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创新思维政治练习:必修3第十一单元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创新思维政治练习:必修3第十一单元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

一、选择题 ‎1.键盘时代,“提笔忘字” 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生编硬造的网络语言使汉字美感荡然无存。拯救汉字、唤起全民对汉字的关注与重视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这是因为(  )‎ ‎①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汉字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汉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④发掘汉字之美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说法错误,因为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故排除;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②说法错误;汉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发掘汉字之美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故③④正确。‎ 答案:D ‎2.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 ‎①箸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箸文化虽可以表达民族情感,但不能成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不选;材料中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可以有很多,箸文物也是一个重要见证,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箸承载着道义责任,“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表明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D ‎3.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如果说现实是结果,历史就是条件。准确书写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正是为了确立前行的方向、标定进步的坐标,更好地走向未来。该观点(  )‎ ‎①启示我们要重视从史书典籍中汲取营养 ②强调不能割断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③强调要重视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④说明正确的历史观决定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 A.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解析:“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 是材料的中心思想,它强调要正确对待历史文化,以史为鉴,把握未来。史书典籍是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载体,故①③当选。材料讲的是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是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②与题意不符;④夸大了历史观的作用。‎ 答案:D ‎4.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几千年历史。围棋——纵横十九路,方寸之内是尖跳飞断,棋盘之外有文理哲思。它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围棋文化(  )‎ ‎①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②佐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显示出中华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④是中华儿女智慧与创造力的产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由围棋文化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确定②③正确;围棋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瑰宝,但不是里程碑,①排除;围棋文化是实践的产物,体现了中华儿女卓越的智慧与创造力,但不能说是智慧与创造力的产物,④排除。‎ 答案:C ‎5.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过法多种多样。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香港有舞火龙、安徽有堆宝塔、广州有树中秋、晋江有烧塔仔、苏州石湖有看串月的风俗。材料表明中秋文化(  )‎ A.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具有多样性和区域性 C.其差异由自然环境决定 D.推陈出新,绚丽多彩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区的中秋文化各有其特色,故B正确;C夸大了自然环境的作用,排除;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A排除;D中“推陈出新”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B ‎6.五千年来,黄河中下游文明地带、长江中下游文明地带、大漠草原文明地带、东北文明地带、新疆等西北文明地带、吐蕃等西南文明地带长期并存,它们不平衡发展的累积性影响和连续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材料主要说明(  )‎ 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C.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D.各地域文化在包容中发展,共铸了中华文明 解析:‎ 各文明地带长期共存、相互作用导致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说明了D,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D ‎7.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其中最为典型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这种“本土化”现象(  )‎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②表明文化渗透是中华文化的特有魅力 ③启示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由“西部民族文化……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可知①③正确;文化渗透是文化输出的方式,与文化的魅力无关,②排除;我们要认同的是本民族的文化,④说法错误。‎ 答案:C ‎8.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它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的特点表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C.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D.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解析:“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昆曲”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A符合题意。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D错误。‎ 答案:A ‎9.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方方面面。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体现了(  )‎ ‎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材料侧重讲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②符合题意,排除①;材料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反映了中华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即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符合题意。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不选。‎ 答案:B ‎10.满族先民曾借鉴汉文和契丹文创制女真文。1599年,努尔哈赤命人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俗称“无圈点满文”。1632年,皇太极命人改进满文,改进后的满文俗称“有圈点满文”。另有三十二体满文篆字,是参照汉文篆书于1748年创制而成的。材料意在强调(  )‎ ‎①满文文献见证了满族文化的一脉相传 ②满文是兼收并蓄的产物,是满族文化的标志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材料说明满文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字的书写方法中不断演进发展,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及史书典籍的文化价值,①不选;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④错误。‎ 答案:C ‎11.无论是公元2世纪到公元7世纪东传的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融合,还是起始于西汉“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无不证明中华民族始终在吸纳异质文化,同时也在感染异地文化,从而造就了几千年的多样文化共生并存、相辅相成的融合态势。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文化交流导致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中华文化具有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共性 ④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②错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是文化交流导致的,而是由世界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决定的。③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答案:D ‎12.千百年来,一批批先民,横渡海峡,移民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大批同名村。“台湾有板桥,大陆也有板桥!”在厦门集美板桥村举行的两岸同名村恳亲会上,祭祖访亲,老乡见老乡,亲情说不完。同名村恳亲会的举办能(  )‎ ‎①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 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④坚实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同名村恳亲会上,祭祖访亲,老乡见老乡,亲情说不完”,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①③正确,故选B。②④与恳亲会的举办无关。‎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式庭院,坐落千年。古时大国工匠,打造出了最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中式居所。它有雕花窗,窗外花正放。它有月拱门,抬脚跨过天圆地方。它是苏杭的曲径通幽,它是北方的敦厚拙朴。中国的院落,有着独特的东方风韵,处处着笔细腻,每一砖每一瓦,一颦一笑皆是画。或许正是这些拥有灵魂的中国房子,让屋檐下的古人文思泉涌。庭院深深,看堂前花开花谢;斗转星移,望檐上云卷云舒。住在中式庭院里,你可以放下凡尘俗事,自在地享受生活;你可以向亲友倾诉,聆听他们的鼓励和建议,为自己的人生加油;你可以自己和自己对话,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中式庭院就是心灵的港湾。‎ 结合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体现了哪些道理。‎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然后结合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如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华文化独树一帜,中华文化的作用等,逐一分析。‎ 答案:①中式庭院的打造既存在共同点,又有南北风格差异,这说明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式庭院,坐落千年,具有独特的东方风韵,说明中华文化底蕴深厚,风格独特,独树一帜。③中式庭院就是心灵的港湾,说明中式庭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了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④中式庭院可让屋檐下的古人文思泉涌,也可以成为现代人人生的加油站,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人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面和十几亿民众、传承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得益于自身的独特形式与丰富内容,戏曲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戏曲对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地域的覆盖。‎ 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解析:本题为体现类试题。我们要先通过审读设问,联系教材知识即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具体表现,然后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到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相契合的内容。‎ 答案: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生生不息繁衍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戏曲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戏曲不同的剧种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皆有戏曲,表明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享誉全球。保留和继承中国味道,让中国味道满园飘香,是发展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美食节目《中国味道·寻找传家菜》以“寻找传家菜”为核心主旨,透过美食向观众呈现一个个普通人身上的人情温暖和技艺传承。节目通过展示一道道传家菜的传奇故事、独门技艺,以及一个又一个沉浸于美食世界的传奇人生,让埋没于市井的美味珍馐,隐藏在普通家庭餐桌上的家常菜,在节目中大放异彩。‎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保留和继承中国味道,让中国味道满园飘香。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假设你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者,请就如何传承中国味道提出三点建议。‎ 解析:本题第(1)问实际上考查的是弘扬中华饮食文化的必要性。独具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示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中华文化的魅力、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运用中华文化的特征、文化的多样性等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即可。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可以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1)①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的智慧结晶。②我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民族特色,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③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和区域特色,保留和传承中国味道,是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保留和传承中国味道,使之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有利于增强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①在继承传统的饮食文化技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中国味道更具活力。②培育传统美食的继承人,壮大中国味道的传承队伍。③既要吸收西方饮食文化的营养,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有,保持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④发挥现代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扩大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力并增强其感染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