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政治学科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35小题,共70分) 1.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犁的发明和犁耕技术的使用,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品不断丰富。伴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也慢慢解体。原始社会解体过程( ) ①是个体劳动取代共同劳动的过程 ②是生产发展基础上贫富差距缩小的过程 ③是私有制基础上阶级分化的过程 ④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过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原始社会解体的解体。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善,大大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取代,①符合题意。 ②:因为私有制的出现,贫富差距在拉大,②错误。 ③:原始社会末期,土地变成私有财产,私有制确立,贫富分加剧,出现了阶级分化,导致原始社会解体,③正确。 ④:原始社会解体过程是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过程,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在下列选项中,与阶级社会有关且时间顺序正确的是 ①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②没有剥削和压迫 ③看不见的锁链④人身依附的绳索 A. ②④③ B. ①②④ C. ①④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C:奴隶社会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人身依附的绳索体现的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看不见的锁链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与阶级社会有关且时间顺序正确是①④③,C正确。 ABD:没有剥削和压迫也就没有阶级,可见,②这与不是阶级社会的特点,同时,④应该排在③的前面,ABD排除。 故本题选C。 3.伴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社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社会形态在战国时代步入了封建社会。下列关于封建社会表述正确的是( ) ①地主阶级完全占有土地和劳动者 ②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成果 ③收取地租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④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开始出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的方式,占有农民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可以获得除地租外的一部分劳动成果,②③符合题意。 ①:地主占有大部分的土地,排除①。 ④:国家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出现,④错误。 故本题选C项。 4.“在普鲁士,国王就是整个制度;在那里,国王是唯一的政治人物。总之,一切制度都由他一个人决定。”这种制度的“原则总的来说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马克思的这些评论反映出 A. 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经济剥削 B.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 C. 地主阶级鼓吹的君权神授 D. 地主阶级剥夺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AC:材料没体现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经济剥削,也没体现地主阶级鼓吹的君权神授,故排除AC。 B:材料中,“在普鲁士,国王就是整个制度;在那里,国王是唯一的政治人物。总之,一切制度都由他一个人决定。”反映出封建制国家等级森严,其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B正确。 D:材料不涉及地主阶级剥夺了农民的人身自由,同时,农民有人身自由,只是受到地主阶级阶级的剥削,排除D。 故本题选B。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发生一次。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经济危机发生时,会带来企业破产、工人失业 B.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C. 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的相对过剩、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D. 经济危机的产生根源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的相对过剩、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其发生会造成大量商品卖不出,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因此,这三个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故ABC不符合题意。 D: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该选项说法错误,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6.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不能用来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原因在于它 ①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美好蓝图 ②主张阶级斗争 ③未看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 ④反对阶级斗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③④: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不能用来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原因在于它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③④符合题意。 ①: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美好蓝图,不是不能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原因,①不合题意。 ②:空想社会主义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②错误。 故本题选D。 7.2018年是《中国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在人类浩瀚的思想宝库中存储着各种各样的“宣言”,但很少有一部能像《共产党宣言》那样熠熠生辉、震撼全球。这一宣言 ①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②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③使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①正确。 ②: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②排除。 ③: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排除。 ④:《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④正确。 故本题选D。 8.十月革命是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个国家单独取得胜利的理论指导下,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革命形势,领导俄国人民进行应用斗争的伟大成果。下列对这场革命的阐述正确的是 A.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B. 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C. 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历史性飞跃 D. 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由假设变为科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A: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A错误。 B: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B正确。 C:十月革命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而不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历史性飞跃,C错误。 D: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变为现实,而不是由假设变为科学,D错误。 故本题选B。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A. 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C.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 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无关,故A项错误。 B:十月革命期间,列宁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故B项错误。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说“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C项正确。 D: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也无关,故D项错误。 故本题选C。 10.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历史事件是 A.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C.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D符合题意。 ABC: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胜利创造了条件,ABC均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辞旧”的角度看)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从“迎新”的角度看) (3)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从“国际”的角度看) 11.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 ①反对官僚资本主义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③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④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③④正确。 ①②:这两个选项都不是我国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①②排除。 故本题选D。 12.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积极意义表现在 ①为实现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④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实现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②③正确,①错误。 ④:1956年我国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3.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的确立。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召开了十四大,决定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自此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下进行。B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ACD排除。 故本题选B。 14.浦东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成为中国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 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答案】C 【解析】 【详解】A: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不是出现“奇迹”的原因所在,故A项错误。 B:材料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故B项错误。 C:浦东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成为中国的一大奇迹,出现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故C项正确。 D:“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属于现象,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C。 15.下图是小明根据平日所学梳理制作的一个数轴,几位同学在称赞他用心的同时,也就这个数轴进行了解读: 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①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②这个数轴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过程,也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内容 ③如果给这个数轴起个名字的话,建议直接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制度、理论体系、文化四位一体,数轴反映的内容不够全面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④:数轴上的信息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过程,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一部分,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①③: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①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6.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的改革密切配合。这是因为 ①改革开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 ②改革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③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④改革开放能使我国迅速赶超发达国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改革开放的作用的正确认识,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考查。 ①:根据所学知识,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①观点错误。 ②③: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人了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②③观点正确。 ④:改革开放有利于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但该选项中迅速赶超发达国家的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B。 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所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围绕的主题是 A. 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新形式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C.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答案】C 【解析】 【详解】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新形式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可见,中国共产党所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围绕的主题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C正确。 A: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排除A。 B:新形式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排除B。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排除D。 故本题选C。 1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前景十分光明,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当代中国前景的信心和战胜挑战的决心从根本上说来自 A. 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力量 B. 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前进的动力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 D. 当代中国从历史中汲取发展壮大的滋养 【答案】C 【解析】 【详解】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代中国前景的信心和战胜挑战的决心,从根本上说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故C正确。 ABD:这三个选项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ABD。 故本题选C。 19.党的十九大报告高举旗帜、立论定向,把握大势、总揽全局,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 ) A. 我国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B.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C. 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光明前景 D. 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A: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A说法错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B说法正确。 C: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光明前景,C说法错误。 D:我国将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0.2018年9月13日,以“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18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这一主题的确定 A. 可以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 B. 旨在进一步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C. 反映了我国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是基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C:以“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18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这一主题的确定反映了我国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符合题意。 A: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A错误。 B:这一主题的确定,是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错误。 D: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指的是公有制经济,D错误。 故选C。 21.2017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共同印发《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统筹布局、规划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这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 A. 法律手段 B. 道德手段 C. 行政手段 D. 经济手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AC不合题意,题中未涉及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B说法错误,道德手段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D符合题意,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共同印发《规划》,统筹布局、规划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是国家制定经济规划调节经济的表现,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故选:D。 22.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有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计划和市场。下列选项能体现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是( ) A. 烟台市投入10亿元开展水源保护和生态修复 B. 中国海尔集团并购日本三洋电机公司白色家电业务 C. 上海市政府对在校大学生提供生活补贴 D. 中央财政拨付资金10.5亿元用于云南地震救灾 【答案】B 【解析】 【详解】A属于政府行为不是市场配置资源,B属于市场竞争行为,是市场再进行资源配置,C政府行为,D政府行为属于国家宏观调控。故本题选B。 23.某地将激活闲置农房与农村产权交易改革相结合,融合推进“确权+流转+增收”,将集体和个人闲置农房用于发展民宿、农事体验、健康养老等乡村经济新业态,带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从城市向农村回流,有效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材料表明 ①发展乡村经济必须改变农村的土地所有权 ②生产关系变革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③经济业态创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④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融合推进农村土地“确权+流转+增收”,并未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农村土地在性质上属于集体经济,①错误。激活闲置农房与农村产权交易改革相结合,从而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体现了生产关系变革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业态创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侧重于农村闲置农房与农村产权交易改革,未体现城乡一体化,④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 24.小张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6万元,岗位津贴l万元;小张利用空闲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1万元;他出租房屋,年收入l万元;在这期间他炒股获得收益l万元。小张 上述收入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为 A. 7万元 B. 3万元 C. 10万元 D. 4万元 【答案】B 【解析】 【详解】小张的收入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为民营企业兼职的年薪1万元、出租房屋年收入l万元和炒股获得收益l万元,共计3万元,小张在国有企业的年薪和岗位津贴收入属于按劳分配,B项说法正确;ACD项均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为什么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5.下列属于我国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的有 ①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红利收入 ②农村集体经济联产计酬获得的收入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收入 ④最低生活保障收入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财产性收入是通过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红利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①符合题意。农村集体经济联产计酬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不属于财产性收入,②不符合题意。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③符合题意。最低生活保障收入是国家按照标准无偿给予的,不属于财产性收入,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6.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这些经济条件包括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 ②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原因 ④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③: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①②正确,③错误。 ④: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不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条件,排除④。 故本题选A。 27.下列选项中具有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再分配措施有( ) 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②个人工薪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③扩大财产性收入 ④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促进公平的举措,①不合题意。 ②:个人工薪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有利于使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促进社会公平,②符合题意。 ③:扩大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但强调的是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无关,③不合题意。 ④: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重要举措,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制度保障;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重要举措.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8.我国各部门、各地区落实中央政策,在初次分配中适当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这样做有利于 ①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公平②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增加企业利润 ③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风尚④巩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我国各部门、各地区落实中央政策,在初次分配中适当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这样做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风尚,①③正确。 ②④:材料中的做法强调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这不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增加企业利润,也不能巩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②④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29.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来源及增幅情况如下表所示: 项目 人均工资性收入 人均经营净收入 人均财产净收入 人均转移收入 金额(元) 15829 4852 2379 5168 增速% 8.3 7.8 12.9 8.9 由上表可推断出 ①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②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不断提高 ③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会增强 ④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增加了居民收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本题表中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来源可知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①正确且符合题意;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扩大消费,会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在图表中不能反映,排除;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增加了居民收入无必然联系,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A。 30.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企业里工人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②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③工程师提供新技术获得的收入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所得 ④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所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②:公有制企业里工人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①②错误。 ③④: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信息等,可见,工程师提供新技术获得的收入、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生产要素分配所得,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a、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b、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c、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包括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 d、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31.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是因为: ①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能创造价值,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②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③劳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 ④国家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社会就会进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是因为劳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劳动能创造价值,是社会进步的源泉,①错误;④说法太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32.十九大报告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下列举措能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有 ①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 ②大力发展证券、银行等金融业,促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③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实业致富的社会风尚 ④实施减税降费的宽松货币政策,让企业轻装上阵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实业致富的社会风尚能有效促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①③符合题意;大力发展证券、银行等金融业,促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可能导致经济由实向虚,不能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②不符合题意;减税降费属于财政政策,不是货币政策,④错误。故选C。 33.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各类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3700万千瓦,占全部电力新增装机的70%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6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稳居全球首位。我国发展清洁能源 ①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要求 ②是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的表现 ③是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根本落脚点表现 ④有助于调整能源结构,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国发展清洁能源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要求,有助于调整能源结构,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我国发展清洁能源,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表现,排除②;发展根本落脚点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绿色发展不能作为发展根本落脚点,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34.我国已有许多城市规定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对生活费收入低于保障性的居民予以适当的补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障制度中的 A. 社会保险的内容 B. 社会救助的内容 C. 社会福利的内容 D. 社会优抚的内容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我国,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可见,材料不涉及社会保险的内容,排除A。 B: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予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可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救助的内容,故B正确。 C:社会福利是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可见,材料没体现社会福利,排除C。 D: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殊社会保障,可见,材料不涉及社会优抚,排除D。 故本题选B。 【点睛】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保险制度。指由国家依法建立的,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和失业时,能够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2)社会福利制度。广义上与社会保障同义,狭义上指由国家或社会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向全体公民普遍地提供资金帮助和优化服务的社会性制度。(3)社会救济制度。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4)社会优抚制度。指国家依法定的形式和政府行为,对有特殊贡献的军人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有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 35.扶贫开发直接关系到中国数千万人民的福祉,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找对“穷根”,精准扶贫,这有助于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②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推动城乡发展 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平均分配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②: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找对“穷根”,精准扶贫,这有助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①②正确。 ③:“从根本上”说法错误,③排除。 ④:实现平均分配的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C。 二、简答题(共30分) 36.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1)联系材料,请回答新时代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新发展理念? (2)新发展理念分别解决什么问题? 【答案】(1)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①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②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③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④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⑤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新发展理念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与社会》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详解】(1)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新发展理念的知识”,设问是“联系材料,请回答新时代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新发展理念”。其次通过课本知识可知,可以从新发展理念的内容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角度回答即可。 (2)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新发展理念的知识”,设问是“联系材料,请回答新时代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新发展理念”。其次通过课本知识可以看出,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 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37.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出的,既包含着改革开放几十年取得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刻理论认知,又充满着对未来现代化进程的战略谋划和理论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请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至少三条建议) 【答案】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或者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总体要求也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与社会》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知识”,设问是“请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至少三条建议)”。其次,根据课本知识,可从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等角度回答即可。 38.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收入分配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请问如何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答案】 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有序;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必须坚持消除贫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收入分配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与社会》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收入分配的知识”,设问是“请问如何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其次,根据课本知识,可从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有序;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必须坚持消除贫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角度回答即可。 3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持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请回答如何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做到权责清晰。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总体要求: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与社会》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 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知识”,设问是“请回答如何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可根据“完善制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课本知识,从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做到权责清晰;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要求的角度回答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