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必修)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必修)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下列关于哲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B.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哲学是“放之四海皆真理”的科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是具体科学知识的简单相加,A错误。 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B正确。 C:并非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错误。 D: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不能认为哲学是“放之四海皆真理”的科学,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这是因为: A. 哲学的发展能够推动具体科学的进步 B. 哲学可以锻炼提高人们的各种能力 C.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哲学能为人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A错误;提高人们的各种能力说法错误,排除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C错误;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故本题选D。 【点睛】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哲学无用,可以不要哲学的“取消论”;二是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代替论”。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这种“哲学万能论”是十分有害的。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并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3.下图漫画《年终总结》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并指导人们行动 B.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C.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进事物发展 D.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增强规律的客观性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人为虚报成绩而向年终总结“注水”,这说明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并指导人们行动,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B项不选;“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进事物发展”说法绝对,C项不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不能增强规律的客观性,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4.科学巨匠钱学森生前指导学生时,首先要求学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其原因是 A.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B.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C. 哲学是具体科学之科学 D.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不合题意,该选项与题意不符; C说法错误,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都是科学的,不能认为哲学可以凌驾于科学之上; D符合题意,材料中“科学巨匠钱学森生前指导学生时,首先要求学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这是因为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 故选:D。 【点睛】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联系: ①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是对其概括和总结, 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②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5.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后,小王同学说:“我只需要问一个问题就能够把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区分开来。”如果小王同学真的做到了,那么这个问题可能是 A. 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B. 思维和存在哪一个是本原? C. 人真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吗? D. 人工智能真的能产生意识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B符合题意。 A: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无论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该问题都未涉及思维,即未涉及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未涉及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区分问题,A不符合题意。 C:人真的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吗?这属于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问题,未涉及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区分问题,C不符合题意。 D:能够把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区分开来的只能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注意: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不等于哲学的基本问题。②不能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同。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为本原的问题展开的。下列观点中,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 气者,理之依也 B.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C. 存在就是被感知 D.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气者,理之依也”坚持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A正确且符合题意;B D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7.某即时通讯软件的开机画面语为:“因你看见,所以存在。”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基本派别是 A. 辩证法 B. 唯物主义 C. 可知论 D. 唯心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不属于哲学的基本派别,A不符合题意。“因你看见,所以存在”,体现的是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B不符合题意。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属于哲学的基本派别,C不符合题意。“因你看见,所以存在”,说明的是事物的存在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属于唯心主义,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8.漫画《大话》中的观点一“每天早晨总是我把太阳叫出来”,从哲学上看这个观点是 A.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每天早晨总是我把太阳叫出来”,这一观点夸大了“我”的作用,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符合题意;A、D都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材料没涉及到,C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B。 【点睛】理解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9.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一,万物是对理念的分有”。下列说法与柏拉图观点蕴含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B.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C. 世界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演化 D. 境由意造,物由心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柏拉图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C项符合题意;AB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与题意不符;D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与题意观点不完全一致;正确选项为C。 【点睛】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如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10.物质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运动性 B. 实践性 C. 规律性 D. 客观实在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物质的唯一特性。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正确。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而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错误。 B:实践只能是人的活动,物质不具有实践性,B错误。 C:规律性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1.2019年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宣布已经成功获得了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EHT是一个通过国际合作而实现由八个地面射电望远镜组成的观测阵列,主要旨在通过形成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来捕捉黑洞的图像。这进一步说明 A.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客观物质性 B. 意识有时也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C. 世界上有尚未认识之物也有不可认识之物 D. 认识工具进步决定认识发展程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特点、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EHT成功获得了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客观物质性,A符合题意。 B: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B错误。 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C错误。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D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④直接现实性活动。 12.几千年来,书的载体在不断地升级换代,从兽骨、竹签,到纸张、电子设备……这主要说明了 A.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B. 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 C. 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 D.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强调物质是运动的,而不是强调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故排除;B选项观点错误,物质可以离开意识,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强调鼠标的发展演变过程,而没有说明意识的作用,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鼠标的演变过程,说明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故入选。故选D。 13.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 A.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只有保持静止才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C. 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识和改造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事物促进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A:“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符合题意。 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只有保持静止才有利于事物的发展说法错误,排除B。 C: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但不能改造,C错误。 D: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事物促进的发展,D是不科学的。 故本题选A。 14.2019年1月15日,重庆大学牵头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团队发布消息称,通过在地面控制中心发送指令,成功让登陆月球背面的棉花种子发芽。这表明 A. 客观与主观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B. 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出新的联系 C.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做事成功的前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A:应该是主观与客观是具体历史的统一,A错误。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出新的联系,而不是根据需要创造出新的联系,B错误。 C:通过在地面控制中心发送指令,成功让登陆月球背面的棉花种子发芽,这表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C符合题意。 D:尊重规律是做事成功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D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15.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感受,“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这种感受说明 A. 客观事物是由人主观意志决定的 B.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D. 真理是具体的,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这种感受说明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C项符合题意;客观事物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A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意识的本质和作用,不体现意识的产生,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涉及真理问题,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16.科学家发现,如果你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无论是拥有一个贴心的伴侣,拥有一定的成就,还是自己还活着这个事实本身,这种感激之情都可以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血压,令整个身体的康复速度加快。由此可见 A.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B.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C. 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客观对象 D. 意识能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材料表明意识能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D正确且符合题意;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A说法错误;B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但是不能决定客观对象,C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17.“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认识具有反复性 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 实践具有能动性 D.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这句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B项符合题意;A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点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 18.“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B. 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从关键句子“求知为运用”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正确;A C 材料没有体现;认识又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故D错误。故本题答案为C。 19.1978年5月10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由此引发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改革开放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实践之所以能检验真理是因为( ) A. 真理和谬误往往都是相伴而行的 B. 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D. 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 【答案】D 【解析】 实践之所以能检验真理是因为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能够用实践所产生的结果与主观认识相对照,从而验证认识是否正确,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不是实践之所以能检验真理的原因;正确选项为D。 【点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此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0.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下列关于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B. 真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被推翻 C.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答案】C 【解析】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C项符合题意;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A项说法错误;经过实践验证的真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只能被超越,不能被推翻,B项说法错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而不是客观实在性,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因为: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1. 图漫画蕴含哲理是 A. 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 B. 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C. 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 D. 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答案】D 【解析】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分析漫画寓意的能力,注意漫画的文字:几十人再多也拉不动影子,本题适合利用排除法,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这是表述不确切,主观认识不一定能正确反映,有时候会是错误的反映,选项B不正确;漫画发挥了集体力量,但是并没有拉动影子,所以不够说服力说明C选项;A选项与题意无关;认识有符合实际的,正确的认识,但也有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认识是不能指导实践的,只有正确的认识,符合实际的才能指导实践,漫画要拉动影子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考点定位】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哲学依据是 A.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B.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D. 人为事物的联系依赖于人的主观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A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说法错误,联系是普遍的,但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D说法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不能依赖于人的主观需要。所以本题选A。 23.“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中国首创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将中国的优势产能、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实现1+1+1>3的效果。这种合作模式告诉我们 A.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B. 应树立全局观念,选择最佳方案 C.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D. 关键部分功能决定整体的功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AB:将中国的优势产能、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实现1+1+1>3的效果,这不是强调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而是启示人们应树立全局观念,选择最佳方案,A错误,B正确。 C: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说法错误,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C排除。 D :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决定整体的功能,说明关键部分的功能决定整体的功能是有条件的,而不是笼统地说关键部分的功能决定整体的功能,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两者相互区别: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两者相互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4.从2G发展到3G到4G,再到耳熟能详的5G,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好的网络体验。这表明 A.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B. 事物的运动都是相对的 C.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运动、发展的实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的关系。A:从2G发展到3G到4G,再到耳熟能详的5G,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好的网络体验,这表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A符合题意。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错误。 C:材料未涉及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也就没有体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不符合题意。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1.题肢本身表述错误者不选(逆向选择题除外)(先看答案,先排除错误的选项,再看题目和材料),本题可排除BD;2.题肢与题干要求不相符者不选(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抓住中心意思排除干扰项),本题可排除C;3.因果相悖者不选(一看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要主意因果关系是否颠倒);4.题肢和题干间接联系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级延伸不选(抓住题干的本质);5.题肢与题干外延不相符者不选(看懂内涵的同时,掌握外延的规定性)6.题肢和题干矛盾者不选(筛选正确的题肢);7.题肢与题干相重复者不选(读透题干问的方向及侧重点);8 .正误相混者,即题肢中既有正确的部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不选(仔细读完题肢,小心陷井);9.反向选择题中正确者不选(认真审题);10.题干要求单一者(如带有核心、根本、关键、最主要、中心为字眼),有些题肢即使能在题干中得到体现,但如果不符合题干单一性的要求,也不能选。 25.人生就像一场跨越一道道障碍的长跑,奔跑中,有可能会摔倒,但只要信念不垮,就能从摔倒中重新出发,朝着终点继续奔跑。这体现了 A. 新出现的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C.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要积极支持新事物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发展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题意。奔跑中有可能会摔倒,但只要信念不垮,就能从摔倒中重新出发,朝着终点继续奔跑,这体现了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故C符合题意;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而不是新出现的事物,故A错误;系统内部结构有序、优化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故排除B;题中材料未体现要积极支持新事物的发展,故排除D。故选C。 【点睛】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如果各部分以无序、不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整体功能可能小于部分功能。 26.“慧眼”探空、大飞机飞天、海水稻测产、“悟空”立功……2017年,我国科技取得累累硕果,成就的取得绝非一时之功,而是科技工作者长期研究的结果。这说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②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③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成就的取得绝非一时之功,而是科技工作者长期研究的结果”这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①④正确;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②错误;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点睛】要准确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2)事物发展必须经历质变的飞跃,但是质变也有上升的和倒退的质变之分,不能认为质变就是发展。 27.中国的诗词歌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能够正确反映量变与质变关系的是 A.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能够正确反映量变与质变关系,B正确且符合题意;A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C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弄懂题干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其次弄清选项中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并与题干材料所蕴含的哲理进行对照,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28.“侘寂之美”是日本美学的组成部分。侘寂描绘的是残缺之美,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B. 部分决定整体性能 C. 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 D.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真理和谬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含义。AC:材料未涉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未涉及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AC不符合题意。 B:整体统帅部分,部分服从整体,B错误。 D:残缺之美,在不完美中发现美,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9.“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个矛盾的世界之中。这表明矛盾具有 A. 普遍性 B. 客观性 C. 特殊性 D. 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个矛盾的世界之中”,说明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特点,A项符合题意;矛盾不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B、D两项不合题意;矛盾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与题意无关,C项不合题意。答案选A。 30.共享单车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公共自行车固定车位的束缚,使用十分方便,广受市民欢迎。但是,随着投放量的不断增大,乱停乱放等问题日益显现。这告诉我们 A. 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B. 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C.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曲折的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共享单车的出现一方面方便市民出行,另一方面又引发乱停乱放现象,但是这两个方面又并非是不可协调的对立面,说明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说明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B说法错误,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错误,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不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共享单车在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并未体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故选:A。 31.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由于各自生活年代、境遇、经历等不同,造成二人的词风同中有异:苏词空旷洒脱,充满浪漫情怀;辛词“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这种区别反映了 A. 矛盾具有普遍性 B. 矛盾具有同一性 C. 矛盾具有特殊性 D. 矛盾有主次之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次矛盾。C:苏东坡和辛弃疾词风不同,意思是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C符合题意。 ABD:材料未涉及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也没有体现主次矛盾,AB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2.睡莲喜欢阳光,清晨花瓣徐徐张开,傍晚花瓣慢慢合拢,仿佛进入梦乡。人们看它花型与荷花非常相似,故起名“睡莲”。其实睡莲与荷花既不同科也不同属。可见,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 A. 透过矛盾普遍性认识矛盾特殊性 B. 创造规律并按照规律办事 C. 立足事物的整体选择最佳方案 D.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D 【解析】 题目中,人们看到睡莲与荷花非常相似故起名“睡莲”,其实睡莲与荷花既不同科也不同属。可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故D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认识矛盾的普遍性。B选项错误,不能创造规律。C选项与题意不符。 3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上述论断体现 A.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 C.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主要矛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C正确且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A说法错误;B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第一(要务)、重点、关键、首要(问题)、中心、重心、重中之重、突破口、根本途径、主题、核心”,此类语言哲理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抓重点和关键。 “主流、主体、方向、大局、认清形势、大于、强于、总体上、总的”此类语言哲理是: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性质、利大于弊、本质”此类语言哲理是: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4.中国的经济发展在2016年尽管遭遇了种种困难,但总体上还是呈现出更有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健康的“新气质”。这说明 A.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B. 次要矛盾也能决定事物的性质 C.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抓住其重点 D.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中国的经济发展尽管遭遇了种种困难,但总体上还是呈现出更有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健康的“新气质”。这说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适合题意;A、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B是错误的,排除。 35.我国推进各项改革成功的经验是先试点后推广,如新高考改革先从上海、浙江开始试点,然后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这一经验的辩证法依据是 A.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主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做法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C符合题意。 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A错误。 B:试题指向的是辩证法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唯物论的观点,B不符合题意。 D:试题指向的是辩证法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两者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类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具体事物的个性。两者相互联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指导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应用:共性与个性,相同点与不同点,试点、XX试点,试点,推广,举一反三,“一般号召、个别对待”,“典型”经验,普遍理论与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借鉴指导,中央与地方。 二、简答题:本部分共2小题,第36题8分,第37题10分,共18分。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36.在多年的桥梁工程建设实践中,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港珠澳大桥涵盖了公路、桥梁、隧道以及人工岛等多项不同领域工程建设,是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技术的超级集合体,很多关键技术和施工方法在世界上没有经验可循。大桥线路需经过伶仃洋航道和香港国际机场航线,一方面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和航班降落限高需求,还要满足抵御8级地震、16级台风、使用寿命120年的要求。一系列技术难题倒逼建设者不断创新,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400多项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创造了大桥防风防腐防震技术、世界最大钢箱梁和桥塔的制造安装、世界最长海底隧道的生产浮运安装等7项世界记录,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经过近一个月的试运行和检测,10月24日,大桥正式通车。 结合材料,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道理的?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在大桥建设中积累了经验,获得了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大桥建设提出巨轮通航和限高等新问题,推动建设者进行新的探索和 研究,形成了发明专利;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大桥通过运行检测证明了我国桥梁建设技术的真理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我国在大桥建设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建设提供了独特的 样本和宝贵的经验。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道理的,属于体现类主观题。解答本题,首先要审好设问要求,明确设问的指向;其次,要注意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这一知识点包含四方面的具体内容;最后,要将材料信息与哲学理论联系作答。依据材料信息“在多年的桥梁工程建设实践中,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与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联系作答;“一系列技术难题倒逼建设者不断创新”,可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联系作答;“经过近一个月的试运行和检测,10 月 24 日,大桥正式通车”,可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联系作答;我国在大桥建设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可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联系作答。 【点睛】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37.2018年12月8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同时,嫦娥四号有望获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并将为深空探测领域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积累重要经验。探月工程由国防科技局牵头组织实施,航天工程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与国企单位协力合作,所有的研究经费由政府承担,保证了各项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月球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世界各大国对月球的竞逐早已开始,与有些国家试图抢占尽可能多的“月球领土”不同,中国的嫦娥不是“战神”,而是“和平女神”。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有较高风险的工程,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为48%.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将永不停息。 请说明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哪些辩证法道理,并简要分析。 【答案】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体现了这一观点。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探月工程由国防科技局牵头组织实施,航天工程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与国企单位协力合作,所有的研究经费由政府承担,体现了这一观点。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有些国家试图抢占尽可能多的“月球领土”不同,中国的嫦娥不是“战神”,而是“和平女神”。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为48%。 ⑤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要重视量的积累。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注重量的积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嫦娥四号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说明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哪些辩证法道理,并简要分析。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辩证法的相关知识,五个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否定、创新,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曲折性、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联系的普遍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探月工程由国防科技局牵头组织实施,航天工程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与国企单位协力合作,所有的研究经费由政府承担,体现了这一观点。②发展的普遍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我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体现了这一观点。③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曲折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为48%。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要重视量的积累。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注重量的积累。⑤矛盾的特殊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与有些国家试图抢占尽可能多的“月球领土”不同,中国的嫦娥不是“战神”,而是“和平女神”。 【点睛】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以“……体现……”的形式呈现。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考查考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能力和方法。既要求考生掌握某观点的具体内涵,又要与题设材料相结合,做到材料与观点一一对应。回答时首先应思考该观点的具体内容,并将材料与观点的具体内容对应起来,根据与材料关联的程度,安排观点表述的顺序。 三、探究题:本大题12分。请进入下列情境,参与问题的探究与分析。 38.材料一:从1986年开始,三十多年间该省的反贫困战役一直在路上,政策几经调整: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区域式扶贫”到瞄准“贫困县”“整村推进”,再到“扶贫入户”……现在,扶贫的最新关键词是——“精准”,因户施策。扶贫政策大体经历了从粗放式扶贫到精准扶贫的演变。 (1)请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扶贫政策与扶贫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某省的扶贫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千,每五年出台一个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上马一个针对特定贫困群体的扶贫工程。从“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到“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从“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到“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从“下山脱贫”到“山海协作”从12个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到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不断调整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方向,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步步为营、层层深入,该省下定决心,不把绝对贫因现象带入“十三五”。 (2)用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分析该省扶贫开发之路的合理性。 材料三: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同志自愿回到百色革命老区工作,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时刻牢记党的嘱托,赓续传承红色传统,立下脱贫攻坚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她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推动实施诸多工程项目,带领群众发展多种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同志在突发山洪中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黄文秀同志被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称号。中宣部还追授她“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3)请您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谈谈我们该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扶贫政策的制定和产生,是在扶贫工作的开展中得出的。 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坚持正确意识的积极指导作用。科学的扶贫政策有助于指导我们的扶贫工作。 (2)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做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该省扶贫工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才能实现不把绝对贫困现象带人“十五”。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在关键时期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该省的扶贫工作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赢得了主动和优势,所以要抓住机遇,下定决心,不把绝对贫困现象带入“十三五”。 (3)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我们应该树立全局观念在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 ②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个人局部的发展推动社会整体发展。 ③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密不可分。要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为社会多做贡献。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脱贫攻坚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扶贫政策、脱贫攻坚的开展及成果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扶贫政策与扶贫之间的关系。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唯物论的相关知识,三个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结合材料可以确定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的反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物质的决定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扶贫政策的制定和产生,是在扶贫工作的开展中得出的。 ②意识的反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坚持正确意识的积极指导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科学的扶贫政策有助于指导我们的扶贫工作。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分析该省扶贫开发之路的合理性。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量变与质变的相关知识,主要两个层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做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该省扶贫工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才能实现不把绝对贫困现象带人“十五”。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角度:联想主干知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在关键时期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该省的扶贫工作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赢得了主动和优势,所以要抓住机遇,下定决心,不把绝对贫困现象带入“十三五”。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谈谈我们该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主要三个层次:整体的地位作用功能、部分的地位作用功能、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整体的地位作用功能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应该树立全局观念在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 ②部分的地位作用功能角度:联想主干知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个人局部的发展推动社会整体发展。 ③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要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为社会多做贡献。 【点睛】本题设置三小问,均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本题三小问的知识角度都已给出)。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细化知识要求并确认)。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