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理科)(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政治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理。2018年8月我国首次承办了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下列哲学命题中蕴含着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未有此气,既有此理 ④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和“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两种观点都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的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③不合题意,“未有此气,既有此理”认为先有此物的“理”才有此物的存在,“理”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不合题意,“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认为意识是人本来就有的,是自己用心思想、领悟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故选:B。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本题考查考生对题目材料的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既要准确解读题意,还要夯实教材基础知识。准确解读题目观点的信息,识记和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派别的基本观点是做好本题的关键。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C. 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D.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该项是马克思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BC不合题意,这两项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正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故选:D。 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该题是一道简单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再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寻找事物之间共性或个性的能力。 3.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在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下列与这句名言反映的哲理一致的有( ) 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④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强调了改造世界(实践)。 ①不合题意,“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强调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不合题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强调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③④符合题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和“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故选:D。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得认识的途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台。 1. 能够统一天下的秦始皇,造了一个举世闻名的长城去防御敌人,可就是没想到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的特点( ) A. 社会历史性 B. 主观能动性 C. 客观性 D. 物质性 【答案】A 【解析】A正确,能够统一天下的秦始皇,造了一个举世闻名的长城去防御敌人,可就是没想到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的特点社会历史性; B不符合题意,实践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CD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客观性、物质性; 故选:A。 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三个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特点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1. 枯黄的树叶无风也会飘落。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最确切的是( ) A.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C.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D. 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答案】D 【解析】A、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相对静止,也就无法体现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D符合题意,“枯黄的树叶无风也会飘落”,体现了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故选:D。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的,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等。 2. 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中国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回答6-7题。 嫦娥四号是世界首颗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在科技人员努力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月球探测的新旅程表明( )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②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③人能够依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④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表明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②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可以突破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而是要尊重规律和条件; ③符合题意,“在科技人员努力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表明人能够依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④不合题意,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意识活动的能动性的作用。 故选:B。 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 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的及错误的选项。 1. 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中国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回答6-7题。 嫦娥四号第一次实现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月夜生存等重大突破,开展月表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月球内部结构、地月空间与月表环境等探测活动,建成基本配套的月球探测工程系统。这一实验表明( ) ①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都是真理 ②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③社会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 ④科学实验是人们探索世界规律的活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不都是正确的,因此并不都是真理; ②错误,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③④正确,材料“嫦娥四号第一次实现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月夜生存等重大突破,开展月表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月球内部结构、地月空间与月表环境等探测活动,建成基本配套的月球探测工程系统”表明社会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科学实验是人们探索世界规律的活动; 故选:D。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在把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分析材料,方可准确答题,本题也可以用排除法排除错误的选项。 2. 看到“8”就想到“发”,看到“4”就想到“死”,看到“168”就想到“一路发”。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违反了( ) A. 联系的多样性 B. 联系的客观性 C. 联系的主观性 D. 联系的普遍性 【答案】B 【解析】AD不合题意,联系的多样星河普遍性与材料内容无关; B符合题意,看到“8”就想到“发”,看到“4”就想到“死”,看到“168”就想到“一路发”。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违反了联系的客观性; C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 故选:B。 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 (1)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虽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本题着重考查联系的客观性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在把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方可准确答题,本题也可以用排除法排除错误和不合题意的选项。 1. 中国有句古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如果你早上能够轻易地从床上起来,在中午之前感觉到的紧迫感最多,那么在心理学家眼里你这种人就是早起鸟。对应的人则是夜猫子,他们与你有着相反的生活方式:感觉晚上更加活跃。德国海德堡大学生物学教授克里斯托弗研究发现,早起鸟比夜猫子更积极主动,早起的学生成绩更好,能考上较好的大学,毕业后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从辩证法的角度这说明( ) A.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 任何事物间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C. 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建立新联系 【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从辩证法的角度,而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唯物论的角度; B表述错误,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事物间都存在联系; C符合题意,早起鸟比夜猫子更积极主动,早起的学生成绩更好,能考上较好的大学,毕业后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从辩证法的角度这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D表述错误,该项说法过于绝地。 故选:C。 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②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把握材料的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解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与题意无关的选项。 2.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对这两句歌词理解正确的是( ) A. 前一句体现了整体的决定作用,后一句整体对部分的影响 B. 前一句体现了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后一句整体的决定作用 C. 前一句体现了关键部分的决定作用,后一句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 D. 作为部分的“家”不如作为整体的“家”重要 【答案】B 【解析】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前一句体现了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后一句整体的决定作用。 D错误,作为部分的“家”与作为整体的“家”都很重要。 故选:B 。 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②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③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 下列说法中,能够体现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是( ) A. 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C.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D.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答案】C 【解析】A不符合题意,勿疏小善,方恢大略。意思是成大事者,从不放弃做小善事。常做小善事,方能增加大事的辉煌。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B不符合题意,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意思是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C符合题意,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意思是指下棋时关键的一步棋走得不当,整盘棋就输了。说明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体现了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 D不符合题意,天下难事,必做于易。意思是天下的难事,总是从容易的部分开始解决。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故选:C。 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 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②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③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获取及理解的能力,.学生灵活调动和运用教材的有关知识分析理解古诗词是做好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解答一是能正确理解诗句的内涵和意境,二是能准确掌握教材相关知识。 2. 掌握系统优化的观点要求我们( ) A. 注意矛盾双方的转化 B.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 C.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B 【解析】B符合题意,掌握系统优化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 ACD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系统优化法,未涉及矛盾双方的转化、两点论和重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故选:B 。 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具有有序性、系统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本题考查系统优化的方法,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除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正确的但与材料无关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1. 几千年来,书的载体在不断的升级换代,从兽骨、竹签,到纸张、电子设备……这主要说明了( ) A. 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中 B. 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 C. 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 D.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答案】A 【解析】A正确,几千年来,书的载体在不断的升级换代,从兽骨、竹签,到纸张、电子设备……这主要说明了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中; B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C不合题意,材料强调变化发展,没有体现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 D不合题意,材料强调变化发展,没有体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故选:A。 本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 ①原理: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上升和前进,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2. 判断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其根本标志是在于( ) A. 是否具有强大的力量 B. 事物的形式是新还是旧 C.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 出现的时间是先还是后 【答案】C 【解析】A错误,新事物在刚产生的时候,力量往往比较弱小; B错误,我们不能依据事物的形式是新还是旧判断新旧事物; C正确,判断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其根本标志是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错误,我们不能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判断新旧事物。 故选:C。 本题考查: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3. 2018年1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许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自通知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全国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试验。1G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 2G手机增加了短信、WAP上网等功能;3G手机又增添了网页浏览、视频电话等功能;4G时代,娱乐、生活、工作都实现了网络化;5G时代,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Gb,这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整部超高画质电影可在1秒之内下载完成……这表明( ) A.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 B.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 C. 新事物一开始就优于旧事物 D.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 【答案】B 【解析】A错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B正确,1G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2G手机增加了短信、WAP上网等功能;3G手机又增添了网页浏览、视频电话等功能;4G时代,娱乐、生活、工作都实现了网络化;5G时代,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Gb,这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整部超高画质电影可在1秒之内下载完成……这表明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 C错误,新事物一开始并不就优于旧事物; D错误,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批判否定; 故选:B。 本题考查: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本题考查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说法就错误的选项。 1. 如图是国家标准委对酒后驾驶、醉酒驾驶的界定标准(以100mL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依据)。由此图启示我们( ) ①做好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②事物的质变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③要注重量的积累,做到防微杜渐 ④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不合题意,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从酒后驾驶打醉酒驾驶的过程不是发展的过程所以要防微杜渐,而不是促成质变。 ②③符合题意,从“忽略不计到酒后驾驶到醉酒驾驶”,这三个阶段表明事物的质变总是从量变开始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要注重 量的积累,做到防微杜渐。 ④说法错误,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故选:B。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事物发展是量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②经过“量变到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2)方法论: ①重视量的积累。(注意防微杜渐,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③坚持适度的原则。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1. 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 ①对症下药 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都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不合题意,“欲擒故纵,声东击西”体现的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④不合题意,“物极必反,相反相成”体现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及矛盾双方的对方统一。 故选:B。 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③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2)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此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相关哲理解析成语、谚语等的能力。哲学选择题考试经常会让学生分析古诗词、谚语、俗语等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平时要多注意积累。 2.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①同一性 ②斗争性 ③普遍性 ④特殊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斗争性; ③④不合题意,普遍性、特殊性,不属于矛盾的基本属性。 故选:A。 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1. 都说多吃水果有利健康,但过量食用水果,会使人体缺铜,从而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增高,引起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这告诉我们( ) A. 要重视量的积累 B. 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 C. 要坚持适度原则 D. 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过量食用水果,会使人体缺铜,从而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增高,引起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强调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而不是注重量的积累。 B说法错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C符合题意,过量食用水果,会使人体缺铜,从而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增高,引起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强调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D不合题意,材料未强调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故选:C。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事物发展是量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②经过“量变到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2)方法论: ①重视量的积累。(注意防微杜渐,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③坚持适度的原则。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 今年以来,形形色色的独角兽概念令人眼花缭乱,为严防“伪独角兽”扰乱资本市场,我国政府发布《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从辩证法的角度说明该做法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 ) A. 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C.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答案】C 【解析】A不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属于辩证法而是唯物论。 B错误,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C符合题意,为严防“伪独角兽”扰乱资本市场,我国政府发布《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不符合题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不属于辩证法而是历史唯物主义。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同一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 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的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即可,解答时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得出正确选项。 1. 我国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主体;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哲学依据主要在于( ) A. 事物的性质是由内部矛盾决定的 B. 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C.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D.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答案】D 【解析】A错误,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不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而不涉及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C错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D正确,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主体,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哲学依据主要在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故选:D。 本题考查: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求:分清主流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忽视矛盾次要方面。 该题属于依据类选择题,以“一国两制”来考查学生对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分析其哲学依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哲理与材料对接的吻合性,解题时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不合题意的选项。 2.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 A. 绝对的肯定 B. 肯定的否定和否定的肯定,即“扬弃” C. 绝对的否定 D. 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答案】B 【解析】A、C、D说法错误,都没有正确表述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故排除; B符合题意,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实质是“扬弃”。 故选:B。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原理 (1)原理: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熟记很关键,只需回忆书本知识,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1. 每天清晨,列车自动“清醒”,在完成牵引、制动等多项检测后,开始在轨道上自动运行,车上没有司乘人员,列车精准地停在站台上,报站、开门均自动完成…….2018年1月,首条搭载我国自主开发的无人驾驶系统的“云轨”线路在银川通车运行。这表明,创新( ) A.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 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C. 推动人类思维发展 D. 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每天清晨,列车自动“清醒”,在完成牵引、制动等多项检测后,开始在轨道上自动运行,车上没有司乘人员,列车精准地停在站台上,报站、开门均自动完成”这表明,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B、C、D不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创新的作用:从经济角度看,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政治角度看,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从文化角度看,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 2.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是( ) A. 新时代思想 B. 自然地理环境 C. 生产关系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新时代思想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BCD不合题意,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存在范畴。 故选:A。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3.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上述观点突出表明( ) A.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B.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C. 社会历史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D. 社会矛盾是可以根除的 【答案】B 【解析】A错误,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B 正确,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上述观点突出表明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C错误,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D错误,矛盾具有普遍性,不可以根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 ①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为了更好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各地市委、市政府在决定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的重要事情是,通过网络等各种形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这一做法( ) ①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坚持了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③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④反映了矛盾的普遍存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③正确,为了更好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各地市委、市政府在决定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的重要事情是,通过网络等各种形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这一做法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了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矛盾的普遍存在; 故选:A。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注意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2. 价值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下列属于哲学价值判断的有( ) ①校园里的紫薇花儿开了 ②妈妈亲手做的发糕真香甜 ③天空中飘过一朵朵白云 ④新买来的盆景令人赏心悦目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③不符合题意,选项校园里的紫薇花儿开了和天空中飘过一朵朵白云只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描述,未涉及客体对主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问题,不属于价值判断; ②④正确,选项妈妈亲手做的发糕真香甜和新买来的盆景令人赏心悦目属于价值判断; 故选:D。 本题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主体对特定的客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 本题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题解题时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过去20年,北大保安队500余名保安囿于家境、全职职业等因素,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考学深造,有的还当了大学老师,颠覆了人们对保安的固有印象。这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 ) A. 要以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为基础 B. 要充分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C. 要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D. 要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 【答案】B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在实现人生价值中的作用; B符合题意,“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考学深造”表明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C说法错误,应该是在要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 故选:B。 本题考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本题考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可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及错误的选项。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 ) A. 价值观对社会存在有决定作用 B. 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活动有导向作用 C. 价值观决定事物性质 D. 价值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 【答案】B 【解析】A错误,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应该是社会存决定社会意识; B正确,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活动有导向作用; C错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 D错误,价值观影响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 故选:B。 本题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④方法论要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本题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个人不应当向社会索取 B. 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C. 人的价值只表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上 D. 人的价值主要通过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体现出来 【答案】D 【解析】A说法错误,人生价值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个人正当的方式向社会索取是可以的。 B不合题意,材料为强调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C说法错误,人生价值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不只表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上,还表现在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D说法正确,“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这体现了人的价值主要通过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体现出来。 故选:D。 本题考查: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最根本的价值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包括两个方面: 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贡献,价值的创造者,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索取,价值的享受者。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好文科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夯实基础。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2.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始终追求的奋斗目标。自1993年起,M县立足当地山区实际,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探索“下山脱贫、异地发展”扶贫之路。20多年来,该县政府通过引导下山群众退耕还林、退宅还林,积极做好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文章,带动下山后农民增收,积极开发生态旅游,挖掘山区生态、地理地貌和民族风俗等资源,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换血式扶贫致富模式,成为实施精准扶贫的“县域样本”。 结合材料,说明该县扶贫致富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答案】①尊重客观条件,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该县立足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换血式扶贫。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该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全国率先探索“下山脱贫、异地发展”扶贫之路。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该县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挖掘资源优势,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历经20多年探索出扶贫致富新模式。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说明该县扶贫致富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熟练掌握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内容,然后,通过审读材料,把握关键信息,联系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本题为措施类试题,解答这类题目时采用定点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 一是从教材找方法。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 二是从材料中找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 三是从当前时政热点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方法。具体的解题程序: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1.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全线交工验收,这是一座汇聚国家智慧、展现国家实力的超级工程。 这项工程自200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建设者们在为期八年的施工中,克服了海底淤泥地基松软、在海底铺设隧道(最深40米--大约5个大气压)及粤港澳三地政治制度、管理体制、技术标准不同等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突破多项技术难关,打破了中国建桥史上里程最长、制造标准最高、难度最大三项记录。自2003年前期筹备工作开始,共有200多家科研单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参与港珠澳大桥的技术攻关,创造了400多项新技术、7项世界之最。在沉管结构、制造工艺、接头方案、隧道实现四大创新,充分考虑包括墩、塔、梁、隧道的造型、人工岛的连接方式、及附属设施的建设等各种细节,终于造就这座海上奇迹。 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百年工程。贯彻了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使用寿命是一百二十年,超过了我们身边绝大多数的桥梁,凝聚了桥梁设计师和施工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展现了中国最高的工程水平。 结合材料,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 【答案】(1)港珠澳大桥按百年工程的标准设计和建造,并贯彻了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攻克各种挑战,突破多项技术难关,创造了多项新技术,实现四大创新。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注意各个细节,突破多项技术难关,历时8年的施工,最终成就这一超级工程。体现出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属于体现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材料“贯彻了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使用寿命是一百二十年”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材料“突破多项技术难关,打破了中国建桥史上里程最长、制造标准最高、难度最大三项记录”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材料“沉管结构、制造工艺、接头方案、隧道实现四大创新,充分考虑包括墩、塔、梁、隧道的造型、人工岛的连接方式、及附属设施的建设等各种细节,终于造就这座海上奇迹”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体现类试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1. 目前我国共有2.6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但长期以来“户籍差别”所造成的“身份差别”,让他们感到城乡间的“高墙”。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落户条件,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已刻不容缓。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根源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同时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此项改革适应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③人民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此改革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需要。 ④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此项改革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型题。材料中“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落户条件,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已刻不容缓”,这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户籍制度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此项改革适应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材料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这表明人民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此改革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需要,也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该题属于原因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概括提炼观点,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解答该题首先要紧扣户籍改革这一核心话题,对接教材“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理论,结合材料信息所要表达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做到理论观点与材料信息有机对接,多角度分层次书写。答案组织时从原因、意义角度思考进行阐释。 查看更多