,各种文创活动、短视频展示、VR(虚拟现实)体验、AR(增强现实)体验等新技术把最美的中国展示给了世界。上海剪纸、水版水印、嘉定竹刻、上海灯彩这些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进博会增添了一抹文化亮彩。走进国家贸易投资综合展,欢快的民族表演,丰富的特色美食,鲜明的国家文化标识,令人目不暇接的国家展馆,全方位演绎当地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各国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在充满文化底蕴和现代魅力的上海碰撞交融。 有专家指出“进博会”不仅是贸易盛会,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盛会。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①“进博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这一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②“进博会”积极展示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借助“进博会”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让其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④通过“进博会”,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增进相互了解,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解析】本题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国利用“进博会”契机向世界展示中国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职务、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进博会”不仅是贸易盛会,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盛会这一现象加以说明。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文化的载体角度:写出主干知识: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进博会”积极展示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文化传播的手段角度:写出主干知识: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进博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这一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③ 文化传播的途径角度:写出主干知识: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借助“进博会”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让其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④文化传播的途径角度:写出主干知识: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通过“进博会”,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增进相互了解,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