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政治新探究大一轮检测:必修32第四课 课后达标知能提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年是中国农历狗年。与狗相关的民俗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中的中国结。这表明( ) A.传统习俗具有时代性、在创新中发展 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对稳定性 C.中华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既兼收并蓄,又求同存异 解析:选B。“民俗活动”“烙在华夏儿女身上”“中国印”等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B入选;A、C、D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2.中国古代提倡“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④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目主旨。③观点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具有双重性。 3.每逢农历新年,在不少地方都有舞狮表演,为节日增添热闹色彩。但青少年中会舞狮表演的实属凤毛麟角,不禁让人担心“狮艺”这一国粹会不会慢慢失传。有人认为,可否将“狮艺”带进中学的体育课程当中,既能让同学们强身健体,又可以更好地传承“狮艺”这一国粹。这样建议的合理性是( ) A.对优秀传统文化应继承和发展 B.文化创新最终来自社会实践 C.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D.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是繁荣民族文化的前提 解析:选A。将“狮艺”带进中学的体育课程当中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观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书法进课堂,毫端蕴秀、笔墨含香,寄寓着传统文化的接续,寄寓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明力量。材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书法进课堂,毫端蕴秀、笔墨含香,寄寓着传统文化的接续,寄寓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明力量”,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说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①②正确。③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5.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实例,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也为我们树立了坚定文化自信的行动表率,在观众和网友中引发热议。由此可见( ) ①大众传媒是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主要途径 ②文化坚定人的理想信念、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植文化自信的沃土 ④优秀传统文化能为国家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材料中的“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实例,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也为我们树立了坚定文化自信的行动表率”,体现了优秀文化的作用,③④符合题意;①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错误,文化有优秀、落后之分,优秀的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6.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到今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这两种观点( ) ①都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③都认为应该坚持文化创新 ④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C。注意两种观点的共性,②④正确。①③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7.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这表明,对待传统戏曲艺术,正确的态度是(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体现了②③;①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均与题意不符。 8.村落,作为我国乡村文化的载体,孕育过中国优良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摇篮,承载了中国悠久文化的历史和脉络,是中国文化的见证人。当我们毁灭村落时,也许埋在下面的还有文化的脊梁和精神的家园。这警示我们( ) A.必须保护一切村落文化 B.对传统文化要有敬畏之心 C.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D.村落文化的消失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可惜 解析:选C。材料启示我们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C项符合题意。A、B、D观点错误,应排除。 9.从江苏镇江宋元粮仓遗址被毁,到安徽泗县近千年的释迦古寺被拆,近年来一些地方频频爆出文物古迹在商业开发中被拆毁的痛心事件。毁坏文物的现象之所以令人痛心,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历史文物能直接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只有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B。②夸大了历史文物的作用,观点错误。只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④观点错误。①③分别从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角度阐释了毁坏文物令人痛心的原因,符合题意。 10.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一是西化派, 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传统文化,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更能增强民族认同感 ②与国粹派相比西化派更适合时代发展要求 ③要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成为社会财富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C。由题干信息可知,国粹派和西化派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的态度上都是错误的,排除①②。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传统文化只有顺应社会生活变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③④符合题意。 11.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演出的“北京八分钟”,24台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着“冰屏”与24名轮滑演员,配合地面投影不断变幻曼妙舞姿,惊艳世界。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多台机器人与演员同台共舞,实现了高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完美融合,短短8分钟,浓缩了中国机器人行业近20年的努力。“北京八分钟”上演表明( ) ①科技为文艺创造和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 ②机器人成为文艺创作和表演的主体 ③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材料中“实现了高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完美融合”体现了①;24台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着“冰屏”与24名轮滑演员,配合地面投影不断变幻曼妙舞姿,惊艳世界,这表明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正确;②错误,人民群众始终是文艺创作和表演的主体;③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途径。 12.在文化发展中,教育与文化是互相作用、互为前提的,教育使得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而文化又给予教育以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价值。教育使得文化得以发展,是因为( ) ①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复古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教育通过变革社会制度促进文化的发展 ③教育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④教育可重演历史,使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文化财富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①中“复古文化”说法错误,应为“创造文化” ;教育促进文化发展不是通过变革社会制度来实现的,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0月2日至10月8日,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2018中国戏曲大会》在央视播出。该节目以“大会”的形式传播戏曲,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戏曲艺术的新时代背景下,电视与戏曲艺术相结合的又一创新之举,从2017年首季推出以来,深受广大观众的关注和欢迎。 戏曲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孕育出的一道亮丽景观,作为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面和十几亿民众、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融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它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的唯一存活体,葆有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与莎士比亚齐名的剧作家汤显祖、世界三大爱情经典剧作之一《西厢记》(与《沙恭达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并称),其舞台综合性发展到精淳的地步,其美学原则使之成为人类写意型艺术的典型代表,得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因有戏曲而丰富、而完满、而骄傲。 (1)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知识评述戏曲的产生与发展。(14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知识谈谈新时期应如何促进戏曲文化的发展。(12分) 解析:(1)应明确戏曲涉及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文艺,进而结合材料指出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征。而对于传统文化,就涉及对它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再从这方面予以论述即可。(2)应注意不仅要从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论述如何促进戏曲文化的发展,还要从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等角度予以阐释。 答案:(1)①戏曲作为传统文艺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②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戏曲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融入现代社会体现了上述道理。(5分)③要继承戏曲等传统文化,发挥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对戏曲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5分) (2)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于戏曲等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分)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等,以促进戏曲等传统文化的发展。(8分) 14.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 000多个诗人。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诗词大会》以“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带动了全民重温曾经学过的古诗词的热潮。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如开设传统文化社团,举办“品味经典 诵读经典”“古诗朗诵”, 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方式让孩子通过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26分)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应该如何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属于措施类的题目。解答时,依据解读和获取的材料信息,可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文化发展“立足社会实践进行创新”,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等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1)对待古诗文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古诗文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古诗文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10分) (2)立足于社会实践,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8分) (3)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克服“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又要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